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油田一中高语组.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油田一中高语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油田一中高语组

2 文言文阅读

3 第四章  与现代汉语不同 的句式和用法

4 一、考点阐释 文言句式和用法,大都放在句子理解和翻译中考查,有时也涉及句间关系判断。文言句式主要是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2000年在99年的基础上增加了疑问句,还有各种复句,特别是假设句、选择句、因果句等,所用关联词复杂,和现代汉语差别又大,要着重复习。如关表假设关系的就有“如”“若”“苟”“使”“即” “令”“假”“以”“借”“其”“竟”“诚”“果”“向”“脱” “但”“或”“而”“则”“第” 等近20个丰富的关联词语。因此许多文言文读不懂或理解有误,常与把复句关系弄错有关,而高考中从复句关系的角度设题就成了热点之一。

5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疑问句(2000年); 4、宾语前置; 5、成份省略。 一、考点阐释
应考复习时,务必将文言句式的特殊性做一下整理,在训练阅读时,要形成结合语境准确判断的能力。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疑问句(2000年); 4、宾语前置; 5、成份省略。

6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表示判断。 常见文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7 1、“……者……也”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式。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8 3、“……者,……”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 4、“……,……”式。“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9 5、“……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10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

11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2 1、“谓语+于……”式。用介词“于”引进行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见+谓语”式。在动词前用“见”表示被动。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如需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3 3、“受+谓语”式。在动词前用“受”字表示被动。
如:有罪受贰。(《左传·哀公六年》) 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没有引出。如需引出主动者,就构成“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受制于人。” 4、“为+动词”式。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4 5、“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5 6、“被+动词”式。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句式不出现表示被动的词,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屈原列传》)

16 三、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我们分(一)动词宾语前置和(二)介词宾语前置两部分分析学习。

17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我们分别陈述:

18 动词宾语提前之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3)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涉江》)

19 动词宾语提前之二: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它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谓语之前。  如: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沛公安在?  (《鸿门宴》)

20 动词宾语提前之三: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或“唯(惟)……之……”等格式,要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要”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1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

22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前,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

23 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文言文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句。其它的文言特殊句式,如省略句、谓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请同学们参照《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自学,有问题向老师请教。

24 二、复句类型的考查 1996年高考“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中的“脱”表假设关系,因此复习中应该关注这些特殊关联词。96-98年均有考到。
1、表假设关系:“向”“向使”“竟使”“设”“假第”“令”“脱” 2、表轻微转折:“顾”“特”“独” 3、表因果关系:“是”“故”“坐”“用此”

25 二、复句类型的考查 4、表条件关系:“……则……”“……辄……”(“只要……就……”)“……无……皆(悉)……” 5、表递进关系:“非难……抑亦……”(“不仅……而且……”)“尚……况……”(“尚且……何况……”) 6、表选择关系:“非……则……”(“不是……就是……”)“……抑或……”(“……或者……”)“与其……孰若……”(“与其……不如……”)

26 备考秘籍 三、题型示例

27 √ 1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000年高考试题) ①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1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000年高考试题) ①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②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28 分析 A项中认为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这是正确选项。句①“大人清白”与句②“名誉著闻”,从句式上看均为一般性的形容词谓语句,“清白”“著闻”分别充任“大人”“名誉”的谓语,二者没有不同。这类句式虽然没有写入《考试说明》,但在古今汉语中却是完全相同的,不应成为考试中的困难,犹如“品格高尚”“祖国伟大”一样较易理解。 句③句④则有不同。句③中加点的“其都督”是以判断句的身份充任“知”这一动词的宾语的,而且这个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没有使用“是”字一类的判断词。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质帐下的都督,“其”指称“胡质”。这两句从意思上看并不难区分。

29 分析 2000年高考这道考题设置上曾引起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解此题的判断标准不是利用文言特殊句式的知识,而是利用现代汉语中的主谓结构、偏正结构等基本知识加以判断,但命题者事后辩解为,他们早就意识到句④的“其都督”并非句式问题,因而题目在题干中说“从句式的角度看”,而未说“以下句式”之类的判断语。

30 谢谢同学们参与 再见 2003年1月


Download ppt "油田一中高语组."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