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实验二 1、观察上次课实验结果 2、革兰氏染色法(Gram’s stain) 3、细菌的基本形态观察 4、细菌的特殊构造观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实验二 1、观察上次课实验结果 2、革兰氏染色法(Gram’s stain) 3、细菌的基本形态观察 4、细菌的特殊构造观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实验二 1、观察上次课实验结果 2、革兰氏染色法(Gram’s stain) 3、细菌的基本形态观察 4、细菌的特殊构造观察
5、抗酸染色(Acid-fast stain) 6、破伤风外毒素试验、内毒素毒力 试验

2 观察上次课实验结果 自然界细菌的分布 1、水中细菌的检查 2、空气中细菌的检查 3、手指细菌的检查 4、口腔中细菌的检查 平板分离培养法
斜面培养基接种法 液体培养基接种法 半固体(高层)培养基接种法 细菌生化反应

3 喷嚏中的细菌

4 平板分离培养法 结果观察:主要观察菌落特征
大小:用直径(mm)表示。一般直径1mm左右的为小菌 落;直径2~3mm的为中等大小菌落;直径3mm以上的为 大菌落。 形状:圆形、卵圆形及不规则形等。 边缘:整齐、锯齿状、毛发状等。 表面:光滑、皱纹、湿润、干燥等。 隆起度:凸起、扁平、中心凹陷等。 颜色:无色、白色、黄色、柠檬色等。 透明度:透明、不透明、半透明等。 结构:均质性、颗粒状等。 溶血性:不溶血、草绿色溶血环、透明溶血环。

5 观察菌落时,不要将从空气中落入培养基而生长的杂菌误认为目的细菌。杂菌一般生长于划线痕迹以外,或为形状异常的个别孤立菌落。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在接种时,应避免空气中的杂菌落人培养基。
目前临床检验常使用全自动培养仪,大大提高了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如全自动快速血培养仪(BactAlertl20)能从血液和体液中快速检出需氧菌、厌氧菌、L型细菌和真菌,一般24h内检出率达85%,48h内检出率达95%以上。

6 平板划线法

7 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 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 结构的子细胞群体 不同的菌落在大小、形状、 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度 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征。 (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 据)

8 固体培养基:菌落,菌苔

9 大肠杆菌平板菌落

10 斜面培养基接种法 实验结果 细菌生长为均匀一致的菌苔,为纯种。若有孤立菌落出现,则可能是接种时受到污染。

11 液体培养基接种法 实验结果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有三种形式:混浊生长(如大肠杆菌);沉淀生长(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膜生长(如枯草杆菌)。

12 液体培养基:表面生长 均匀混浊生长 沉淀生长

13 半固体(高层)培养基接种法 实验结果 无鞭毛的细菌培养后,仅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增粗,培养基清亮;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向周围生长,穿刺线模糊不清,培养基混浊。

14 半固体培养基: 无动力 有动力

15 细菌生化反应结果观察 糖发酵: 细菌如分解糖时,则产酸,使指示剂变色(一般记录符号是“+”);有些细菌在分解糖的同时还产生气体,则倒立小管中有气泡出现(记录符号为“⊕”);如细菌不分解该糖时,指示剂不变色,不见培养液混浊(记录符号为“-”)。

16 葡萄糖 HCOOH 脱氢酶 CO2+H2

17 靛基质试验 取出后滴加数滴靛基质指示剂于培养基的液面上,接触面上形成玫瑰红色看为阳性,仍呈黄色者为阴性。若颜色不明显,可再加4~5滴乙醚,振荡试管使乙醚分散于液体中,若培养液中有靛基质存在,就可被提取至乙醚层中,颜色较为明显。

18

19

20 I-吲哚(indol)试验 色氨酸→吲哚→玫瑰吲哚 吲哚试剂

21 硫化氢产生试验 乙型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能分解培养基中的含硫氨基酸,生成硫化氢, 使培养基变成黑褐色。 +(FeS黑色)

22 尿素酶试验 尿素分解试验 变形杆菌能迅速(2~4h)分解尿素而产生大量的氨,使培养基呈碱性而变成紫红色,视为阳性反应。

23 I M Vi C试验 大肠埃希菌 产气杆菌

24 上层为固体乳糖 下层为半固体葡萄糖 双糖含铁培养基

25 革兰氏染色法(Gram’s stain) 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细菌涂片方法及革兰氏染色法的 操作技术,理解其在鉴别细菌上的意义。

26 实验原理 (1)细胞壁结构的差异。G+菌细胞壁肽聚糖层数多,且肽 聚糖为空间网状结构,再经乙醇脱水,网状结构更为致
密,结晶紫—腆复合物不易从细胞内漏出,仍为紫蓝色。 而G-菌细胞壁较为疏松,肽聚糖层很薄,且为平面结 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均含有大量脂质,易被乙醇溶 解,使细胞壁通透性增高,结晶紫—碘复合物容易漏出, 使细菌被脱色,再经石炭酸复红染成红色。 (2) G+菌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碘结合成 更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脱色;而G-菌中此种物质含量甚 少,故易于脱色。 (3) G+菌等电点(pH约为2-3)比G-菌等电点(pH约为4-5) 低,在同样的pH染色环境中, G+菌所带的阴电荷比G-菌 多,故与带阳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为牢固,不易脱 色。

27 实验材料 (1)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24h斜面培养物或肉汤培养物。
(2)革兰氏染色液包括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乙醇(体积分数为95%);稀释的石炭酸复红。 (3)生理盐水、载玻片、接种环等。

28 实验方法 (一)涂片标本的制作 (1)涂片。先将接种环火焰灭菌,稍冷却后取菌液一滴,于载玻片上涂一层均匀的膜,直径约1 cm。如用斜面培养物作涂片时,应先取一滴生理盐水,滴于玻片中央,再取少量纯菌,混于盐水中,然后再涂片。 (2)干燥。置于空气中自然干燥,或置于火焰上方略加烘烤,使液体干燥。 (3)固定。将玻片(菌膜面朝上)从火焰中部反复通过3次,使细菌固着于载玻片上并杀死大部分细菌。

29 (二)染色 (1)初染。吸取结晶紫染液滴于涂膜上,染色1min,水洗。 (2)媒染。加卢戈氏碘液媒染1min,水洗。 (3)脱色。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脱色,脱色时轻轻摇动玻片,直到涂膜上的染色不再脱落为止,约20~30s,迅速水洗。 (4)复染。滴加稀释的石炭酸复红染0.5~1min,水洗。 (三)观察 干燥后(或用吸水纸吸干水分),油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 染成紫蓝色的为C+菌。染成红色的为C-菌。

30 革兰染色操作步骤

31 注意事项 : 1. 涂片务求均匀,切忌过厚。 2.在染色过程中,不可使染液干涸。
3.酒精脱色时间十分重要,过长,则脱色过度,会使阳性菌被染成阴性菌;脱色不够,则会使阴性菌被染成阳性菌。另外,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厚薄的影响,一般做到取菌要少,涂膜薄而均匀为好。 4.被检菌的菌龄一般最好在18~24h之内,因为被检菌的培养条件、营养成分、菌龄的不同会影响染色结果,如C+菌的陈旧培养物也可出现革兰氏染色阴性结果。

32

33

34

35

36 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

37 染色显示革兰氏阴性阳性细菌

38 细菌的基本形态观察

39 细菌的特殊构造观察

40 土壤中分离的荧光假单胞菌

41 白喉杆菌异染颗粒

42 抗酸染色(Acid-fast stain)
目的: 1、掌握抗酸染色法。 2、掌握结核杆菌的形态、染色特点。 原理: 抗酸性细菌如结核杆菌等,细胞壁中含有丰富的脂类,其中分枝菌酸与石炭酸复红结合成牢固的复合物,能抵抗3%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而使菌体保持红色,故称抗酸染色法。

43 材料:肺结核患者痰液,抗酸染色液(石炭酸复红、3%盐酸酒精、碱性美蓝),载玻片,酒精灯,等。
方法: 1、涂片:用接种环挑取痰液涂片,在空气中干燥,经火焰固定。 2、初染:用木夹持玻片,滴加石炭酸复红液于涂膜上,于火焰高处徐徐加热直至有蒸汽出现(不可沸腾)。当染液蒸发时,应将载玻片离开火焰,及时滴加染液。如此反复数次,维持约5min。玻片冷却后水洗。 3、脱色:用3%盐酸酒精脱色,至无红色染液流下为止,一般需1~2min,然后水洗。 4、复染:用碱性美蓝液复染1min。水洗,干后镜检。 结果:结核杆菌等抗酸性细菌染成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及标本中的其他细胞等均染成蓝色。

44 抗酸染色

45 染色法总结 革兰染色法: 结晶紫 碘液 95%乙醇 复红 抗酸染色: 石炭酸复红 3%盐酸酒精 美兰 其它特殊染色 抗酸染色
结晶紫 碘液 %乙醇 复红 抗酸染色: 石炭酸复红 %盐酸酒精 美兰 其它特殊染色 1min 脱色 5min 1min 抗酸染色 革兰阳性 革兰阴性


Download ppt "实验二 1、观察上次课实验结果 2、革兰氏染色法(Gram’s stain) 3、细菌的基本形态观察 4、细菌的特殊构造观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