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澎湖古蹟 報告人:張子菘.吳俊昇 資料來源:http://www.magong.com.tw/cultural/historical.php.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澎湖古蹟 報告人:張子菘.吳俊昇 資料來源:http://www.magong.com.tw/cultural/historical.php."—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澎湖古蹟 報告人:張子菘.吳俊昇 資料來源:

2 文石書院介紹: 額文石書院內的5 面石碑,以及施琅靖台碑記的建造時間和特色如下:
施琅靖台碑記刻於1685年左右,碑記的內容是施琅自述平台的事功,額刻龍紋的花飾,邊框也裝飾有龍紋的圖雕。 原碑初立在施公祠,輾轉移到馬公市公所前庭,近代再遷移到孔子廟前院,,,但石碑本身的雕刻仍具有歷史價值。 文石書院門額,刻於1799年,額刻皇清、雙龍紋飾,邊框花飾;倡捐襄舉賓興記,刻於1843年。 孔子廟重修捐題碑記,刻於1931年;古蹟保存所記,建於 1931年,額刻4 幅團壽紋飾;聖廟重修落成記,刻於1931刻雙麒麟、洛書、山川等紋飾。

3 媽祖宮介紹: 天妃宮俗稱媽祖宮,明代稱為「娘宮」、「媽祖宮」、「娘媽宮」等,廟名也是地名。 西元一五六三年,俞大猷剿倭勝利,擴建媽祖宮。
 天妃宮俗稱媽祖宮,明代稱為「娘宮」、「媽祖宮」、「娘媽宮」等,廟名也是地名。 西元一五六三年,俞大猷剿倭勝利,擴建媽祖宮。  西元一五九二年,日本「鎖國令」弛懈,倭寇侵襲沿海及澎湖。 朝廷派兵圍剿佔澎的倭寇,大勝,都說是媽祖神佑,所以官兵及移民便再重建娘宮。 或有一說,認為媽祖宮是這時才開始新建的。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俞咨?驅逐荷蘭人,收復了澎湖,又改建媽祖宮而成為現今之貌。當時地名為「娘宮。」 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二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軍隊進攻澎湖,打敗明軍。 當時施琅認為能進攻取勝,全靠媽祖顯靈相助,於是奏請康熙皇帝加封。

4 東台古堡介紹: 西嶼東臺為清代劉銘傳所修之砲臺。 座南朝北,其規模有內外二城廓,外廓士提東南角置觀測所,與金龍頭共同扼視媽宮海口。
內廓有營舍與砲座。 規模略較西嶼西臺小,營防建築型式也有不同。 但其配置上較西嶼西臺完整。  

5 馬公古城介紹:  澎湖城又稱為「媽宮城」。西元一八八五年二月,法軍攻佔媽宮,六月議和成立,法軍撤退。自此,清廷感於澎湖實有設防的必要,因而築城之議四起,西元一八八七年。 十二月,由總兵吳 宏洛督建,歷時兩年,西元一八八九年十月竣工,總工程費約二萬三千五百餘兩。 澎湖城城垣總長七百八十九丈二尺五寸,城垛五百七十個,設東、南、西、北及小南、小西六門,六門各有其名稱:東門為朝陽門,位於現在的民生路與民福路街壤處。 西門為大西門,是六門中唯一不蓋敵樓城門,光復後改稱中興門,現仍與西邊城牆共同存在;南門為即敘門,位在中山路與正義街附近。 北門為拱辰門,位於民生路西端與民族路的交叉處;小西門即順承門,位於中山路西端的盡頭;小南門為迎薰門,位在中山路與中正路口附近。

6 西嶼燈塔介紹: 漁翁島燈塔位於西嶼島的南端盡頭處,即今外垵村的西海岸上,西元一七七八年澎湖通判謝維祺奉台灣府知府蔣元樞之命而興建的。
漁翁島燈塔位於西嶼島的南端盡頭處,即今外垵村的西海岸上,西元一七七八年澎湖通判謝維祺奉台灣府知府蔣元樞之命而興建的。   燈塔初建時有石塔七級,底座約五丈。 每日夜晚燃燈,光芒照耀海上,以指示航行船隻,是台灣燈塔之濫觴。西元一八七五年,便將此燈塔改建為西式燈塔─白色圓形,燈種為第四等明暗白光燈。 每隔二至八秒間二閃光,燭光一千七百五十燭,塔駐有看守者。 而航行台、廈間的船隻,都以它為標識,安全有所保障。 時至今日,燈塔的燈種已改為更進步的「四等旋轉透鏡電燈」, 閃光時間為每三十秒急速連閃二次,光源也改為交流電,距離水面的燈高。

7 蔡廷蘭進士第介紹: 「進士第」是澎湖唯一進士蔡廷蘭於考中進士以後,回鄉祭祖時所造的故居,位於馬公市興仁裡。
西元一八○一年八月二十日。自幼聰穎,五歲開始讀書,八歲能作文;十三歲進學補學官弟子員。每試名列前茅,通判蔣鏞很器重他。 一八三一年,澎湖饑荒嚴重,興泉永道周凱,奉命來澎勘察災情,廷蘭賦詩呈上,極言生民的疾苦,大受周凱的賞識和器重。 道光十四年,主講台灣引心書院。十七年周凱任台灣道,聘其主講崇文書院,兼主講引心,文石兩書院。 二十九年補峽江知縣。後轉任江西鄉試同考官,南昌水利同知,回任峽江知縣,轉豐城等縣,政績輝煌,百性悅服。

8 觀音亭介紹: 觀音亭位於馬公市區西岸,是一座古剎,西元一六九六年,為澎湖遊擊薛奎所倡建的,內供奉南海觀音菩薩,是本縣的佛教聖地,更是古蹟之一。  近三百年來,屢經重修,西元一八八四年,法軍侵澎,不但廟宇被法軍所毀,甚至連廟內所存的名貴古物及觀音佛像兩尊、十八羅漢、鐘等均被法軍掠奪一空。 劫後廟貌全非西元一八九一年,總兵吳宏洛才捐銀重建。民國十六年,民國四十八年各又重修一次,四十八年重修時,並增建「望潮亭」一座。 夕陽浪花晚風,足以拂去人們一身的疲勞,所以每當黃昏時候,此地便成居民欣賞落日餘暉的最佳景點。  現在廟前的一對石獅子,是原澎湖廳通判衙前的石獅子,民國十二年日據時,「澎湖新廳舍」落成,而從舊廳舍門口移來的。 「古鐘亭」中的古鐘,壁上有何志浩將軍撰,賈景德書的「觀海歌」,這是近代的古蹟了。

9 四眼井介紹: 四穴井又名為「四眼井」或「四孔井」,位於馬公鎮中央街北端,俗稱「上街」。
四穴井的開鑿年代沒有確切資料可查考,但是以中央街為澎湖最古老的舊街來判斷,這口井的開鑿年代約在元代,「下街」聚落發展飽和以後,向「上街」發展。因為人民的生活不能一日沒水,「上街」先居民聚居時,應當先鑿這口四穴井做為水源及市井。  於民國六十八年勒石立簡介如右:「此井之開鑿,年代不詳但以中央對為澎湖最早之舊街。 如以天后宮之創建時期西元一五九二年推判,在此以前附近應已有人居住人生不可一日無水,信仰中心尚在其次故此井之開鑿,似應比天后宮創建為早,年代相當久遠」。   據民間傳說:四穴井逢旱年不乾涸,水質清涼,本是極為優良飲水,但自從有自來水設施以後,已變成了洗用的水井了。

10 媽宮城隍廟介紹: 自古城隍與官署分理陰陽,故有官署即有此廟,康熙二十二年,台灣入清翌年,馬公市澎湖防衛司令部今天后宮附近。
乾隆四十四年澎湖海防糧 捕通判謝維祺以廟狹隘非敬神之道,乃率監生郭志達改建於今址。 有碑記尚存,此後乾隆五十五年通判蔣曾年、嘉慶三年通判韓蜚聲、二十二年通判潘覲光、道光四年通判蔣鏞及二十四年左營遊擊蘇斐然等均曾修建。 光緒十年中法戰爭時為法軍所焚毀,十二年通判程邦基率民重建,有碑記今存。後迭經送修,以民國二十二年之修建規模最大,唯迄今未易舊制。

11 跨海大橋介紹: 澎湖跨海大橋為造東第一長橋,總長5、541公尺,舊大橋中架七十六孔於吼門水道之上,連接白沙、漁翁兩島,使澎湖本島、中屯島聯成一環: 將馬公、湖西、白沙、西嶼四鄉鎮融成圓團,為澎湖景色之大觀也。新大橋於民國73年動工至民國85年1月竣工完成。  總統蔣公題名,篆額半圓拱門,中貫長虹橋身,深邃延伸,非常壯觀。通樑橋頭,蔣公銅像,巍峨聳立,永懷德澤。碑亭兩面,鐫刻建橋經過:除役榮民,建亭護橋:「虹橋跨海」,蔚為巧奪天工之勝景也。  李總統登輝於橋側勒石篆章:「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縣府並於橋側安置夜間照明設施日:「跨海長虹」,無論畫夜,或驅車,或步行,憑欄俯瞰浪潮,遠眺海天之際,群島海城景色,盡收眼底:近西嶼頭,亂石崩雲,驚濤拍岸,尤為壯觀!  澎湖跨海大橋於民國九十年澎湖縣歷史建築票選中被選為澎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又被選重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排名第十三名。

12 報告到此 謝謝觀看


Download ppt "澎湖古蹟 報告人:張子菘.吳俊昇 資料來源:http://www.magong.com.tw/cultural/historical.php."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