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痞 满
2
一、槪述 (一)定义 痞满是由于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形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按部位分为胸痞、心下痞(胃痞)等。本节主要讨论胃痞。
3
(二)沿革 1. 《内经》中有痞、满、痞满、痞塞等的论述。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已有一定的论述: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则谓:“脏寒生满病。” 2. 《伤寒论》对本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并提出痞的基本概念和理法方药: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痞证》指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首创诸泻心汤治疗痞满。
4
4. 《兰室秘藏》从脾虚湿阻的角度阐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其曰:“脾虚有余,腹满食不化。……湿热郁于内而成胀满者。……或多食寒,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认为致病脏腑主要在”脾”,所创枳实消痞丸为治疗痞满的古今名方。
5
5.《景岳全书》对本病的辨证治法阐述得颇为详细,如《景岳全书·痞满篇》云:“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综上所述,从《内经》到《景岳全书》,历代医家对痞满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证日趋完善。
6
(三)范围 功能性疾病:胃神经官能症、功能性消化不良 器质性疾病:慢性胃炎、胃下垂
(三)范围 功能性疾病:胃神经官能症、功能性消化不良 器质性疾病:慢性胃炎、胃下垂
7
二、病因病机 痞满的成因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括外邪入里,食滞中阻与七情失和;虚即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 1
二、病因病机 痞满的成因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括外邪入里,食滞中阻与七情失和;虚即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 1.表邪入里:外邪袭表,治不得法,滥施攻下,脾胃受损,外邪内陷入里,结于胃脘,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遂成痞满; 2.食滞中阻:暴饮暴食,食谷不化,阻滞胃脘,痞塞不通,而发痞满; 3.痰湿阻滞:脾失健运,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阻气郁 ,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 ,而致痞满; 4.七情失和:思则气结,暴怒气逆,悲忧气郁,惊恐气乱等七情内伤,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而生痞满; 5.脾胃虚弱:素体脾虚,中气不足,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 ,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 ,而发痞满。
9
病理小结 1.病位 胃痞病位在胃脘,病变脏腑关键在脾胃,也与肝有关。 2.基本病机 本病以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或为病邪所阻,或为脾胃之虚,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畅而发生胃痞。可见胃痞的主要病变脏腑在于脾胃,当然,除脾胃之外,中焦气机之调畅,有赖肝气之条达,若肝气郁结,最易克脾犯胃而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发生胃脘痞满。 3.病理性质 胃痞的成因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括外邪入里,食滞中阻、气机阻滞与痰湿阻滞;虚即脾胃虚弱,中虚不运。 4.病机转化 ⑴虚实转化 实邪所以内阻,多与中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反之,中焦转运无力,最易招致实邪的侵扰,两者常常互为因果,如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既可停湿生饮,又可食滞内停;而实邪内阻,又会进一步损伤脾胃,终致虚实夹杂。 ⑵各种病邪之间的转化 诸病邪之间亦可互相影响,形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候。
10
三、诊断与鉴诊断 (一)、诊断 1. 证候特点:胃脘痞塞,满闷不适,按之柔软,触之无形,压之不痛,望之无胀大。 2
三、诊断与鉴诊断 (一)、诊断 1. 证候特点:胃脘痞塞,满闷不适,按之柔软,触之无形,压之不痛,望之无胀大。 2. 发病特点:起病缓慢,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时轻时重,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失调等诱因有关。 3. 理化检查:X线检查,胃液分析,纤维胃镜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 4. 排除有关病证:如胃癌等也可表现出痞满的病证。
11
(二)、鉴别诊断 1.胃痛 :与胃痞病位均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胃痞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胃痞者则压之不痛;胃痛起病可急,胃痞发病较缓。然而临床上有时胃痛与痞满可同时出现,或在胃病的某一阶段表现程度不同,此时应以证候特征为辨证依据。 2.胸痹: 痞满常兼有胸膈不适,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胸痹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主,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而胃痞则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职所致,以胃脘满闷为主症,当然,老年人突然出现胃脘痞满,应警惕真心痛的发生,而胃痞出现胸膈痞塞,满闷不舒则属兼症。 3.胃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可表现为胃痛,痞满,但触之有形,X线及胃镜检查可见相关病变。
12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有邪无邪:有邪为实,无邪为虚。 2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有邪无邪:有邪为实,无邪为虚。 2. 辨虚实寒热: 痞满时减,喜按喜揉,不能食,便溏者→属虚证 痞满持续,按之满甚,能食便闭者→属实证 痞满急迫,渇喜冷饮,苔黄脉数者→属热证 痞满绵绵,得热则舒,口淡不渇,苔白脉沉者→属寒证
13
(二)、治疗原则: 总以调理脾胃、理气消痞为基本原则。治疗时宜标本兼顾,实者泻之,分别采用泻热,消食,化痰,理气等法;虚则补之,采用温补脾胃之法。 注意: ⑴由于本病证常为虚实夹杂之候,所以治疗时常补消并用。 ⑵本病以中焦气机阻滞为本,所以在审因论治的同时,辅以理气通导之剂,实属必要,但不可过用香燥,以免耗伤津液,对于虚证,尤当慎重。
14
三、分证论治 (一) 实痞 1. 热邪内陷 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渇喜冷饮,身热,汗出,便干尿赤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泻热消痞,和胃开结。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 。 加减: 兼有气滞者,加枳实(壳)、砂仁、厚朴、木香。 兼有脾虚者,加白术、茯苓、山药。 兼有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
15
2. 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满闷,痞塞不舒,按之尤甚,噯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方药: 保和丸 。 加减法: 食积气滞者,加枳壳、厚朴。 消痞。 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 食积脾虚,大便溏薄者,去莱菔子,加白术、茯苓、焦三仙、苡仁。
16
3. 痰湿内阻 症状:脘腹痞满,闷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纳呆口淡,小便不利,舌胖大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除湿化痰,里气宽中。 方药:平胃散合二陈汤 。 加减: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见头晕目眩者,加泽泻、葛根。 痰浊内阻气逆不降,而见心下痞硬者,加用旋覆代赭汤。
17
4. 肝郁气滞 症状:脘腹不舒,痞塞满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喜长叹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方药:四逆散合越鞠丸。 加减: 气郁化火,口苦咽干者,合左金丸,加牡丹皮、栀子、龙胆草。 肝郁脾虚,大便溏薄者,加白术、薏苡仁。
18
(二)虚痞 脾胃虚弱 症状: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不知饥,不欲食,身倦乏力,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方药:补中益气汤 。 加减: 大便溏薄者,去当归,加薏苡仁、白蔻仁、石菖蒲。 脾阳不振,手足不温者,加附子、干姜。 气虚气滞,满闷较重者,加木香、枳壳、厚朴。 表邪内陷,虚实夹杂,症见心下痞硬,呕吐下痢者,改用半夏泻心汤。
19
预防与调摄 1. 饮食清淡,切勿暴饮暴食。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3. 避免风寒,预防感冒。
预防与调摄 1. 饮食清淡,切勿暴饮暴食。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3. 避免风寒,预防感冒。
20
结语 痞满以心下痞塞,满闷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外无胀大之形为临床特点,病位在胃脘,病因有热、食、湿、痰、气、虚等。病机有虚实之异,且常虚实夹杂。病变脏腑在脾胃,以中焦脾胃气机不利,升降失和为基本病机。治法以调理脾胃,理气消痞为本,应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21
胃动灵的临床研究 药物组成:党参12克、生白术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陈皮12克、半夏12克、厚朴12克、枳实12克、柴胡10克、丹参15克、白芍15克、莱菔子30克、乌药12克、蒲公英15克、焦三仙各30克。 功能:健脾理气、消痞除满。 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用法:水煎温服,餐后半小时服用150毫升,1日3次,4周为1疗程。
22
临床观察:胃动灵对32例运动障碍型FD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研究结果表明:痊愈24例(占75%);显效4例(占12. 5%);有效3例(占9
临床观察:胃动灵对32例运动障碍型FD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研究结果表明:痊愈24例(占75%);显效4例(占12.5%);有效3例(占9.38%);无效1例(占3.12%);总有效率96.87%。 实验研究:胃动灵可以促进胃排空功能,提高患者空腹血浆中胃泌素、胃动素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能显著改变运动障碍型FD患者空腹血浆中胃泌素、胃动素低下,胰高血糖素升高的状态,P<0.01;提高患者D-木糖排泄率,P<0.01。
23
现代研究进展 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许多成就,甚至在防止癌变方也显示中药的许多优势。 张氏对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关系及防治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从细菌感染说出发,对53味中药及其组方进行抑菌试验,发现HP对三七、厚朴敏感;对乌梅、延胡索中度敏感;对黄连、大黄高度敏感。对胃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用清热化瘀汤(黄连、大黄、白花蛇舌草、三七、丹参、厚朴、葛根、鸡内金、白芍、乌梅、党参、黄芪、桂枝组成)治疗70例(HP均阳性),临床总有效率97.2%,胃镜有效率为85.7%,病理有效率为80%,与三九胃泰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9):521〕。
24
刘氏用佛手郁金汤(佛手15g,郁金15g,黄连8g,半夏9g,木香12g,陈皮12g,白芷8g,白术12g,蒲公英30g,炒白芍8g,乌贼骨15g)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并随证加减,结果近期临床治愈42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1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7)410〕。
25
李氏用养胃活血饮(太子参30g,白芍20g,麦冬15g,丹参20g,炙甘草3g,当归10g,檀香3g,生麦芽30g,铁树叶15g,藤梨根15g,白花蛇舌草15g,刺猥皮15g,蒲公英30g)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并随证化裁,每日1剂,一疗程3至4个月,结果近期临床治愈2例,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40%。症状改善:22例胃脘胀闷,8例胃脘隐痛,15例伴有嗳气纳差者,治疗后症状均告消失。〔上海中医杂志。1999;(11):22〕。
26
张氏用胃炎3号复方颗粒剂(由太子参、炒白术、柴胡、黄芩、丹参、白花蛇舌草等组成),每日3次,每次1包,治疗HP相关萎缩性胃炎28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8.57%,其中临床主要症状:胀满24例中,12例消失,10例改善,2例无效;中上腹隐痛21例中,9例消失,11例改善,1例无效,;嘈杂9例中,4例消失,4例改善,1例无效;嗳气19例中,9例消失,8例改善,2例无效,治疗后症状好转总有效率为92.86%〔上海中医杂志。1999;(4):17〕。
27
病例分析 1. 患者李某,男性,25岁,最近3天,因感冒后出现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咽干口燥,心中烦热,渴喜冷饮,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 、证型、治法、方药) 2. 夏某,女性,46岁。因胃脘痞闷不适3年,加重1个月而就诊。患者自述3年前开始觉上腹痞满不适,胸胁胀满,恶心嗳气,纳呆神疲,大便溏薄。曾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间或在门诊服香砂养胃丸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最近1个月来,因工作关系,心情抑郁,痞满加剧,但按之稍舒,身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请写出中医诊断 、证型、治法、方药)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