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基础部张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基础部张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基础部张怡

2 教学目的 帮助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3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2、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4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设计 提示、授课、讨论、多媒体

5 第一讲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 一、 中国社会 经济体制 的选择过程

7 经济体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 形式、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计划机制:指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运行的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 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和调节功能。

8 选择计划经济的主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1、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一) 客观条件:1、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2、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比较顺利的运行。 主观条件: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9 计划经济的弊端 (二) 第一,所有制形式单一,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企业缺乏活力。

10 计划经济的弊端 (二) 第三,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四,平均主义严重,造成了“吃大锅饭”的局面,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11 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第一, 灵敏的信息传递功能 第二,良好的经营导向功能 第三,高效的资源配置功能 第四,强劲的利益刺激功能
(三) 第一, 第二,良好的经营导向功能 第三,高效的资源配置功能 第四,强劲的利益刺激功能 第五,公正的奖优罚劣功能 灵敏的信息传递功能

12 社会主义 二、 市场经济 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 2 3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14 1 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 一九八二年,邓小平提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 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15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第二阶段 一九八四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

16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第三阶段 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17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第四阶段 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 第一,社会 主义也可以 搞市场经济。

19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 第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0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 第三, 计划 和市场都是 经济手段。

21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 第四,把计划和 市场结合起来更 能解放生产力。

22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 第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

23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意义 第一,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作为制度属性的传统观念,把它们作为资源配置 的手段和方式。

24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意义 第二,强调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5 社会主义 三、 市场经济 体制的基本特征

2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 ● 经济关系市场化● 企业行为自主化 ● 宏观控制间接化● 经济运行法制化 市场经济的 一般特征

27 2 ● 所有制基础: 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 ● 分配原则: 以按劳分配为主要方式。 ● 宏观调控: 强大的宏 观调控能力。 ● 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身特征

28 第二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9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30 (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

31 建国50多年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1949年10月——1956年9月) 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 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 私人资本主义 个体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国家与私人合作)

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 (1956年9月——) 1956年9月——1978年12月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全民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

33 经 验 教 训 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这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不符合我国生产力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4 1978年12月—— 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如何看待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第一,是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必然
第二,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下降,但主体地位没有动摇 第三,符合“三个有利于”

35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6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

37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8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39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40 1、正确理解公有制含义 公有制经济是指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1 2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资产在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2 3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方面的经济关系。

43 所有权 公有制的基 本实现形式 占有权 支配权 使用权

44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邓小平

45 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股份制 合作制 承包制 租赁制

46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7 个体经济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私营经济 中外合资 中外合作 外资经济 外商独资 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部分)

48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十五大对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作出了新的定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9 (三)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1、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2、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50 (三)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3、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51 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政策 必须 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52 第三讲 社会主义 的分配制度 初级阶段

53 一、 按劳分配为 主、多种分 的分配制度 配方式并存

54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前提条件。
(一)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前提条件。 1

55 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生产力状况 是实行这一分配 制度的物质条件。
(一)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生产力状况 是实行这一分配 制度的物质条件。 2

56 劳动是谋生的手段及社会分工的存在是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
(一)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3 劳动是谋生的手段及社会分工的存在是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

57 (二)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一,是由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第二,与我国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都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理应参与收入分配。

58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因素和条件。
(三)实行按劳分配和生产 要素分配相结合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因素和条件。

59 生产要素 非物质要素 物质要素 生产资料 货币资本 劳 动 力 技 术 信 息 房 地 产

60 其他分配方式 第一,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第二,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第三,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61 深化分配制度 二、 改革,健全社会 社会保障体系

62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部分先富的依据 2、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63 (一) 1 “部分先富”构想的依据 现实依据 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状况是“部分先富”构想提出的基本依据。

64 (一) 2 “部分先富”构想的依据 实践依据 第一,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第二,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结果。

65 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结果。
(一) 2 “部分先富”构想的依据 实践依据 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结果。

66 第一,沿海优先的发展战略,两个 “大局”的战略构想。
(二)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第一,沿海优先的发展战略,两个 “大局”的战略构想。 第二,大力加强扶贫力度。 第三,对先富起来的个人,实行限制的政策。

67 (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2)效率和公平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关系。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4)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68 1、效率与公平 效率:是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公平:是一定社会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是社会的公平。
1)取得收入的机会均等 2)分配尺度统一 3)公平分配必须消除剥削 4)承认差别,差距适度

69 2、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高层次的公平的分配;
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经济效率。

70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

71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兼顾公平主要是力求起点 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 平等竞争条件,给人们提 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同时 注意收入分配上的公平。

72 (三)规范收入分配, 防止两极分化 (1)依法保护合法收入 (2)取缔非法收入 (3)整顿不合理收入 (4)调节过高收入

73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2、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3、建立健全保证体系的要求

74 (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

75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 措施 ●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 ●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76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 第一 、扩大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 第二 、进一步建立社会保障基金 第三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 第一 、扩大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 第二 、进一步建立社会保障基金 第三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 、加快社会保障立法 第五 、发展商业性保险业

77 第四讲 推动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

78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9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新型工业化的含义

80 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81 这就明确指出了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过程新,即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统一、有机结合与互动的道路;二是表现新,即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表现为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三是结果新,即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利用科技含量高的优势,以最少的耗费,获得最优的结果,实现可持续发展。

82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

83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根据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现状,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得出的科学结论。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实现。根据国际通用的划分工业化水平的方法来计算,我国目前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为46%,是一个半工业国。

84 2000年,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对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能力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信息能力分列前三名,总得分水平为71.76、69.97分和65.59分。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却处在信息能力较低的国家行列,得分都不满10分。其中,中国的信息能力更低,得分仅为6.17分,为美国的8.7%。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加快工业化和实现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关键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落实十六大的部署,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85 二、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迫需要。

86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方针、目标和重点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1

87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88 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核心,实现重要目标 2

89 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要实现的目标是:
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

90 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
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91 “十一五”期间,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
3

9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围绕学科发展、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重点基础科学研究;加快关键领域高技术研究,战略领域超前部署,抢占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前沿高技术制高点,实现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跨越。

93 要增强集成创新能力。要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在信息、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等关键领域,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突破,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要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把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从体制机制入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继续做好消化吸收工作,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加强重大技术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加快国产化步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大装备和技术支撑。

94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95 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关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关键的转折时期。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经济结构急剧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社会问题,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沉重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产生的严重挑战等,矛盾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各方面的“统筹”发展,并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首位,就是要妥善解决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顺利进行。

96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中国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02年的3.1。如果考虑其它多种因素,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此外,在居民消费支出、居民公共服务和劳动生产率差上城乡间都存在较大差距。

97 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邓小平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江泽民进一步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正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9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99 四、统筹区域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100 (一)区域发展不协调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我国是世界上地区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101 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已经迈上了1000美元的台阶,整体上步入了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真正进入或超过这一水平的人口只占49

102 2、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日益严重 3、区域发展不协调还表现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 (二) 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1.地区发展不协调是大国发展的普遍规律。 2.区域间自然地理条件差异的影响。

103 3.区域间人力资源条件差异的影响。 4.区域间发展政策因素的影响。 5.区域间参与全球化的影响。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任务

104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任务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05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06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 2、保护生态环境

107 六、积极扩大就业

108 1.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中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 2.我国就业的基本状况 (1)就业矛盾 (2)人口与劳动力 (3)就业总量 (4)就业结构 (5)失业率

109 3.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控制失业规模。 (2)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

110 (3)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完善对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
(4)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支持并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服务。

111 (5)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6)全面建立用人单位守法诚信制度。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国有企业要尽可能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措施安置富余人员。 (7)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劳动保护和劳动执法监察,规范用工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12 阅读书目 1.《邓小平文选》第2、第3卷中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四、五、六、七、八、十一、十二专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学习出版社2002年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

113 思 考 题 1.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思 考 题 1.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为什么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 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如何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6.如何解决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


Download ppt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基础部张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