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定义】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滑脱病证的方剂,统称为固涩剂。属“十剂”中“涩可去脱”范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定义】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滑脱病证的方剂,统称为固涩剂。属“十剂”中“涩可去脱”范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定义】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滑脱病证的方剂,统称为固涩剂。属“十剂”中“涩可去脱”范畴。
【适用于】正气内虚,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证。如自汗盗汗、久咳不止、泻痢不止、遗精滑泄、小便失禁、血崩带下等。

2 固涩剂 【分类】根据病因及发病部位的不同: 固表止汗剂 敛肺止咳剂 涩肠固脱剂 涩精止遗剂 固崩止带剂

3 固涩剂所治的耗散滑脱之证,皆由正气亏虚所致, 故应根据气、血、精、津耗伤的程度不同,配伍 相应的补益药,以标本兼顾。
若是元气大虚,亡阳欲脱所致的大汗淋漓、小便 失禁或崩中不止者,非单纯固涩所能治,需急用 大剂参附之类回阳固脱。

4 固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而设。若外邪未去者,不宜过 早使用,以免有闭门留寇之弊。
【使用注意】 固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而设。若外邪未去者,不宜过 早使用,以免有闭门留寇之弊。 病证属实邪者,如热病汗出、痰饮咳嗽、火扰遗泄、 伤食泄泻、热痢初起,以及实热崩中带下等,均非 本类方剂之所宜。

5 固涩剂 正方 附方 固表止汗剂 1 敛肺止咳剂 涩肠固脱剂 3 涩精止遗剂 固崩止带剂 2 10

6 第一节 固表止汗剂 适用于:表虚卫外不固,或阴液不能内守的自汗 、盗汗证。 常用药物:固表止汗药为主 代表方:牡蛎散等

7 固表止汗 - 牡蛎散 牡蛎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自汗、盗汗证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8 【用法】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牡蛎散 固表止汗 - 牡蛎散 病机:卫外不固,阴液损伤,心阳不潜 自汗 卫气虚,卫外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 汗出、夜卧更甚 汗为心液,汗出过多,心阴不足,心阳不潜,虚热内生,阴津外泄 心悸易惊烦倦短气 汗出日久,心之气阴耗伤,心神失养 舌淡红,脉细弱 气阴两虚之象 治法: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煅牡蛎15g 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 生黄芪15g 益气实卫,固表止汗 麻黄根15g 功专收敛止汗 小麦百余粒 甘凉,专入心经,养心阴,益心气,并能清心除烦 【用法】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

9 固表止汗 - 牡蛎散 【配伍特点】 本方敛阴潜阳药与益气实卫同 用,涩补合法,标本兼顾,以涩 敛止汗治标为主。 9

10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之自汗、盗汗 证之常用方。 以汗出,心悸,短气,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固表止汗 - 牡蛎散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之自汗、盗汗 证之常用方。 以汗出,心悸,短气,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之盗汗,不宜使用。若亡阳汗出,大汗淋漓,如珠如油者,则当速予独参汤或参附汤益气固阳救脱,而非固表敛汗之法所宜。

11 【鉴别】—牡蛎散和玉屏风散 牡蛎散 玉屏风散 相同点:①均能益气固表止汗; ②均治气虚卫外不固之自汗证。 用药特点: 补敛并用,重在敛阴潜阳 补气为主,以补为固 功用: 收敛止汗之力较强 补虚之力较强 主治: 卫外不固,兼有心阳不潜之 自汗、盗汗 气虚卫外不固之自汗,或 治虚人易感风邪者

12 第二节 敛肺止咳剂 适用于:久咳肺虚、气阴耗伤证。 症见:咳嗽,气喘,自汗,脉虚数等。 常用药物:敛肺止咳药+益气养阴药等 代表方:九仙散等

13 敛肺止咳 - 九仙散 九仙散 王子昭方,录自《医学正传》 【主治】久咳伤肺,气阴两伤证 【功用】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14 病机:久咳伤肺,气阴两伤 咳嗽不已甚则气喘 久咳伤肺,肺气虚损 自汗 肺气不足,卫外不固 痰少而粘脉虚而数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九仙散 敛肺止咳 - 九仙散 病机:久咳伤肺,气阴两伤 咳嗽不已甚则气喘 久咳伤肺,肺气虚损 自汗 肺气不足,卫外不固 痰少而粘脉虚而数 咳久伤及肺阴,肺阴亏损,致虚热内生,炼液为痰 治法: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罂粟壳6g 酸涩,善于敛肺止咳 五味子12g 乌梅12g 酸涩,敛肺气,助君药敛肺止咳 人参12g 补益肺气 阿胶12g 滋养肺阴,气阴双补 款冬花12g 桑白皮12g 化痰止咳,降气平喘 清泄肺热,止咳平喘 贝母6g 清热化痰止咳 使 桔梗12g 宣肺祛痰,载药上行

15 敛肺止咳 - 九仙散 【配伍特点】 本方敛降之中寓以宣升,以顺 肺司开合之性,但总以敛降为主, 兼以气阴两补。 15

16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之常用方。 以久咳不已,甚则喘而自汗,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敛肺止咳 - 九仙散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之常用方。 以久咳不已,甚则喘而自汗,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久咳而内多痰涎,或咳嗽而外有表证者忌用,以免留邪。方中罂粟壳曾为原方重用之品,但其有毒,当慎酌用量,故本方不宜多服、久服,以防成瘾,方后注曰“嗽住止后服”即是此意。

17 第三节 涩肠固脱剂 适用于:泻痢日久不止,脾肾虚寒,以致大便滑 脱不禁的病证。 常用药物:涩肠止泻药+温补脾肾药等
第三节 涩肠固脱剂 适用于:泻痢日久不止,脾肾虚寒,以致大便滑 脱不禁的病证。 常用药物:涩肠止泻药+温补脾肾药等 代表方:真人养脏汤、四神丸等

18 涩肠固脱 - 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汤 (纯阳真人养脏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19 泻痢日久,损伤脾肾,脾阳虚则中气下陷,肾阳虚则关门不固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真人养脏汤 涩肠固脱 - 真人养脏汤 病机:泻痢日久,伤及脾肾 久泻久痢而滑脱不禁,甚或脱肛不收 泻痢日久,损伤脾肾,脾阳虚则中气下陷,肾阳虚则关门不固 腹痛喜温喜按 脾肾阳虚,虚寒内生,寒邪凝滞 食少神疲 舌淡苔白脉沉细 脾虚运化不及 脾肾虚寒之象 治法: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罂粟壳6g 涩肠固脱止泻 肉豆蔻8g 温中散寒,涩肠止泻 诃子9g 苦酸温涩,功专涩肠止泻 人参 白术各6g 益气健脾 当归6g 白芍12g 养血和营,其中白芍又治下痢腹痛 木香3g 醒脾导滞,行气止痛,使补而不滞 肉桂6g 温肾暖脾,兼散阴寒 佐使 炙甘草6g 调和诸药, 合白芍缓急止痛 【用法】上锉为粗末。每服二大钱(6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忌酒、面、生、冷、鱼腥、油腻。

20 【配伍特点】 本方配伍敛中有补,标本兼治, 以治标固涩为主;脾肾兼顾,以补脾 为主;涩中寓行,补而不滞,以收敛 为主。
涩肠固脱 - 真人养脏汤 【配伍特点】 本方配伍敛中有补,标本兼治, 以治标固涩为主;脾肾兼顾,以补脾 为主;涩中寓行,补而不滞,以收敛 为主。 20

2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泻痢日久,脾肾虚寒之常用方。 以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 脉迟细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涩肠固脱 - 真人养脏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泻痢日久,脾肾虚寒之常用方。 以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 脉迟细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原方罂粟壳用量较重,但其有毒,临证当慎酌用量。本方温涩之力较强,故泄泻、下痢初起,积滞热毒未去者,禁用本方。

22 若脱肛者,加黄芪、升麻、柴胡以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涩肠固脱 - 真人养脏汤 【临证加减】 若脱肛者,加黄芪、升麻、柴胡以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若洞泄无度,手足不温,脾肾虚寒较甚者,加炮附子、干姜以温肾暖脾。

23 涩肠固脱 - 四神丸 四神丸 《证治准绳》 【主治】脾肾阳虚之五更泻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24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四神丸 治法: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君 补骨脂12g 温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 臣 肉豆蔻6g 温脾暖胃,涩肠止泻
涩肠固脱 - 四神丸 病机: 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健运,肠失固涩 五更泄泻 阴寒内盛,不能温暖脾土,脾阳不升而水谷下趋 不思饮食疲倦乏力 肾阳虚衰,不能温暖脾阳,脾失健运 腹痛腰酸 脾肾虚寒 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脾肾阳虚之候 治法: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补骨脂12g 温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 肉豆蔻6g 温脾暖胃,涩肠止泻 五味子6g 温敛收涩,固肾益气,涩肠止泻 吴茱萸3g 温脾暖肾以散阴寒 使 生姜 大枣 温胃散寒 补脾养胃

25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鸡鸣至平旦,天 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涩肠固脱 - 四神丸 五更泄,又称肾泄、鸡鸣泻。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鸡鸣至平旦,天 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五更正是阴气极盛,阳气萌发之际,命门火衰者 应于此时,因阴寒内盛,命门之火不能上温脾土, 脾阳不升而水谷下趋,故令五更泄泻。

26 涩肠固脱 - 四神丸 《普济本事方》载二神丸(肉豆蔻、补骨 脂)主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五味 子散(五味子、吴茱萸)专治肾泄。两方 合之,温补固涩之功皆著,《绛雪园古方 选注》谓:“四种之药,治肾泄有神功也”, 故冠名“四神”。

27 涩肠固脱 - 四神丸 【配伍特点】 本方温补与收敛并用,是以温补 治本为主,酸涩治标为辅。 27

28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五更泄泻或久泻 之代表方。 以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辨证 要点。
涩肠固脱 - 四神丸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五更泄泻或久泻 之代表方。 以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辨证 要点。

29 涩肠固脱 - 四神丸 【使用注意】 《医方集解》强调载本方服法应“临睡时淡盐 汤或白开水送下”,并释云:“若平旦服之,至夜药 力已尽,不能敌一夜之阴寒故也”,可资临床参 考。

30 【鉴别】—四神丸和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 真人养脏汤 相同点:①均能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②均治脾肾虚寒之泄泻证;③均 可证见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腹冷痛 君药: 补骨脂 罂粟壳 重在: 温补命门之火,以温肾为 主,兼以暖脾涩肠 以固涩为主,兼以温补脾 肾 主治: 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之五更泻 脾肾虚寒,以脾虚为主的 泻痢日久、滑脱不禁证

31 涩肠固脱 – 桃花汤 桃花汤 《伤寒论》 【主治】虚寒痢 【功用】涩肠止痢,温中散寒

32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桃花汤 病机: 久痢不愈,脾肾阳虚 下痢不止或滑脱不禁 下痢日久不愈,伤及脾肾,脾肾阳虚,固摄无权
涩肠固脱 – 桃花汤 病机: 久痢不愈,脾肾阳虚 下痢不止或滑脱不禁 下痢日久不愈,伤及脾肾,脾肾阳虚,固摄无权 腹痛喜温喜按 阳虚寒凝,失于温煦 下痢脓血,色暗 脉络损伤 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为虚寒之征 治法:涩肠止痢,温中散寒 赤石脂20g 酸涩,固涩下焦,涩肠止痢 干姜12g 辛温,温中散寒 粳米15g 甘缓性平,养胃和中

33 涩肠固脱 – 桃花汤 【配伍特点】 本方涩肠固脱与温中散寒配伍, 标本兼顾,以涩肠止泻为主。 33

34 涩肠固脱 – 桃花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虚寒痢之常用方。 以久痢不愈,便脓血,色暗,腹痛喜温喜按,舌淡 苔白,脉迟弱为辨证要点。

35 本方与桃花汤均用赤石脂,可涩肠止泻,治疗久泻久痢证。 但桃花汤配干姜、粳米温中涩肠,治疗下痢脓血属虚寒证者;
涩肠固脱 – 赤石脂禹余粮丸 【附方】 赤石脂禹余粮丸《伤寒论》 【主治】泻痢日久,滑脱不禁。 【功用】涩肠止泻 【组成】赤石脂50g 太乙禹余粮50g 本方与桃花汤均用赤石脂,可涩肠止泻,治疗久泻久痢证。 但桃花汤配干姜、粳米温中涩肠,治疗下痢脓血属虚寒证者; 本方则配伍禹余粮,固涩力强,可用于泻痢日久、滑脱不禁者。 【用法】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36 第四节 涩精止遗剂 适用于: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所致的遗精 滑精;或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的尿频遗尿 等证。 常用药物:涩精止遗药为主
第四节 涩精止遗剂 适用于: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所致的遗精 滑精;或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的尿频遗尿 等证。 常用药物:涩精止遗药为主 代表方: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缩泉丸等

37 涩精止遗 - 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丸 《医方集解》 【主治】肾虚不固之遗精 【功用】补肾涩精

38 病机:肾虚精关不固 遗精滑泄 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 腰疼耳鸣 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肾精亏虚 四肢酸软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细弱 肾气亏弱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金锁固精丸 涩精止遗 - 金锁固精丸 治法:补肾涩精 沙苑蒺藜12g 甘温,补肾固精 芡实12g 益肾固精 (莲肉6g) 补肾涩精 莲须12g 固肾涩精 龙骨6g 收敛固涩,重镇安神 牡蛎6g 病机:肾虚精关不固 遗精滑泄 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 腰疼耳鸣 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肾精亏虚 四肢酸软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细弱 肾气亏弱

39 涩精止遗 - 金锁固精丸 【配伍特点】 本方集固肾涩精药于一方,以涩 精止遗为主,补肾益精为辅,标本兼 顾,以治标为主。 39

40 涩精止遗 - 金锁固精丸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肾虚精关不固证之常用方。 以遗精滑泄,腰痛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41 涩精止遗 - 桑螵蛸散 桑螵蛸散 《本草衍义》 【主治】心肾两虚证 【功用】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42 【用法】上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二钱(6g)。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桑螵蛸散 涩精止遗 - 桑螵蛸散 病机:心肾两虚,水火不交 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色,甚或遗尿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虚则固摄无权,膀胱失约 滑精 肾藏精,主封藏,封藏失职,精关不固 心神恍惚、健忘 心气虚,神失所养 治法: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桑螵蛸10g 甘咸平,温补肾阳,固精止遗 人参10g 补益心气,安神定志 龙骨10g 甘平,涩精止遗,镇心安神 龟甲10g 滋阴而补肾 茯神10g 宁心安神,使心气下达于肾 当归10g 调补心血 菖蒲10g 开心窍,益心智 远志10g 安神定志,通肾气上达于心 【用法】上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二钱(6g)。

43 涩精止遗 - 桑螵蛸散 【配伍特点】 本方补肾固精与养心安神相伍, 使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43

44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心肾两虚,水火不交证之常用方。 以尿频或遗尿,心神恍惚,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 点。 【使用注意】
涩精止遗 - 桑螵蛸散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心肾两虚,水火不交证之常用方。 以尿频或遗尿,心神恍惚,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 点。 【使用注意】 原方作散剂,各药用量相等。然在服用时,又“夜卧人参汤调下”,其量独重,意在增强益气涩精之力。

45 【鉴别】—桑螵蛸散和金锁固精丸 桑螵蛸散 金锁固精丸 相同点:①均有涩精止遗,补肾固精之功; ②均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 精滑泄证。 功用: 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补肾涩精 重在: 调补心肾,补益气血,滋 阴潜阳 固肾涩精止遗 主治: 心肾两虚之尿频、遗尿、 滑精等证 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泄 证。(伴腰酸耳鸣、神疲 乏力、舌淡脉细弱等)

46 涩精止遗 - 缩泉丸 缩泉丸(原名固真丹) 《魏氏家藏方》 【主治】膀胱虚寒证 【功用】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47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不足则膀胱虚寒,气化失司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缩泉丸 涩精止遗 - 缩泉丸 治法: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益智仁9g 温肾固精,缩小便 乌药9g 温肾散寒,能除膀胱肾间冷气,止小便频数 山药 健补脾肾,固涩精气 病机:肾气虚弱,膀胱虚寒 小便频数, 遗尿不止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不足则膀胱虚寒,气化失司 【用法】上为末,酒煎山药末为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盐、酒或米饮下。

48 涩精止遗 - 缩泉丸 【配伍特点】 本方温中兼补,涩中寓行,使下 焦得温而寒去,膀胱气化如常,约束 有权。 48

49 涩精止遗 - 缩泉丸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膀胱虚寒证之常用方。 以尿频,遗尿,舌淡,脉沉弱为辨证要点。

50 【鉴别】—缩泉丸和桑螵蛸散 缩泉丸 桑螵蛸散 相同点:①均有固涩止遗之功; ②均治小便频数或遗尿。 药物: 益智仁+乌药 桑螵蛸+龟板、龙骨、茯 神、远志等 重在: 温肾祛寒 调补心肾 用于: 下元虚冷而致者 心肾两虚所致者

51 第五节 固崩止带剂 适用于:妇女崩中漏下,或带下日久不止等证。 常用药物:固崩止带药为主 代表方:固冲汤、易黄汤等

52 固崩止带 - 固冲汤 固冲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主治】脾肾虚弱,冲脉不固证 【功用】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53 【用法】水煎服。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固冲汤 病机:脾肾虚弱,冲脉不固 月经量多,甚至血崩
固崩止带 - 固冲汤 治法: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炒白术30g 补气健脾,使气旺摄血 生黄芪18g 山萸肉24g 补益肝肾以调冲任,并能养血敛阴 白芍12g 煅龙骨24g 功专收敛固涩,以增止血之力 煅牡蛎24g 棕榈炭6g 五倍子1.5g 海螵蛸12g 化瘀止血,使血止而不留瘀 茜草9g 病机:脾肾虚弱,冲脉不固 月经量多,甚至血崩 脾虚不能统血,肾虚失其封藏,可致冲脉不固 经色淡而质稀、心悸气短、四肢乏力、舌淡、脉细弱 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则气血生化不足,加之出血过多,致气血两虚 【用法】水煎服。

54 【配伍特点】 本方寓涩于补,固涩止血以治其 标,补肾健脾以培其本;寄行于收, 收敛固涩以救滑脱之急,行血化瘀以 防止血留瘀。
固崩止带 - 固冲汤 【配伍特点】 本方寓涩于补,固涩止血以治其 标,补肾健脾以培其本;寄行于收, 收敛固涩以救滑脱之急,行血化瘀以 防止血留瘀。 54

55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肾亏虚,冲脉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之 常用方。 以出血量多,色淡质稀,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为辨证 要点。
固崩止带 - 固冲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肾亏虚,冲脉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之 常用方。 以出血量多,色淡质稀,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为辨证 要点。

56 【主治】冲任虚寒,瘀阻胞宫。妇女崩漏,血色紫红或紫黑,夹有血块,小腹疼痛,脉沉细弦。
【附方】 震灵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冲任虚寒,瘀阻胞宫。妇女崩漏,血色紫红或紫黑,夹有血块,小腹疼痛,脉沉细弦。 【功用】止血化瘀 【组成】禹余粮 紫石英 赤石脂 丁头代赭石 各四两 【用法】以上四味,并作小块,入坩锅内,盐泥固济,候干,用炭一十斤煅通红,火尽为度,如地坑埋二宿,出火毒 【组成】滴乳香 五灵脂 没药 朱砂 【用法】上为细末,以糯米粉煮糊为丸,如小鸡头子大,晒干出光。每服一粒,空心温酒下,冷水亦得。忌猪、羊血,恐减药力。妇人醋汤下,孕妇不可服。 固崩止带 – 震灵丹

57 固崩止带 - 易黄汤 易黄汤 《傅青主女科》 【主治】脾肾虚弱,湿热带下 【功用】补益脾肾,清热祛湿,收涩止带

58 肾与任脉相通,肾虚有热,损伤任脉,气不化津,津液反化为湿,循经下注;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蕴而生热,流注于下
【证治机理、组成、方解】 - 易黄汤 固崩止带 - 易黄汤 病机:肾虚有热,损及任脉 带下色黄、黏稠、其气臭秽等 肾与任脉相通,肾虚有热,损伤任脉,气不化津,津液反化为湿,循经下注;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蕴而生热,流注于下 治法:补益脾肾,清热祛湿,收涩止带 炒山药30g 补脾益肾,固精止带 炒芡实30g 白果12g 甘苦涩,善收涩以止带下 黄柏6g 清热燥湿 车前子3g 清热利湿

59 固崩止带 - 易黄汤 【配伍特点】 本方补中有涩,涩中寓清,重在 补涩,辅以清利。使脾肾得补,湿热 得去,则带下自愈。 59

60 固崩止带 - 易黄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肾虚弱,湿热带下之常用方。 以带下色黄,其气腥秽,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61 【组成】生山药30g 生龙骨18g 生牡蛎18g 海螵蛸12g 茜草9g 本方于易黄汤皆治带下,均重用补肾固涩之山药为君。
固崩止带 – 清带汤 【附方】 清带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主治】妇女赤白带下,绵绵不绝者。 【功用】滋阴收涩,化瘀止带 【组成】生山药30g 生龙骨18g 生牡蛎18g 海螵蛸12g 茜草9g 本方于易黄汤皆治带下,均重用补肾固涩之山药为君。 易黄汤中配伍清热祛湿之黄柏、车前子,主治脾肾虚弱,湿热下注之黄带; 而清带汤中配伍龙骨、牡蛎与化瘀之海螵蛸、茜草,主治滑脱不禁而兼有瘀滞之带下赤白。


Download ppt "【定义】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滑脱病证的方剂,统称为固涩剂。属“十剂”中“涩可去脱”范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