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原著者:陳國棟 (發表於《臺灣文獻》第五十四卷第三期) 組員:鍾文鳳、李漢華、許正輝 報告人:許正輝 時間:2008年11月06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原著者:陳國棟 (發表於《臺灣文獻》第五十四卷第三期) 組員:鍾文鳳、李漢華、許正輝 報告人:許正輝 時間:2008年11月06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原著者:陳國棟 (發表於《臺灣文獻》第五十四卷第三期) 組員:鍾文鳳、李漢華、許正輝 報告人:許正輝 時間:2008年11月06日
十七世紀的荷蘭史地與荷據時期的臺灣 原著者:陳國棟 (發表於《臺灣文獻》第五十四卷第三期) 組員:鍾文鳳、李漢華、許正輝 報告人:許正輝 時間:2008年11月06日

2 一、前言:歷史與地理的巧合 臺灣與荷蘭兩個國家具有一些共同性,兩個國家面積差不多大(36,000km2/41,528km2),目前的人口數(2300萬/1624萬(2006年8月))也相當接近。 荷蘭適合作西歐、北歐,乃至整個歐洲的交通樞紐;臺灣則有可能成為東亞的轉運中心。 歷史中有趣的巧合:荷蘭在1572年左右才開始反抗宗主國西班牙,走向獨立之路;臺灣則在十六世紀中葉起,才逐漸被記錄,才有可以相沿敘述的歷史。

3 地理上的的巧合:如果我們回到歷史地圖中去追索,可以發現一個不成比例的巧合!檢視現代的荷蘭地圖,可以看到荷蘭北方外海有一排五、六座以上比較大的小島,自東北而西南一字排開,緊貼著首都阿姆斯特丹以北廣大水面的北緣。我們諦視十七世紀左右臺南古地圖,三、四百年前的臺南外海由北到南一字排開,恰巧也有一系列陸地化的沙洲,中國文獻稱之為「七鯤身」,七座沙洲拱衛著當時的潟湖「臺江內海」,就有如荷蘭的「南海」,德克索無疑就成了大員。

4 康熙23年(1684)《福建通志》中的「臺灣府三縣圖」為清代台灣第一幅全圖
資料來源:《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遠足文化 王存立.胡文青編著

5 雍正元年(1723)《清初海疆圖說》中的「臺灣府圖」
資料來源:《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遠足文化 王存立.胡文青編著

6 乾隆二年(1737)《福建通志》中的「臺灣府圖」
資料來源:《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遠足文化 王存立.胡文青編著

7 乾隆七年(1742)《重修福建台灣府志》中的「臺灣府總圖」
資料來源:《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遠足文化 王存立.胡文青編著

8 道光29年(1849)《台灣輿圖》 資料來源:《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遠足文化 王存立.胡文青編著

9 二、荷據臺灣的歷史意義 臺灣有文字歷史的初期有一個「荷據時代」(1624–1662)。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就在位於安平的熱蘭遮城。
荷蘭人首次出現於中國海域是在1601年。1600年6月28日,有一支由J.van Neck率領的小船隊從荷蘭出發;次年9月27日至10月3日停留在澳門附近。荷蘭人初次現身中國時,江蘇吳郡的王臨亭正巧出差到廣東,聞知這件事情,留下如下的記載: 辛丑(萬曆二十九年,1601)九月,有二夷舟至香山澳,通事者亦不知何國人,人呼之為「紅毛鬼。其人鬚髮皆赤,目睛圓,長丈許。其舟甚巨,外以銅葉裹之,入水二丈。香山澳夷慮其以互市爭澳,以兵逐之。其舟移入大洋後,為颶風飄去,不知所適。 事實上,「紅毛」並不是荷蘭水手獨有的特徵,海員若不戴帽子,頭髮就會變質,露出紅棕色的樣子。稍晚到達中國的英國人也經常被稱為「紅毛」。

10 1624年荷蘭人進佔臺灣,開始了三十八年的統治。最初十年,他們只是想要把臺灣當作是一個東亞轉運中心。
1624年佔領臺灣的機構是荷蘭的「聯合東印度公司」,荷蘭商船於1601年時出現在廣東澳門附近,王臨亨記錄他們的船舶看起來很大,人也很高,身高「長丈許」。「丈許」大約是300公分左右,絕對不可能,算作180公分大概會比較接近事實。但荷據時代的荷蘭人經常提到西拉雅男人比他們還高壯。當年的西拉雅人以鹿肉為主食,所以長得很高壯。 與中國作生意,向中國商人購買生絲以轉銷日本或運回歐洲才是荷蘭人的本意,但是中國政府不許可。迫不得已,在中國政府默許下,荷蘭人才不太情願地來到臺灣。 荷蘭人後來發現臺灣的農業潛力。在爪哇的荷蘭人得到華人的大力協助,一位名叫蘇鳴崗的華人被任命為華人領袖,此人在1636年從巴達維雅來到臺灣,住了三年,協助荷蘭人從福建招徠大批漢人,開始發展種稻、種蔗、製糖等產業,從此大大增加了臺灣的價值。

11 荷據時期,由荷蘭人引進臺灣的,還有水牛和牛車。這些牛用來拉車,也用來幫助耕種。牛車從十七世紀起,一直到十九世紀末為止,三百年的期間內,是臺灣最重要,而且是幾乎唯一的搬運和交通工具。
蕃薯由漢人從福建引進臺灣,是很好的食材,在臺灣推廣的很快。漢人也引進菸草到臺灣,當然也引起抽菸的的習慣,連原住民都從漢人那邊學會抽菸。漢人還進口很多酒到臺灣,這些酒都是酒精濃度很高的「燒酒」。菸、酒之外,漢人還賣鹽、糖、鐵鍋及武器給原住民,這些商品的消費,徹底改變了原住民的生活內容,也造成原住民在經濟上對漢人的依賴。再加上大量捕鹿的結果,使得原住民的主食也不得不由肉類轉變為穀類,其影響極其深遠。 從1633年到1645年,荷蘭人對原住民稱作Lamey,而荷蘭人稱作「金獅島」的小琉球發動幾次攻擊,消滅或遷走了全部的島民;1635年年底,他們攻擊麻豆社,殺害許多的居民。在暴力血腥的威嚇下,臺灣平地的原住民陸續歸附,荷蘭人勢力所及的範圍也跟著擴大。於是從1640年開始,荷蘭人就以舉行「地方日」(landdag),藉由任命頭人的方式,爭取原住民的效忠。

12 協助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原住民的關鍵人物為傳教士。當時荷蘭牧師的使命是為教徒提供宗教服務,原本沒有拯救異教徒靈魂的打算。可是由於一位特殊的人物干治士牧師(Rev. Candidius)及其後繼者尤羅伯牧師(Rev. Junius)的努力,教會竟然吸收了不少原住民信徒,並在許多方面改變了原住民的生活習慣與文化。 傳教士教會了原住民以羅馬拼音書寫自己的語言,這一點強化了原住民的部落認同。但傳教士畢竟關心傳揚並執行基督教教義,因此不能包容某些原住民社會固有的習俗。 荷蘭統治臺灣後期,有一位叫作亨伯魯克(Antonius Hambroek)的傳教士。他於1648年時到臺灣來,在現在的臺南一帶傳教,也將一些福音書譯成原住民語。1661年五月間鄭成功攻下普羅明遮城後不久,亨伯魯克和他的妻子及未婚的女兒都成了俘虜。其他的荷蘭人則退守熱蘭遮城。鄭成功把亨伯魯克找來,要他到熱蘭遮城遞送招降書,勸臺灣長官揆一(Coyett)投降。亨伯魯克到了熱蘭遮城,見到了長官揆一,也見到另外兩個已出嫁的女兒。揆一和他的女兒都苦勸亨伯魯克留下來,亨伯魯克卻吃了秤錘鐵了心,堅持要回普羅明遮城。他說他承諾返回,當然他也心繫留在鄭營的妻、女的安危。結果,不出意外地,鄭成功下令處死他,但放過他的妻女。於是在荷蘭人的紀錄中,他就被當成是受難的英雄,當成是殉道者,當成是荷蘭人與鄭成功交戰、交涉中,最為英勇的人物。臺灣有一種鳥,曾經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叫作「亨伯魯克角鴞」(黃嘴角鴞)。

13 三、荷蘭東印度公司 十六世紀末年以來,荷蘭靠海的不同港市就分別各自派船到東方貿易。可是他們很快地就發現:彼此互相競爭的結果,買貴賣賤,賺不到錢。於是就把各個港市的東方貿易公司整合起來,在1602年成立唯一的一家公司,讓相關的港市以商會(chambers)的名義入股加盟。這家公司自然也就順理成章叫作「聯合東印度公司」。 聯合東印度公司為一家具有壟斷一切東印度地區貿易特權的公司,它被特許代表荷蘭在東印度一切的諦約、宣戰、媾和、統治及徵稅的權力,它不止是一家貿易公司,同時也具有政權的資格。 臺灣人都知道安平古堡叫作「熱蘭遮城」。「熱蘭遮」(Zeelandia)就是熱蘭(Zeeland)的拉丁文。十七世紀時,大員島(一鯤身)北方有一個大沙洲,叫作「北線尾」(Baxembay),北線尾之北端即當時的鹿耳門。荷蘭人除了在大員島興建熱蘭遮城外,也於1627年開始在北線尾沙洲中段建築一座防禦工事,稱作「海堡」(Zeeburg)。在1656年時,海堡毀於風災水患,因此1661年4月29日入夜之後,鄭成功的戰船得以順利從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進而包圍赤崁城。

14 康熙23年(1684)《福建通志》中的「臺灣府三縣圖」為清代台灣第一幅全圖
資料來源:《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遠足文化 王存立.胡文青編著

15 四、「黃金時代」的荷蘭 荷蘭從1572年開始展開反抗西班牙人的戰爭。其獨立戰爭打了近八十年。到了1648年,荷蘭的獨立地位才獲得國際承認。
十七世紀的荷蘭以解剖醫學聞名。彼德森(Claes Pietersz.)醫生正是一名解剖學大師。 荷蘭黃金世紀最偉大的成就是在航海與貿易方面。他們組成聯合東印度公司,在海外建立多處商站與殖民地,進口大量海外產品行銷全歐洲,賺進大把大把的銀子。這些航海與貿易成就的背後,還有更重要的因素在支撐,主要有兩點:其一涉及船舶的功能,其二則與槍礮和防禦工事的發展有關。

16 (1)荷蘭船舶的演進 歐洲人的航海船舶原來有兩個傳統:一個在南歐的地中海,一在北歐的北海。 荷蘭商船在十七世紀前半是高度武裝的,雖然真正處於戰爭狀態時,除了進一步加強武裝外,更會有巡洋艦護航。商船需要高度武裝,那是因為當時他們的對手葡萄牙及西班牙還很強,機會許可時必定會攻擊荷蘭商船。而武裝的商船也有助於脅迫亞洲的邦國准許他們自由貿易、建立商站。 長程遠航的荷蘭商船稱作pinas,此種船型甚大,並且可以改裝為戰船。它們被用在東方貿易時,又被給予一個專有名稱–「東印度船」(East Indiaman, Oostindievaarder)。除了「東印度船」與巡洋船外,還把他們在歐洲使用的他型船舶帶到東亞來。其中最重要的有兩種:一種是「笛形船」(flute,fluijt),荷蘭人東來時將它們帶至亞洲海域,用作中程貿物載貨工具。另一種是「快艇」(yacht,jacht),作聯絡船,也用來搬運物資。 所有荷蘭船舶,中國人一概稱之為「夾板船」,或者含混地概稱為「夷船」。

17 (2)火器與新式防禦工事 歐洲舊式城堡(castle)均由高聳的城牆構成,並且配置有一座圓塔。城牆直接的防禦目標是憑藉高度,將敵人阻絕於牆外。 火器,尤其是大礮的使用,使得舊式城堡的高牆不足以防禦。於是新的防禦工事應勢而生。新樣式防禦工事最早出現是在1485年,但其廣泛地被採用則發生在法國國王查理八世(Charles ⅤⅠⅠⅠ)入侵北義大利( )並且重挫該地區之後。火礮的威力激發了對新式防禦工事的迫切需求。 新式防禦工事的基本形式包含幾個要點:(一)新式城牆造得比舊式城牆矮些,但大大地加厚;(二)由側面城牆、呈某個角度,建築一個往外突出的礮樓,以防禦城牆正面;(三)四面城牆或城角加築有角的稜堡(bastion)以強化防禦;(四)城外挖掘寬且深的溝道–若為乾溝,則添設獨立的地下碉堡、如為濕溝,則在其邊上添設分離的三角堡以加強防禦能力。(五)進一部的加強工事,如在城牆或稜堡外緣添設角叉工事(hornwork)、冠冕工事(crownwork),以及在主建築稍遠之處,另建方堡以作外哨。 稜堡的主要功能在將防禦工事正面構成一個入射角小、出射角大的作戰正面。

18 資料來源:Geoffrey Parker,The Army of Flanders and the Spanish Road,
稜堡之結構 資料來源:Geoffrey Parker,The Army of Flanders and the Spanish Roa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2, 1984), p. 7.

19 其他新式的防禦工事 資料來源:Geoffrey Parker,The Army of Flanders and the Spanish Roa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2, 1984), p. 7. 就臺灣而言,他們在1624年左右開始建造熱蘭遮城堡,是一座擁月四個稜堡的堡壘,其中有「上城」及其北面建造一座「下城」,為了增加熱蘭遮城的防禦功能,又在附近建造了兩座屬於外哨形式的「方堡」。其一即為上文所提及的「海堡」。其二為1639年在「上城」後方(南面)小丘上建築的烏特勒支(Utrecht)堡。 荷蘭人在臺灣所建造的防禦工事,乃至西班牙人在北臺灣所造的防禦工事皆以稜堡為其主要的防禦設計。 荷蘭佔領臺灣之時,使用毛瑟槍確實使他們容易對付臺灣原住民。荷蘭人自己承認,如果他們不是因為武器與戰術優於臺灣原住民的話,他們根本不是臺灣平埔族的對手。

20 五、結語:誰是歷史的主角 歷史學家的研究講求言必有據,而能作為其依據者,不外乎是文獻與文物,而文獻更為直接。
生活於荷蘭時代臺灣的人群,最多的一批應該是臺灣原住民,其次才是漢人、荷蘭人、乃至於其他外來者(如日本人、東南亞人之類)。但有關這段時間的歷史研究與撰述,呈現出來的荷蘭人圖像卻是最豐富、最具體,其次為漢人。至於有關原住民的歷史,我們所知極其片面。 這段時期所留下來的文獻,幾乎都是荷蘭人的記載。他們當然只記錄他們感興趣的部份、只記錄他們的利害發生關係的部份。荷蘭人是荷據時期臺灣歷史的主要記錄者,因此對這段期間不同人群歷史理解的詳略,便深受文獻的制約了。 透過荷蘭文獻所知的原住民歷史只是部份、片斷,而且不能免除偏見的一些故事。 本文的寫作目的之一在為理解荷據時期的臺灣歷史一事,就作者個人了解所及,補充一些相關資訊,並非做一個全面性的描述。

21 報告完畢 敬請指教

22 安平追想曲 詞:陳達儒 曲:許石 身穿花紅長洋裝,風吹金髮思情郎,想郎船何往,音信全無通,
詞:陳達儒 曲:許石 身穿花紅長洋裝,風吹金髮思情郎,想郎船何往,音信全無通, 伊是行船遇風浪,放阮情難忘,心情無地講,想思寄著海邊風。 海風無情笑阮憨,啊~不知初戀心茫茫。 想思情郎想自己,不知爹親二十年,思念想欲見, 只有金十字,給阮母親做遺記。 放阮私生兒,聽母初講起,愈想不幸愈哀悲, 到底現在生也死,啊~伊是荷蘭的船醫。 想起母子的運命,心肝想爹也怨爹。 別人有爹痛,阮是母親晟,今日青春孤單影。 全望多情兄。望兄的船隻,早日回歸安平城。 安平純情金小姐,啊~等你入港銅鑼聲。

23 安平追想曲 「金」有其人 金小姐母親在運河等情郎 「身穿花紅長洋裝,風吹金髮思情郎…」台語老歌「安平追想曲」傳唱將近一甲子,歌詞主角金小姐是否確有其人,一直引起好奇,台南市安平區公所經過多方訪查,確認歌詞記錄著一段異國戀曲,而當時女主角苦等情郎的古運河航道(今東興洋行)旁,區公所也計畫設置雕像,來紀念這段淒美的愛情故事! 故事背景發生在百年前 坊間大都以歌詞提到「荷蘭船醫」,於是將故事背景設定在16世紀荷據時期,但據台南市文獻委員鄭道聰表示,16世紀時,安平一帶僅有平埔族及荷人據點,漢人活動範圍皆在府城(今中西區)內,根據他的考證,故事背景應該在清同治年間,距今約百年歷史,金小姐家族也已經繁衍四至五代,但因金小姐是望族後代,耆老們忌諱談論「異國戀和未婚生子」,所以不僅是後代相當低調,追查的線索也因為老一輩的凋零而更困難。 本身也是安平人的鄭道聰表示,歌詞顯示金小姐是其母與荷蘭船醫的私生子,因此金小姐母親應該具有起碼的外文能力;而安平在1865年開港後,在現在的西門國小設置英國領事館,1898年宣教士創立安平教會後,英語文化才逐漸在安平地區啟蒙,因此,金小姐母親應該是在當時與荷蘭船醫結識、相戀。 當時,不少英國船隻都由荷蘭人擔任船醫,因此歌詞符合時代背景。 流傳愛情地方將設雕像 至於即將設置金小姐雕像的東興洋行前,昔日有古運河流經,日治時尚有水路可通行船隻,商賈往來頻繁,加上鄰近舊部落區,因此研判金小姐母親在此苦候情郎可能性相當高。

24 作者陳達儒曾接受採訪 鄭道聰指出,雖然歌詞創作者陳達儒已經辭世,但他生前曾經接受對台灣文史相當有研究的莊永明採訪,談及這段創作過程;莊在多年前來到府城參加活動時,他也曾就考證內容與莊交換意見,莊表示的確與陳達儒告訴自己的內容很類似。 耆老證明確實有金小姐 鄭道聰還透露,其實訪談過程曾經有地方耆老證明,自己母親曾經當過金小姐的婢女,只是後來一直被告誡不得對外聲張,因此後人也一直保密迄今,更增添故事的神秘。 安平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也是世居安平的何世忠也證實這個說法,他表示「金小姐」故事在舊部落區是公開的秘密,金小姐其實是某望族後代,但因混血導致頭髮呈現亞麻色(當時人把亞麻色視為紅髮,才有所謂紅毛的稱呼),加上早年舊部落區民風閉塞,未婚生子難被認同,因此鄉人以「金小姐」稱之。 金家後代地方稱紅毛品 幾年前,舊部落區還有一位皮膚白皙、眼大、鼻子挺、五官分明的老婆婆,地方都稱為「紅毛品」,大家都知道她是金小姐後人,但老婆婆相當低調,地方人士也有默契,不去提起這段故事,而隨著她去世後,後代音訊難覓。 金家後代低調不願談 據當地耆老說,東興洋行附近的公墓地傳說就是「金小姐」的葬身之處。而「金小姐」後代嫁給陳姓,後代亦在台南市工作,五官面貌仍有著混血兒的深邃,只是多不願承認,甚為低調。 而被指為可能與金小姐有關連的家族,後代對這件事情三緘其口,僅透露的確曾經聽父執輩約略提起,時間應該就在百年前,但因年代久遠,比較熟悉全貌的長輩皆已陸續作古,對這件事也盡量避而不談。


Download ppt "原著者:陳國棟 (發表於《臺灣文獻》第五十四卷第三期) 組員:鍾文鳳、李漢華、許正輝 報告人:許正輝 時間:2008年11月06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