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三章 嬰幼兒道德的發展與輔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三章 嬰幼兒道德的發展與輔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章 嬰幼兒道德的發展與輔導

2 第一節 道德的意義與內涵 一、道德的意義 ˙「道德」一詞所蘊含的意義即是「人類行為規範的理論與實踐」。
 ˙「道德」一詞所蘊含的意義即是「人類行為規範的理論與實踐」。  ˙「道德」是人類社會化過程的重要產物,個體隨著年歲增長,必須逐漸學習是非判斷標準,並遵循該標準表現符合道德的行為。

3 二、道德發展的內涵  1.道德認知  2.道德情感  3.道德行為

4 第二節 道德發展理論 一、佛洛伊德(Frued)的心理分析論 1.本我 2.自我
 1.本我  2.自我  3.超我:是個體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透過認同作用的過程而發展起來。

5 二、皮亞傑(Piaget)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一)皮亞傑發現兒童對於遊戲規則的了解與運用和認知能力一樣,都有所發展順序,以下為四個階段: 1.純動作期(0~2歲): 依自己的動作習慣來玩,並沒有任何共同遵守的規則 2.自我中心期(2~5,6歲): 有規則,但幼兒仍隨心所欲地各玩各的,不理會規則的約束,玩遊戲時每個人都可以說自己贏。

6 3.合作期(6,7~10歲): 遊戲過程中逐漸產生交流及競爭,開始考慮相互控制、相互尊重及統一運用的問題,不過對較嚴謹的遊戲規則還是感到模糊的。 4.訂定規則期(11,12歲以後): 已有正確的規則意識,訂定規則就該遵守。

7 (二)皮亞傑歸納他在遊戲中的觀察,以及訪談兒童對各固是中情境的判斷,將人類的道德發展劃分成三個階段:
  (二)皮亞傑歸納他在遊戲中的觀察,以及訪談兒童對各固是中情境的判斷,將人類的道德發展劃分成三個階段:   無律期(stage of anomy) 大約從兩歲至四、五歲階段。這階段的行為表現並不受道德規範的影響,價值判斷也沒有道德或不道德的區別。

8 2.他律期(stage of heteronomy)
大約從五歲至七、八歲左右。這階段行為受他人規範的制約,表現缺乏自發性的動機,較關注行為給自己所帶來的影響。   自律期(stage of autonomy) 兒童大約八、九歲以後 (約小學中年級),會依個人意志做道德判斷,試著訂定道德規範並自動遵守它。

9 三、科伯格(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
較強調認知對道德思考的影響,以晤談的方式,運用許多道德兩難情境的故事及設計探索性的問題,探討受試者在兩難情境中對行動的抉擇及判斷的理由。以下為其中三個著名的故事: 1.漢斯偷藥 警官的抉擇 童子軍的困擾

10 ˙ 歸納柯柏格的道德發展階段共包含三期六階段 (不包含未具備道德意義的零階段)。
■ 零階段: 道德前階段。相當於皮亞傑理論中的「無律期」,依自己的喜好,只要能讓他感到愉快滿意就是好的,令他不舒服的就是不好的。

11 (一)道德成規前期(moral preconventional level)
學齡前至小學低中年級的階段,是根據行為的後果(例如懲罰、獎賞等)或是制定規則者的權威性(例如父母)而定。此時期又分為以下兩階段: ■階段一:避罰服從取向 因為害怕受懲罰而服從規範,盲目地遵循權威者的命令和規定。 ■階段二:相對功利取向 依照該行為後果所帶來的賞罰而定,得到獎賞就是對的行為,被懲罰就是錯的行為。

12 (二)道德成規期(moral conventional level)
大約自小學高年級開始,逐漸以家庭及團體的期望做為道德判斷的指標。此時期又分為以下兩階段: ■階段三:人際和諧取向 好的行為就是能夠取悅他人,得到讚賞,為了能獲得認可,努力順從傳統行為規範及附和眾人。 ■階段四:法律和秩序取向 相信尊重權威、遵守法律和維護社會秩序就是好的行為表現。

13 (三)道德成規後期(moral postconventional level)或稱道德自律期
大約自青年期末開始,重視社群的福利及個人良知的自律。此時期又分為以下兩階段: ■階段五:社會規約取向 強調尊重法律,但不固著於法律,相信法律應該依社會需要做彈性運用及調整。 ■階段六:普遍性倫理原則取向 依據自我選擇的倫理原則來做決定,且這些原則必須符合邏輯的周延性、普遍性和一致性。

14 四、社會學習論 強調學習是由觀察和模仿他人產生,藉由觀察他人的態度及行為來學習社會所認同的規範。

15 第三節 影響道德發展的因素 一、個人因素 1.年齡: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會逐漸減少低層次道德思考,而增加高層次道德思考的傾向。
2.性別:多數的研究大多未發現兩性在道德判斷上的顯著差異。 3.智力:皮亞傑認為認知能力是道德發展的必要條件。

16 二、環境因素 1.家庭:父母是孩子第一個學習對象。 2.學校:務必給予明確的道德概念、以身作則。 3.社會:例如政府的施政民主問題。
4.文化:共同價值體系對個體的思想行為有深遠的影響。 5.傳播媒體:可營造道德成長有利的環境,反之為可能成為敗壞道德的媒介。

17 第四節 幼兒階段的道德教育 一、成人的角色 父母和教師是和孩子接觸最多也最直接的人,可說是第一線道德教育工作者。

18 二、教材與教法 (一)教材的缺失 1.教科書內容過於填鴨,文字簡明,但不易了解,學生只是重覆和背誦,難以消化內在情操。
2.內容過於深奧,所舉之範例陳義過高或不符合時代潮流。

19 (二)教學的困難 1.教師們缺乏參考資料。 2.內容太多,教學時間又太少,為了應付考試,只能以重覆敘述內容,增進學生記憶。 3.缺乏討論,抽象難以理解的內容皆以背誦應付,使道德教育淪為紙上談兵。

20 結語

21 學後活動


Download ppt "第十三章 嬰幼兒道德的發展與輔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