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背 景 1676年,贝努利(Bernoulli)致牛顿的信中第一次提出微分方程,直到十八世纪中期,微分方程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微分方程建立后,立即成为探索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背 景 1676年,贝努利(Bernoulli)致牛顿的信中第一次提出微分方程,直到十八世纪中期,微分方程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微分方程建立后,立即成为探索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背 景 1676年,贝努利(Bernoulli)致牛顿的信中第一次提出微分方程,直到十八世纪中期,微分方程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微分方程建立后,立即成为探索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

2 4.1 微分方程的概念 一、案例 二、概念和公式的引出 三、进一步的练习 四、实训

3 一、案例 案例 1 [曲线方程 ] 我们已知曲线过点(1, 2),且曲线上任 一点M(x, y)处切线的斜率是该点横坐标的 倒数,求此曲线方程.

4 解 设曲线方程为y=y(x),于是曲线在点M(x,y)处
切线的斜率为 .根据题意有 (1) 又曲线过点(1,2),故有 (2) 对式(1)两边积分,得

5 将式(2)代入上式,得 ,即C=2. 故所求曲线方程为

6 案例2 [自由落体运动] 一质量为m的质点,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 落,求其运动方程.

7 解 建立坐标系如上图所示,坐标原点取在质点开始下落点,y轴铅直向下
解 建立坐标系如上图所示,坐标原点取在质点开始下落点,y轴铅直向下.设在时刻t质点的位置为y(t),由于质点只受重力mg作用,且力的方向与y轴正向相同,故由牛顿第二定律,得质点满足的方程为 即:

8 方程两边同时积分,得: 上式两边再同时积分,得 : 其中 是两个独立变化的任意常数.

9 二、 概念和公式的引出 一般地,凡表示未知函数、未知函数的导数与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程,称为微分方程.微分方程中未知函数的最高阶导数的阶数,称为微分方程的阶. 例如,案例1中的微分方程 是一阶微分方程; 案例2中的微分方程 是二阶微分方程.

10 任何满足微分方程的函数都称为微分方程的解.求
微分方程的解的过程,称为解微分方程.例如,在案例1 中,函数 是微分方程 的解。 如果微分方程的解中含有任意常数,且任意常数的 个数与微分方程的阶数相同,这样的解称为微分方程的 通解.例如,在案例1中, 是微分方程 的 通解.在案例2中, 是微分方程 的 通解.

11 在通解中,利用附加条件确定任意常数的取值,
所得的解称为该微分方程的特解,这种附加条件称为 初始条件.在案例1中,方程 的初始条件 为 ,满足初始条件的特解为 .

12 利用微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步 建立反映实际问题的微分方程; 第二步 按实际问题写出初始条件; 第三步 求出微分方程的通解; 第四步 由初始条件确定所求的特解.

13 三、进一步的练习 练习1[列车制动] 列车在直线轨道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制动列车获得负加速度-0.4m/s2,问开始制动后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把列车刹住?在这段时间内列车行驶了多少路程?

14 记列车制动的时刻为t=0,设制动后ts列车行驶了s m.由题意知,制动后列车行驶的加速度等于-0. 4 解
m/ s2 ,即 二阶微分方程 (1) 初始条件为当t=0时,s=0,

15 将方程(1)两端同时对t积分,得 (2) 式(2)两端对t再积分一次,得 (3)

16 其中C1,C2都是任意常数,把条件当t=0时,
代入式(2),得C1=20.把t=0时,s=0代入式(3),得C2 =0.于是,列车制动后的运动方程为 , (4) 速度方程为 (5)

17 因为列车刹住时速度为零,在式(5)中,令v=0, 解0=-0.4t+20 ,得列车从开始制动到完全刹住的时间为

18 1.[曲线方程] 已知曲线上任意点M(x,y)处的切线斜率为cosx ,并且通过点(0,1),求此曲线方程.
四、实训 1.[曲线方程] 已知曲线上任意点M(x,y)处的切线斜率为cosx ,并且通过点(0,1),求此曲线方程. 2.[运动方程] 一物体的运动速度为v=3t m/s,当t=2s时,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为9m,求此物体的运动方程.


Download ppt "背 景 1676年,贝努利(Bernoulli)致牛顿的信中第一次提出微分方程,直到十八世纪中期,微分方程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微分方程建立后,立即成为探索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