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文言词类活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文言词类活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文言词类活用

2 一、名词作状语 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3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函: 用匣子装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⑩质于秦。 质: 做人质

4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④汗马功劳 ⑤齐威王欲将孙膑 任命……为将

5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⑤友风而子雨 ⑥幕天席地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6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 问:见识

7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⑦生死而肉骨 ⑧惊天动地 ⑨可烧而走也 ⑩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 ⑪既来之,则安之。

8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9 八、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例如: 登高而招 《劝学》登高在这里修饰后面的招,表示招手的方式。 执刃而立 弃甲曳兵而走 儿惧,啼告母 九、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10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小学而大遗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天下的人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⑧问其深,则好游者…… ⑨常在于险远。 ⑩圣益圣 ⑪亦以明死生之大

11 九、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12 ⑤小学而大遗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天下的人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⑧问其深,则好游者…… ⑨常在于险远。 ⑩圣益圣 ⑪亦以明死生之大

13 十、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⑥高其直 <促织〉 抬高 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 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4 十一、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⑥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 ⑦富国强兵 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

15 十二、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贵货而易土 易:认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⑥不耻下问 ⑦是古非今 ⑧不远万里

16 十三、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六王毕,四海一 一: 统一(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动词 十四、数词用作形容词 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形容词)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形容词) ③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17 练习

18 一、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你找出来,然后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 A.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 1.吾师道也( ) 2.吾从而师之( )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5.而耻学于师( )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二、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 3.沛公欲王关中( )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圣 愚

19 三、下列加线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 1.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沛公军霸上 5.火尚足以明也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1、2、4、6、 B.1、3、4、6、10 C.2、4、5、6、 D.5、6、8、9、10 ----------

20 四、下列各句按其活用加以分类,全出现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1. 大石倒立千尺 2.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
四、下列各句按其活用加以分类,全出现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1.大石倒立千尺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6.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 7.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8.郦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0.天下云集响应 A.1、3、5、7、9、10  B.l、2、3、5、8、10 C.1、2、4、5、8、10  D.2、4、6、8、9、10 ----------------

21 五、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动词使动用法的是( ),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是( ) 1. 常以身翼蔽沛公 2.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
五、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动词使动用法的是( ),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是( ) 1.常以身翼蔽沛公 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既来之,则安之 4.外连衡而斗诸侯 5.渔人甚异之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下列句子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其一犬坐于前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卒廷见相如 2 c

22 七、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
七、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八、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几句的一项是: 1. 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世之奇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 2.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吾师道也 ( ) B A A

23 九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3.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4.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5
九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5.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江海下百川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朝歌夜弦 宏兹九德 襟三江而带五湖 12.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宾主尽东南之美 14.而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六王毕,四海一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4 十、以下句子中不含意动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
十一、选出语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例句:不耻相师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 2

25 十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 2.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3
十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4.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十三、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后秦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开)矣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B

26 十四、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比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
十四、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比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5.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7.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A.3 5 7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B.5、7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C.1、5、7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D.3、4、6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B

27 十五、下列句中加点词全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1.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
十五、下列句中加点词全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驼业种树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8.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9.君将哀而生之乎 10.春风又绿江南岸 A.1、3、5、6、8、10   B.1、2、4、7、9、10 C.2、3、4、7、8、10   D.2、4、5、7、9、10 B

28 十六、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它不同的一句是(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C.襟三江而带五湖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9 十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1)彼童子之师
(2)不耻相师 B、(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1)圣益圣,愚益愚 (2)圣人之所以为圣 C


Download ppt "文言词类活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