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3 重点内容 掌握脏腑(脏象)和脏腑(脏象)学说的概念及脏腑的生理特点 。 掌握脏腑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与形体、官窍、体液之间的联系
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及心与小肠病理辨证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代表方剂 。

4 总 论

5 基本概念 脏腑—藏象 “藏象”,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藏也。指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征象、形象之意。
“藏象”就是指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征象。

6 基本概念 脏腑(藏象)学说 就是通过对人体外部征象的观察,来研究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和人体脏腑与自然界之间联系的学说。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7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脏腑、形体组织、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8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五脏:心、肝、脾、肺、肾。 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
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柏。

9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奇,异也;恒,常也。奇恒乃异于平常之意。
属于此类的内脏,其功能似五脏,而形态类六腑,且不与其他脏腑相配合,故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

10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形体组织、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体内的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脏腑与体表的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及目、耳、鼻、口、舌、前后二阴等五官九窍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1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运行及输布,又必须通过不同的脏腑功能活动才能完成。因此,无论在生理还是在病理状态下,精、气、血、津液与脏腑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12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解剖、生理、病理学的紧密结合 密切联系临床辨证论治

13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脏与腑互为表里: 脏为阴,腑为阳。脏腑阴阳相合,构成表里关系
如心合小肠、脾合胃、肝合胆、肾合膀胱、肺合大肠、心包合三焦。脏与腑的表里关系,是通过经络的相互络属。

14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整体: 五脏各有外候,与形体诸窍各有特定的联系。 如心合脉,其荣色,开窍于舌
肺合皮,其荣毛,开窍于鼻 脾合肉,其荣唇,开窍于口

15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肝志为怒,心志为喜,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16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机体外部与内脏的功能活动存在相应的联系。
藏象学说着重对人体进行整体的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反映于外部的征象,来认识内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面色红润,神志清晰,精神充沛,思维敏捷 若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倦怠之力。

17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解剖、生理、病理学的紧密结合 藏象学说中的脏府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 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如心、肾

18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解剖、生理、病理学的紧密结合
藏象学说中一脏的生理功能,包含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又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如肾就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泌尿生殖、内分泌、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功能。

19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密切联系临床辨证论治 脏腑是一个解剖、生理、病理学相结合的概念,所以脏腑(藏象)学说就成为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
中医学的各种辨证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到脏腑的病理变化上,论治也就在于纠正脏腑的病理改变。

20 各 论

21 第1节 心及小肠的功能 及其辨证

22 位于胸腔,有心包卫护于外。心为五脏之首,五行属.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手少阴心之经脉属心络小肠,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23 心 主要功能 1.主血脉: “血脉”:即血液和脉管。 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以 营养全身的功能。
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同时还有赖于血液的充盈和脉道 的通利。

24 主要功能 1.主血脉: 心气充沛,血脉充盈,血行流畅,则脉象和缓有力; 心血不足,血脉空虚,血流不畅,则面色苍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

25 心 主要功能 2.主神志:又称心藏神 “神”:广义、狭义
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但藏象学说则认为与五脏有关,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情神之所舍也”。

26 心 在志、体、窍、液 心志为喜: 志,指情志而言。 喜,喜乐、欢快之谓。 喜为心的情志,在正常情况下,喜则心情舒畅,气血和调,有益于身心健康
暴喜或喜乐无度,则扰动心神,可使心气涣散,甚或内伤五脏,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27 心 在志、体、窍、液 其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即血脉, 血脉内与心相连接,外则网络于周身。
心气不仅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还充实于血脉之中,以使血脉充盈,血行流畅,故心之合为脉。 其华在面,是指心气的盛衰与血脉的盈亏,反映于面部的色泽和荣枯。

28 在志、体、窍、液 开窍于舌: 手少阴心经之别络系于舌本,所以心气通于舌斗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

29 心 在志、体、窍、液 汗为心液: 汗,津液被阳气蒸化以后,从汗孔(玄府)排泄出来的液体。
津液乃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血为心所主,汗为津液所化,故有“心主血,汗则血之余也”的说法,因此可以认为汗为心液所化

30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与胃相接于幽门,下端与大肠相连于阑门。手太阳小肠之经脉属小肠络心,故小肠与心相表里。

31 小肠 主要功能 1.受盛化物 “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即小肠承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
“化物”,即消化饮食物,是指饮食物通过小肠而化生精微下输糟柏。 饮食物到达小肠后,须有一定时间的停留,以利进一步消化吸收,故称其为“受盛之官"。

32 小肠 主要功能 2.泌清别浊 “泌”,即分泌;“别”乃分别。泌清别浊,就是分清别浊之意。
小肠承受来自胃中的饮食后,在进一步消化过程中,加以分清别浊:其中清者,即精微物质,经脾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浊者,其糟柏部分,下注于大肠、其水液部分,泌入膀胱。

33 心小肠 辨 证 脏腑辨证 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八纲的诊断方法,根据脏腑的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确定病位,了解病性,寻求病因,推究病机及正邪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它是其他各种辨证的基础,是中医辨证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4 心小肠 辨 证 1.心气虚、心阳虚 心气虚证是指心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心阳虚证是指心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
辨 证 1.心气虚、心阳虚 心气虚证是指心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心阳虚证是指心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脉细弱或结代为其共有症状。  若兼见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等症为心气虚  若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淡胖或紫暗为心阳虚

35 心小肠 辨 证 1.心气虚、心阳虚 【分析】本证多由久病体虚,禀赋不足,或年高脏气亏虚导致心气、心阳受损所致。
辨 证 1.心气虚、心阳虚 【分析】本证多由久病体虚,禀赋不足,或年高脏气亏虚导致心气、心阳受损所致。 【治法方剂】补益心气:炙甘草汤或四君子汤 温补心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36 心小肠 辨 证 2.心血虚、心阴虚 【证候】心悸失眠,健忘多梦为其共有症状。
辨 证 2.心血虚、心阴虚 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亏虚,心失濡养所表现的证候;心阴虚证是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心悸失眠,健忘多梦为其共有症状。 兼见面白无华,眩晕,唇舌色淡,脉细为心血虚。  兼见心烦,额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为心阴虚。

37 心小肠 辨 证 2.心血虚、心阴虚 【分析】本证因久病耗伤阴血,或失血过多,或阴血不足,或情志不遂,耗伤心血,心阴所致。
辨 证 2.心血虚、心阴虚 【分析】本证因久病耗伤阴血,或失血过多,或阴血不足,或情志不遂,耗伤心血,心阴所致。 【治法方剂】补血养心:归脾汤或四物汤 滋补心阴:天王补心丹

38 心小肠 辨 证 3.心火炽盛 心火亢盛证是指心火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心胸烦热,失眠多梦,面赤口渴,舌尖红赤,苔黄脉数。
辨 证 3.心火炽盛 心火亢盛证是指心火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心胸烦热,失眠多梦,面赤口渴,舌尖红赤,苔黄脉数。 或口舌生疮,舌体糜烂疼痛,或见吐血衄血,甚或狂躁谵语等。

39 心小肠 辨 证 3.心火炽盛 【分析】本证常因七情郁久化火,或六淫内郁化火,或过食辛辣食物、温补药物所致。
辨 证 3.心火炽盛 【分析】本证常因七情郁久化火,或六淫内郁化火,或过食辛辣食物、温补药物所致。 【治法方剂】清心泻火:大黄黄连泻心汤

40 心小肠 辨 证 4.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证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所表现的证候。
辨 证 4.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证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心胸憋闷,心痛或心前区、胸骨后闷痛,或痛引肩背内臂,重则不可忍,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口唇面色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41 心小肠 辨 证 4.心血瘀阻 【分析】本证多继发于心气或心阳虚之后,因无力温运血脉,致瘀血痹阻心脉;或由于劳倦感寒,寒凝心脉;或精神剌激,气机郁结;或过食肥甘厚昧,痰浊凝聚,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心脉痹阻。 【治法方剂】活血通脉:血府逐瘀汤

42 心小肠 辨 证 5.痰迷心窍 痰迷心窍证,是指痰浊蒙闭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辨 证 5.痰迷心窍 痰迷心窍证,是指痰浊蒙闭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或神志痴呆,举止失常,或神志模糊甚至昏不知人,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垢滞,胸院痞闷,舌质淡红而嫩,舌苔白腻,脉滑。

43 心小肠 辨 证 5.痰迷心窍 【分析】本证多因七情所伤,气郁不舒,或感受湿浊邪气,阻滞气机,导致气结痰凝,痰浊阻闭心神所致。
辨 证 5.痰迷心窍 【分析】本证多因七情所伤,气郁不舒,或感受湿浊邪气,阻滞气机,导致气结痰凝,痰浊阻闭心神所致。 【治法方剂】豁痰开窍:礞石滚痰丸

44 心小肠 辨 证 6.痰火扰心 痰火扰心证是指火热痰浊之邪,侵扰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辨 证 6.痰火扰心 痰火扰心证是指火热痰浊之邪,侵扰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发热,面赤,气粗,口苦,痰黄,喉间痰鸣,狂躁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或见失眠心烦,或见神志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甚则打人骂人。

45 心小肠 辨 证 6.痰火扰心 【分析】本证可见于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其中外感热病以高热、痰盛、神志不清为辨证要点;内伤杂病中,轻者以失眠心烦,重者以神志狂乱为辨证要点。 【治法方剂】清热化痰开窍:牛黄清心丸

46 心小肠 辨 证 7.小肠实热 小肠实热证,是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辨 证 7.小肠实热 小肠实热证,是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47 心小肠 辨 证 7.小肠实热 【分析】本证多由心热下移小肠所致。 【治法方剂】清利实热:导赤散

48 重点内容 掌握脏腑(脏象)和脏腑(脏象)学说的概念及脏腑的生理特点 。 掌握脏腑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与形体、官窍、体液之间的联系
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及心与小肠病理辨证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代表方剂 。

49 课后思考题 何谓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什么?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什么? 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
何谓脏腑辨证? 简述心与小肠的病理辨证及代表方剂。

50 Thanks! 5/2008


Download ppt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