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近代民族主義(19世紀) 三大動力: 1860年代的歐洲代表國家:義、德 建國手段:強制性與靈活外交 (一)法國大革命 (二)工業革命
(三)浪漫運動 1860年代的歐洲代表國家:義、德 建國手段:強制性與靈活外交
2
義大利的統一運動:背景與發展 19世紀初 復興運動: 地理名詞→法國統治(拿破崙) →四分五裂(奧國勢力) →燒炭黨暴力活動
(一)自由主義革命派:馬志尼 (青年義大利黨,恢復古羅馬的榮光) (二)溫和中間派:薩丁尼亞王國 (三)天主教保守派:教皇領導的義大利邦聯
3
義大利的統一運動:發展 1848年革命風潮 起因:薩丁尼亞進行 頒佈憲法,成立國會 經過:導致奧國攻擊, 薩國失敗,被要求取消憲法
結果:薩丁尼亞成為領導(軍+外) (一)名君:伊曼紐二世 (二)首相:加富爾
4
義大利的統一運動: 薩丁尼亞領導統一 時間 經過 成果 1859年 薩奧戰爭 1.與法皇拿破崙三世結盟 2.取得倫巴底 1860年 中部革命
各小邦要求與薩丁尼亞合併 加里波底征戰 合併兩西西里王國
5
義大利的統一運動: 薩丁尼亞領導統一 時間 經過 成果 1861年 通過憲法 成立義大利王國,伊曼紐二世成為國王 1866年 參加普奧戰爭
收回威尼西亞 1870年 趁普法戰爭 1.收回羅馬,完成統一 2.梵蒂岡之囚
6
義大利的統一運動: 統一後的義大利 工商業發達 政黨林立,政治運作不穩定 經濟失衡:南方經濟落後,左派勢力日益強大
7
義大利的統一運動 薩丁尼亞王國 收回倫巴底 合併兩西西里王國 義大利王國成立 收回羅馬 收回威尼西亞 伊曼紐二世 1859年 加富爾
薩奧戰爭 1860年 1861年 合併兩西西里王國 義大利王國成立 加里波底 1870年 1866年 收回羅馬 收回威尼西亞 普法戰爭 普奧戰爭
8
德國的統一運動:日耳曼邦聯建立 緣由:拿破崙取消神聖羅馬帝國 成立:維也納會議 組成:鬆散邦聯 (一)主導者:奧地利皇室
(二)統治方式:鎮壓民族主義運動
9
德國的統一運動:關稅同盟 背景:工業革命後的需求 領導國:普魯士 理論:民族主義的經濟 意義:統一的經濟基礎
10
德國的統一運動:浪漫主義運動 背景:拿破崙征服日耳曼 方法:知識分子對歷史傳統與民族精神歌詠 代表人物:哥德(狂飆運動)
(一)歷史學者:赫德、蘭克 (二)哲學家:費希特 1848年的革命風潮:民族主義(統一建國)+自由主義(民主改革)→1848年法蘭克福國民會議→失敗
11
德國的統一運動:普魯士 君主:威廉一世 主導者:俾斯麥 (一)建國準備:軍事改革(鐵血政策) (二)建國目標:反對奧國領導
12
德國的統一運動:普魯士 時間 戰爭 成果 1864年 丹麥戰爭 1.取回什列斯威‧荷斯坦 2.種下普奧戰爭的導火線 1866年 普奧戰爭
1.解散日耳曼邦聯→北日耳曼聯邦 2.小日耳曼主義獲勝 1870年 普法戰爭 1.打敗法國,完成統一 2.取得亞爾薩斯與洛林 奧匈雙元帝國
13
德國的統一運動:統一後的德國 地位:歐陸最強大的國家 俾斯麥時代 結束:威廉二世展開軍備擴張 (一)內政 (二)外交:孤立法國 發展工業
保守主義下的改革開放與社會保險 (二)外交:孤立法國 結束:威廉二世展開軍備擴張
14
德國統一運動 962年 神聖羅馬帝國 1806年 西發里亞王國 萊因邦聯 1815年 日耳曼邦聯 1866年 北日耳曼聯邦 1871年
拿破崙 維也納會議 1815年 日耳曼邦聯 普奧戰爭 1866年 北日耳曼聯邦 普法戰爭 1871年 德意志帝國
15
美國內戰與持續建國 意義:廣義的民族建國運動 內容: (一)對國民的定義與權利有所調整 (二)重塑人民的國家認同
(三)釐清中央與地方的統治權力
16
美國領土擴張 時間 方式 獲得領土 1819年 跟西班牙購買 西班牙屬地佛羅里達 1848年 美墨戰爭 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
1867年 跟俄國購買 阿拉斯加 1898年 併吞 夏威夷 美西戰爭,擊敗西班牙 波多黎各、關島、菲律賓群島
17
黑奴問題 地位:早期經濟發展主要勞力來源 變遷:工業革命後對勞力需求降低 差異 北 工商為主 反對蓄奴 反對降低
經濟方式/ 蓄奴與否 關稅 分歧 北 工商為主 反對蓄奴 反對降低 1、蓄奴違反人人平等 的原則 2、聯邦主義 南 農業為主 主張蓄奴 主張降低 1、棉花與黑奴是經濟支柱 2、州自治主義
18
黑奴問題 意義 (一)道德問題 (二)經濟問題 (三)政治問題:破壞南北均衡→憲政問題 北方 南方 政治 強化中央 地方分權
19
南北戰爭(1861~1865年) 背景:向西擴張後,中西部立場傾向北方 引爆點:主張廢奴的 林肯當選總統 (一)政府派兵平定印第安人
(二)建造橫貫東西的鐵路 引爆點:主張廢奴的 林肯當選總統
20
南北戰爭(1861~1865年) 經過: 結果: (一)南方成立「美利堅聯盟國」 (二)雙方開戰 (三)1863年,林肯宣布解放奴隸宣言
(一)北方獲勝,以憲法修正案給予黑人相關權力 (二)規定各州不得退出聯邦政府
21
南北戰爭(1861~1865年) 意義 (一)美國民主政治與國家統一基礎更為鞏固 (二)「黑人」問題 尚未解決
22
重建時代(1865~1877年) 社會秩序恢復,農工商快速發展→工業資本主義發達 東西鐵路網架構完成→成為一體
西部開發→世界移民大量流入(舊金山)→多元文化 華工移入但受排擠
23
新帝國主義的興起 時間:1871~1914年(列寧) 定義: (一)帝國主義:某個政權及其統治者挾著軍事的優勢侵略或宰制其他地區或國家。
(二)新帝國主義:歐美列強工業化之後的對外擴張
24
新帝國主義的興起 背景: (一)19世紀後期,工業資本主義的需求 (二)民族主義或國家主義 原料、勞力、市場
大企業敦促政府採取積極的海外政策 (二)民族主義或國家主義 民族自尊與榮耀 海外擴張時勢所趨,各有目標
25
新帝國主義的興起 理論基礎:社會達爾文主義 表現: (一)以強大的國力宰制其他地區 (二)文化帝國主義 種族歧視
白人的負擔:有教化 落後野蠻地區的責任感
26
新帝國主義的興起 參與的國家 主要局勢: (一)主要強權:英法德俄 (二)內戰後的美國,統一後的德義 (三)明治維新後的日本
(一)英法對抗(泰國) (二)英德對抗 (三)英俄對抗(阿富汗)
27
新帝國主義的興起 侵略對象:亞、非的舊社會與古老文明 非洲(中非) 協議各自的佔領區,相當「和平」 鄂圖曼土耳其 間接控制,以免引起戰爭
1884年的柏林會議 非洲(中非) 協議各自的佔領區,相當「和平」 鄂圖曼土耳其 間接控制,以免引起戰爭 中國 以「勢力範圍」的形式進行爭奪 亞非、中南美洲 都有經濟勢力的間接滲透
28
新舊帝國主義的比較 舊帝國主義 新帝國主義 時間 16~18世紀 1871~1914年 興起背景 地理大發現 德義建國後, 國際競爭激烈
特色 透過海外貿易 增加財富 列強的原料、 生產地與市場 列強國力 以農業為基礎, 國力不強 皆為工業化國家,國富兵強
29
新舊帝國主義的比較 舊帝國主義 新帝國主義 侵略目標 亞洲、非洲、美洲、澳洲 亞洲、非洲、東南歐 被侵略者 國力相當,如中國日本尚可自守
毫無抵抗能力 影響 掠奪世界資源,使歐洲富強 1、競爭激烈,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2、西化成為世界大勢
30
浪漫運動(1770~1850年) 理念: (一)反古典主義 (二)反啟蒙運動 (三)反理性主義 特質 (一)回歸自然 (二)強調情感、熱情
31
浪漫運動(1770~1850年) (三)強調感性經驗、個性、創造性、主觀、自我 (四)重視文化的獨特性:歷史的功用 (五)肯定宗教
32
浪漫主義者的特質 對「人」的態度: 強調每一個人的特性;感性才能理解與表達人性的複雜與豐富。
思想態度: 破除標準與戒律,不必學習按照既有的成規去從事創作。 對自然的看法: 自然是個有機體,人們應該帶著感情與自然融為一體。
33
浪漫主義者的特質 對神的看法: 視神為鼓舞人的精神力量。 對中世紀的看法: 充滿英雄偉績、高尚情感與社會的和諧。
歷史觀: 歷史有獨特的靈魂實體,史學家研究歷史和文化的特殊性。
34
鄂圖曼土耳其被瓜分 1877~1878年:俄土戰爭→聖斯泰法諾條約,俄國成為巴爾幹半島的主宰者 1878年:柏林會議簽訂柏林條約→
(一)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蒙地內哥羅獨立 (二)奧匈帝國勢力進入→德奧友好 (三)俄國與德奧關係緊張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