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文明的曙光 中國新石器文化的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文明的曙光 中國新石器文化的發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文明的曙光 中國新石器文化的發展

2 考古分期 依工具使用,史前文化分成: 中國考古是從何時開始發展? 夏朝 春秋戰國 石器時期 鐵器時期 青銅時期
新石器晚期就進入了銅石並用的年代 中國考古是從何時開始發展? 夏朝 春秋戰國

3 中國考古開端… 安特生的考古 與一外人有關 雖然我是瑞典人,但中國考古工作從我開始。北京人的挖掘、以及「仰韶文化」的命名均與我有關。
安特生( J. G. Andersson,1874~1960)

4 仰韶文化類型的最大特色…. 彩陶 彩陶是在陶器上彩繪。左圖的陶缸上,繪製一隻鸛魚嘴中銜著一條魚,造型古拙有趣。

5 有關中國文化起源… 「中國文化西來說」 受到文化傳播理論影響,我當時認為中國文化是由西亞傳播而來的。這個說法受到很多的挑戰!

6 1.中國文化西來說 1920年代流行的說法,是由安特生提出的論點。 因中國考古尚未發展,無力反駁。直到半坡挖掘,才推翻「西來說」。 甘肅
西來 1920年代當時流行文化傳播觀點,安特生是仰韶文化的發現者,他發現彩陶屬於晚期,之後又在甘肅找到更原始的,又較中西亞進步的彩陶,因而提出此說。之後,凡農業畜牧銅器都有類似論調,這與近代長期受辱,科學舉證,西方學者偏見所致,文化西來說成為顯學,與中國的考古尚未建立有關,學者無法建立學術的自主性 直到1950年代西安半坡彩文化,約西元前4000年前,比安特生預估的仰韶文化還早上2000年,而中原的仰韶文化壓疊在甘肅的仰韶文化之下,彩陶由西方經甘肅傳入中原之說,被推翻(甘肅彩陶時間比河南晚) 向西 甘肅仰韶 中原仰韶

7 2.東西二元對立說 1930年代挖到龍山文化,因而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是由一東、西各自發展,最後在河南北部碰頭(安陽後岡)。 龍山 仰韶 文化
在安陽後岡出土的:上層後崗;中層龍山;下層仰韶

8 3.龍山文化形成說 1950年代提出。認為仰韶與龍山是前後相繼的文化。即中原文化核心向東、東南發展。(一元傳播理論)
因中原人口壓力,農耕技術進步,使中原文化自核心區向東部人口稀少,但適合農耕短期快速擴張(龍騰)此說太重龍山文化的形成,忽視歧異點,為一元傳播理論。

9 4.分區多元發展 1980年代提出多元分區理論。將文化分成六大區,中國文化的起源是多元並立,分區發展。 北方 東方 中原 東南方 西南方

10 有關中國文化起源的說法 1 西來說 Vs.本土說 2 東西二元對立說 3 龍山文化形成說 4 多元發展

11 進入新石器的時代 距今一萬年前,社會有了新的進展 這個瓶子好好用哦! 可惡!!又讓它跑掉了!

12 農業的誕生為最重要突破 唐戶遺址

13 以磁山.裴李崗文化為例 為中原地區最早的農業文化遺存 時間;約西元前5000年 範圍:河南中北部、河北中南部
裴李崗文化於1977年在河南新鄭裴李崗出土故名。距今年代約8000年。磁山文化在1973年發現於河北省武安縣磁山村,故名。時間稍晚於裴李崗文化。 上述二者出土的遺物大致類似,有磨盤、石鏟、石鐮……等農業用具及陶器。推測當時人們已過定居及農業式生活,居民已能掌握燒製陶器的技術。又因地理位置接近,有近似的文化型態,故常相提並論為我國華北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 磁山遗址共发掘灰坑468个,发现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积有粟灰,层厚为0.3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近2米以上,数量之多,堆积之厚,在我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是不多见的。粟的出土尤其是粟的标本公诸于世之后,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极大重视。以往认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磁山遗址粟的出土,提供了我国粟出土年代为最早的证据。这一发现,把我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7000多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史中对植粟年代的认识。   在发掘的灰坑中,还发现两座坑底部有树籽堆积层,可辨认的有榛子、小叶朴和胡桃。胡桃就是现今的核桃,以往认为核桃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入内地的,磁山遗址胡桃的出土,证实7000多年前这一带就有种植。 、裴李岗遗址   (公元前5500年~公元前49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河南省新郑市。   发掘年代: 1977年   裴李岗文化命名地,对探索中原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及其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石磨盘和石磨棒:粮食加工工具(上)   红陶壶:水器(下,高14.3厘米)

14 發展農業 主要是以採集、漁獵為主,輔以農業 作物:以粟米為主 圖為裴李崗文化的唐戶遺址,工作人員正在整理灰坑。灰坑為存放糧食的地方。
唐戶遺址

15 被人類豢養的第一隻家雞出現在磁山文化!!還有狗的骨骸出土!!
飼養動物 被人類豢養的第一隻家雞出現在磁山文化!!還有狗的骨骸出土!!

16 過著定居的生活(村落) 半地穴式住屋 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县城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发掘出墓葬114座、陶窑l座、灰坑10多个,还有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种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纺轮、陶塑猪头、羊头等原始艺术品。 遗址东半部为村落遗址,文化层厚1至2米,内含遗物极少。西半部为氏族墓地。墓坑呈长方形,边缘不整齐。随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磨制的或琢磨兼施的,其中典型器物有锯齿石镰、两端有刃的条型石铲等。陶器均为手制,代表器物是三足陶钵、筒形罐等。出土的木炭标本经测定,距今约8000年,绝对年代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 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该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 磨製石器—石鏟 石鐮 石盤和石棒 河南新鄭裴李岡遺址出土

18 己有陶器製作的能力 磁山裴李崗以夾砂紅陶、泥質紅陶為主,三足陶鉢造型

19 甗 各種陶製炊具 甑 鬲 (鼎) http://www.chnmus.net/collection/pottery/pottery3.htm
甗(音眼)这是一种复合炊具,上部是甑下部是鬲或釜,下部烧水煮汤,上部蒸干食。陶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有青铜甗,秦汉之际有铁甗,东汉之后,甗基本消亡,所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关的语汇,东周之前的甗无论是陶还是铜,多是上下连为一体的,东周及秦汉则流行由两件单体器物扣合而成的甗。鬲、鼎与甑相合的甗可直接用于炊事,而釜、甑相合而成的甗仍需与灶相配才能使用。汉代有时径直将甗称为甑。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1975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   通高37厘米 口径34厘米     泥质灰陶,以上甑下鼎组合而成,甑底布满圆形箅孔。   通体绘红彩三角纹。其间以黄、白彩填饰珍珠纹。 鬲 (鼎) 19

20 新石器時代有哪些重要生活指標? 發展農業 飼食家畜 定居生活 磨製石器 燒製陶器 哼!要忘也不容易! 我記得!

21 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北粟、南稻農業 磁山 裴李崗 半坡類型 河姆渡
磁山 裴李崗 半坡類型 河姆渡 北粟、南稻農業

22 北方早期 仰韶文化 時間:4800BC~3000BC 範圍:河南、陜西、河北、山西為主 經濟:以農業為主,採集、漁獵為輔
北方早期  仰韶文化 時間:4800BC~3000BC 範圍:河南、陜西、河北、山西為主 向北及於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 向南及於湖北西北 向東及於豫東 向西至甘肅、青海交界 經濟:以農業為主,採集、漁獵為輔 工具:磨製石器、彩陶 大型聚落:半坡村、姜寨遺址

23 仰韶半坡類型 小河文化 時間:距今7000年前 地點:陝西西安滻河(渭河支流)半坡村 公共墓地 氏族社會 壕溝 陶窯區 近河高地 住宅區

24 半坡村想像圖 大壕溝 大方屋

25 半坡村落遺址的格局 壕溝 陶窯 墓葬區 方形大屋 住宅區 地窖

26 半坡的房屋 方型屋復原圖

27 半坡粟罐和菜籽 旱作農業

28 半坡墓葬—兒童甕棺葬(最早棺木) 半坡墓葬 單人葬 半坡墓葬 二次葬 男、女分開合葬 多人合葬 母系社會特點

29 半坡墓葬特色及其社會意義 公共墓地 男、女分開埋葬 多人合葬(二次葬) 以日常用品陪葬 氏族社會 母系社會 平等社會 29

30 半坡的尖底瓶 重心向瓶口移動 重心向瓶底移動

31 彩陶魚紋缽 人面魚紋彩陶盆 半坡類型 半坡類型
人面魚紋彩陶盆 半坡類型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魚紋是半坡類型最常見的彩陶紋樣,有人以為魚是半坡氏族的圖騰,也有人以為以魚紋為圖反映了半坡人的經濟生活。 半坡類型

32 半坡陶片上刻劃的符號 廿 中國文字的先驅 文字?記數?

33 河姆渡人

34 南方早期 河姆渡文化 時間:前5000~前3000 範圍:杭州灣以南、舟山群島 經濟 生產農具:骨耜、木耜為主
南方早期  河姆渡文化 時間:前5000~前3000 範圍:杭州灣以南、舟山群島 經濟 以稻作為主,為最早人工水稻栽種區 漁獵、採集仍占重要部分 家畜:豬狗、水牛 陶器:夾砂紅黑陶、灰陶 生產農具:骨耜、木耜為主 住屋:干欄式建築,榫卯技術運用

35 河姆渡的榫、卯結構 干欄式建築 榫釘 卯孔 柱腳榫 企口板 柱頭 銷釘孔

36 世上最早人工稻栽種

37 河姆渡的農具 木耜 骨耜

38 陶豬 豬紋缽

39 南、北農業文化比較 北方農業文化 以半坡為代表 作物:粟、黍 工具:石鏟、石鐮 家畜:豬、狗 住屋:半穴居 陶器:彩陶 干欄式建築
河姆渡 碳化稻殼 半地穴建築  半坡 粟米罐 南方農業文化 以河姆渡為代表 作物:稻米 工具:骨耜 家畜:豬狗、水牛 住屋:干欄式 陶器:黑陶、夾炭黑陶

40 南、北農業文化比較 北方農業文化 以半坡為代表 作物:粟、黍 工具:石鏟、石鐮 家畜:豬狗 住屋:半穴居 陶器:彩陶 南方農業文化
以河姆渡為代表 作物:稻米 工具:骨耜 家畜:豬狗、水牛 住屋:干欄式 陶器:黑陶、夾炭黑陶

41 新石器中晚期遺址 挑一主題進入! 結論

42 中期 紅山文化 時間:3600BC~3000BC 範圍: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吉林西部等地 經濟:農、牧、狩獵並重 生產工具:
中期 紅山文化 時間:3600BC~3000BC 範圍: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吉林西部等地 經濟:農、牧、狩獵並重 生產工具: 石鋤、石鏟、石刀等農具 石鏃、骨鏃、矛等狩獵工具

43 紅山文化特色 大型宗教性建築,如祭壇、廟、石塚等 以玉為葬器的葬俗,豬龍、玉龍 對女神的崇拜

44 紅山文化  牛河梁 女神廟 紅山文化   牛河梁 積石塚 紅山文化  東山嘴 祭壇

45 牛河梁  女神泥塑像

46 以玉為葬的葬俗 雙豬首三孔器 玉豬龍 豬嘴形長吻 玉龍

47 新石器中晚期遺址 挑一主題進入! 結論

48 中期 大汶口文化 時間:4300BC~2500BC 工藝精湛:彩陶、黑陶、雕刻 有圖畫文字的出現 墓葬 範圍:山東、蘇北、皖北和豫東一帶
中期   大汶口文化 時間:4300BC~2500BC 範圍:山東、蘇北、皖北和豫東一帶 工藝精湛:彩陶、黑陶、雕刻 有圖畫文字的出現 墓葬 拔齒、頭骨變形 墓葬有大、小之別 陪葬品貧、富差別大 男女合葬、殉葬的出現 社會對立擴大

49 女富豪的墓葬 精美的隨葬品 以豬骨、下頷骨入葬 玉鏟 象牙梳

50 大汶口彩陶背壼 大汶口獸型彩陶

51 大汶口 黑陶 鏤空高柄杯 大汶口 陶鬶

52 大汶口的陶文 ˇ

53 大汶口的圖畫文字

54 新石器中晚期遺址 挑一主題進入! 結論

55 龍山文化的發現 龍山文化是1928年在山東龍山鎮城子崖附近發現的,以地名命名。該文化最特別是出土陶壁薄如蛋殼的黑陶。
《中國歷代藝術~工藝美術編》一書,中國歷代藝術編輯委員會編,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初版,頁35。山東龍山文化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後的優秀品種,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 的一種文化。它以黑色陶器為其特徵,所以稱之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章 丘龍山鎮的城子崖,所以又稱“龍山文化”。 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 . 年,中央研究院考古隊於山東省龍山附近發現一個史前文化遺蹟,此一文化遺蹟與仰韶文化全然不同,因最早出土山東濟南龍山鎮的城子崖遺址遂稱「龍山文化」。 1934年,中研院史語所在魯東沿海進行古遺址普查,又發現了不少龍山文化遺址,規模最大者為日照兩城鎮遺址,在瓦屋村與大孤堆進行發掘。兩城鎮發掘的龍山文化遺物今分藏於史語所及南京博物院。這兩次發掘奠定了日後龍山文化研究的基礎,目前學者在劃分龍山文化區域類型時,仍以城子崖類型及兩城鎮類型,分別代表山東半島西側沼澤邊緣與山東半島東側海岸之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可以黑色陶器為代表,因此又稱為「黑陶文化」。龍山黑陶的特色除了顏色之外,尚以滾輪或車床製造,因此表面較為光滑細緻,乾燥時是用火烤而非自然之日曬,同時表面沒有花紋,但有凹凸狀之環繞帶紋出現。1974 年在山東膠縣發現有蓋之器皿,證實後來演變成商代的有蓋銅器。   安德遜教授及中國之考古學者,曾在甘肅省發現類似龍山文化系統之陶器,但卻為灰陶所製造的。此外在山東省也發現屬於龍山風格之陶器,但卻有三角、圓形、捲曲等黑白色之圖案,此種設計與仰韶文化的彩陶似有相連之處。

56 後期 龍山文化 時間:距今4500~4000年 範圍:分布在黃河中、下游一帶,主要 在河南、山東、陜西等省 經濟:以農業為主,飼養家畜發達
後期   龍山文化 時間:距今4500~4000年 範圍:分布在黃河中、下游一帶,主要   在河南、山東、陜西等省 經濟:以農業為主,飼養家畜發達 磨製工具,如:石鐮、蚌鐮為主 龍山文化的陶器 以泥質、夾砂灰陶為主 有少許紅陶、黑陶 以快輪製黑陶,又稱蛋殼陶

57 龍山 黑陶(蛋殼陶) 龍山文化   快輪製陶 轉輪盤

58 冶銅技術的發展 最早的銅刀 龍山文化時期冶銅技術已在黃河流域一帶傳播。其中齊家文化出土多種小型銅器工具。圖為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銅刀。

59 夯土城牆小型城巿出現 房屋的基址 新密古城寨遺址

60 卜骨的習俗  龍山文化有卜骨的習俗 卜骨的材質 以牛骨為主 也有鹿骨 鑿圓孔形 龍山城子崖的卜骨

61 夫妻合葬墓代表的社會意義 一夫一妻制形成 女子屈肢葬 男尊女卑 殉葬 反映父系社會來臨

62 文字符號的出現 丁公村出土的陶片上刻有十一個字字,排列規整,獨立成字,有可能是一短句。
此陶片是灰陶盆的底部,刻五竪行十一字,排列規整,獨立成字,可能是一個有語法可尋的短句。此陶文早於商朝甲骨文字,可能屬於早期東夷文字系統,也可能與甲骨文屬同一系統。中華文明傳真,頁119。 丁公村出土的陶片上刻有十一個字字,排列規整,獨立成字,有可能是一短句。

63 龍山文化的特點 冶銅技術的發展 小型城巿出現,如:夯土牆 卜骨現象 有文字出現 葬俗 以豬骨入葬 人殉 男女合葬 女子屈肢葬 貧富差異大
男女合葬 女子屈肢葬 貧富差異大 社會階級對立 父系社會來臨

64 新石器中晚期遺址 挑一主題進入! 結論

65 晚期 良渚文化 時間:距今5000~4000年 範圍:長江下游、杭州灣地區,太湖流域 農業發達,進入犁耕稻作階段
晚期     良渚文化 時間:距今5000~4000年 範圍:長江下游、杭州灣地區,太湖流域 農業發達,進入犁耕稻作階段 石斧、石錛;石犁、石耘、斜柄刀農具 文化特色 建築:人工堆築的祭台、墓地 手工業:玉器、黑陶、絲織品等發達 葬俗:以大型的玉、禮器隨葬;殉葬

66 良渚的農業工具 石犁 斜柄刀

67 良渚文化 瑤山祭壇 紅土台 灰土溝 墓葬坑

68 大量玉、禮器的隨葬 玉琮 玉鉞 浙省博物館

69 良渚 玉琮

70 良渚玉器    三叉型玉冠

71 良渚       玉鉞

72 良渚的神徽 戴冠的神人 巨目 獸面 大鼻 闊嘴

73 良渚絲織品出土 浙省博物館 淺山漾的殘絹

74 新石器中晚期遺址 挑一主題進入! 結論

75 新石器晚期文明的進展 銅器的普遍鑄造和使用 小型城巿的萌芽 社會階級對立、分化大 文字出現 手工業發達 統治者被統治區分 男尊女卑 殉葬出現
貧富差距日大 輪製陶器 玉骨器、絲織品

76 編者 編製:丁素湘 台北巿立和平高中歷史教師

77 參考資料1 1.杜正勝等:中國文化史(台北,三民,民85)頁12~29 2.陳平:中國居住文化(台北,台灣中華,1993)
3.楊泓:文明的軌跡I--從考古發掘看中國文明的演進(台北,台灣中華,1989),頁7~60 4.黃士強:中國全集6--考古中國(台北,錦繡,民71),頁66~75 5.周谷城等:中國文明史第一冊原始中國(台北,地球,民81) 6.李東華、蔡瑄瑾:高級中學歷史(上)冊教科書(台北,三民,民92)

78 參考資料2 7.中國歷史三百題(台北,建宏) 8.田昌五:華夏文明的起源(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9.趙春青、秦文生:中華文明傳真1 原始社會:東方的曙光(上海,上海辭書,2001) 10朱筱新:文物與歷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11黃石林、朱乃誠: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北京,商務,1998) 12張自成、錢冶:一百年中國偉大考古報告 復活的文明(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 13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9 參考資料3 14中國全記錄(台北,錦繡) 15張之恆:「中國古文明形成的歷程」歷史月刊第103期,頁118~123 16王志俊:「農業文明的曙光--半坡遺址」 大地第32期,頁123~144 17紅山文化 中國文明史第一冊原始中國,頁120~123 18苗潑、張占海、項春松、高雲華:「一個被遺忘的北方古文化--紅山文化」歷史月刊第66期,頁17~27 19任芬:「遼西女神廟祖先崇拜說」歷史月刊第62期,頁78~80

80 網路資源1 請先聯結上網,再查詢下列相關網頁 01新石器至夏代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院) 02新石器時代考古獲碩果(國家地理) 03世紀國寶展──新石器時代(天津北方網 風雅藝軒) 04新石器前期(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05新石器後期(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06中國遠古文化(中國文化研究院)首頁 07史前時期的中國陶瓷圖錄

81 網路資源2 08中國陶瓷信息資源網 09半坡村圖錄(中國旅遊網 Travelchinaguide) 10智慧藏百科全書網頁 11中國古代陶瓷陶器圖典 史前陶器(中國陶藝網) 12遠古時代(中華萬年網) 13中華文化信息網──文博天地(陶器、玉器、青銅器、瓷器、金銀器、玻璃琺瑯) 14第一講 中國古代藝術(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學課程 暸解藝術) 15南京博物館--考古縱橫

82 網路資源3 16東方文明的曙光—紅山文化 17世紀國寶展 新石器時代五 紅山文化(天津北方網─風雅藝軒) 18世紀國寶展 新石器時代六 紅山文化(天津北方網---風軒) 19世紀國寶展 新石器時代七 紅山文化(天津北方網---風軒) 20紅山文化圖錄(中國朝陽政府網) 21良渚文化石器、玉器、陶器圖錄(中國旅遊休閒網 ) 22Dawenko Tomb 10大汶口文化第十號墓

83 網路資源4 23世紀國寶展 新石器時代九、十 良渚文化(天津北方網--風雅藝軒)軒 24良渚文化博物館 精品展示 26浙江省博物館--良渚博物館(中博網) 25良渚古玉精品展(中博網) 26蔡全法:一夜鬼修龍山城──河南省新密巿古城寨遺址(搜狐) 27消逝的良渚古國(國家地理網) 28良渚文化博物館

84 網路資源5 29中國中新器時代考古 龍山文化(南京博物館 考古縱橫) 30半坡村圖錄(中國旅遊網 Travelchinaguide ) 31中國中新器時代考古──仰韶文化 (南京博物館 考古縱橫) 32中國中新器時代考古──河姆渡文化(南京博物館 考古縱橫) 33華夏建築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欄構木(中國科普博覽 文明星火 建築館) 34河姆渡博物館圖錄(小林松篁)

85 The End


Download ppt "文明的曙光 中國新石器文化的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