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主讲:韩山师院中文系 刘文菊 liuwenju@hstc.edu.cn 第七讲 韩愈与潮州文化 主讲:韩山师院中文系 刘文菊 liuwenju@hstc.edu.cn.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主讲:韩山师院中文系 刘文菊 liuwenju@hstc.edu.cn 第七讲 韩愈与潮州文化 主讲:韩山师院中文系 刘文菊 liuwenju@hstc.edu.c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主讲:韩山师院中文系 刘文菊 liuwenju@hstc.edu.cn
第七讲 韩愈与潮州文化 主讲:韩山师院中文系 刘文菊

2 韩 愈

3 一、生平简介 韩愈(768—825),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1/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屡应吏部试无成,遂任宣武军、宁武军节度使幕僚,后任监察御史等职。 2/贞元十九年,因言关中旱灾,得罪权贵,贬阳山令。 3/宪宗元和间,官至中书舍人、刑部侍郎等。

4 4/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宪宗皇帝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掀起一片佞佛的狂澜。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详论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结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祸。”宪宗得表,大为震怒。被贬为潮州刺史。 5/穆宗初召还为国子祭酒,再迁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 6/长庆四年(824)卒于长安韩庄靖安里第,终年59岁。

5 宋代刻本《韩昌黎集》

6 苏轼书《韩文公庙碑》

7 二、韩愈的主要思想 政治思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中央集权。 哲学思想:恢宏儒道,排斥佛老。 文学创作思想:倡导古文,反对骈文。

8 三、韩愈的艺术风格 纪昀等《唐宋诗醇》卷二十七: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其诗亦卓绝千古。

9 散文:敛气蓄势,雄奇奔放, 曲折变化,流畅明快。
散文:敛气蓄势,雄奇奔放, 曲折变化,流畅明快。 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韩子长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yuán)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

10 诗歌:以文为诗,奇崛险怪。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 皇甫湜云:韩公愈茹古涵今,无有端涯。及其酣放,豪曲快字,凌纸怪发,鲸铿春丽,惊耀天下。

11 四、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2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苏东坡: 欧阳文公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

13 韩愈与 代古文运动 古文:以宗经载道、劝世救俗为旨归,以单行散句为主要创作形式,行文类于先秦典籍,与雕绣藻绘的骈体相对立的文体。
韩愈与 代古文运动 古文:以宗经载道、劝世救俗为旨归,以单行散句为主要创作形式,行文类于先秦典籍,与雕绣藻绘的骈体相对立的文体。 古文运动:在复古的旗帜下,对骈文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 主要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

14 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1.韩愈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韩文的风格来自他的人格和他的文学主张,人格的浩然正气使其文章理直气壮;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使其文章情感强烈。

15 2.散文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说理、叙事、言情上:
论说文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气势宏伟,说理透辟,逻辑性很强,感情强烈。 记叙文常采用叙事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既能生动刻画出人物形象,又能体现出思想情感。 抒情文感情真挚,抒写委婉,如《祭十二郎文》把悼亡的悲情和生活琐事的描写融会在一起,凄婉动人,催人泪下。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16 3.韩愈散文突出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语言艺术上。
韩愈十分重视语言艺术,这与他“文以明道”重道而不轻文观念有关,他曾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文从字顺” 。他的散文语言精练生动,准确鲜明,流畅而多变,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 许多精警新奇的语句至今流传,如“佶(jí)屈聱(áo)牙”、“蝇营狗苟”、“动辄得咎”、“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平则鸣”、“弱肉强食”、“痛定思痛”等。

17 ­­­­­­说说关于马的道理

18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 五、韩愈与潮州文化 在潮州历史文化中,韩愈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潮州的人民为感念韩愈,潮州的江山都姓了韩:
韩江、韩山、韩堤、韩文公祠、景韩亭、昌黎路、祭鳄台等。 清康熙二十三年,两广总督吴兴祚参谒潮州韩文公祠后,题诗勒石,其诗谓:“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20 在历史上,国内建有祭祀和纪念韩愈庙宇的地方主要有三处,
1、韩愈的家乡河南孟州; 2、韩愈曾任刺史的广东潮州; 3、与韩愈的郡望“名同而地异”的河北昌黎。 河北昌黎韩文公祠

21 潮州八景之一:韩祠橡木

22 韩文公祠

23

24

25 潮州八景之一:鳄渡秋风

26 在古渡口堤上建有祭鳄亭,整座亭用花岗岩石建造,双层四柱,回廊栏杆,端庄且典雅。亭内设祭鳄台,题书“鳄渡秋风”、“祭鳄台”匾额。
其中一联日:“佛骨滴来岭海回而增重;鳄鱼徙去江河自此澄清”。 另一柱联为:“溪石何尝恶;江山喜姓韩”。亭中有一条栩栩如生的石鳄鱼,脊背上坚载大石碑,正面刻韩愈《祭鳄鱼文》全文,背面刻(鳄渡亭碑记》。

27 “潮州——唐代荒凉的流放地” 唐代的潮州,是一处荒凉偏僻无比的“蛮烟瘴地”,是惩罚罪臣的流放场所。
在唐代,不少名公钜卿如常衮、韩愈、李德裕、杨嗣复、李宗闵等都曾先后远贬潮州。 韩愈在诗文中曾对潮州作过这样的描述: “飓风鳄鱼,患祸不测。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气,日夕发作。” “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

28 韩愈在潮州的作为 1、祭鳄除害 鳄鱼之残暴酷烈,韩愈在到达粤北的昌乐珑时,早已耳闻, 至于鳄害之严重,则是在他莅潮以后,才真正地了解。
据《旧唐书·韩愈传》所载:“初,愈至潮阳,既视事,询吏民疾苫,皆曰:‘郡西湫(qiū)水有鳄鱼……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鳄害如此严重,他的前任,却无动于衷,或者说束手无策,……一任丑类肆虐。为了解除民瘼,韩愈采取了断然的措施,“居数日,愈往视之,令判官秦济炮一豕一羊,投之湫水呪(音祝)之。”这就是“爱人驯物,施治化于八千里外”的祭鳄行动。可是,由于韩愈写了《祭鳄鱼文》,两《唐书》又有“呪(zhòu)之夕,有暴风雷起于湫中,数日,水尽涸,(鳄鱼)徙于旧湫西六十里”的记述。

29 《祭鳄鱼文》唐 • 韩愈 维年月日,潮州剌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wǎng)绳擉(chuò)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剌史、县令之所治,出贡献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剌史杂处此土也!

30 剌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外食民、畜、熊、豕(shǐ)、鹿(lù)、麞(zhāng),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剌史亢拒,争为长雄。剌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xǐn)伈[目见],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之命以来为吏,故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剌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剌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剌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敖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剌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是夕有暴风震雷,起湫水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州无鳄鱼患。”

31 历史上唐代韩愈祭鳄之后,在一段时间内韩江不再出现鳄患。然而,潮州的鳄鱼并没有真的绝迹,以后又出来祸害乡民了。
陈尧佐是史上真正除了鳄鱼的人。潮人没有忘记他,设了“三王公庙”祭祀陈尧佐,称其为护灵王公。

32 宋真宗成平二年(999年)陈尧佐被贬做潮州通判,恶溪上又出现了鳄患,在硫磺(即今日丰顺县馏隍)一个姓张的十岁孩童.被鳄鱼用尾巴卷走,拉到溪中吃掉。小孩的母亲在岸上号陶大哭,欲救不能。这事传到潮州,陈尧佐听了,心里难安,赶快派人去捕杀。当时有人劝他学韩文公写一篇祭文,杀猪羊到溪边去祭鳄鱼了事,以免鳄鱼再行凶吃人。陈尧佐却说,我没有韩文公那么德高望重,不能感化鳄鱼,我的文学修养也没有韩愈般高深,写不出《祭鳄鱼文》那么好的文章,也决不能祭走鳄鱼。我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鳄鱼抓来杀掉。终于,在有经验渔夫的指点下,百名勇士用马尾棕打了绳索,再织成捕网,把鳄鱼捕捉。陈尧位叫人把鳄鱼抬到街市中,自己写了一篇《戮鳄鱼文》,宣布了恶鳄的罪状后,把鳄鱼当众杀死。

33 2、关心农桑  潮州磷溪区有一条水渠,当地传说是韩愈当年带人开凿的,名叫金山溪。清澈的渠水,至今仍滋润着两岸的田畴,稻海银渠,扬波叠翠。溅溅的水声,千载以来,似在不断地向人们诉说韩剌史奖劝农桑的业绩。

34 3、释放奴婢   韩愈在潮州时注意到并切实解决了没良为奴的陋习:“洞究海俗,海夷陶然,遂生鲜鱼稻蟹,不暴民物,掠卖之口,计庸免之,未相计值,辄与钱赎,及还著之赦令。转刺史袁州,治袁州如潮。” 释放奴婢一事,对于刺史而言,是德政;对少数民族来说,是福音;而从个人品德去衡量,则是韩愈刚正廉明的性格的一个具体反映。

35 4、韩愈兴学及其影响 韩愈并不是潮州乡学的创始者,但是,对潮州的教育事业,韩愈自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韩愈认为,对国家的治理,必须“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而要用德礼即推行儒家的“仁义”之道,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如果“忠孝之之行不劝,也县之耻也”,所以他把坚持兴学育材作为施治化的根本措施。为了办好乡校,韩愈化了不少心血。办学须有资金,为此,“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擧本,收其赢余,以给学生厨馔。”韩愈剌潮八月所得俸禄,全数捐给学校。

36 北宋后,潮州获得了“海滨邹鲁”的美称。 称潮州为“海滨邹鲁”的,是北宋真宗的宰相陈尧佐。他在《送人登第归潮阳》诗中说: “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 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

37 5、潮文与潮州方言 据《三阳志·卷三·风俗形胜》所载,潮州城东五、七单的白瓷窑、水南一带,“乃外操一音,俗谓之‘不老’,或曰韩,以正音为郡人诲,一失其真,遂不复变。井间六、七十载以前,犹有操是音者,今不闻矣,唯白瓷窑、水南主人相习犹故。” 《三阳志》是宋、元间的志书,这则记载表明:至迟到元代,潮州市井间,特别是水南一带,犹有操‘不老’音者,其成因是韩愈刺潮时,曾经“以正音为郡人诲”,可惜时间太短,未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但即使如此,数月的努力而能令母语“一失其真”,韩愈在促使潮语规范化方面用心之苦,用力之勤,也可见一斑。

38 韩愈又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在文学上主张并毕生为之努力的一项信条,就是“唯陈言之务去”。他精研古籍,善于从古代典籍中汲取营养,也注意从当时的口语中撷取精华。因此,韩愈的著作,堪称为一座内涵丰富的语言宝库。而随着韩文在潮州的广为流播,其中大量的,简炼、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便进入潮州方言中,甚至发展成为日常生活用语并保存至今。

39 6、韩愈治潮对历代吏治的影响 论权位,韩愈生前官位不过侍郎,远不如历代来潮的众多名公卿相;论政绩,韩愈也非筑城、修堤、造桥者可此;论时间,则韩愈更似匆匆过客。 但正如苏东坡所说的:“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煮蒿悽怆,若或见之。”其所以如此者,是有其一定原因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者主要的精神支柱。作为儒家“道统”的继承人、儒家积极用世精神的体现者、宋明理学的先驱,韩愈自然要被历代的封建官吏视为典范,当成学习的榜样,以至奉若神明。韩愈贬潮期间,确实曾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使他在潮州民庶中享有崇高的声誉。 “民心如镜长相映,山水于今皆姓韩。”韩愈治潮,对历代的潮州吏治,确曾产生过良好的影响。而最主要、最集中的影响,则在继承、光大兴学事业上体现出来。 

40 7、有关韩愈的传说 访问岭:相传韩愈当年进入潮州地界后,向居民问路,访问当地风俗。今潮州城北约十余里的高厝塘附近,有座矮山,山口狭窄如门,常有强风吹来刮去,名为“风门岭”。因潮语“风门”与“访问”音近,故被传为韩愈曾到过的地方,山名也改为“访问岭”。 竹竿山:相传恶溪(今韩江)两岸原无堤壩,时有水患。韩愈来潮后,率领居民兴筑北堤。他先骑马沿溪岸勘测地界,叫居民随马后间插竹竿为记。隔天,在插过竹竿的地段突然出现大堤,最北端开始插竿的地方,则出现一座高山。从此,溪水即被堤和山隔住,不再为患。这就是“走马牵堤”的故事。 插薯苗:据说潮州人以前种甘薯时都用薯块作种。有位老寡妇的薯种被人偷去,因此悲哭不止。韩愈见状,便教老妇摘些薯苗插种,果然插活了,当年结的甘薯还特别多。从此,潮州人种甘薯便改用插苗的方法。 

41 灰墙瓦屋:相传唐代潮州人还不会盖灰瓦屋,只能居住在茅寮草棚中。韩愈来潮州后,才教给潮人烧砖瓦、筑灰墙、盖瓦屋的方法,此后潮州才出现灰墙瓦屋。
叩齿庵:相传韩愈在潮州时,曾遇见一个和尚,相貌丑恶,二颗獠牙突出嘴外。韩愈心中十分不快。当他回到府衙,门房送上一个包裹,说是一位和尚送来的礼物,要剌史亲自开启。打开一看,原来是二颗獠牙。韩愈大惊,赶紧去找那个和尚赔不是,并在与和尚相遇的地方建一庵向和尚赔礼,这个庵便叫做叩齿庵。 韩公帕:相传唐代潮州妇女出门不戴头巾,韩愈来潮后觉得妇女抛头露面,不合礼教,便叫妇女们用长长的乌纱布遮住头面,行走时只能用双手稍稍掀开纱罩看路。此后,妇女出门用乌纱遮面便成为潮州习俗,还美其名曰“韩公帕”。


Download ppt "主讲:韩山师院中文系 刘文菊 liuwenju@hstc.edu.cn 第七讲 韩愈与潮州文化 主讲:韩山师院中文系 刘文菊 liuwenju@hstc.edu.cn."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