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五 词类的活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五 词类的活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五 词类的活用

2 一、何谓词类活用 命 知 如果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语法功能或意义,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史记·陈涉起义》:“将军身被坚执锐。”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活用”与“兼类”的区别: 《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左传·宣公二年》:“弃君之命。” 《陈胜起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兼类:固有、固定、经常 活用:非固有、临时、偶然

3 二、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用动宾关系表达了现代兼语式的内容: 《史记·孙膑》:“齐威王欲将孙膑。 ” “齐使田忌将而往。”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使宾语从事该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就是“使动用法”。

4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史记·陈涉起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论语·微子》:“杀鸡为黍而食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使宾语具备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

5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刘向《新序·节士》:“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现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 美你发廊 迷你裙 舒肝片 快胃片 清脑丸 洁龈牙膏 独善其身 祸国殃民 沉鱼落雁 这件事真笑人。 这孩子真气人。 你这病还是看中医吧。 活跃市场经济。 留学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整党是为了纯洁党的组织。

6 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汉书·赵充国传》:“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仅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具备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意动用法”。 晁错《论贵粟疏》:“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陶潜《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 《促织》:“成以其小,劣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7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作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客我。” 《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 《封建论》:“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现代汉语中的意动用法: 不远千里 是古非今 自惭形秽 不耻下问 我高兴见到他。 他骄傲自己曾经是一位反法西斯战士。 改革开放,我们应乐于与外商打交道。 老王是一个重农业轻工业的领导干部。

8 3、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比较 相同处: 结构相同,都是特殊的动宾关系。 均可用形容词、名词的活用来表达。 不同处:
意念不同: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使宾语怎么样” ;意动用法的含义是“认为宾语怎么样”。 动词只有使动用法,没有意动用法。 《孟子·尽心上》:“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战国策·齐策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9 四、其他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1、处动用法(置动用法) 2、为动用法 3、给动用法 谓语具有“把宾语怎么样”的含义。
《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黔之驴》:“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2、为动用法 谓语具有“为宾语怎么样”的含义。 《三国志·华佗传》:“佗脉之。” 《陈胜起义》:“等死,死国可乎?” 3、给动用法 谓语具有“给宾语什么”的含义。

10 4、因动用法 5、对动用法 《战国策·周策》:“周粮秦韩。” 《史记·淮阴侯列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谓语具有“因为宾语怎么样”的含义。 《狱中杂记》:“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 《信陵君窃符救赵》:“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 5、对动用法 谓语具有“对宾语怎么样”的含义。 《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11 五、名词活用为动词 《黔之驴》:“驴不胜怒,蹄之。” 《廉蔺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斥之。”
《触龙说赵太后》:“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 《聊斋志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聊斋志异·狼》:“狼不敢前。”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不毛之地 鱼肉百姓 衣冠禽兽 不甘后人 在电脑上键入一行字。 她回家奶孩子去了。 天快夜了,别的雀子皆似乎在休息了。(沈从文《边城》)

12 六、名词作状语 1、表示行为动作的方位或处所 2、表示行为动作的工具或依据 我们 教室上课。 在 我们明天爬泰山。 他太感情用事。
我们 教室上课。 我们明天爬泰山。 他太感情用事。 1、表示行为动作的方位或处所 《汉书·张骞传》:“大月氏复西走。” 《韩非子》:“(田驰)南欺荆王。”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范雎至秦,王庭迎。” 《史记·甘茂列传》:“赵襄王郊迎甘罗。” 2、表示行为动作的工具或依据 《愚公移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中山狼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13 3、表示行为动作的身份或态度 4、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表示比喻) 《史记·陈涉起义》:“失期,法皆斩。”
《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3、表示行为动作的身份或态度 《史记·屈原列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史记·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战国策·赵策三》:“彼秦者……虏使其民。” 4、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表示比喻) 《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匍伏。” 《史记·循吏列传》:“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聊斋志异·狼》:“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冯婉贞》:“及敌枪再起,寨中人又鹜伏焉。”

14 七、词类活用的条件(怎样辨别词类活用) 1、两个名词连用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作状语例: 蚕食鲸吞 口诛笔伐 风餐露宿 土崩瓦解 星罗棋布
敌人只好龟缩在战壕里。 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 国家领导人电贺我奥运健儿。 大会原则上通过了这个决议。 王教授科学论证了这一问题。 七、词类活用的条件(怎样辨别词类活用) 1、两个名词连用 《韩非子·五蠹》:“遂王天下。” 《史记·陈涉起义》:“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 《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

15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能、可、足、欲)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 《史记·陈涉起义》:“置人所罾鱼腹中。 ” 《庄子·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能、可、足、欲) 《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史记·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晁错《论贵粟疏》:“不足生于不农。”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 晁错《论贵粟疏》:“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戊午上高宗封事》:“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16 6、名词后有介词结构作补语 7、名词用“而”连接 八、关于词类活用 1、认定词类活用的理论基础 《国语·勾践灭吴》:“请勾践女女于王。”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师军于庐柳。” 《吕氏春秋·上农》:“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7、名词用“而”连接 《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盐铁论·相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八、关于词类活用 1、认定词类活用的理论基础 词有定类,类有定用。 现代汉语的语法观念

17 军 鼓 穿 衣 2、古汉语词类活用较多的原因 《鸿门宴》:“沛公军霸上。” 《曹刿论战》:“齐人三鼓。” 曾侯乙鼓 以静表动
《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修辞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 徐宏祖《游天都》:“一庵翼然,为文殊院。”


Download ppt "五 词类的活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