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发热 (Fever).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发热 (Fever)."—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发热 (Fever)

2 第一节 概述

3 一、发热 (Fever) 致热原 概念*:发热(fever)是指恒温动物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伴有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和代谢改变的病理过程。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 高(>0.5 C)

4 二、正常体温的相关概念

5 37.5℃ 调定点 T<37.5℃ T>37.5℃ POAH 散热 产热 产热 散热 体温正常

6 三、发热和过热的区别 发热 (Fever) 过热(Hyperthermia) 生理性体温 体温升高 (体温=调定点) 病理性体温
体温升高超过0.5 ℃ 过热(Hyperthermia) (体温 > 调定点) 生理性体温 病理性体温 发热 (Fever) (体温=调定点) 体温升高 调节性体温升高 被动性体温升高

7 过热 (Hyperthermia)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过度产热 散热障碍 被动性体温升 高(>0.5 C) 体温超过 调定点水平

8 发热与过热的比较 过热 发热 病因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 发病机制 无调定点移动 体温调节障碍 散热障碍 产热器官功能异常 调定点上移
防治原则 物理降温 针对致热原

9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及其机理

10 一、致热原和发热激活物

11 (一) 致热原和发热激活物的概念* 传统上把能够引起恒温动物发热的所有物质,统称为致热原。
凡作用于动物机体直接或间接激活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EP)的各种物质,称为激活物或发热激活物。

12 (二) 发热激活物的种类 外致热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体内产物(非微生物发热激活物)

13 (一)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  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 革兰阳性细菌与外毒素  病毒  其他微生物 外致热原

14 (二)体内产物 1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 2抗原—抗体复合物 3淋巴因子 4恶性肿瘤 5其他

15 发热 感染性 发热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 非感染性 发热 由病原微生物以外因素引起

16 二、内生致热原

17 (一) 内生致热原的概念*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18 内生致热原的发现 1948年:Beeson 从正常家兔无菌性腹腔渗 1955年:Atkins 和Wood证明注射内毒素
出液粒细胞中获得白细胞致热原(LP) 1955年:Atkins 和Wood证明注射内毒素 的家兔血液中存在内生致热原 20世纪后期:将待研究物注入静脉、脑室或 特定部位,检测体温是否升高、神 经元放电等研究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19 (二)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 IL-1)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l,MIP-l) 其他 有报道IL-2、IL-8、IL-11、睫状体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及内皮素(endothelin)等也与发热有一定关系,

20 (三) 内生致热原的生成和释放

21 产EP细胞的种类  单核巨噬细胞  肿瘤细胞 淋巴细胞 星状细胞 内皮细胞

22 产EP细胞的激活 LPS结合蛋白 LPS 产EP细胞 Toll样受体 激活NF-κB 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

23 (四)EP的作用部位 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体温调节中枢的次级部位位于延脑、脑桥、中脑和脊髓等。

24 三、发热时的机理

25 (一) 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 负调节中枢

26 正调节中枢位于: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 冷敏神经元  热敏神经元

27 (medial amygdaloid nucleus,MAN) (ventral septal area,VSA)
负调节中枢位于: 中杏仁核 (medial amygdaloid nucleus,MAN) 腹中膈 (ventral septal area,VSA)

28 (二) EP信号传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

29 发热 激活物 产EP 细胞 EP 体温 调定点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体温

30 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通过刺激迷走神经 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

31 OVLT区 毛细血管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 EP POAH神经元 POAH神经元 第三脑室视上隐窝 视神经交叉

32 (三) EP升高调定点的机制

33 EP POAH 脑腹中隔区(VSA) 中枢发热介质 内生致冷原 中心体温

34 正调节介质 (中枢发热介质) 中枢Na+/Ca2+比值  前列腺素E (PGE )  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 环磷酸腺苷 (cAMP) 中枢Na+/Ca2+比值

35 花生四烯酸 前列腺酸 COOH CH3 COOH R1 CH3 R2 9 8 6 5 3 1 10 20 11 12 14 15 17 19
COOH 10 20 CH3 花生四烯酸 COOH R1 10 20 CH R2 前列腺酸

36 负调节介质 (内生致冷原)  精氨酸加压素 (arginine vasopressin,AVP)
 α-促黑素 (α-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α-MSH)

37 发病的基本机理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发热 激活物 产EP 细胞 EP 皮肤血管 收缩,散热 体温 体温 调定点 寒战,产热
OVLT?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发热 激活物 产EP 细胞 EP VSA 负调节 正调节 POAH 皮肤血管 收缩,散热 体温 体温 调定点 寒战,产热

38 热限(febrile ceiling) 热限是机体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对于防止体温无限上升而危及生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9 第三节 发热的经过功能代谢 变化

40 一、发热的经过及特点

41 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体温上升(调定点上移) 高热持续期 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 新调定点)上保持相对平衡 体温下降期 散热↑ 、产热↓ 、产热散热,体温回降(调定点回到正常水平)

42 发热动物的表现 体温上升期:患病动物呈现兴奋不安,食欲减退,脉搏加快,皮温降低,畏寒颤栗,被毛竖立等临床症状。
高温持续期 :患病动物呼吸、脉搏加快,可视黏膜充血、潮红,皮肤温度增高,尿量减少,有时开始排汗。病情不同,高温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体温下降期 :患病动物体表血管舒张,排汗显著增多,尿量也增加。体温下降速度,可因病情不同而不同。 骤退(crisis):体温迅速下降 渐退(lysis):体温缓慢下降

43 二、热型 疾病过程中将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值标在体温单上,所连接起来的具特征性体温动态变化曲线,称为热型。

44 常见的热型

45 三、 发热时 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46 (一)各系统功能改变 1、中枢神经系统 发热初期,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动物出现兴奋不安等临床症状。高热期,由于高温血液及有毒产物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动物精神沉郁以至出现昏迷和抽搐等。升热期和高热期,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退热期,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增高。 兴奋性(小儿高热抽搐)

47 2、心血管系统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血温刺激窦房结 心率 ,心肌收缩力 心输出量

48 3、呼吸系统 血温、酸性代谢产物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

49 4、消化系统 交感兴奋→消化液分泌 ↓, 胃肠蠕动↓

50 5、泌尿功能变化 升热期和高热期:尿量减少,比重增加。尿中可出现蛋白质、管型等病理产物。 退热期:尿量显著增多,体内潴留的H2O、钠被大量排出。
6、内分泌系统功能变化 发热时,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功能增强,相应激素分泌增多。

51 7、免疫系统 适度发热可使免疫系统功能增强 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抑制热敏感的微生物的生长 吞噬细胞功能增强、NK活性降低
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某些EP有抗肿瘤作用 肿瘤细胞对热的耐受性差,生长受到 抑制,是肿瘤热疗的机制之一。 3、急性期反应:EP 在诱导发热时也引起 急性期反应。

52 二、物质代谢的变化 体温每升高1C,基础代谢率升高13% 糖代谢 糖分解代谢↑,糖原贮备↓ , 乳酸↑ 脂肪代谢
脂肪分解↑ ,脂肪贮备↓, 酮症、 消瘦

53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 水、盐及维生素代谢 体温下降期: 脱水

54 第四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55 发热的处理原则     发热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除祛除病因外,对发热本身的治疗应针对病情,权衡利弊。对一些原因不明的发热,不能急于降低体温,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

56 (一)对一般性发热不要急于解热: 主要补充营养、水、维生素等,以免延误诊断与治疗。 (二)合理护理     对高热或持久发热的病畜,要注意:     1、水盐代谢,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2、保证充足易消化食物,包括维生素;     3、监护心血管功能,防休克的发生。

57 (三)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1、高热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发热;
    2、心功能障碍伴有发热; 发热→心率加快→心肌耗氧 量增多 →增加心肌负荷;     3、妊娠动物发热。 有致畸胎危险或加重 心脏负荷。

58 (四)合理选择解热措施 1、针对发热病因解热
  1、针对发热病因解热 2.针对发热发病学环节治疗:根据发热机制及现有解热药的药理作用, 可针对下列三个环节来采取措施解热。     ⑴干扰或阻止EP合成和释放;     ⑵阻碍或对抗EP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     ⑶阻断中枢发热介质的合成。 3.物理降温     高热危急时,可采用冰块等降温。


Download ppt "第四章 发热 (Fever)."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