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2章 网络系统布线标准 2.1 网络系统布线标准简介 2.2 TIA/EIA—568—A标准 2.3 TIA/EIA—569—A标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2章 网络系统布线标准 2.1 网络系统布线标准简介 2.2 TIA/EIA—568—A标准 2.3 TIA/EIA—569—A标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2章 网络系统布线标准 2.1 网络系统布线标准简介 2.2 TIA/EIA—568—A标准 2.3 TIA/EIA—569—A标准
第2章 网络系统布线标准 2.1 网络系统布线标准简介 2.2 TIA/EIA—568—A标准 2.3 TIA/EIA—569—A标准 2.4 ISO/IEC 11801标准 2.5 各种标准的比较 习题

2 2.1 网络系统布线标准简介 网络系统布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各种线缆、插接件、转接设备、适配器、检测设备及各种施工工具等多种设备以及多项技术实现手段,实施起来比较复杂。网络布线设备厂家很多,各家产品有不同的特色,有不同的设计思想与理念。要想使各家产品互相兼容,使网络系统更加开放、方便使用与管理、集成度更高,就必须制定出一系列相关的标准,以规范网络系统设计、实施、测试、服务等诸多环节,规范各种线缆、插接件、转接设备、适配器、检测设备及各种施工工具等多种设备。

3 在第1章中我们对综合布线系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TIA/EIA—568—A标准”、“ISO/IEC 11801标准”等标准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正是本章需要阐述的内容。
在进行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时必须遵从一种被广泛认同的标准,该标准应能使布线系统实现模拟语音、数据语音、以太网、令牌环等多种应用。 在美国国家标准研究协会(ANSI)的指导下,电子工业协会(EIA)和电信工业协会(TIA)联合组建了一个小组,命名为TR—41,它的目标就是制定布线标准。1991年,EIA和TIA颁布了商用布线标准的第一版,被称为“ANSI/TIA/EIA—568标准”或简称为“TIA/EIA—568标准”。

4 随后的几年里,EIA发布了一系列电信系统公告(包含TSB36、TSB40、TSB40A、TSB53等),对“TIA/EIA—568标准”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改进,修订结果在1995年公布,这就是业内人士常常提及的“TIA/EIA—568—A标准”。1999年秋,EIA又发布了“TIA/EIA—568—A标准”的增补版,即“TIA/EIA—568—A.5”,指出了5e双绞线的布线和性能标准。2000年中期进一步发布了整个标准的全新的增补版,被称为“TIA/EIA—568—B标准”。除此之外,TIA 和 EIA还联合发布了其他一些有关布线方面的标准和公报,书中第12页表2-1列出了这些标准及其简介。

5 与此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IEC)也早在1988年就开始着手布线标准的研究工作,并在1995年发布了“ISO/IEC 11801标准”。
“TIA/EIA—568—A标准”与“ISO/IEC 11801标准”尽管名称不同,并且ISO/IEC 11801还允许一项附加的UTP布线结构,但这两项标准基本是相通的,成为风靡全球的两大综合布线标准,其中前者盛行于北美各国,而后者主要被欧洲各国采用。其他各国的布线标准基本上都是参考这两大标准而制定的。我国标准化组织也参照国际标准,制定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规范,即1995年3月14日颁布的《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 72: 95),于1997年进一步修订为CECS 72:97。

6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许多厂商给定的系统已被广泛采用,发展成为事实上的标准。这里将一些著名厂商的布线系统简列如下:
(1) IBM布线系统; (2) 朗讯技术公司的SYSTIMAX; (3) 数字设备公司的DECconnect; (4) NORDX/CD集成化建筑分配系统。

7 2.2 TIA/EIA—568—A标准 2.2.1 标准制定的目的、范围和技术要求
(1) 建立能够支持多个厂商和用户环境的通用布线系统; (2) 为商用电信设备和布线产品的设计提供指导; (3) 对商用建筑结构化布线系统进行规划和安装,使其满足用户的多种电信要求; (4) 为各种类型的线缆、连接件以及布线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建立性能和技术标准。

8 2. TIA/EIA—568—A标准的适用范围 “面向办公环境”的布线系统。 3. TIA/EIA—568—A标准的技术要求 (1)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子系统; (2) 电信布线的最小要求; (3) 安装方法和实践经验; (4) 连接器和实践分配; (5) 电信布线系统的有效寿命要超过10年; (6) 水平电缆和主干布线的介质类型和技术标准; (7) 连接硬件性能指标; (8) 推荐的拓扑结构和距离; (9) 水平电缆、交叉连接、电信插座等布线要素的定义。

9 2.2.2 TIA/EIA—568—A标准建议的拓扑结构 TIA/EIA—568—A标准建议的拓扑结构是主干分层的星型拓扑结构,它规定了两个层次(见图2-1)。 在一幢大楼内,从设备间(ER)的主跳线连接(MC)配线架按星型拓扑结构将主干线缆连到通信间(TC)配线架,再通过水平跳线连接(HC)按星型拓扑结构将水平线缆连到各房间的工作区(WA)的通信出口(▲)。 在一幢大楼内,当从层次结构第1层的主跳线连接配线架到通信间配线架的距离大于UTP所限定的距离90m时,或是连到另一幢大楼的设备间,在MC与TC间需要增加一个设备间(即层次结构的第2层)。

10 图2-1 TIA/EIA—568—A标准主干层次的星型拓扑结构
ER—设备间 TC—通信间 MC—主跳线连接 IC—中间跳线连接 HC—水平跳线连接 WA—工作区 ▲—通信出口

11 从层次结构第1层的设备间的主跳线连接配线架,先将第1层干线连接到层次结构第2层的另一设备间,通过中间跳线连接(IC)按星型拓扑结构将第2层干线与通信间配线架相连,再向下又分为两种情况: 对于一般办公室是通过水平跳线连接(HC)按星型拓扑结构将水平线缆连接到各工作区的通信出口;对于大开间办公室或需要重新打隔断的办公室,可以从通信配线架将水平线缆连到转接点(多用户插座),再通过跳线连到工作区的通信出口。

12 2.2.3 水平线缆 1. 水平线缆的组成 水平线缆是指从通信间配线架延伸到工作区并终接于电信插座(信息插座或墙板)的线缆。组成如下:
(1) 从分配线架到工作区的线缆; (2) 电信插座; (3) 终端线缆; (4) 允许的接插线; (5) 最大转接点(TIA/EIA—568—A标准允许水平线缆有一个转接点。转接点是不同类型的线缆如圆形线缆与地毯下线缆的连接点,转接点也可以是分配出去的线缆与模块化设备的连接点)。

13 图2-2示意了一个典型的从星型拓扑结构中跨出的水平线缆结构。采用星型拓扑结构是标准所要求的。 图2-2 从通信间接出的星型拓扑结构的水平线缆

14 2. TIA/EIA—568—A标准认可的水平线缆介质
(1) 4对100Ω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 (2) 2对150Ω STP—A(屏蔽双绞线); (3) 62.5/125μm双芯多模光纤; (4) 50Ω同轴电缆(不被推荐使用)。 3. 通信插座的选择 每个工作区至少应有两个通信点,一个用于语音传输,而另一个用于数据传输。前者要适合三类或更高标准的4对100Ω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而后者应能够支持下列介质: 4对100Ω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2对150Ω STP—A(屏蔽双绞线)、62.5/125μm双芯多模光纤。

15 4. 水平UTP(非屏蔽双绞线)的传输特性 (1) 结构性回波损耗(SRL) 结构性回波损耗是衡量介质在指定长度上均匀性的标准,表征100Ω非屏蔽双绞线终接100Ω阻抗时输入阻抗的波动。该值与频率f及电缆的构造有关。介质的不均匀性将使部分信号能量沿介质反射回发射端,因此结构性回波损耗SRL实质上反映了信号在传输中的反射损耗。 图2-3 结构性回波损耗示意图

16 书中第16页表2-2列出了各类水平UTP的结构性回波损耗SRL。
(2) 衰减 衰减表示信号沿水平线缆按指数特性衰减的规律。它取决于双绞线的分布电阻、分布电容、分布电感和分布电导等分布参数以及频率。电缆越长,损耗的信号就会越多。当通过某一点之后,由于信号损耗太厉害以至于数据不再能被正确传输。衰减用分贝值(dB)来表征,衰减值越低越好。 水平UTP电缆的衰减值如书中第17页表2-3所示。 100Ω UTP电缆连接硬件(布线所使用的连接硬件是由一个个用来连接两根电缆或两个电缆单元的器件或器件组合而成)的衰减如书中17页表2-4所示。

17 (3) 近端串扰损耗(NEXT) 串扰指的是当电子穿过电缆时,它们中的一部分会离开它们正沿着前进的导线并且在相邻导线着陆。频率越高,某些电子就越可能“跳到”相邻导线上。 由于串扰,当电子跳出了它们原定的导线并在邻近导线着陆时,电子将被送回发送器一端。如果串扰的发生远离发送器,信号被发回到发送器时已经被削弱得小到观测不到。因为信号返回到近端,所以被称为近端串扰(NEXT)。NEXT值在邻近电缆上测量并且它能干扰邻近电缆上从远程端传送来的信号。串扰值用分贝来测量,串扰值越高,线路性能就越好(串扰值本身是负值,但数据省略负号)。 书中第18页表2-5列出了各类UTP电缆在不同频率下的近端串扰情况。

18 书中第18页表2-6列出了各类UTP连接硬件在不同频率下的近端串扰情况。
(4) 特性阻抗Zc 双绞线的特性阻抗指的不是导线的直流电阻,其物理意义是: 当双绞线为无限长时的输入阻抗,或者说当双绞线终接的负载阻抗Zl时,线对的特性阻抗等于线间电压和线上电流的比值。例如我们常提到的100Ω UTP、120Ω FTP、150Ω STP中的100Ω、120Ω、150Ω指的就是双绞线的特性阻抗。从传输介质的分布参数来看,特性阻抗与双绞线的分布电阻R、分布电导G、分布电容C、分布电感L和频率f有关。特性阻抗取决于线对的铜线直径、导线间距以及绝缘材料的介电参数,其误差范围为15%。

19 2.2.4 主干线缆 根据TIA / EIA—568—A的规定,主干线缆是布线系统在不同层次的配线架之间的连线,如MC-IC、MC-HC、IC-HC的连线,一般由多对数铜缆、多芯光缆以及二者结合而组成。 1. 主干线缆的组成 (1) 设备间和大楼入口设备间的线缆; (2) 在一个园区环境中不同大楼入口设备间的连接线缆; (3) 大楼各层之间竖直连接的线缆。

20 2. TIA/EIA—568—A标准认可的主干线缆介质
(1) 100Ω UTP(非屏蔽双绞线); (2) 4对100Ω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 (3) 2对150Ω STP—A(屏蔽双绞线); (4) 62.5/125μm双芯多模光纤; (5) 8.3~10/125μm单模光纤; (6) 50Ω同轴电缆(初装时不可使用)。 3. TIA/EIA—568—A标准规定的干线距离 在5~100MHz特定频带宽度内应用时,UTP或STP的最大干线距离均为90m,假定每端设备线的长度为5m。 MC主跳线连接: 最长20m。 MC和IC中机房设备线缆: 最长30m。

21 图2-4 标准规定的最长干线距离 (a)(62.5/125)μm光纤(b) 100ΩUTP电缆 (c) 150ΩSTP电缆

22 2.2.5 UTP连接硬件 为了便于互连,关于UTP连接硬件TIA/EIA—568—A标准对通信信息插座推荐使用RJ—45插头和插座,它与蓝、橙、绿、棕4对线之间的连接有T568A和T568B两种方式。 RJ(registered jack)表示属于已注册插座。 T568A和T568B只是在蓝、橙、绿、棕4对线中第2对橙对和第3对绿对间交换位置。T568A和T568B标准在所有的局域网系统和语音系统中都是通用的,使用任何一种接线顺序都不会引起系统故障。TIA / EIA标准详细地说明了8针位、8触点的插座和插头,以及完全连接的4对双绞线,使它的普遍应用变得更加容易。

23 图2-5 T568A针脚和线对连接示意图

24 图2-6 T568B针脚和线对连接示意图

25 T568B接线方式是最常用的接线方案,特别是在商用网络的安装中更是如此,它是TIA / EIA标准按AT&T356A接线方案指定的。而T568A接线方式非常适合住宅线路的升级和重新安装,因为它的线对1和线对2的导线接线方式与贝尔电话统一业务序号代码 (universal service order code,USOC)是完全相同的。 T568B接线方案中导线颜色和相应的金属针编号如表2-7所示。 T568A接线方案中导线颜色和相应的金属针编号如表2-8所示。

26 表2-7 T568B接线方案中导线颜色和相应的金属针编号
1 白/橙W/O 2 橙O 3 白/绿W/G 4 蓝BL 5 白/蓝W/BL 6 绿G 7 白/棕W/BR 8 棕BR

27 表2-8 T568A接线方案中导线颜色和相应的金属针编号
1 白/绿W/G 2 绿G 3 白/橙W/O 4 蓝BL 5 白/蓝W/BL 6 橙O 7 白/棕W/BR 8 棕BR

28 当购买8针位模块式插孔时,必须考虑好采用T568A还是T568B接线方案。因为,必须将第1到第4对线按顺序插在插孔背面的IDC接头上。插孔内有一块印制的电路接线图板,用来保证劈开的导线对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连接到插孔的金属针上。模块式插孔看上去是相当相似的,但它们的性能相差很大。所以在选购插孔时,一定要注意它的性能级别(如三类线,五类线,超五类类线等)。 连接UTP连接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当将UTP线连接到插头和插孔中时不要将双绞线拆开超过0.5in的长度。 (2) 一定要使用与所选用的线缆等级兼容的连接器、墙面板和配线架。

29 (3) 连接全部的4对导线,即使实际只使用其中的2对。
(4) 当只使用线对1和线对2时,T568A接线方案与USOC方案是兼容的。 (5) 当连接ScTP线缆时,一定要将排扰线的两端都连接好。

30 2.2.6 跳接线 跳接电缆(跳接线)用来完成110型连接模块、配线架端口或电信插座(墙板插座)与网络设备或电话之间的连接。跳接电缆采用多芯导体电缆制作,使之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但多芯电缆的衰减值比单芯导体电缆高20%,因而布线长度范围有最低限度。表2-9是100Ω UTP跳线色标。 使用快接式跳线和卡接式跳线电缆的最大衰减(电缆长度为100m,室温为20℃)见书中23页表2-10。 水平电缆UTP和工作区电缆的最大长度见书中23页表2-11。 跳接电缆是连接网络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链路的关键部件。采购跳接电缆时必须要注意。

31 表2-9 100Ω UTP跳线色标 导体标识 色标选项1 色标选项2 对1 白/蓝(W/BL) 蓝(BL) 绿(G) 红(R) 对2
白/橙(W/O) 橙(O) 黑(BK) 黄(Y) 对3 白/绿(W/G) 对4 白/棕(W/BR) 棕(BR) 蓝灰(S)

32 2.3 TIA/EIA—569—A标准 TIA/EIA—569—A标准是电信通道和空间的商业建筑标准。目的是使建筑物内和建筑物之间布线设计和安装标准化,为综合布线系统提供灵活的、标准化的支持系统,并为这些设施的设计和建造提供一些必要的细节。 TIA/EIA—569—A标准定义了商用布线系统所需要的通道和空间的详尽要求,主要针对综合布线系统的子系统,包括: 入口设备、设备间、主终端站空间、通信间、水平通道、主干通道和工作区等。在做电信通道及空间计划时,应该考虑到它们的扩展性。

33 TIA/EIA—569—A标准对入口设备、设备间和通信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通用的考虑,包括它们的结构、环境的考虑、环境控制等:
(1) 门应该向外开,或左右滑动,或可拆卸,并要上锁。尺寸: 最小宽36in(0.91m),高80in(2m)。 (2) 电源,至少要有两个专用的120V 20A非开关型AC电源端口,而且设置在不同的分支电路上。还要考虑到设备间可能还有其他的电力需求,如电信设备(LAN服务器、集线器、电话转接设备、UPS等)。 (3) 要有充足的照明光。光源开关应该设置在门附近。

34 (4) 要有接地线,符合TIA/EIA—607(符合电信标准的商用建筑地线和屏蔽接地要求)和NEC或者本地法规要求。
(5) 这一区域内不应有吊顶。 (6) 防火板上的插孔和吊索也应该是阻燃的。 (7) 水平和主干通道应该与电磁干扰源分开,符合NEC建筑800.52标准。 (8) 金属材质的电缆管道或导线管应该接地。 根据人们的经验,还建议: (1) 每个电信柜、入口设备、设备间都要装备电涌抑制和UPS(不间断电源)设备。在发生电力故障时,至少提供15min的备用AC电源。

35 (2) 要有备用照明源,当发生电力故障时,至少可提供1小时的照明。
(3) 要确保与电磁干扰源(天线、医疗设备、电梯、电机、发电机)有足够的距离。 (4) 在显著的地方,应该配备充电应急灯。

36 2.3.1 入口设备 入口设备是指建筑内电缆从外部接入的地方,包括电话电缆、天线线缆、校园主干网电缆等。其位置一般在一层或地下室。必须要考虑到电信服务的要求以及其他应用(CATV、水、电力)也可能用到这一设施。 TIA/EIA—569—A标准为入口设备规定了下列设计依据: (1) 为了安全、连续或其他要求,可以配置一个备用的入口设备; (2) 间隔墙至少要有0.75in(20mm)厚的A-C胶合板;

37 (3) 入口设备区应该干燥,避免水浸和潮湿;
(4) 与入口设备通道距离应该尽可能地近; (5) 不要安装无关的设备。 注意,入口设备区不要又作为储藏间或衣帽柜。

38 2.3.2 主终端站空间 在多用户建筑内,主终端站空间一般是共享区域,主要的交叉连接都设置在这一房间内。一般来说,它是把设备间和通信间都安置在内,但是TIA/EIA规定,主终端区应该依照设备间来设计。虽然用户设备有可能放置在此区域,但我们建议不要将自己的设备放置在与其他用户共享的房间内。一个理由就是,当增加接入线时,必须得到建筑物管理员的许可。

39 2.3.3 设备间 设备间是一个集中区域,电话系统设备、所有的主干布线终端,可能还有计算机设备都集中在此。设计设备间时应该考虑到下面几点:
(1) 环境控制。每周7天,每天24小时提供HVAC(加热、通风、空气调节),温度控制在64℉~75℉或18℃~24℃,湿度30%~55%。还应该安装空气过滤系统防止灰尘污染。 (2) 应该有防震措施。 (3) 天花板高度不能低于8ft(2.4m)。 (4) 门至少要与设备间相同,也同于通信间和入口设备的门要求,但建议采用双门。

40 (5) 设备间的入口应该留有余度,以便出入大型设备。
(6) 房间应该在水平以上,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患。 (7) 主干通道应该终接在设备间。 (8) 在小型建筑内,入口设备和设备间可以组合在一个房间内。

41 2.3.4 通信间 通信间是结构化布线的一个基本单元。这些房间是水平结构布线的起点。水平布线终接在配线架或者终接板上,然后通过水平通道到达工作区。通信间也可能包括网络设备,例如LAN集线器、转接器、路由器和中继器。 下面是TIA/EIA—569—A标准中对设计通信间的一些建议: (1) 每一层都应该至少有一个通信间,多少视距离工作区的远近而定。通信间与所服务的区域应该尽可能地近,以免水平线缆超出最大90m(TIA/EIA—568—A标准规定)的限制。

42 (2) 环境控制,温度要与邻近办公区保持同一水平。通信间内保持正压,以便空气每小时至少更换一次。
(3) 在多层建筑物内,较理想的情况是,通信间应该放置在每一层相同的位置。这样,连接通信间的主干线缆(有时称为垂直或立式线缆)就只需直上直下地布线。 (4) 电信柜的两壁必须要安装0.75in(20mm)厚、8ft(2.4m)高的A-C胶合板。 (5) 房间及房间内的设备需要考虑到防震要求。 (6) 位于同一层的通信间之间,必须至少采用一个通用大小的78(3)导线管,或者其他等效的通路。78(3)导线管尺寸是指78mm或3in。

43 2.3.5 水平通路 水平通路是指连接接线柜和工作区的水平电缆所经过的路径。水平线缆最通常的情况是在压力通风管中,位于天花板和吊顶之间,它也是空调通风管。 水平通道最普通的形式是导线管、沟槽。其他类型的水平通路包括: (1) 走线地板,用在计算机机房内。地板砖与底部有一定的空隙,每块地板砖都能用特殊工具拆卸。(2) 混凝土地板下的管沟。通常用金属物覆盖,当拔出金属盖时,即可接线。 (3) 基础通路,通常是安装在墙壁、地板、天花板上的塑料或金属系统,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电缆。

44 设计或安装水平通路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 水平通路不要安装在电梯井内。 (2) 要肯定通路能够支撑布下的电缆的重量,并满足防震要求。 (3) 水平通路应该接地。 (4) 水平通路应该避开潮湿的地方。

45 2.3.6 主干通路 主干通路在设备间、电信柜、主终端站空间、入口设备之间,为主干布线提供了通路。在TIA/EIA—569—A标准中定义的主干通路如下: (1) 天花板通路(允许电缆宽松地通过通风管道); (2) 导线管通路(电缆可安装在金属或塑料导线管中); (3) 沟槽通路(与用于水平布线的沟槽相同)。 当设计主干通路时,需考虑以下几点: (1) 机柜之间的导线管必须是3in或78mm套管。

46 (2) 主干导线管必须是4in或者103mm套管。 (3) 在主干线缆穿过防火墙的地方,一定要安装阻燃材料。 (4) 沟槽、导线管、套管、插管至少穿过通信间和设备间1in(25.4mm)。 (5) 主干电缆必须按照本地规范或NEC、TIA/EIA—607标准接地。 (6) 主干通路应该是干燥的,不易渗水。

47 2.3.7 工作区 水平电缆在工作区墙壁上有终接出口(电信插座)。在这一区域,用户和电信设备接入结构化布线的基础构架上。TIA/EIA—569—A对工作区的建议如下: (1) 附近应该有电源接口,但要保证电力/电信分离的最小要求。 (2) 每个工作区至少有一个电信插座盒。建议每个盒应有两个插座(一个音频口,一个数据口)。 (3) 对于音频应用,从PBX控制中心、服务区、接待区到通信间都应有独立的通路。 (4) 需要把办公设施的需求考虑进去。 (5) 墙壁穿孔的地方电缆的弯曲半径要留有余地。

48 2.4 ISO/IEC 11801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IEC)发布了一项称为ISO/IEC 11801的标准,主要在欧洲应用。该标准于1995年发布,在许多方面与TIA/EIA—568—A标准相似。但有一些术语、定义上的差别。表2-12列出了ISO/IEC 11801标准综合系统的各个单元及通用法规。 ISO/IEC 11801标准是一份名为“创始性的用户建筑布线”的标准文件,规定了墙上插座、水平配电100~150Ω电缆、跳线尤其是连接线路的衰减值、串扰值等电气性能参考值。

49 表2-12 ISO/IEC 11801标准定义的通用法规和单元

50 ISO/IEC 11801标准允许应用2对插座,但无特定设计和对数确定的插座规定。终端插座的性能如书中28页表2-13所示。
2.4.1 终端插座 ISO/IEC 11801标准允许应用2对插座,但无特定设计和对数确定的插座规定。终端插座的性能如书中28页表2-13所示。

51 2.4.2 水平电缆 在某些频率范围内,串扰与衰减量的比值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ACR有时用信噪比SNR来表示,它们都是反映电缆性能的重要参数。实际上代表了信号传输的通频带,而通频带越宽,信息通过就越容易,也就越不容易受到干扰。ACR值越大,表示抗干扰的能力就越强,ACR可由在某个特定频率下的串扰值与相同频率下100m内的衰减值的差值来表示。 有关水平电缆100m衰减和近端串扰NEXT,请参考书中28页表2-14。

52 2.4.3 跳线和终端接线 关于跳线和终端接线电缆的标准相对比较含糊,只规定了应有与水平配线电缆一样的特性阻抗,衰减值可以比水平配线电缆衰减最多高50%。由于串扰与电缆长度有关,因此串扰特性没有规定值。

53 2.4.4 连接线路 ISO/IEC 11801标准将电缆和墙上接插件根据其性能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别。
(1) 三类: 100~120Ω电缆以及相配的连接部件,传输特性规定为16MHz; (2) 四类: 100~120Ω电缆以及相配的连接部件,传输特性规定为20MHz; (3) 五类: 100~120Ω电缆以及相配的连接部件,传输特性规定为100MHz。 在连接方面,根据不同的传输级别区分规定了不同的传输距离变化值。 (1) A类: 语音和低频级应用,频率至100kHz;

54 (2) B类: 中速数字信号应用,频率至1MHz;
(3) C类: 高速数字信号应用,频率至16MHz; (4) D类: 超高速数字信号应用,频率至100MHz。 按传输距离变化值划分见表2-15。 表2-15 传输距离变化表

55 图2-7 以ISO/IEC 11801标准性能参数得出的 水平布线模式
ISO/IEC 11801标准定义“通道”(channel)和“链路”(link)两种水平布线模式,但与TSB-67的基本链路(basic link)不同,它含有5m长的快接式跳线。 图2-7 以ISO/IEC 11801标准性能参数得出的 水平布线模式

56 2.5 各种标准的比较 前面已经提过“TIA/EIA—568—A标准”与“ISO/IEC 11801标准”,尽管它们的名称不同但这两项标准基本是相通的,成为风靡全球的两大综合布线标准,其中前者盛行于北美各国,而后者主要被欧洲各国采用。其他各国的布线标准基本上都是参考这两大标准而制定的。

57 1. TIA/EIA—568—A标准与ISO/IEC 11801标准的区别
(1) ISO/IEC 11801标准为主干布线和水平布线增加了120Ω UTP电缆和50/125μm多模光缆两种传输介质。 (2) ISO/IEC 11801标准扩展了转接点的内涵,它不仅指转接点,如地毯下电缆的圆电缆,也包含了集中连接点。 (3) ISO/IEC 11801标准规定了5m长的最大跳接电缆和交叉连接长度。

58 2. TIA/EIA—568—A标准与ISO/IEC 11801标准的术语差别
(1) ISO/IEC 11801标准的园区分配站(CD)与TIA/EIA—568—A标准的主交叉连接(MC)相似。 (2) ISO/IEC 11801标准的建筑分配站与TIA/EIA—568—A标准的中继交叉连接相同。 (3) ISO/IEC 11801标准的楼层分配站,在TIA/EIA—568—A标准内定义为水平交叉连接。

59 3. TIA/EIA—568—A标准与ISO/IEC 11801标准在光纤特性上的比较 表2-16 多模光纤特性 表2-17 单模光纤特性

60 习题 1. TIA/EIA—568—A标准建议的是哪种网络拓扑结构? 2. 影响数据信息传输的几个主要参数是什么?
5. TIA/EIA—568—A标准与ISO/IEC 11801标准的区别是什么?


Download ppt "第2章 网络系统布线标准 2.1 网络系统布线标准简介 2.2 TIA/EIA—568—A标准 2.3 TIA/EIA—569—A标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