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破解塑化劑陷阱.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破解塑化劑陷阱."—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破解塑化劑陷阱

2 自從消委會驗出不少兒童膠鞋含超標塑化劑後,令家長擔心不已,只因日常生活用品中,塑化劑無處不在,隨時危及幼童健康。本地生物及化學專家指,外國研究發現孩童體內的塑化劑含量較成年人高出兩至三倍,長遠影響兒童內分泌系統,易致男童女性化或女童早熟問題。家長必須認清有關產品陷阱,讓孩子遠離「毒物」。

3 愈軟愈有害 繼台灣珍珠奶茶驗出含有塑化劑,早前消委會亦驗出多款沖涼鴨仔和兒童膠鞋均含有超標塑化劑,令市民聞塑化劑色變。其實,塑化劑充斥於我們日常接觸用品,例如膠杯、飲管、保鮮膜、兒童膠地墊、護膚品等等,實在是避無可避。

4 生物及化學專家關志邦博士表示,塑化劑的作用是令塑膠軟化,所以愈柔軟的膠製產品,塑化劑含量愈高。他指出,塑化劑的化學結構與人體控制性別的荷爾蒙相似,人體若攝入過量塑化劑,有機會擾亂內分泌系統,導致男童女性化、生殖器官發育不良、失調及性功能障礙;女童性早熟,將來罹患乳癌、肥胖及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上升。

5 幼兒攝取量大 「年紀愈小,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愈深,所以家長必須注意幼童所用膠製產品的安全性,特別是嬰兒。」至於攝入多少塑化劑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關博士說暫時沒有特定一個數字,但當然是減攝為妙。「有研究發現幾乎所有成年人體內均含有塑化劑,而幼兒的攝取量更是成年人的三倍,這可能跟幼兒經常咬塑膠玩具有關。」

6 此外,林永和家庭醫生亦指出,從動物研究結果推測,若人類攝入過量塑化劑,有機會影響小朋友發育,對腎、肝臟功能均有影響。他表示,塑化劑可透過呼吸進入身體,亦可以食進體內,直接被腸胃吸收,而經由皮膚接觸亦可浸入體內,「直接食進肚裏,對身體的影響當然是最大,所以家長必須避免讓幼童咬一般的膠製玩具,進食前亦一定要洗手。」

7 分類你要識 據關博士指出,塑化劑有不同種類,常見的DEHP多數經飲食進入人體。其他較易揮發的塑化劑如DEP及DMP,則可經肺部吸入體內。另外,PVC膠地板多含塑化劑,經長年累月的使用後,塑化劑容易被釋出,並可依附在塵埃上,透過呼吸及皮膚接觸進入體內。若個人護理產品含有塑化劑,則可透過皮膚攝取。

8 種類名稱 常見用途 DEHP 食品容器包裝、醫療器材 DINP 鞋底、建築材料 DNOP 帆布、聚乙烯磁磚 DIDP 電纜 、膠鞋
種類名稱 常見用途 DEHP 食品容器包裝、醫療器材 DINP 鞋底、建築材料 DNOP 帆布、聚乙烯磁磚 DIDP 電纜 、膠鞋 DIBP 紙板、接 劑、油漆 DBP 乳膠黏合劑、溶劑 BBP 建築材料、人造皮革 DEP 溶劑、護理用品、油墨 DMP 溶劑、 生用品、護理用品、油墨

9 高危用品一覽 膠地墊:幾乎每個有小朋友的家庭都會鋪上膠地墊,但原來這亦是幼童攝入塑化劑的來源之一,故家長最好選購有安全認證的地墊。
膠樽/飲管:孩童經常使用的膠水樽同樣有機會含有塑化劑,最好購買標籤不含有毒物的膠樽給孩童使用。

10 玩具:家長要注意避免讓嬰幼童咬玩具,一般並非專為嬰兒咬吮的膠製玩具多數含有塑化劑,幼童常咬玩具會讓有害物直接被腸胃吸收。歐盟監管專給嬰兒咬吮而設的玩具,其塑化劑含量為零,家長應選購不含塑化劑的玩具給嬰兒咬吮。 膠拖鞋:皮膚有破損或塗上油脂性 產品,例如BB油,有機會令皮膚加 速攝入有害物,建議先穿上襪子, 減少皮膚直接接觸膠拖鞋的機會。

11 日常減攝要項 •勤洗手:進食前必須洗手, 避免將塑化劑直接食進體內。
•戶外活動:家居有不少膠製產品,而塑化劑微粒有機會從產品中釋出黏附在塵埃,經呼吸被吸入;長期處於室內環境,攝入的塑化劑量自然增加。多帶同孩子作戶外活動,自然減少攝入有害物。

12 •減用香味產品:塑化劑其中一個作用是增加香味,各式產品如含有不必要的香味,代表其添加了大量塑化劑,當然是少用為妙。
•留意產品來源:所有給兒童使用的產品,最好購買有來源地的,不要貪平購買來源不明的產品,而各國對產品的塑化劑含量均有監管,當中以歐盟最為嚴格,規定不可多於0.1%含量,消費者選購時可留意產品有否標籤註明符合歐盟安全規格。

13 •定期檢查:應不時檢查所有膠製產品,若發現有破損便要即時換掉,因產品破損或經過加熱,會增加有害物的釋放。


Download ppt "破解塑化劑陷阱."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