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s.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s

2 思考题 从代谢部位、起始物、终产物、酶、能量得失等方面论述脂肪酸合成与分解代谢的不同。 论述物质代谢特点,并在细胞水平说明代谢调节。
本课件选自教材第6版

3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类脂包括固醇及其酯、磷脂和糖脂。它们都是脂酸的酯或能与脂酸成酯的物质。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4 脂类的分类、含量、分布及生理功能 分类 含量 分布 生理功能 95﹪ 脂肪 甘油三酯 脂肪组织、血浆 1. 储脂供能 2. 提供必需脂酸
3. 促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4. 热垫作用 5. 保护垫作用 6. 构成血浆脂蛋白 类脂 糖酯、胆固醇及其酯、磷脂 5﹪ 生物膜、神经、 血浆 1. 维持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 胆固醇可转变成类固醇激 素、维生素、胆汁酸等 3. 构成血浆脂蛋白

5 第一节 脂酸 1、来源 自身合成 以脂肪形式储存,多为饱和脂酸和单不饱和脂酸。 食物供给 包括各种脂酸。
自身合成 以脂肪形式储存,多为饱和脂酸和单不饱和脂酸。 食物供给 包括各种脂酸。 必需脂酸:是人体不能合成,需从食物摄取的多不饱和脂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6 2、脂肪酸(脂酸)的分类: 饱和脂酸:软脂酸(16C);硬脂酸(18C) 不饱和脂酸; 单不饱和脂酸 多不饱和脂酸: 含2个或2个以上双键

7 3、不饱和脂酸的命名 : △编码体系 从脂酸的羧基碳起计算碳原子的顺序 ω或n编码体系 从脂酸的甲基碳起计算其碳原子顺序
系统命名法:标示脂酸的碳原子数和双键的位置。 △编码体系 从脂酸的羧基碳起计算碳原子的顺序 ω或n编码体系 从脂酸的甲基碳起计算其碳原子顺序

8 哺乳动物不饱和脂酸按ω(或n)编码体系分类
母体脂酸 ω-7(n-7) 软油酸(16:1,ω-7) ω-9(n-9) 油酸(18:1,ω-9) ω-6(n-6) 亚油酸(18:2,ω-6,9) ω-3(n-3) α-亚麻酸(18:3,ω-3,6,9)

9 常 见 的 不 饱 和 脂 酸 习惯名 系统名 碳原子及双键数 双键位置 族 分布 △系 n系 软油酸 十六碳一烯酸 16:1 9 7
ω-7 广泛 油酸 十八碳一烯酸 18:1 ω-9 亚油酸 十八碳二烯酸 18:2 9,12 6,9 ω-6 植物油 α-亚麻酸 十八碳三烯酸 18:3 9,12,15 3,6,9 ω-3 γ-亚麻酸 6,9,12 花生四烯酸 廿碳四烯酸 20:4 5,8,11,14 6,9,12,15 timnodonic 廿碳五烯酸(EPA) 20:5 5,8,11,14,17 3,6,9,12,15 鱼油 clupanodonic 廿二碳五烯酸(DPA) 22:5 7,10,13,16,19 鱼油,脑 cervonic 廿二碳六烯酸(DHA) 22:6 4,7,10,13,16,19 3,6,9,12,15,18

10 哺乳动物体内的多不饱和脂酸均由相应的母体脂酸衍生而来。ω3、ω6及ω9三族多不饱和脂酸在体内彼此不能互相转化。
动物能合成ω9及ω7系的多不饱和脂酸,不能合成ω6及ω3系多不饱和脂酸。

11 第二节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① 乳化剂(胆汁酸盐、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等)的乳化作用; 条件 ② 酶的催化作用 部 位 :主要在小肠上段 消化酶
微团 产 物 食物中的脂类

12 1、脂肪(甘油三酯,三脂酰甘油)的消化: ★小肠参与消化的物质: 胆汁酸盐:乳化脂类,促进脂类消化,协助脂类消化产物吸收。 胰脂酶:消化脂肪1、3位酯键。在肠腔内受胆汁酸盐的抑制。 辅脂酶:解除胆汁酸盐对胰脂酶的抑制。

13 ★ 辅脂酶分子量约10,000。在胰腺泡为酶原形式,分泌入肠腔后被胰蛋白酶从其N端切下一个五肽而被激活。辅脂酶与脂肪以疏水键结合,与胰脂酶通过氢键结合,使胰脂酶锚于脂肪微团,防止胰脂酶在油水界面变性,解除了胆汁酸盐对胰脂酶的抑制。

14 2-单脂酰甘油(主) 胰脂酶 甘油三酯 α-单脂酰甘油 甘油 ¹CH2OOCR ²CH-OOCR ³CH2OOCR 脂肪酸 胆汁酸盐 辅脂酶
★脂肪消化过程 胆汁酸盐 2-单脂酰甘油(主) 辅脂酶 胰脂酶 甘油三酯 α-单脂酰甘油 甘油 ¹CH2OOCR ²CH-OOCR ³CH2OOCR 脂肪酸

15 2、类脂的消化: 胆固醇酯 胆固醇+脂酸 磷脂 溶血磷脂+脂酸 胰胆固醇酯酶 胰磷脂酶A2原 胰蛋白酶 胰磷脂酶A2 Ca2+

16 中(6~10)、短(2~4)链脂酸构成的TG 3、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 中链及短链脂酸构成的TG 乳化 吸收 脂肪酶 甘油 + FFA
门静脉 血循环 肠粘膜 细胞

17 长链脂酸 单酯酰甘油 溶血磷脂 胆固醇 溶血磷脂 胆固醇 长链脂酸 单酯酰甘油 脂肪 磷脂 乳糜微粒 淋巴 血液 胆固醇酯 甘油一酯合成途径
与胆汁酸盐 形成混合微团 吸收入 肠粘膜细胞 磷脂 胆固醇酯 乳糜微粒 载脂蛋白B48、C、AⅠ、AⅣ 脂溶性维生素 淋巴 血液

18 甘油一酯途径 ATP AMP PPi CoA + RCOOH RCOCoA 脂酰CoA合成酶 酯酰CoA 转移酶 CoA R2COCoA

19 甘油三酯的消化与吸收

20 第 三 节 甘油三酯的代谢 Metabolism of Triglyceride

21 一、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一)合成部位 小肠粘膜:利用脂肪消化产物合成脂肪。
脂肪组织:主要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脂肪,也利用CM或VLDL中的FA合成脂肪。 肝脏:肝内质网合成的TG,组成VLDL入血。

22 (二)合成原料 1. 甘油和脂酸主要来自于葡萄糖代谢 2. CM中的FFA(来自食物脂肪) (三)合成基本过程 1. 甘油一酯途径(小肠粘膜细胞) 2. 甘油二酯途径(肝、脂肪细胞)

23 葡萄糖 甘油 3-磷酸甘油 脱氢酶 CH2OH CHOH CH2O- CH2OH C=O CH2O- CH2OH CHOH
★3-磷酸甘油的来源: 葡萄糖 甘油 3-磷酸甘油 脱氢酶 CH2OH CHOH CH2O- CH2OH C=O CH2O- P P NADH+H+ NAD+ CH2OH CHOH 肝、肾组织甘油激酶 CH2OH CHOH CH2O- ATP ADP P

24 葡萄糖 CHOH CH2-O- CHOH CH2-O- P P CoA CoA 3脂酰CoA CHOCOR² CH2-OH CHOCOR²
★甘油二酯途径 CH2OCOR¹ CHOH CH2-O- CH2OH CHOH CH2-O- 脂酰CoA 转移酶 葡萄糖 P P CoA 脂酰CoA 转移酶 CoA 3脂酰CoA 磷脂酸 磷酸酶 CH2OCOR¹ CHOCOR² CH2-OH CH2OCOR¹ CHOCOR² CH2OCOR³ CH2OCOR¹ CHOCOR² CH2-O- Pi H2O P 脂酰CoA 转移酶 磷脂酸

25 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一) 脂肪的动员 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关键酶: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hormone-sensitive triglyceride lipase , HSL)

26 对抗脂解激素因子: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E2、烟酸等。
脂解激素: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ACTH 、 TSH等。 对抗脂解激素因子: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E2、烟酸等。

27 脂肪动员过程 HSLa(无活性) HSLb(有活性) TG 甘油一酯 甘 油 ATP + 脂解激素-受体 G蛋白 + AC cAMP +
PKA HSLb(有活性) 甘油二酯脂肪酶 甘油二酯 (DG) 甘油一酯 TG FFA FFA 甘油一酯脂肪酶 FFA 甘 油

28 (二)脂酸的β-氧化 部 位 组 织:除脑组织外,大多数组织均可进 行, 其中肝、肌肉最活跃。 亚细胞:胞液、线粒体

29 RCO~SCoA 脂酰CoA合成酶 RCOOH HSCoA
脂酰CoA合成酶(acyl-CoA synthetase)存在于内质网及线粒体外膜上 RCO~SCoA 脂酰CoA合成酶 RCOOH HSCoA ATP AMP PPi Mg2+

30 肉碱,脂酰肉碱转位酶:线粒体内膜内侧面,肉碱和脂酰肉碱转运载体。
2.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转运载体:肉碱(L-β-羟-γ-三甲氨基丁酸)。 ★参与的酶: 肉碱脂酰转移酶Ⅰ:线粒体内膜外侧面 肉碱脂酰转移酶Ⅱ:线粒体内膜内侧面 肉碱,脂酰肉碱转位酶:线粒体内膜内侧面,肉碱和脂酰肉碱转运载体。

31 AMP+Pi ATP CoA 脂酸 脂酰CoA 脂酰CoA 脂酰CoA 合成酶 肉碱:脂酰转移酶Ⅰ 线粒体外膜 CoA 脂酰肉碱 肉碱 肉碱 肉碱:脂酰转移酶Ⅱ 肉碱: 脂酰肉碱 转位酶 线粒体内膜 脂酰肉碱 CoA 脂酰肉碱 脂酰CoA

32 3. 脂酸的β氧化 ①脱氢:脂酰CoA脱氢酶,FAD ②加水:△2烯酰CoA水化酶 ③再脱氢:β-羟脂酰CoA脱氢酶,NAD+ ④硫解(脱乙酰CoA): β-酮脂酰CoA硫解酶,HS-CoA

33 RCH2CH2CO~SCoA 继 续 β RCH=CHCO~SCoA 氧 化 OH RCHCH2CO~SCoA O
FAD FADH2 RCH=CHCO~SCoA △2反烯酰CoA H2O RCHCH2CO~SCoA OH L(+) β- 羟脂酰CoA NAD+ NADH+H+ R C CH2CO~SCoA O β-酮脂酰CoA CH3CO~SCoA CoA RCO~SCoA 少二碳的脂酰CoA

34 乙酰CoA的去向: 在肝内转变为酮体; 也可合成脂酸和胆固醇。 脂酸经一轮β-氧化:产生1FADH2、1NADH+H+、1分子乙酰CoA。
偶数碳饱和脂酸的β-氧化: 全部生成乙酰CoA。 乙酰CoA的去向: 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 在肝内转变为酮体; 也可合成脂酸和胆固醇。

35 软脂酸经7次β-氧化产生8乙酰CoA 5

36 脂酸氧化的能量生成:以软脂酸为例: 7 轮循环产物:8分子乙酰CoA 7分子NADH+H+ 7分子FADH2 能量计算: 生成ATP 8×12 + 7×3 + 7×2 = 131 净生成ATP – 2 = 129

37 软脂酸与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产生ATP的比较
以1mol计 129 ATP 38 ATP 以100g计 50.4 ATP 21.1 ATP 能量利用效率 68%

38 硬脂酰CoA 硬脂酰CoA △2反硬脂酰CoA β-羟硬脂酰CoA 硬脂 酸 β-酮硬脂酰CoA 16C脂酰CoA (继续β-氧化)
肉碱转运载体 FAD FADH2 2ATP 脂酰CoA 脱氢酶 AMP PPi H2O 脂酰CoA 合成酶 呼吸链 △2反硬脂酰CoA ATP CoASH ⊿--烯酰CoA 水化酶 2 H2O H2O 3ATP β-羟硬脂酰CoA 硬脂 NAD+ 呼吸链 L(+)-β羟脂酰 CoA脱氢酶 NADH+H+ 硬脂酸经8次β-氧化产生9乙酰CoA β-酮硬脂酰CoA 线粒体膜 TAC CH 3 CO ~ SCoA CoA-SH β酮脂酰CoA 硫解酶 16C脂酰CoA (继续β-氧化)

39 (三)脂酸的其他氧化方式 1. 不饱和脂酸的氧化 顺⊿3-烯酰CoA 顺⊿2-烯酰CoA ⊿3顺-⊿2反烯酰CoA 异构酶
β氧化 顺⊿2-烯酰CoA H2O β氧化 D(-)-β羟脂酰CoA 表构酶 D(-)-β羟脂酰CoA L(+)-β羟脂酰CoA

40 亚油酰CoA (⊿9顺,⊿12顺) 3次β氧化 十二碳二烯脂酰CoA (⊿3顺,⊿6顺) ⊿3顺,⊿2反-烯脂酰 CoA异构酶 十二碳二烯脂酰CoA (⊿2反,⊿6顺) 2次β氧化

41 4次β氧化 4 乙酰CoA C H c O SCoA 八碳烯脂酰CoA (⊿2顺) 烯脂酰CoA 水化酶 D(+)-β-羟八碳脂酰CoA
1 2 C H 3 c O SCoA D(+)-β-羟八碳脂酰CoA β-羟脂酰CoA 表构酶 L(-)-β-羟八碳脂酰CoA 4次β氧化 4 乙酰CoA

42 2. 过氧化酶体脂酸氧化 长链脂酸(C20、C22) (过氧化酶体) (线粒体) 较短链 脂酸 脂肪酸氧化酶 (FAD为辅酶) β氧化

43 3. 丙酸的氧化 琥珀酰CoA Ile Met Thr Val 奇数碳脂酸 胆固醇侧链 CH3CH2CO~CoA L-甲基丙二酰CoA
羧化酶 (ATP、生物素) CO2 消旋酶 L-甲基丙二酰CoA D-甲基丙二酰CoA 变位酶 5-脱氧腺苷钴胺素 琥珀酰CoA TAC

44 (四)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乙酰乙酸(acetoacetate) 、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ate)、丙酮(acetone)三者总称为酮体。 血浆水平:0.03~0.5mmol/L(0.3~5mg/dl) 代谢定位: 生成:肝细胞线粒体 利用:肝外组织(心、肾、脑、骨骼肌等)线粒体

45 (四)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酮体(ketone bodies)是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的合称。酮体是肝内脂酸氧化不完全的产物,酮体在肝外氧化。 血浆水平:0.03~0.5mmol/L(0.3~5mg/dl)

46 1. 酮体的生成 HMGCoA 合酶 CoASH 乙酰乙酰CoA硫解酶 CoASH HMGCoA 裂解酶 NADH+H+ NAD+ CO2
β-羟丁酸 脱氢酶

47 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心、肾、脑及骨骼肌线粒体)
2. 酮体的利用 琥珀酰CoA转硫酶 (心、肾、脑及骨骼肌的线粒体) NAD+ NADH+H+ 琥珀酰CoA CoASH+ATP PPi+AMP 琥珀酸 CoASH 乙酰乙酰CoA硫激酶 (肾、心和脑的线粒体) 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心、肾、脑及骨骼肌线粒体)

48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的总示意图 2乙酰CoA 乙酰乙酰CoA 乙酰CoA HMGCoA β-羟丁酸 乙酰乙酸 乙酰乙酰CoA 丙酮 琥珀酰CoA
琥珀酸 2乙酰CoA

49 3. 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并且酮体可通过血脑屏障,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
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的消耗。 酮体是酸性物质。在饥饿、未被控制的糖尿病等情况下,酮体大量生成,超过肝外组织氧化利用酮体的能力,血中酮体堆积可导致酮症酸中毒,尿中出现酮体。

50 4. 酮体生成的调节 (1) 饱食及饥饿的影响 抑制脂解,脂肪动员 饱 食 胰岛素 进入肝的脂酸 脂酸β氧化 酮体生成 饥 饿 脂肪动员
FFA 胰高血糖素等 脂解激素 酮体生成 脂酸β氧化

51 (2)肝细胞糖原含量及代谢的影响 肝内脂酸两条去路 饥饿、糖供给不足 饱食、糖供给充足 β-氧化 酮体生成 3-磷酸甘油、ATP 脂肪、磷脂

52 糖代谢 旺盛 FFA主要生成TG及磷脂 乙酰CoA  + 乙酰CoA羧化酶 丙二酰CoA  糖代谢减弱,脂酸β氧化及酮体生成均加强。

53 丙二酰CoA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β-氧化和酮体合成↓
别构激活 竞争性抑制 饱食、 糖代谢 正常时 乙酰CoA 柠檬酸 肉碱脂酰转移酶Ⅰ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β-氧化和酮体合成↓

54 四、脂酸的合成代谢: 胞液内合成软脂酸。 内质网和线粒体进行脂酸碳链加长。 非必需不饱和脂酸由饱和脂酸去饱和生成。 (一)合成原料及部位 合成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糖代谢),还需NADPH、ATP、HCO3-(CO2)、Mn2+。 合成部位:肝、肾、脑、肺、乳腺、脂肪组织。

55 (二)乙酰CoA及NADPH的来源 1.乙酰CoA的来源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将线粒体内的乙酰CoA转移到胞液 2.NADPH的来源
葡萄糖的磷酸戊糖途径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苹果酸酶。 乙酰CoA 氨基酸 Glc(主要)

56 线 粒 体 膜 柠檬酸 柠檬酸 丙酮酸 丙酮酸 乙酰CoA 苹果酸 草酰乙酸 草酰乙酸 乙酰CoA 胞液 线粒体基质 CoA H2O
NADPH+H+ NADP+ 苹果酸酶 CO2 CoA 草酰乙酸 H2O 柠檬酸合酶 线 CO2 苹果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CoA 乙酰CoA ATP AMP PPi ATP柠檬酸裂解酶 柠檬酸 柠檬酸

57 (三)合成酶系和过程: 1、丙二酰CoA的合成: ☆乙酰CoA羧化酶:脂酸合成的限速酶 ATP COOH CH2 CO~SCoA
生物素 Mn2+ HCO3- ATP ADP Pi

58 2、软脂酸的合成: 总反应: CH3CO~SCoA+7HOOCCH2CO~SCOA +14NADPH+14H+ →CH3(CH2)14COOH +14NADP+7CO2+6H2O+8HSCoA

59 软脂酸的合成酶系: 大肠杆菌 有7种酶蛋白(脂肪酰基转移酶、丙二酰CoA酰基转移酶、β酮脂肪酰合成酶、β酮脂肪酰还原酶、β羟脂酰基脱水酶、脂烯酰还原酶和硫酯酶),聚合在一起构成多酶体系。 酰基载体蛋白(acyl carrier protein, ACP,辅基为4`磷酸泛酰氨基乙硫醇),ACP-SH是脂酸合成中酰基的载体。

60 高等动物 7种酶活性都在一条多肽链上,有三个结构域,属多功能酶,由一个基因编码;有活性的酶为两个相同亚基首尾相连组成的二聚体。 辅基为4`磷酸泛酰氨基乙硫醇。

61 β-酮脂酰合成酶 乙酰基转移酶 丙二酰基转移酶 β-烯脂酰还原酶 β-酮脂酰还原酶 β-羟酰脱水酶 硫酯酶

62 酰基载体蛋白(ACP),其辅基是4´-磷酸泛酰氨基乙硫醇, 是脂酰基载体。

63 过程:由酰基转移、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反应构成的重复加成过程。

64 * 底物进入 乙酰CoA CE-S-乙酰基 (缩合酶) 丙二酰CoA ACP-S-丙二酰基 软脂酸 合成酶 乙酰基 (第一个) 丙二酰基

65 缩合 CO2 还 原 NADH+H+ NAD+ 脱水 H2O 再还原 NADH+H+ NAD+

66 * 转 位 丁酰基由E2-泛-SH(ACP上)转移至 E1-半胱-SH(CE上) 转 位 A C P S C=O CH2 CH3 E HS

67 + 经过7轮循环反应,每次加上一个丙二酰基,增加两个碳原子,最终释出软酯酸。 HS 4H++4e- CO2 4H++4e- CO2
O=C CH2 CH3 C E A P HS + C E S O=C CH2 CH3 A P C=O CH2—COO- C E S O=C CH2 CH3 A P C=O CH2—COO- C E S O=C CH3 A P C=O CH2—COO- C E S O=C CH2 CH3 A P C=O CH2—COO- 4H++4e- CO2 4H++4e- CO2 4H++4e- CO2 经过7轮循环反应,每次加上一个丙二酰基,增加两个碳原子,最终释出软酯酸。

68 CH3CO~SCoA 丙二酰CoA CoA E2-半胱-SH E2-半胱-SCOCH3 E1-泛-SH E1-泛-S-OCCH2COOH
乙酰转移酶 转酰基酶 E1-泛-SH E1-泛-S-OCCH2COOH β-酮脂酰合成酶 CO2 E2-半胱-SH E2-半胱-SH E1-泛-S-OCCH2CH2CH3 E1-泛-S-OCCH2COCH3 α,β-烯 脂酰还原酶 NADPH+H+ β-酮脂酰还原酶 NADP+ E2-半胱-SH 水化酶 E2-半胱-SH E1-泛-S-OCCH=CHCH3 H2O E1-泛-S-OCCH2CHOHCH3

69 E2-半胱-SH E2-半胱-S -OCCH2CH2CH3 E1-泛-S-OCCH2CH2CH3 E1-泛-SH 丙二酰CoA 转酰基酶 CoA E2-半胱-SH E2-半胱-S-OCCH2CH2CH3 E1-泛-SH E1-泛-S-OCCH2COOH 缩合脱羧、还原、 脱水、再还原共7次 软脂酸 硫酯酶 E2-半胱-SH E1-泛-S-OC(CH2)14CH3

70 3、 脂酸碳链的加长: 合成部位 内质网 线粒体 二碳单位供体 丙二酰CoA 乙酰CoA 供氢体 NADPH+H+ NADPH+H+ 合成过程类似 软脂酸合成 β-氧化的逆过程 酰基载体 CoA CoA 产物 可达24碳 可达24~26碳 硬脂酸为主 硬脂酸为主

71 4、不饱和脂酸的合成: 植物:有Δ9、Δ12、Δ15 去饱和酶
动物:有Δ4、Δ5、Δ8、Δ9去饱和酶(缺乏△9以上去饱和酶) ,镶嵌在内质网上,脱氢过程有线粒体外电子传递系统参与。 植物:有Δ9、Δ12、Δ15 去饱和酶

72 H++NADH NAD+ E-FAD E-FADH2 Fe2+ Fe3+ 油酰CoA+2H2O 硬脂酰CoA+O2 NADH-cytb5 还原酶 去饱和酶 Cytb5

73 DHA(docosa hexaenoic acid )二十二碳六烯酸(22:6 Δ4,7,10,13,16,19);
DPA(do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二碳五烯酸(22:5 Δ7,10,13,16,19);EPA(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20:5Δ5,8,11,14,17 )。 动物实验显示它们可能有益智的功能。

74 (四)脂酸合成的调节 1. 代谢物的调节作用 乙酰CoA羧化酶的别构调节物 抑制剂:软脂酰CoA及其他长链脂酰CoA 激活剂:柠檬酸、异柠檬酸 进食糖类而糖代谢加强,NADPH及乙酰CoA供应增多,有利于脂酸的合成。 大量进食糖类也能增强各种合成脂肪有关的酶活性从而使脂肪合成增加。

75 2. 激素调节 + 脂酸合成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生长素 TG合成 乙酰CoA羧化酶的共价调节 胰高血糖素→激活PKA,使之磷酸化而失活 胰岛素→磷蛋白磷酸酶,使之去磷酸化而复活

76 胰高血糖素 + 乙酰CoA羧化酶 乙酰CoA羧化酶 + 胰岛素 依赖AMP的蛋白激酶 磷蛋白磷酸酶
★化学修饰调节:胰岛素激活,肾上腺素、高血糖素抑制 : 胰高血糖素 + 乙酰CoA羧化酶 pi 乙酰CoA羧化酶 依赖AMP的蛋白激酶 磷酸化形式 无活性 去磷酸化 有活性 磷蛋白磷酸酶 + 胰岛素

77 - - 代谢物的调节: 高脂食物 饥饿 脂酰CoA↑ 抑制乙酰CoA羧化酶
激素的调节:胰岛素促进脂酸及脂肪合成;胰高血糖素、生长素、肾上腺素抑制脂酸合成。 脂酰CoA↑ 抑制乙酰CoA羧化酶 NADPH 乙酰CoA ATP - - 异柠檬酸脱氢酶 + 高糖膳食 脂酸合成 柠檬酸、异柠檬酸堆积 乙酰CoA羧化酶激活

78 四、多不饱和脂酸的重要衍生物 前列腺素 ( Prostaglandin, PG) 血栓噁烷 ( thromboxane, TX)
白 三 烯 ( leukotrienes, LT)

79 (一)前列腺素、血栓噁烷、白三烯的化学结构及命名
PG 具二十碳的不饱和脂酸,以前列腺酸为基本骨架 具一个五碳环和两条侧链 花生四烯酸 (20:4△5,8,11,14) 前列腺酸

80 PG根据五碳环上取代基和双键位置不同,分 9 型

81 根据R1及R2两条侧链中双键数目的多少,PG又分为1、2、3类,在字母的右下角提示。

82

83 TX 有前列腺酸样骨架,但五碳环为含氧的噁烷代替。

84 LT 分子中有四个双键 (LTB4)

85 (二)PG、TX、LT的合成 1. 前列腺素及血栓噁烷的合成 合成部位: PG 除红细胞外的 全身各组织 TX 血小板 合成原料:
花生四烯酸 合成过程:

86

87 2. 白三烯的合成 花生四烯酸 白三烯(LTA4) 脱水酶 脂过氧化酶 氢过氧化廿碳四烯酸 LTB4、LTC4、 LTD4及LTE4等

88 (三)PG、TX及LT的生理功能 1. PG PGE2诱发炎症,促局部血管扩张。 PGE2、PGA2 使动脉平滑肌舒张而降血压。 PGE2、PGI2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肠平滑肌蠕动。 PGF2α使卵巢平滑肌收缩引起排卵,使子宫体收缩加强促分娩。

89 2. TX PGF2、TXA2 强烈促血小板聚集,并使血管收缩促血栓形成,PGI2 、PGI3对抗它们的作用。 TXA3促血小板聚集,较TXA2弱得多。

90 3. LT LTC4、LTD4及LTE4被证实是过敏反应的慢反应物质。 LTD4还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LTB4还可调节白细胞的游走及趋化等功能,促进炎症及过敏反应的发展。

91 五、甘油的代谢: CH2OH CH2OH CHOH CHOH CH2O- CH2OH C=O 糖酵解; CH2O- 糖异生 P 合成 脂肪
甘油激酶(肝、肾、肠) 合成 脂肪 ATP ADP NAD+ 磷酸甘油脱氢酶 CH2OH C=O CH2O- P 磷酸二羟丙酮 NADH+H+ 糖酵解; 糖异生

92 一、甘油磷脂的代谢 (一)甘油磷脂的组成、分类及结构 组成:甘油、脂酸、磷脂、含氮化合物 结构:
常为花生四烯酸 X = 胆碱、水、乙醇胺、 丝氨酸、甘油、肌醇、磷脂酰甘油等 功能:含一个极性头、两条疏水尾,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

93 机体内几类重要的甘油磷脂

94 磷脂酰胆碱是体内含量最多的磷脂。

95 CH2-O- P - O- CH2-CH2-N+(CH3)3
CH2-O-CH2-( CH2)16 CH3 R2-C - O -C- H CH2-O- P - O- CH2-CH2-N+(CH3)3 O O OH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一种特殊的磷脂酰胆碱

96 二软脂酰胆碱 X为胆碱 R1、R2为软脂酸 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合成,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97 R2-C - O -C- H CH2-O- P - O- CH2-CH2-NH2 O R2-C - O -C- H
CH2-O-C-R1 R2-C - O -C- H CH2-O- P - O- CH2-CH2-NH2 O 磷脂酰乙醇胺 O O OH CH2-O-C-R1 R2-C - O -C- H CH2-O- P - O- CH2-CH-COOH O OH NH2 磷脂酰丝氨酸

98 CH2-O-P-OCH2CHOHCHCH2O-P-OCH2 R3COCH CH2OCR4
二磷脂酰甘油(心磷脂) CH2-O-C-R1 R2-C - O -C- H CH2-O-P-OCH2CHOHCHCH2O-P-OCH2 O OH R3COCH CH2OCR4

99 CH2-O-C-R1 R2-C - O -C- H CH2-O- P - OH O 磷脂酰肌醇

100 (二)甘油磷脂的合成 1. 合成部位 2. 合成原料及辅因子 全身各组织内质网,肝、肾、肠等组织最活跃。
脂酸、甘油、磷酸盐、胆碱、丝氨酸、肌醇、ATP、CTP

101

102

103 3. 合成基本过程 (1)甘油二酯合成途径

104

105 甘油磷脂合成还有其他方式,如 磷脂酰胆碱由磷脂酰乙醇胺从S-腺苷甲硫氨酸获得甲基生成。 磷脂酰丝氨酸由磷脂酰乙醇胺羧化或其乙醇胺与丝氨酸交换生成。

106 甘油磷脂的合成在内质网膜外侧面进行。最近发现,在胞液中存在一类能促进磷脂在细胞内膜之间进行交换的蛋白质,称磷脂交换蛋白(phospholipid exchange proteins),分子量在16,000~30,000之间,等电点大多在pH5.0左右。

107 (三)甘油磷脂的降解 磷脂酶 (phospholipase , PLA) PLA1 PLB2 PLD PLA2 PLB1 PLC

108 磷脂酶: 磷脂酶A1: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细胞的溶酶体中,此外蛇毒及某些微生物中亦有。它能催化甘油磷脂的第1位酯键断裂,产物为脂肪酸和溶血磷脂。 磷脂酶A2:普遍存在于动物各组织细胞膜及线粒体膜,能使甘油磷脂分子中第2位酯键水解,产物为溶血磷脂及不饱和脂肪酸(多为花生四烯酸),Ca2+为此酶的激活剂。

109 溶血磷脂酶(磷脂酶B):催化溶血磷脂的第1或2位酯键水解,其产物为脂肪酸和甘油磷酸胆碱或甘油磷酸乙醇胺等。
溶血磷脂是各种甘油磷脂经水解脱去一个脂酰基后的产物,是一类具有较强表面活性的物质,能使红细胞及其他细胞膜破裂,引起溶血或细胞坏死。

110 磷脂酶C:存在于细胞膜及某些细菌中,特异水解甘油磷脂分子中第 3位磷酸酯键,其结果是释放磷酸胆碱、磷酸乙醇胺、磷酸肌醇、磷酸丝氨酸等,并余下作用物分子中的其他组分。
磷脂酶D:主要存在于植物,动物脑组织中亦有,催化磷脂分子中磷酸与取代基团(如胆碱等)间的酯键水解,释放出取代基团。

111 二、鞘磷脂的代谢 (一)鞘脂化学组成及结构 鞘脂(sphingolipids) 含鞘氨醇(sphingosine)或二氢鞘氨醇的脂类。

112 按取代基X的不同,鞘脂分为:鞘糖酯、鞘磷脂
磷脂乙醇胺 单糖或寡糖 按取代基X的不同,鞘脂分为:鞘糖酯、鞘磷脂

113 (二)鞘磷脂的代谢 1. 鞘氨醇的合成 2. 鞘脂的合成 部位:全身各细胞内质网,脑组织最活跃
原料:软脂酰CoA、丝氨酸、磷酸吡哆醛NADPH+H+及FADH2 2. 鞘脂的合成

114 合成过程

115

116 3. 神经鞘磷脂的降解 磷脂胆碱 神经鞘磷脂 N-脂酰鞘氨醇 脑、肝、肾、脾等细胞溶酶体中的 神经鞘磷脂酶 (属于PLC类)

117 第 五 节 胆固醇代谢 Metabolism of Cholesterol

118 概 述 * 胆固醇(cholesterol)结构 固醇共同结构 环戊烷多氢菲

119 动物胆固醇(27碳)

120 植物(29碳) 酵母(28碳)

121 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对控制生物膜的流动性有重要作用; 是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

122 胆固醇在体内含量及分布 含量: 约140克 分布:全身各组织中;大约 ¼ 分布在脑、神经组织;肝、肾、肠等内脏、皮肤、脂肪组织较多;肌肉组织含量较低;肾上腺、卵巢等合成类固醇激素的腺体含量较高。

123 脑髓和内脏,禽卵蛋黄,鱼子和软体动物含胆固醇丰富
胆固醇的外源性摄取和影响因素 ★机体胆固醇的来源: 外源性摄取 内源性合成 膳食中胆固醇的来源 动物性食物 脑髓和内脏,禽卵蛋黄,鱼子和软体动物含胆固醇丰富

124 影响胆固醇吸收的因素 1. 膳食中胆固醇的含量 2. 植物固醇 不吸收;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3. 胆汁酸盐 促进胆固醇吸收;胆固醇排出的主要形式。纤维素、果胶等结合胆汁酸盐,降低胆固醇的吸收。 4. 膳食中脂肪的质和量: 脂肪促进胆汁的分泌,有利胆固醇酯的水解和吸收;脂肪水解产物脂肪酸可为游离胆固醇的重新酯化提供必要的脂酰基,有利于乳糜微粒的形成。膳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降低血胆固醇吸收。

125 5. 药物及其它 消胆胺(阴离子交换树脂)结合胆汁酸盐,抑制胆汁酸盐的作用和重吸收,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和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肠道细菌能使胆固醇还原为不易被吸收的粪固醇,因此临床长期应用广谱抗菌素的病人常能增加胆固醇的吸收。

126 一、 胆固醇的合成 (一)合成部位 组织定位:除成年动物脑组织及成熟红细胞外,几乎全身各组织均可合成,以肝、小肠为主。
细胞定位:胞液、光面内质网

127 (二)合成原料 (三)合成基本过程 1分子胆固醇 18乙酰CoA + 36ATP + 16(NADPH+H+)
葡萄糖有氧氧化 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 乙酰CoA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出线粒体 (三)合成基本过程

128 1. 甲羟戊酸 的合成 合成胆固醇 的限速酶

129 2. 鲨烯的合成 3. 胆固醇的合成

130 (四)胆固醇合成的调节 HMG-CoA还原酶 酶的活性具有昼夜节律性 (午夜最高 ,中午最低 ) 可被磷酸化而失活,脱磷酸可恢复活性
酶的活性具有昼夜节律性 (午夜最高 ,中午最低 ) 可被磷酸化而失活,脱磷酸可恢复活性 受胆固醇的反馈抑制作用 胰岛素、甲状腺素能诱导肝HMG-COA还原酶的合成

131 1. 饥饿与饱食 2. 胆固醇 饥饿与禁食可抑制肝合成胆固醇。 摄取高糖、高饱和脂肪膳食后,胆固醇的合成增加。
胆固醇可反馈抑制肝胆固醇的合成。它主要抑制HMG-CoA还原酶的合成。

132 3. 激素 胰岛素及甲状腺素能诱导肝HMG-CoA还原酶的合成,从而增加胆固醇的合成。
甲状腺素还促进胆固醇在肝转变为胆汁酸。

133 ☆ HMG-CoA还原酶的活性调节 1、竞争性抑制:他汀类降脂药(洛伐他汀等),HMG-CoA的结构类似物。

134

135

136 + 2. 化学修饰 HMG-CoA还原酶871位丝氨酸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 磷酸化形式 去磷酸形式 胰高血糖素等肽类激素 无活性 有活性
依赖AMP的 蛋白激酶 磷酸化形式 无活性 去磷酸形式 有活性 磷蛋白磷酸酶

137 ☆饥饿与饱食: 饥饿 HMG-CoA还原酶合成↓活性↓ 禁食 乙酰CoA、ATP、NADPH↓ 肝胆固醇合成↓ 饱食则相反。 ☆胆固醇、胆固醇的氧化物7β羟胆固醇、25羟胆固醇抑制HMG-CoA还原酶合成。 ☆激素:胰岛素、甲状腺素诱导肝HMG-CoA还原酶合成;胰高血糖素、皮质醇抑制。

138 二、胆固醇的转化 胆固醇的母核——环戊烷多氢菲在体内不能被降解,但侧链可被氧化、还原或降解,实现胆固醇的转化。
(一)转变为胆汁酸 (bile acid)(肝脏) (二)转化为类固醇激素 (肾上腺皮质、睾丸、卵巢等内分泌腺) (三)转化为7 - 脱氢胆固醇(皮肤)

139 转变为维生素D: 胆固醇脱氢→7-脱氢胆固醇→ 紫外线→胆骨化醇(又称Vit D3 ) →肝、肾转化→ 1,25-(OH)2 D3

140 类固醇激素的组成 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 球状带合成的盐皮质激素--醛固酮 束状带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皮质酮 网状带合成的雄激素--雄酮等 性激素包括 睾丸合成的睾酮;卵巢合成的雌激素和孕酮;妊娠期间胎盘合成的雌三醇。

141 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和灭活 胆固醇→孕烯醇酮和异己醛:由位于线粒体内膜的裂解酶系(C22 羟化酶,C20 羟化酶,C20 -C22 裂解酶)催化。 孕烯醇酮→类固醇激素 有明显的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不同类型的类固醇激素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

142

143 类固醇激素的激素的灭活: 经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转变为无活性的衍生物。 醛固酮,皮质醇,皮质酮和睾丸酮的灭活产物主要有17-羟类固醇和17-酮类固醇,主要经肾随尿排出体外。

144 转变为胆汁酸: 1. 胆汁酸的组成 初级胆汁酸:肝脏合成, 7位有羟基;次级胆汁酸:肠道经细菌作用生成,7位无羟基。 游离胆汁酸:侧链羧基游离存在; 结合胆汁酸:侧链羧基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 胆盐(bile salt):胆汁酸的钠盐或钾盐。

145 2. 胆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 促进了脂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的消化吸收。乳化、混合微团。 胆汁酸也是机体排除胆固醇最主要的形式和途径(1/2)。

146 - 3. 胆汁酸的合成 胆固醇 7α羟化酶(甲状腺素 +) 初级胆汁酸 经胆管进入肠 次级胆汁酸 结合甘氨酸、牛磺酸 肝 肠道细菌
甘氨酸、牛磺酸解离,7位的脱羟基 次级胆汁酸 消胆胺等 胆汁酸 - 胆汁酸肠肝循环

147 三、胆固醇的酯化:游离胆固醇——活性代谢形式,胆固醇酯——储存或运输形式。

148 以粪固醇形式排出体外。

149 六、异常胆固醇血症的治疗策略 异常胆固醇血症: 血液总胆固醇(TC)升高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 治疗策略主要是三方面: 1、控制外源性胆固醇的摄入 2、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 3、增加胆固醇的转化和排泄

150 第 六 节 血 浆 脂 蛋 白 代 谢 Metabolism of Lipoprotein

151 一、血 脂 定义 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 来源
一、血 脂 定义 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 来源 外源性——从食物中摄取 内源性——肝、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

152 组成与含量 总 脂 400~700mg/dl (5 mmol/L) 甘油三酯 10~150mg/dl (0.11 ~ 1.69 mmol/L) 总 磷 脂 150~250mg/dl (48.44 ~ mmol/L) 总胆固醇 100~250mg/dl (2.59 ~ 6.47 mmol/L) 游离脂酸 5~20mg/dl (0.195 ~ mmol/L) * 血脂含量受膳食、年龄、性别、职业及代谢等的影响,波动范围很大。

153 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结构 分 类  ♁ 血脂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lipoprotein)形式而运输。 电泳法
CM  前  电泳法 超速离心法 CM、VLDL、LDL、HDL

154 超速离心法分类 乳糜微粒 (chylomicron, CM) 极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高密度脂蛋白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155 血 浆 脂 蛋 白 的 组 成 特 点 CM VLDL LDL HDL 密度 组 成 脂类 含TG最多, 80~90% 含TG 50~70%
<0.95 0.95~1.006 1.006~1.063 1.063~1.210 脂类 含TG最多, 80~90% 含TG 50~70% 含胆固醇及其酯最多,40~50% 含脂类50% 蛋白质 最少, 1% 5~10% 20~25% 最多,约50% 载脂蛋白组成 apoB48、E AⅠ、AⅡ AⅣ、CⅠ CⅡ、CⅢ apoB100、CⅠ、CⅡ CⅢ、 E apoB100 apo AⅠ、 AⅡ

156 血浆脂蛋白的结构 具极性及非极性基团的载脂蛋白、磷脂、游离胆固醇,以单分子层借其非极性疏水基团与内部疏水链相联系,极性基团朝外。
疏水性较强的TG及胆固醇酯位于内核。

157 三、载脂蛋白 定义 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 指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 种类(18种)
apo A: AⅠ、AⅡ、AⅣ apo B: B100、B48 apo C: CⅠ、CⅡ、CⅢ apo D apo E

158 功 能 ① 结合和转运脂质,稳定脂蛋白的结构 ② 载脂蛋白可参与脂蛋白受体的识别: AⅠ识别HDL受体 B100,E 识别LDL受体 ③ 载脂蛋白可调节脂蛋白代谢关键酶活性: AⅠ激活LCAT (卵磷酯胆固醇脂转移酶) CⅡ激活LPL (脂蛋白脂肪酶) AⅣ辅助激活LPL CⅢ抑制LPL AⅡ激活HL (肝脂肪酶)

159 四、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一)乳糜微粒 来 源 小肠合成的TG和合成及吸收的磷脂、胆固醇 + apo B48 、 AⅠ、 AⅡ、 AⅣ

160 代 谢 新生CM 成熟CM CM残粒 LPL 肝细胞摄取(apoE受体) FFA 外周组织 血 液

161 LPL(脂蛋白脂肪酶) 存在于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使CM中的TG、磷脂逐步水解,产生甘油、FA及溶血磷脂等。 CM的生理功能 运输外源性TG及胆固醇酯。

162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 来 源 代 谢 VLDL的合成以肝脏为主,小肠亦可合成少量。 肝细胞合成的TG 磷脂、胆固醇及其酯
+ apo B100、E 代 谢 LPL LPL、HL VLDL 残粒 VLDL LDL FFA FFA 外周组织 LPL——脂蛋白脂肪酶 HL—— 肝脂肪酶

163 VLDL VLDL的生理功能: 运输内源性TG

164 (三)低密度脂蛋白 来 源:由VLDL转变而来 代 谢 LDL受体代谢途径
LDL受体广泛分布于肝动脉壁细胞等全身各组织的细胞膜表面,特异识别、结合含apo E或apo B100的脂蛋白,故又称apo B,E受体。

165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代谢途径:

166 ACAT——脂酰CoA 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167 LDL的非受体代谢途径 血浆中的LDL还可被修饰,修饰的LDL如氧化修饰LDL (ox-LDL)可被清除细胞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清除。这两类细胞膜表面具有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SR),摄取清除血浆中的修饰LDL。

168 * 正常人每天降解45%的LDL,其中2/3经LDL受体途径降解,1/3由清除细胞清除。
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

169 LDL 的 代 谢

170 (四)高密度脂蛋白 来 源 分 类(按密度) 主要在肝合成;小肠亦可合成。
CM、VLDL代谢时,其表面apo AⅠ、AⅡ、AⅣ、apo C及磷脂、胆固醇等离开亦可形成新生HDL。 分 类(按密度) HDL1 HDL2 HDL3

171 代 谢 新生HDL HDL3 HDL2 LCAT: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 CETP: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CETP LCAT VLDL LDL
细胞膜 CM VLDL 卵磷脂、 胆固醇 CM VLDL apoC apoE CM VLDL 磷脂 apoAⅠ AⅡ LCAT: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 CETP: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172

173 LCAT的作用(由apo AⅠ激活) ① 使HDL表面卵磷脂2位脂酰基转移到胆固醇3位羟基生成溶血卵磷脂及胆固醇酯 ② 使胆固醇酯进入HDL内核逐渐增多 ③ 使新生HDL成熟

174 成熟HDL可与肝细胞膜SR-B1受体结合而被摄取。
胆固醇在肝内转变成胆汁酸或直接通过胆汁排出体外。 胆固醇酯 部分由 HDL 转移到 VLDL 少量由 HDL 转移到肝

175 HDL 的 代 谢

176 HDL的生理功能 主要是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RCT),即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循环转运到肝,在肝转化为肝汁酸后排出体外。 HDL是apo的储存库。

177 胆固醇逆向转运(RCT) 分两个阶段进行 ① 胆固醇自肝外细胞包括动脉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等的移出。 ② HDL载运胆固醇的酯化以及胆固醇酯的转运。

178 ABCA1可介导细胞内胆固醇及磷脂转运至胞外
ABCA1,即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I (ATP-binding cassetle transporter A1),又称为胆固醇流出调节蛋白(cholesterol-efflux regulatory protein, CERP),存在于巨噬细胞、脑、肾、肠及胎盘等的细胞膜 。

179 含有由12个疏水的基元(motif)构成的疏水区,胆固醇可能由此流出胞外
ABCA1的结构 2261个氨基酸残基 跨膜域 ATP结合部位 含有由12个疏水的基元(motif)构成的疏水区,胆固醇可能由此流出胞外 能为胆固醇的跨膜转运提供能量

180 血 浆 脂 蛋 白 代 谢 总 图

181 五、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 1. 高脂蛋白血症——血脂高于参考值上限。 诊断标准
成人 TG > 2.26mmol/l 或 200mg/dl (空腹14~16h) 胆固醇 > 6.21mmol/l 或 240mg/dl 儿童 胆固醇 > 4.14mmol/l 或 160mg/dl

182 分类 ① 按脂蛋白及血脂改变分六型 ② 按病因分: 原发性(病因不明) 继发性(继发于其他疾病)

183 2. 遗传性缺陷 已发现脂蛋白代谢关键酶如LPL及LCAT,载脂蛋白如apoCⅡ、B、E、AⅠ、CⅢ,脂蛋白受体如LDL受体等的遗传缺陷,并阐明了某些高脂蛋白血症及发病的分子机制。

184 复习思考题: 1.脂类物质有何重要生理功用? 2、血浆脂蛋白有哪些类型?各类脂蛋白组成特点、功能、代谢如何? 3.何谓必需脂肪酸?
4.何谓载脂蛋白?何谓酰基载体蛋白(ACP)? 5.试比较脂肪酸氧化及合成的异同点。 6.试述硬脂酸被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同时计算ADP磷酸化成ATP的数量。 7.试述脂肪在体内能否转变为糖?为什么?

185 8、以谷物填喂家鸭,结果鸭体肥美多脂,试述此种鸭在填喂期间体内有何代谢特点。
9、何谓酮体?在何处生成?如何生成?在何处氧化?如何氧化? 10.眩晕症患者,主诉不能进食、乏力。眩晕、恶心呕吐,经检查血酮体明显增高,尿中酮体强阳性,诊断为酮症酸中毒。试分析其酮症产生的机理。 11.试述磷脂酸的合成途径、原料及其在脂类代谢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12、卵磷脂、脑磷脂及磷脂酰肌醇的合成过程有何异同?

186 13、体内合成胆固醇的原料为何?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变为哪些物质?
14.试根据胆固醇的合成与转化过程,说明可通过干扰哪些环节达到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15.以 14C标记软脂酸的第9位碳原子,其在体内进行β氧化,试问①14C将定位在乙酰CoA分子的何处?②此种含14C的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一次,则循环中哪些三羧酸及二羧酸分子带有14C ,在什么部位?③此种经β氧化后产生的乙酰CoA可做为合成长链脂肪酸及胆固醇的原 料,合成的长链脂肪酸及胆固醇分子中是否含 14C,为什么?


Download ppt "第六章 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s."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