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四章 发热 (Fever)
2
第一节 概述
3
一、发热 (Fever) 致热原 概念*:发热(fever)是指恒温动物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伴有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和代谢改变的病理过程。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 高(>0.5 C)
4
二、正常体温的相关概念
5
37.5℃ 调定点 T<37.5℃ T>37.5℃ POAH 散热 产热 产热 散热 体温正常
6
三、发热和过热的区别 发热 (Fever) 过热(Hyperthermia) 生理性体温 体温升高 (体温=调定点) 病理性体温
体温升高超过0.5 ℃ 过热(Hyperthermia) (体温 > 调定点) 生理性体温 病理性体温 发热 (Fever) (体温=调定点) 体温升高 调节性体温升高 被动性体温升高
7
过热 (Hyperthermia)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过度产热 散热障碍 被动性体温升 高(>0.5 C) 体温超过 调定点水平
8
发热与过热的比较 过热 发热 病因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 发病机制 无调定点移动 体温调节障碍 散热障碍 产热器官功能异常 调定点上移
防治原则 物理降温 针对致热原
9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及其机理
10
一、致热原和发热激活物
11
(一) 致热原和发热激活物的概念* 传统上把能够引起恒温动物发热的所有物质,统称为致热原。
凡作用于动物机体直接或间接激活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EP)的各种物质,称为激活物或发热激活物。
12
(二) 发热激活物的种类 外致热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体内产物(非微生物发热激活物)
13
(一)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 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革兰阳性细菌与外毒素 病毒 其他微生物 外致热原
14
(二)体内产物 1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 2抗原—抗体复合物 3淋巴因子 4恶性肿瘤 5其他
15
发热 感染性 发热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 非感染性 发热 由病原微生物以外因素引起
16
二、内生致热原
17
(一) 内生致热原的概念*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18
内生致热原的发现 1948年:Beeson 从正常家兔无菌性腹腔渗 1955年:Atkins 和Wood证明注射内毒素
出液粒细胞中获得白细胞致热原(LP) 1955年:Atkins 和Wood证明注射内毒素 的家兔血液中存在内生致热原 20世纪后期:将待研究物注入静脉、脑室或 特定部位,检测体温是否升高、神 经元放电等研究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19
(二)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 IL-1)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l,MIP-l) 其他 有报道IL-2、IL-8、IL-11、睫状体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及内皮素(endothelin)等也与发热有一定关系,
20
(三) 内生致热原的生成和释放
21
产EP细胞的种类 单核巨噬细胞 肿瘤细胞 淋巴细胞 星状细胞 内皮细胞
22
产EP细胞的激活 LPS结合蛋白 LPS 产EP细胞 Toll样受体 激活NF-κB 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
23
(四)EP的作用部位 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体温调节中枢的次级部位位于延脑、脑桥、中脑和脊髓等。
24
三、发热时的机理
25
(一) 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 负调节中枢
26
正调节中枢位于: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冷敏神经元 热敏神经元
27
(medial amygdaloid nucleus,MAN) (ventral septal area,VSA)
负调节中枢位于: 中杏仁核 (medial amygdaloid nucleus,MAN) 腹中膈 (ventral septal area,VSA)
28
(二) EP信号传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
29
发热 激活物 产EP 细胞 EP ? 体温 调定点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体温
30
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通过刺激迷走神经 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
31
OVLT区 毛细血管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 EP POAH神经元 POAH神经元 第三脑室视上隐窝 视神经交叉
32
(三) EP升高调定点的机制
33
EP POAH 脑腹中隔区(VSA) 中枢发热介质 内生致冷原 - 中心体温 +
34
正调节介质 (中枢发热介质) 中枢Na+/Ca2+比值 前列腺素E (PGE ) 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环磷酸腺苷 (cAMP) 中枢Na+/Ca2+比值
35
花生四烯酸 前列腺酸 COOH CH3 COOH R1 CH3 R2 9 8 6 5 3 1 10 20 11 12 14 15 17 19
COOH 10 20 CH3 花生四烯酸 COOH R1 10 20 CH R2 前列腺酸
36
负调节介质 (内生致冷原) 精氨酸加压素 (arginine vasopressin,AVP)
α-促黑素 (α-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α-MSH)
37
发病的基本机理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发热 激活物 产EP 细胞 EP 皮肤血管 收缩,散热 体温 体温 调定点 寒战,产热
OVLT?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发热 激活物 产EP 细胞 EP VSA 负调节 正调节 POAH 皮肤血管 收缩,散热 体温 体温 调定点 寒战,产热
38
热限(febrile ceiling) 热限是机体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对于防止体温无限上升而危及生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9
第三节 发热的经过功能代谢 变化
40
一、发热的经过及特点
41
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体温上升(调定点上移) 高热持续期 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 新调定点)上保持相对平衡 体温下降期 散热↑ 、产热↓ 、产热散热,体温回降(调定点回到正常水平)
42
发热动物的表现 体温上升期:患病动物呈现兴奋不安,食欲减退,脉搏加快,皮温降低,畏寒颤栗,被毛竖立等临床症状。
高温持续期 :患病动物呼吸、脉搏加快,可视黏膜充血、潮红,皮肤温度增高,尿量减少,有时开始排汗。病情不同,高温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体温下降期 :患病动物体表血管舒张,排汗显著增多,尿量也增加。体温下降速度,可因病情不同而不同。 骤退(crisis):体温迅速下降 渐退(lysis):体温缓慢下降
43
二、热型 疾病过程中将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值标在体温单上,所连接起来的具特征性体温动态变化曲线,称为热型。
44
常见的热型
45
三、 发热时 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46
(一)各系统功能改变 1、中枢神经系统 发热初期,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动物出现兴奋不安等临床症状。高热期,由于高温血液及有毒产物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动物精神沉郁以至出现昏迷和抽搐等。升热期和高热期,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退热期,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增高。 兴奋性(小儿高热抽搐)
47
2、心血管系统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血温刺激窦房结 心率 ,心肌收缩力 心输出量
48
3、呼吸系统 血温、酸性代谢产物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
49
4、消化系统 交感兴奋→消化液分泌 ↓, 胃肠蠕动↓
50
5、泌尿功能变化 升热期和高热期:尿量减少,比重增加。尿中可出现蛋白质、管型等病理产物。 退热期:尿量显著增多,体内潴留的H2O、钠被大量排出。
6、内分泌系统功能变化 发热时,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功能增强,相应激素分泌增多。
51
7、免疫系统 适度发热可使免疫系统功能增强 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抑制热敏感的微生物的生长 吞噬细胞功能增强、NK活性降低
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某些EP有抗肿瘤作用 肿瘤细胞对热的耐受性差,生长受到 抑制,是肿瘤热疗的机制之一。 3、急性期反应:EP 在诱导发热时也引起 急性期反应。
52
二、物质代谢的变化 体温每升高1C,基础代谢率升高13% 糖代谢 糖分解代谢↑,糖原贮备↓ , 乳酸↑ 脂肪代谢
脂肪分解↑ ,脂肪贮备↓, 酮症、 消瘦
53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 水、盐及维生素代谢 体温下降期: 脱水
54
第四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55
发热的处理原则 发热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除祛除病因外,对发热本身的治疗应针对病情,权衡利弊。对一些原因不明的发热,不能急于降低体温,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
56
(一)对一般性发热不要急于解热: 主要补充营养、水、维生素等,以免延误诊断与治疗。 (二)合理护理 对高热或持久发热的病畜,要注意: 1、水盐代谢,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2、保证充足易消化食物,包括维生素; 3、监护心血管功能,防休克的发生。
57
(三)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1、高热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发热;
2、心功能障碍伴有发热; 发热→心率加快→心肌耗氧 量增多 →增加心肌负荷; 3、妊娠动物发热。 有致畸胎危险或加重 心脏负荷。
58
(四)合理选择解热措施 1、针对发热病因解热
1、针对发热病因解热 2.针对发热发病学环节治疗:根据发热机制及现有解热药的药理作用, 可针对下列三个环节来采取措施解热。 ⑴干扰或阻止EP合成和释放; ⑵阻碍或对抗EP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 ⑶阻断中枢发热介质的合成。 3.物理降温 高热危急时,可采用冰块等降温。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