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卷正文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六篇 工资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卷正文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六篇 工资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卷正文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六篇 工资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2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1、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商品和货币,它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又是反映简单商品生产关系的商品和货币。 2、地位:马克思称第一篇是导言,就在于阐明资本发生的历史前提和出发点。 3、结构: 第一篇包括三章。第一章分析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着重论述价值的形成和表现形式;第二章分析商品的交换过程,论述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第三章分析货币的职能,进一步揭示货币的本质。

3 第一章 商品 第一章:包括四节。 第一节说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第二节说明商品两个因素的形成 第三节说明价值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 第四节说明价值的本质,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4 第一节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第一节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主要内容:论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着重说明价值实体和价值量。 第一节包括19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前言:为什么从分析商品开始(第1段);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第2-4段); (三)商品的价值(第5-18段); (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第19段)。

5 第二节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主要内容:是论述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形成,阐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第二节包括16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前言: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的意义(第1段); (二)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有用劳动(第2-8段); (三)形成价值的抽象人类劳动(第9-10段); (四)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有用劳动和抽象人类劳动的统一(第11-16段)。

6 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主要内容:是论述价值的表现形式,阐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本节标题“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都是指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除前言部分外,包括四小节:A,简单价值形式;B,扩大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

7 第四节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一)商品拜物教的发生及其性质(第1-4段); (二)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和根源(第5-10段);
主要内容:是在前三节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劳动价值论。第一节分析了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第二节分析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第三节分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第四节则通过分析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从整体上揭示价值的本质——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可以说,第四节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最后完成。 第四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商品拜物教的发生及其性质(第1-4段); (二)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和根源(第5-10段); (三)在非商品生产的社会里,劳动产品没有拜物教性质(第11-16段); (四)商品拜物教迷惑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17-23段)。

8 背景资料 巴尔本( ):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重商主义的反对者和 自由贸易的拥护者,他最早论述了物品的价值和效用问题。但他把物品 的价值看成起源于它的效用。正是在这个意见上,没有任何效用的物品 就没有任何价值。因此,他的见解远远落后于他的同时代人,特别是配 第。因为配第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思想。 洛克(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洛克作为工业家代表反 对工人和贫民;作为商业家代表反对旧式高利贷;作为金融家代表反对 债务者的政府。他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思想根源于配第。

9 洛克竭力维护私有制,他的价值论与他的私有制起源论密切联系。他认为:“对人的生活有用的土地产品,有99%都要记在劳动的帐上”,劳动几乎提供了一切东西的全部价值。但是,他还认为自然界也参与价值的生产。在他看来,凡是自然界所产生的一切,都是公有财产;凡是劳动者生产的一切,就是劳动者的私有财产。因此,劳动产生了劳动产品的私有权。 洛克关于劳动提供价值的提法,并不能理解为他承认劳动是交换价值的源泉。事实上,他认为劳动提供的不是交换价值,而是使用价值。正因为这样,他说:“任何物的自然价值都在于它能满足必要的需要,或者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很明显,这里所说的自然价值就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他完全否认商品内在价值,他说:“所有各种买卖的物品,它们的价格的涨落,完全由出卖者和购买者之间的人数多少的比例决定”,“对物品的需求超过供给,它的价值也就越大”。因此,洛克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看成完成由供求关系决定。

10 列特罗纳( ):法国经济学家,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是魁奈德继承者中最大的理论家。 他说:“价值是一物同另一物间,一定量这种产品同一定量别种产品之间的交换关系。”这即是说,他已经模糊地懂得交换价值最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他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这点很重要,但他却轻易地放过了。认为交换的比例关系由供求关系决定。分析商品流通时,他指出:“有四个终点、三个当事人,每个当事人均出场两次。”如在W—G(当事人甲和乙)、G—W(当事人乙和丙)的限度内,他的见解也是正确的。列特罗纳认为:“就本来的性质来说,交换是平等的契约,是在一个价值和一个相等价值之间进行的。所受的与所给的相等,所以不是任何一方致富的手段。”交换是等价的,从而流通不是利润的源泉。但由于他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理论作基础,因而只能将工商业利润作为不法的现象加以否定,只有农业利润是合法的。

11 本杰布( ):英商人,保守派议员。他在1831年出版的《贵金属生产和消费的历史研究》中研究了贵金属生产和消费问题。但他并不懂得贵金属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故他看到黄金的生产较困难,一块黄金能代表很大的价值,就怀疑黄金同其他商品交换中,是否完全实现过价值。他说:“也许在任何时代里,贵金属在生产中所花费的都多于在它们的价值上所回收的”。其实,黄金的价值量同其他商品的价值量一样,都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黄金生产较困难意味着黄金的劳动生产率低,从而一块黄金中凝结了较大的劳动量。本杰布的怀疑是没有根据的。 厄什韦葛( ):德国地质学家和采矿工程师。他对巴西的金刚石开采情况作过统计,指出:由于金刚石的蕴藏极其稀少,所以从1743年到1823年这八十年间巴西金刚石矿的总产量的价格,还赶不上这段时间内巴西甘蔗种植园或咖啡种植园一年半平均产量的价格。但是由于他不懂得商品,包括金刚石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故无法解释上述情况。实际上,八十年内金刚石总产量的价格之所以赶不上一年半甘蔗或咖啡总产量的价格,是八十年内开采金刚石所耗费劳动时间不及一年半年内甘蔗或咖啡所费劳动时间,而价格不过是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12 古代印度公社:指印度古代的氏族公社和农村公社,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组织形式。公社的经济基础是土地公有制。产品的主要部分是用来满足公社成员的直接需要,一部分剩余产品缴纳给公社的领导机构,即国家。 公社内部有固定的分工,除从事耕种的群众外,还有首领、记账员、教员、木匠、理发师等。公社机构显示了有计划的分工。但公社内部并不存在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和产品的私有制,所以公社内部并没有商品交换,“产品并不成为商品”。商品交换只发生在各个公社之间,而且变成商品的只是缴纳国家的那一部分剩余的产品。 配第( ):英国古典创始人之一。他认为参加财富创造的不仅有劳动,而且还有土地,所以,他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马克思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引用了这句话。但是就创造价值而言,配第这句话不对,因为他认为价值有两个尺度:劳动和土地。他说:“一只船或一件上衣的价值,等于若干数量的土地的价值,或等于若干数量的劳动的价值,因为上衣和船都是土地和劳动创造出来的”,混同价值和使用价值。把使用价值的源泉看成是价值的源泉。

13 快嘴桂嫂:英国莎士比亚剧本《亨利四世》对酒店女店主快嘴桂嫂有这样一段描写:她同约翰· 福斯泰夫吵架,后者骂她是一只水獭,“因为它既不是鱼,也不是肉,是一件不可捉摸的东西。”快嘴桂嫂反驳说:“你这样说我真太冤枉了。你们谁都知道我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女人,从来不会藏头盖脸的,你这恶棍。”马克思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价值本身不包含自然物原子,在商品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价值不同于快嘴桂嫂。快嘴桂嫂是从来不会藏头盖脸的,人们可以看见她。 赛贝利: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哲学家,反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围绕李嘉图理论论战。贝利i参加并反对李嘉图所说的商品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内在价值,而紧紧抓住商品价值所赖以表现的形式即交换价值,并强调价值只是两个商品在数量上的比例。贝利不了解商品的价值虽然必须通过交换价值才能表现出来,但商品却是有它固定的、内在的价值的。由于贝利把价值归结为交换价值,以致认为商品在交换中除了量的关系外,不可能再有别的东西。因而不可能有任何结果。

14 基督教的羊性、上帝的羔羊:传说基督是上帝的独生子,他温柔的性情似羔羊。故基督的教父称基督为上帝的羔羊,并要求教徒应以此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马克思用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商品的价值表现问题。一个商品的价值自己不会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交换与另一个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比如麻布和上衣交换时,麻布的价值性质具体通过上衣来显示的,这犹如基督教徒的羊性,因模拟基督的为人,同基督相等而显出来的一样。基督羊性通过其教徒羊性显示出来。 巴黎值一个弥撒:这是法王亨利四世所说的一句话。16世纪60年代初法国封建主分为两个对立的宗教政治集团,一部分封建主支持加特力教,另一部分封建主支持喀尔文教。当时法国政府控制在加特力教联盟手中。亨利三世死后,亨利四世(喀尔文教)继位,但法国人不能接受喀尔文教。亨利四世处境困难,为了缓和斗争,改变处境,亨利四世改信加特力教,此时很多支持亨利四世的人不满并责难他。亨利四世作了一个巧妙的解释:“巴黎值一个弥撒”。意思是说,我用一个弥撒(天主教特有,而且是最重要的仪式)交换一个巴黎,麻布等于上衣,巴黎等于弥撒。(亨利四世这样做是为了取得巴黎,统一法国)

15 格雷( ):英国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很早参加了欧文倡导的社会改革运动,但不完全赞同欧文的观点,而热烈拥护小私有制。他从小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批评资本主义,并企图按小资产阶级的方式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布雷( ):英国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坚信欧文思想,力求实现欧文主张。他与格雷不同,反对私有制,并认为私有制引起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不等价交换。 “蒲鲁东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的描绘”:蒲鲁东是法国政治家、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无政府主义创始人。他的观点具有两重性: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宣称“财产就是盗窃”。但他反对共产主义,并企图用小资产阶级的办法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他认为:“价值的矛盾就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即商品不能根据各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来进行交换而产生的矛盾”,并认为货币的统治是产生一切矛盾的根源,而解决矛盾的办法是消灭货币和保留商品生产,即“去掉商品的不能直接交换的性质”。他幻想组织交换银行或“人民银行”,认为商品生产者可以把他的商品交给这家银行,领得一张凭证,用这张凭证去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

16 “在缺乏概念的地方,字眼就及时出现”(德国大诗人歌德《浮士德的书斋》第二场)。浮士德是一个中世纪的老博士,因治学无成,整天坐在书斋里苦恼,甚至想自杀。马克思用此话来讽刺蒲鲁东。蒲鲁东的社会主义完全是小资产阶级的庸俗空想,丝毫没有科学的内容,但蒲鲁东在自己的著作中把它吹嘘成“科学上的发现”。因此,马克思指出:“没有一个学派比蒲鲁东学派更会滥用”科学“这个字眼了。因为”缺乏概念的地方,字眼就及时出现“,意思是说蒲鲁东学派没有任何科学思想,只是象恶魔那样,用玩弄字眼来冒充科学。 恶魔把浮士德引入魔道,甘愿充当浮士德的仆人。恶魔冒充浮士德与大学生大谈“科学”。把“科学”看成是玄而又玄的东西——玄学,教学生死守字眼。学生说字眼总该有个意义。恶魔说不必拘泥,在缺乏概念的地方,字眼就及时出现。

17 “中国和桌子开始跳起舞来” 中国的瓷器很早就在欧洲享有盛名,欧洲人经常把瓷器和中国联系在一起。在英文中瓷器和中国是同一个词。但此处应译为“中国”。 “中国开始跳起舞来”是指中国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桌子开始舞动起来”则是指19世纪50年代初,当欧洲各国 年的革命被镇压下去后的贵族政治反动时期,在封建贵族那里很流行一种降仙请神,特别是所谓桌子灵动术的迷信把戏。 桌子跳起舞来,这当然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正当欧洲处于革命低潮、黑暗反动统治的年代,古老而停滞不前的中国,居然爆发了革命,震撼了世界,这在当时欧洲人的心目中同样是不可思议的。马克思在这里说这句话,是要说明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性质,就像中国和桌子跳舞一样难以理解,然而它们又都是由社会关系本身的原因引起的。

18 “欧文先生的平行四边形” 欧文( ),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机器生产发展的结果,必然会扩大失业群,而救济失业的根本办法就是逐步实现他所空想出来的共产主义。欧文不懂得无产阶级的革命作用,认为只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典型试验就能实现共产主义。他提出了许多空想的改革计划。按照他的说法,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组织家庭生活的观点看,就是建筑平行四边形的或者是正方形的“团结与合作新村”(“劳动公社新村”)。每村占地1000至1500英亩,可容纳 人。在新村中心建有一座公寓,设有公共餐室、公共图书馆、公共学校,即所谓的平行四边形组织;在新村周围有花园、农场、作坊等。公社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工农相结合,以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对立。公社成员的权利与义务一律平等,没有阶级区别,只按年龄分类,按能力大小担任不同职务。产品按需分配,没有剥削。

19 对于李嘉图而言,可变的只是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永恒不变的。 “他把原始的渔夫和猎人当作商品所有者”,他在任何地方都看见资本。 “资产阶级的社会形态除外,‘欧文先生的平行四边形组织’,似乎是 他认识的唯一的社会形态了。”马克思用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李嘉 图是个空想社会主义者,而是说,李嘉图 既不认识前资本主义,也不晓 得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是他们所认识的唯一的 社会形态。因此,马克思把这样的观点用一句“李嘉图也不是没有鲁滨 逊寓言”来概括。 伊壁鸠鲁(公元前约 年):古希腊唯物主义者。他是一个无神论 者,主张用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反对用神的干预来说明。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内部不存在神,神只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存在于 现实世界和观念世界的空隙中,存在于现在和将来的空隙中。马克思引 用了他的这种说法,来比喻古代社会的商人和商业民族。古代社会的商 人和商业民族不存在于生产民族或共同体的内部,而是存在于各个生产 民族或共同体之间,因为这些民族内部不存在商品交换,商人只在各个 生产民族之间活动,调节它们之间的有无。

20 货币主义幻觉:货币主义即早期重商主义。他们认为:货币是社会的唯一真正财富,而金银好像天生就是货币。他们不懂得金银成为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代表是社会财富造成的。事实上只有在商品生产条件下,金银才成为货币,才成为社会财富的结晶。 重农主义幻觉:重农主义关于地租的幻想,所指的是重农主义关于地租拜物教。重农主义者认为,农业收获量超过生产费用(即种子和工资)的剩余产品(纯产品)是自然界(即土地)的赐予,并要以地租形式交给土地所有者。 重农学派纯产品学说,明显表现出了土地拜物教观念。事实上,纯产品是采取地租形式的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是由社会关系产生,而不是由自然界即土地产生。


Download ppt "第一卷正文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六篇 工资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