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
第一部分 历史与传统 第二部分 现状与特色 第三部分 未来与发展
3
第一部分 历史与传统
4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前身是光华大学附中和大夏大学附中。1925年,圣•约翰大学师生在张寿镛、王省三等支持下创立了“光华大学”和“光华大学附属中学”。廖世承、张芝联、包玉珂等教育家先后出任附中校长。大夏附中亦创办于1925年秋由鲁继曾教授任附中主任。
5
1951年,全国开 始部分大学院系调整, 以光华大学、大夏大 学两校为主合并组建 华东师范大学,两校 附中合并为华东师范 大学附中,由宋成志 教授主持学校工作。1960年开始学制改革试验,改六年制为五年制,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陆善淘校长代表学校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
6
80多年来,学 校在课程建设、师 资队伍建设、教育 科学研究和学校文 化建设上享誉上海 市乃至全国教育界。 2003年,学校在北外滩附近的瑞虹新城开始建设一个全新的现代化校园。建成后的一附中是上海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是虹口区瑞虹教育园区的龙头学校。
7
办学特色 科研领先 教有特点 全面发展 学有特长
8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是上海市著名重点中学,建校8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历来被人们称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
9
乔 石 光华附中地下党支部书记,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10
尉健行 光华附中40届校友,曾任北京市委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纪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11
姚依林 光华附中33届校友,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职国家计委主任。
12
董寅初 1934年就读光华附中,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央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
13
厉无畏 59届校友,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上海市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
14
夏 鼐 早年就读光华附中,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获英德美意瑞典等国的科学院外籍院士和通讯院士称号。
15
梁守槃 光华附中33届校友,低空超高速导弹高级专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学部委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6
方 成 55届校友,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中科院院士,首批“首席科学家”。
17
陈凯先 62届校友,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科院院士。
18
项坤三 53届校友,上海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
江 龙 50届校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胶体和界面重点实验室学委会主任
20
郑厚植 56届校友,中科学院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
21
叶 澜 58届校友,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22
谢 晋 大夏附中40届校友,著名导演。
23
赵长天 66届校友,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26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已走过了悠悠80余载岁月。80多年来,学校十分关注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不断构建一个充满理解、充满关怀的学校文化环境,不断构建一支责任感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
27
特别是近几年来,一附中以“培养研究型学生”为目标追求,以“创设研究型课程”为重要通道,以“造就研究型教师”为源头动力,全力打造研究型学校文化,全面实施研究型教育,使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28
华东师大一附中在2005年2月被命名为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29
学校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教席中国首批五家联系学校之一。
30
历任领导 廖世承 1926~1938 张芝联 1939~1945 宋成志 1951~1953 林 静 1952~1954
31
历任领导 陆善涛 1956~1964 蔡祖康 1973~1977 黄慕义 1978~1980 徐正贞 1980~1988
32
历任领导 季克勤 1988~1991 石源泉 1991~1993 宋耀生 1993~1999 孙稼麟 1999~2008
33
第二部分 现状与特色
34
办学新理念 培养研究型学生 造就研究型教师 建设研究型学校文化
35
教师专业发展链 名特教师 研究型教师 合格教师 职初教师
36
发挥研究和培训基地功能,拓展研究型教师培育的空间和渠道
“上海市名校长培训基地高中班” (市级) “上海市名教师通识培训基地” (市级) “跨学科课程研究所” (市级) “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研究所”(市级) “特级校长孙稼麟工作室”(区级) “研究型教师培训基地”(区级)
37
上海市名校长培养基地高中班 特级校长孙稼麟工作室
38
上海市名教师跨学科通识培养基地 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
刘定一老师领衔的跨学科课程研究所,每年收全国各地邀请做教科研学术报告多次,其最新研究项目教育生态学研究、事理学研究受到同行的好评。
39
上海市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研究所 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研究项目集聚了全国几十所学校,中央教科所特为该项目召开全国性的大型研讨会,在国内影响颇大。
40
研究型教师培养基地 “研究型教师培训 基地”已面向全国举办 了五期“研究型教师培 训班”,招收全国各地 校长、科研人员、骨 干教师学员近500名, 学员反响良好。作为一所中学进行一年一次的全国性培训,受到了华东师大、市教科院的专家学者的好评。
41
特级教师 张思中
42
特级教师 陆继椿
43
特级教师 吴传发
44
特级教师 刘定一
45
全国优秀教师 崔乐美
46
特级教师 蔡爱莉
47
特级教师 毕红秋
48
研究型优秀教师 韩亚成 符杰普 王旭平 王 远
49
研究型优秀教师 江 源 管维萍 周军红 端霄燕
50
研究型优秀教师 俞建伟 黄 玲 蒋晓琳 刘 超
51
研究型优秀教师 孟佳敏 陈明青 邬文敏 张 雳
52
形成和完善研究型教师培育的机制 重点扶植 推出名师 面向全体 鼓励冒尖 名师挂帅 群体协作 低起步 有后劲
53
构建和完善研究型教师培育的框架
54
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55
学校教师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上积极创设研究型课程,卓有成效。如韩亚成博士的“高中文化信息课程”,强调从文化和信息的双重角度建构语文课程,该项研究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关注,并获得三项全国性的奖项。王旭平老师结合政治学科教学与学生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开设“学生社会调查研究”的课程,学生们写出了一大批有质量的研究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
57
研究型课程
58
修身课程指导思想 自主发展、知行合一、师生互动
59
修身课程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研讨会(2005) ——为什么沟通在这里止步?
60
修身课程
61
结合新校园的启用,学生文化建设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廊桥文化” “社团文化” “沙龙文化” “体艺文化”
62
“廊桥文化” 结合新校建筑下层镂空的人文景观、楼与楼连接的廊宇绵长、底层楼与楼之间开放活动空间的大跨度、教室与教室之间的连接大平台等建设设计的特点,学校逐步开始在这些“廊”、“桥”、“平台”上建设“廊桥文化”。将校史陈列室建在“廊桥”之中,将社团活动和科技教育安排在“廊桥”之中,将文化娱乐和艺术欣赏进行在“廊桥”之中,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廊桥”之中......
63
“廊桥文化”
64
“社团文化” 目前学校设有社团40余家,容纳学生700余人,涵盖文学、科技、心理、艺术、体育等方面,如“青少年计算机协会”、“OM社”、“文学社”、“车模社”、“漫画社”、“心理社”等。其中,“青少年计算机协会”为上海市“十佳明星社团”,“心理社”为虹口区先进社团,“文学社”为虹口区创优秀社团。
65
上海市十佳明星社团“青少年计算机协会”
66
学校车模队
67
缤纷的 学生社团
68
学校头脑奥林匹克荣获世界冠军
69
韩正市长接见我校头脑奥林匹克世界冠军队
70
“沙龙文化”
71
“体艺文化” 开展文体活动是华东师大一附中的传统,它不仅活跃 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给学生提供了 很好的发展个性、 培养兴趣的平台。
72
文体活动
73
近年来,学校除了举行一年一度的“军训”、“东方绿舟”、“学农”等实践活动,每二周一次组织学生到街道、小学、幼儿园参加社会实践外,还开展了“世界红十字会纪念日”募捐活动、“祖国宝岛台湾在我心中”读书征文活动、“APEC会议”的志愿者活动、“走进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活动、 “21世纪学生讲坛活动”、 “人民广场护鸽活动”。
74
社会实践
75
第三部分 未来与发展
76
探索建设一流教育园区的组团式发展模式 近几年来,按照区委、区府的统一部署,学校正按照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三化”要求,积极发挥组团集聚功能,发挥本校龙头引领功能,和区域内近20所学校一起精心打造与北外滩区域发展相匹配的国际一流教育园区。
77
建构基于学校组织系统的研究型学校文化内涵
学校文化是一个系统网络,所以,一方面要确保网络连接的畅通性,更重要的是要有高质量的内涵传输。通过近几年的实践,逐步构建和完善了研究型学校文化系统。
78
提升办学质量 提升创新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华东师大一附中研究型学校文化“563”系统网络图 科研领先 教有特点 全面发展 学有特长 建构研究型学校文化的管理子系统 建设研究型学校文化系统 三个“研究型” 提升办学质量 提升创新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建构研究型教师文化子系统 建构研究型课程文化子系统 建构研究型学生文化子系统 建构研究型校园文化子系统 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 管理策略:规则引领 管理评价:多元发展性评价 管理机制:教师治校自主管理委员会制 管理框架:扁平化矩阵网络 管理制度:文本规章建设 专业模式:完善教师成长链 专业引领:四名功能引领 专业评价:教师系统性发展性评价 专业研修:课堂诊断与听课服务 专业平台:课堂、课程、课务、课题 专业机制:一得起步科研运行机制 课程结构:三型课程 课程开发:三材建设 课程评价:教学自我反思 课程管理:课型库 课程实施:教学五环节 课程创新::多元教学模式 发展网络:德育立体网 发展策略:修身实践与两纲教育 发展评价:多元化多层面评价 发展机制: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 发展平台:社团建设与社会实践 发展创新:研究性学习与科技教育 人文环境:廊桥文化与校史熏陶 信息管理:知识网络与资料服务 国际交流:国际学生部与学术交流 园区建设:龙头引领与社区教育文化 后勤保障:首问责任制与即时服务 舆论宣传:实时转播与仪式庆典
79
实践回归问题本身的日常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是从理论出发,还是从教育实践问题本身出发,是学校管理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如果从理论出发,往往会走向教条,失败后极有可能在寻找新的理论,以此类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采用的回归问题本身的“日常”管理模式。也正是因为此,全校才呈现出“政通人和、人心所向、人气很旺”的发展好势头。
80
尝试基于校本发展的教育科研 上一轮发展中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将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两张皮”整合为“一张皮”,而新一轮发展中,我们认为这“两张皮”本来就是“一张皮”,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维度。所以,在“科研领先”的特色上,我们的理解是基于校本发展的教育科研。目前,学校科研特别总课题设计都是按照这个战略思想实施的。
81
初创基于教师最近发展区的教师教育模式 任何教师都有发展的冲动,学校教师教育必须考虑以下六个方面的因素: 一、要有适宜的文化环境 二、要认清教师专业现状 三、是要实事求是分析教师的最近发展区 四、要正确的引领和正确的评价 五、是要分层递进地推进 六、是要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关 键问题
82
开拓国际教育交流的有效通道
83
谢 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