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肝性脑病 概述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治疗要点 护理
2
一、概述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表现: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无明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仅能用精细的智力试验和(或)电生理检测才可作出诊断的肝性脑病,称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
3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1肝硬化 2门体分流手术 3原发性肝癌 4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5严重胆道感染
4
诱因: ①上消化道出血; ②摄入过高的蛋白质饮食; ③大量排钾利尿和腹腔放液; ④感染; ⑤药物如镇静药、麻醉药; ⑥便秘; ⑦低血糖;
5
(二)发病机制 一)氨中毒学说 1)血氨的来源: ①来自肠道、肾和骨骼肌生成的氨。 ②胃肠道是主要门户,正常人胃肠道每日产氨约4g,在结肠部位吸收,结肠的pH>6时,氨以游离有毒性的NH3的形式弥散人血;pH<6时,则以NH4+的形式从血液转至肠腔,随粪排出。 ③肾脏所产的氨的排泄也与肾小管滤液的酸碱度有关,呈碱性时,大量氨吸收入血,呈酸性时,氨大量进入肾小管腔与酸结合,以铵盐的形式排出体外。 ④骨骼肌在运动时也可产生少量氨。
6
2)机体清除氨的主要途径为: ① 肾排酸同时,排出大量氨; ② 在肝内合成尿素通过肾排泄; ③ 在脑、肝、肾等组织消耗氨合成谷氨酰胺;血氨过高时,少量从肺部呼出。 。
7
3) 血氨增高的原因 氨生成过多和或代谢减少 外源性: 摄入过多含氮食物(高蛋白饮食)或药物,在肠道转化为氨 内源性: ① 上消化道出血后,停留在肠内的血液分解为氨 ② 肝衰竭时,将氨合成为尿素的能力减退 ③ 门体分流,肠道的氨未经肝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使 血氨升高 肾前性与肾性氮质血症时,血中大量的尿素弥散到肠腔 转变为氨,再进入血液。
8
4) 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①干扰脑的能量代谢,引起高能磷酸化合物浓度降低,使大脑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不能维持正常功能。 ②大脑在去氨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谷氨酸,并产生大量的谷氨酰胺,而谷氨酰胺是一种有机渗透质,可导致脑水肿。谷氨酸是大脑的重要兴奋性神经递质,缺少时使大脑抑制增加。同时,氨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化合物,可致中枢神经直接损害。
9
二)胺、硫醇及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 甲基硫醇是蛋氨酸在胃肠道内被细菌代谢的产物,甲基硫醇及其衍变的二甲基亚砜,均可在实验动物引起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甚至昏迷。在严重肝病病人中,甲基硫醇的血浓度增高,伴脑病者更明显。在肝功能衰竭动物实验中,单独使用氨、硫醇和短链脂肪酸三种毒性物质的任何一种,如用量较小不致于诱发肝性脑病,如联合使用,即使剂量不变也能引起脑部症状。为此,有学者提出三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协同毒性作用,可能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地位。
10
三)假神经递质学说 神经冲动的传导是通过递质完成的,神经递质分兴奋性(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和抑制性(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正常时两者保持平衡。 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等,经肠菌脱羧酶的作用分别转变为酪胺和苯乙胺;这两种胺在肝内被单胺氧化酶分解清除,肝功能衰竭时,清除发生障碍,此两种胺可进入脑组织,在脑内经β羟化酶作用形成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后两者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不能传递神经冲动或作用很弱,故称假神经递质。当假神经递质被脑细胞摄取并取代了突触中的正常递质,兴奋冲动不能正常地传至大脑皮质而产生异常抑制,出现意识障碍。
11
四)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 血浆氨基酸测定发现,肝硬化失代偿病人血浆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增多而支链氨基酸(如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减少,进人脑内的芳香族氨基酸增多。 ① 正常人的芳香族氨基酸在肝中代谢分解,肝功能衰竭时分解减少,故血浓度增高。 ② 正常时支链氨基酸主要在骨骼肌而不在肝代谢分解
12
③ 胰岛素有促使这类氨基酸进入肌肉的作用。肝功能衰竭时,对胰岛素灭活作用降低,血浓度升高,因而促使支链氨基酸大量进入肌肉组织,故血浓度降低。
④ 两组氨基酸是在相互竞争和排斥中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人大脑与谷氨酰胺交换,支链氨基酸减少;进入脑内的芳香族氨基酸增多,后者进一步形成假神经递质,脑中增多的色氨酸可衍生5-羟色胺,是中枢神经某些神经元的抑制性递质,有拮抗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也可能与昏迷有关。
13
五)GABA/BZ复合受体学说 GABA是哺乳动物大脑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肝性脑病病人GABA浓度增高,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也高,大脑突触后神经元的GABA受体增多。这种受体不仅与GABA结合,还与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药物结合,故称为GABA/BZ复合体
14
三 、临床表现 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和脑电图改变,将肝性脑病的表现分为四期; 一期(前驱期) 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如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应答尚准确,但吐词不清且较缓慢。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多数正常。此期历时数日或数周。有时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
15
二期(昏迷前期) 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对时、地、人的概念混乱,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和智力构图,言语不清,书写障碍,甚至有幻觉,恐惧,狂躁而易被误认为一般精神病。有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踝痉挛、Babinski征阳性等。扑翼样震颤存在:脑电图异常。病人可出现不随意运动及运动失调。
16
三期(昏睡期) 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大部分时间呈昏睡状态,可以唤醒,醒时尚可应答,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肌张力增加,神经系统体征持续或加重。锥体束征常呈阳性,脑电图有异常波形。
四期(昏迷期) 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疼痛等强刺激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由于病人不能合作,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挛和换气过度。脑电图明显异常。
17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氨 正常人空腹血氨为40—70ug/d1,慢性肝性脑病尤其是门体分流性脑病病人多有血氨增高;急性肝衰竭所致脑病的血氨多正常。 2.脑电图检查 典型的改变为节律变慢,主要出现普遍性每秒4一7次θ波,也可有每秒1—3次的δ波。昏迷时两侧同时出现对称的高波幅δ波。对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有意义。 3.简易智力测验 测验内容包括书写、构词、画图、搭积木、用火柴杆搭五角星,及数字连接试验等。对于诊断早期肝性脑病包括亚临床脑病意义最大。
18
五、诊断要点 肝性脑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 ①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支循环; ②精神错乱、昏睡或昏迷; ③有肝性脑病的诱因;
④明显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增高; ⑤扑翼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
19
六、治疗要点 1.去除病因,避免诱发和加重肝性脑病。 2 .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
①昏迷时严禁蛋白质摄人,每日供给热量至少5 一6.7kJ,以葡萄糖为主。 ②灌肠或导泻,清除肠内积食、积血或其他含氮物质,可用乳果糖口服或灌肠,剂量30~60g/d,从小剂量开始,以调节到每日排粪2—3次,粪pH5—6为宜;或弱酸性液体灌肠。 ③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短期口服新霉素2—4g/d或甲硝唑0.2g,每日4次
20
3.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
①使用降氨药物,如谷氨酸钾或谷氨酸钠每次用4支,静脉滴注每日1~2次。代谢性碱中毒者用精氨酸,每次10一20g,每日1次静滴。②对急性门体分流性脑病,可用苯甲酸钠治疗,剂量5g,每日2次,也可用乳果糖。 ③如病人不能耐受蛋白食物,可口服或静脉,输注以支链氨基酸为主的氨基酸混合注射液,以恢复病人的正氮平衡。 ④应用GABA/BZ复合受体(γ-氨基丁酸/苯二氮卓)拮抗药
21
4.对症治疗 ①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每日人液总量以不超过2 500ml为宜。 ② 保护脑细胞功能 ③ 保持呼吸道通畅 ④ 防治脑水肿、出血与休克 ⑤ 也可进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等。 5. 肝移植
22
七、护理评估 1.病史 2.身体评估 (1)意识状态 注意观察病人性格和行为表现,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和理解力是否正常,有无幻觉及意识障碍。 (2)营养状况 评估病人身高、体重及全身营养状况。 (3)皮肤和粘膜 有无黄染、出血点、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等。
23
(4)肝脾 应注意其大小、质地、表面情况,有无压痛等。
(5)腹部体征 有无腹部膨隆,腹式呼吸减弱;有无腹壁紧张度增加,移动性浊音出现等。 (6)神经系统检查.有无扑翼样震颤,有无肌力及腱反射的改变,锥体束征是否为阳性。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24
八、常用护理诊断 1.意识模糊 与血氨增高、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和神经传导有关。
1.意识模糊 与血氨增高、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和神经传导有关。 2.照顾者角色困难 与病人意识障碍、照顾者缺乏知识及经济负担有关。
25
九、目标 1.病人的感知逐渐恢复正常。 2.无受伤、误吸、感染的发生。 3.能获得一个切实可行的照顾计划。
26
十、护理措施及依据 1.意识模糊 (1)严密观察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加强对病人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瞳孔的监测并作记录。定期抽血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 (2)安慰病人 (3)尽量安排专人护理 (4)注意安全保护 (5)评估并协助医生迅速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 ①避免应用镇静安眠药、麻醉药等
27
②防止大量输液,过多液体可引起低血钾,稀释性低血钠、脑水肿等,从而加重肝性脑病。
③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防止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及大量蛋白质和水电解质丢失,肝脏损害加重。 ④防止感染,使氨的产生增加以及耗氧量增加。 ⑤保持大便通畅,使含氨及其他有毒物质在肠道存留时间延长;促进毒物吸收,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忌用肥皂水灌肠,因其为碱性,增加氨的吸收。亦可口服或鼻饲25%硫酸镁 30—60ml导泻。对急性门体分流性脑病昏迷病人可用乳果糖500ml加水500ml灌肠。 ⑥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停止后也应灌肠和导泻,以清除肠道内积血,减少氨的吸收。 ⑦禁食或限食者,避免发生低血糖。
28
(6)合理饮食 ①昏迷开始数日内禁食蛋白质,供给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每日供给足够的热量和维生素, ②神志清醒后、可逐步增加蛋白质饮食,每天20g,以后每3—5天增加l0g,但短期内不能超过40—50g/d,以植物蛋白为好。因植物蛋白含蛋氨酸、芳香族氨基酸和产氨氨基酸较少,含支链氨基酸较多,且能增加粪氮排泄。此外,植物蛋白含非吸收性纤维,有利于通便。 ③不宜用维生素B6,可使多巴在周围神经处转为多巴胺,影响多巴进入脑组织,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递质。 ④脂肪尽量少用,因脂肪可延缓胃的排空。
29
(7)用药护理: ①应用谷氨酸钠或谷氨酸钾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尿量、腹水和水肿状况,尿少时慎用钾剂,明显腹水和水肿时慎用钠盐。应用精氨酸时,滴注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流涎、面色潮红与呕吐。 ②应用苯甲酸钠时注意病人有无饱胀、腹绞痛、恶心、呕吐等。乳果糖因肠内产气较多,可引起腹胀、腹绞痛、恶心、呕吐、电解质紊乱 ③长期服新霉素的病人中少数可出现听力或肾功能损害,故服用新霉素不宜超过一个月,并做好听力和肾功能的监测。 ④根据医嘱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调,做好出入量的记录。 ⑤保护脑细胞功能,可用冰帽降低颅内温度,以减少能量消耗。根据医嘱静脉快速滴注高渗葡萄糖、甘露醇以防治脑水肿。。
30
(8)做好昏迷病人的护理: ①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保证氧气的供给。 ②做好口腔、眼的护理,对眼睑闭合不全角膜外露的病人可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眼部。 ③尿潴留病人给予留置导管导尿,并详细记录尿量、颜色、气味。 ④预防压疮的护理:定时翻身,保持床褥干燥、平整。 ⑤给病人做肢体的被动运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缩。
31
2.照顾者角色困难 (1)与照顾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了解本病特点,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增强其信心。(2)与照顾者一起讨论护理问题,帮助合理安排时间,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照顾计划。 (3)关心照顾者的健康。 (4)与照顾者讨论其他可能的资源和社会支持。 。
32
十一、评价 1.诱发本病的原因已去除,病人神志逐渐清醒、生命体征稳定、未发生受伤、误吸、感染等并发症。
2.照顾者能明确自身的价值,主动参与照顾计划,使病人得到较理想的照顾。
33
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是指胰腺及其
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 临床以急性腹痛、发热伴恶心、呕吐、血与尿淀 粉酶增高为特点,多见于青壮年。
34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胆道疾病 当结石、感染、蛔虫、肿瘤、息肉等因素造成奥狄括约肌水肿、痉挛,使壶腹部出口受阻,致胆道内压高于胰管内压,胆汁反流人胰管或胰液溢人间质引起急性胰腺炎; 亦可因胆结石在移行过程损伤胆总管、壶腹部引起奥狄括约肌松弛,使十二指肠液反流人胰管引起急性胰腺炎。
35
2.饮食因素 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可致胰腺分泌增多,并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与奥狄括约肌痉挛; 剧烈呕吐时十二指肠内压骤增,致十二指肠液反流; 慢性酒癖者常有胰液蛋白沉淀,形成蛋白栓子堵塞胰管,致胰液排泄障碍。
36
3.胰管梗阻 胰管狭窄,胰管内压升高,胰管小分支和胰腺腺泡破裂,胰液外溢到间质。
3.其他 手术与创伤损伤胰管或胰腺;某些急性传染病;药物如硫唑嘌呤、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高钙血症、高脂血症以及免疫因素等均可引起或并发急性胰腺炎。 在以上各种病因的作用下,胰腺自身消化的防卫作用被削弱,胰腺消化酶原被激活,使胰腺发生自身消化。
37
(三)病理 水型和出血坏死型两型, 水肿型发生胰腺肿大、间质水肿、充 血等改变; 出血坏死型以胰腺肿大、腺泡坏死、 血管出血坏死 ;
38
(四)临床表现 水肿型胰腺炎症状相对较轻,呈自限 性经过;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起病急骤,症状严 重,变化迅速,常伴有休克及多种并发症。
39
一 症状 1.腹痛 ①诱因:多数为急性腹痛,常在胆石症发作不久,酗酒或 暴饮暴食后发病。 ②部位:常位于上腹中部,亦有偏左或偏右者 ③性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刀割、钻痛或绞 痛,可向 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取弯腰抱膝体位 可减轻疼痛。 水肿型病人腹痛3~5天后缓解, 出血坏死型者剧痛持续时间较长,当有腹膜炎时则疼 痛弥漫全腹。少数年老体弱者有时疼痛轻微甚或无腹痛。
40
2.恶心、呕吐及腹胀 起病时有恶心、呕吐,大多显著而持久。剧烈者可吐出胆汁或咖啡渣样液体,多同时伴有腹胀。出血坏死型者常有明显腹胀或有麻痹性肠梗阻。
41
3.发热 水肿型胰腺炎可有中度发热,少数为高热,一 般持续3~5天; 出血坏死型发热较高,多持续不退。 4.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多有轻重不等的脱水。 呕吐频繁者可有代谢性碱中毒。出血坏死型者有明 显脱水与代谢性酸中毒,常伴有血钾、血镁及血钙 的降低。 5.休克 出血坏死型病人在起病后数小时可突然出 现,提示胰腺大片坏死。
42
二 体征 1.水肿型体征较少,上腹有中等压痛;无腹肌紧 张及反跳痛。 2.出血坏死型者 视:急性痛苦面容,辗转不安, 触:脉速,呼吸快,血压降低。上腹压痛显著, 并发腹膜炎时全腹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 听:因肠麻痹常有明显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43
少数病人①胰酶渗入腹腔或胸导管时,可产生腹膜炎与胸膜炎(左侧多见),②胰酶和坏死组织液穿过筋膜和肌层进入腹壁皮下,腰部两侧出现灰紫色斑(Grey—Turner征)或脐周皮肤青紫(Cullen征)。③胰头水肿可压迫胆总管,出现黄疸。④低血钙时有手足抽搐。
44
全身:病后数天内出现急性肾衰竭、败血症、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衰、DIC等,病死率极高。
三 并发症 主要见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局部:并发症有胰腺脓肿和假性囊肿。 全身:病后数天内出现急性肾衰竭、败血症、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衰、DIC等,病死率极高。
45
五 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血常规 多有白细胞增多及粒细胞核左移,严重病例由于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升高可达50% 血生化 血糖上升、血钙降低 X线腹部平片 肠麻痹 B超与CT扫描可见胰腺弥漫增大、光点增多、轮廓与周围边界不清楚等
46
淀粉酶测定 血清淀粉酶一般在起病后6-12h开始上升,48后开始下降,历时3—5天。一般超过正常值的5倍即可确诊为本病,有时由于胰腺细胞广泛破坏,血清淀粉酶值正常或甚至低于正常 如肾功能正常,尿淀粉酶一般在发病后12-24h尿淀粉酶开始升高,其值下降缓慢,有时可持续I一2周
47
六 诊断要点 1.有胆道疾病、酗酒、暴饮暴食等病史 2.突发的持续性上腹部剧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及上腹部压痛 3.血尿淀粉酶测定
48
(七) 治疗要点 原则为减轻腹痛,减少胰腺分泌,防治并发症 (一)抑制或减少胰腺分泌 1.禁食和胃肠减压。 2.生长抑素类如奥曲肽,对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效果较好。 3.抗胆碱能药物,常用阿托品、654—2等肌注。
49
(二)解痉镇痛 阿托品或654—2肌注,剧痛者可加用哌替啶50—100mg肌内注射,必要时6一8h重复一次,普鲁卡因0.5~1g溶于0.9% 氯化钠溶液500~1000ml静脉滴注,可使腹痛减轻。
(三)抗感染 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和出血坏死型者酌情使用抗生素,通常选用青霉素、链霉素、阿莫西林及头孢菌素类等。 (四)抗休克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应积极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休克者在扩容的基础上用血管活性药,注意纠正酸碱失衡。
50
(五)胰酶抑制剂,仅用于出血坏死型早期,常用抑肽酶 2万u/(kg·d),分两次溶于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六)并发症的处理 1 对腹膜炎病人,多主张采用腹膜透析 2 治疗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除药物治疗外,可作 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机 3 有急性肾衰竭时,多主张采用透析疗法 4 并发糖尿病可使用胰岛素。 (七)手术治疗 如出现肠穿孔、肠坏死、并发胰腺脓 肿、胆道梗阻加重者可手术治疗。
51
(八) 护理评估 (九) 护理诊断 1.疼痛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3.体温过高
52
(十)目标 1.病人主诉疼痛减轻或缓解。 2.保持体液平衡。 3.一旦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能被及时发现和控制。 4.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
53
(十一)护理措施及依据 1.疼痛:腹痛 (1)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保证睡眠时间,选择舒适的体位 (2)向病人解释禁食、禁饮的意义,让病人严格禁食禁饮1—3天,明显腹胀者行胃肠减压 (3)遵医嘱给予解痉止痛剂 (4)观察疼痛有无减轻,其性质和特点有无改变。 (5)安慰病人
54
2.体液不足的危险 (1)注意呕吐物的量及性质,行胃肠减压者,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和记录引流量及性质 (2)按医嘱根据脱水程度、年龄大小和,心肺功能调节输液速度,及时补充因呕吐、发热及禁食所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衡 (3)定时测量病人体温、脉搏、呼吸,特别是血压、神志及尿量的变化
55
3.体温过高 (1)监测病人体温的变化,注意热型及升高的程度;监测血象中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2)高热时可采取头部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的方法厂并观察降温效果 (3)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病房注意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减少探视人数。协助病人做好个人清洁
56
(十二)评价 l.病人明确腹痛的原因,主动配合休息、饮食,腹痛渐缓解,未见腹膜炎等并发症。 2.胃肠减压引流通畅,未见明显失水征,血生化显示水、电解质和酸碱值在正常范围。 3.未发生休克或休克被及时发现和抢救。 4.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