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十五章 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又称位听器,包括位觉器和听器两部分。 第 一 节 外耳 第 二 节 中耳 第 二 节 内耳
2
第一节 外 耳 一、耳廓 二、外耳道 三、鼓膜
3
耳轮 耳垂 三角窝 耳舟 耳甲 耳甲艇 耳甲腔 外耳门 耳屏 耳屏间切迹
4
第一节 外 耳 一、耳廓 耳垂
5
第一节 外 耳 二、外耳道 软骨部 骨部 成人检查鼓膜应向后上牵拉耳廓 鼓膜 儿童检查鼓膜应向后下牵拉耳廓 耵聍腺
6
第一节 外 耳 三、鼓膜 松弛部 紧张部 鼓膜脐 光锥
7
第二节 中 耳 一、鼓室 二、咽鼓管 三、乳突小房
8
第二节 中 耳 一、鼓室—定义 盖壁 乳突壁 迷路壁 鼓膜壁 颈动脉壁 颈静脉壁
9
第二节 中 耳 一、鼓室 面神经管凸 1、外侧壁(鼓膜壁) 2、上壁(盖壁) 3、下壁(颈静脉壁) 4、前壁(颈动脉壁)
第二节 中 耳 一、鼓室 面神经管凸 1、外侧壁(鼓膜壁) 2、上壁(盖壁) 3、下壁(颈静脉壁) 4、前壁(颈动脉壁) 5、内侧壁(迷路壁) 6、后壁(乳突壁) 外半规管凸 前庭窗 锥隆起 蜗窗 岬
10
鼓 室 六 壁
11
鼓室内结构:“三二一加空气” 砧骨 前庭窗 锤骨 镫骨 鼓膜张肌 镫骨肌 鼓膜 前面观
12
鼓室内的结构 ⒈听小骨 即锤骨、砧骨和镫骨 ⑴锤骨 ⑵砧骨 ⑶镫骨 ⒉听小骨链 锤骨 砧骨 镫骨 锤骨 砧骨 镫骨 ㈡鼓室内的结构
听小骨及其连接 ⒈听小骨auditory ossicles(图15-6)有3块,即锤骨、砧骨和镫骨。 ⑴锤骨malleus:形如鼓锤,有头、柄、外侧突和前突。锤骨头与砧骨体形成砧锤关节,位于鼓室上隐窝,并借韧带连于上壁。柄附于鼓膜的脐区,柄的上端有鼓膜张肌附着。前突有韧带连于鼓室前壁;外侧突为鼓膜紧张部与松弛部分界标志。 图15-6听小骨 ⑵砧骨incus:形如砧,有体和长、短二脚。体与锤骨头形成砧锤关节,长脚与镫骨头形成砧镫关节,短脚以韧带连于鼓室后壁。 ⑶镫骨stapes:形似马镫,可分为头、颈、前后两脚和一底。底借韧带连于前庭窗的周边,封闭前庭窗。 ⒉听小骨链 锤骨借柄连于鼓膜,镫骨底封闭前庭窗,它们在鼓膜与前庭窗之间以关节和韧带连结成听小骨链,组成杠杆系统。听小骨链以锤骨前突和砧骨短脚为固定点和运动轴,锤骨柄与砧骨长脚几乎平行,当声波冲击鼓膜时,听小骨链相继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做向内或向外的运动,将声波的振动转换成机械能传入内耳。炎症所引起听小骨粘连、韧带硬化等,听小骨链的活动受到限制,可使听觉减弱。 镫骨
14
⒊运动听小骨的肌 ⑴鼓膜张肌 ⑵镫骨肌 4.鼓索和鼓室丛 5.鼓室的粘膜 无腺体 作用:将锤骨柄牵引拉向内侧,使鼓膜内陷以紧张鼓膜。 鼓索
作用:镫骨头拉向后方,使镫骨底前部离开前庭窗,以减低迷路的压力;并解除鼓膜的紧张状态,是鼓膜张肌的拮抗肌。 鼓索 鼓膜张肌 ⒊运动听小骨的肌 共有2条,分别称为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⑴鼓膜张肌tensor tympani(图15-3)起自咽鼓管软骨部上壁的内面、蝶骨大翼,肌腹位于鼓膜张肌半管内,肌腱至鼓室内,直角折向外下,止于锤骨柄上端。该肌受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支配,该肌收缩时可将锤骨柄牵引拉向内侧,使鼓膜内陷以紧张鼓膜。 ⑵镫骨肌stapedius (图15-3)位于锥隆起内,肌腱经锥隆起尖端的小孔进入鼓室,止于镫骨颈。收缩时将镫骨头拉向后方,使镫骨底前部离开前庭窗,以减低迷路的压力;并解除鼓膜的紧张状态,是鼓膜张肌的拮抗肌,受面神经支配。 4.鼓索和鼓室丛 (见神经系统) 5.鼓室的粘膜 鼓室各壁的表面和听小骨、韧带、肌腱、神经等结构的表面覆盖有粘膜与咽鼓管、乳突窦、乳突小房等处的粘膜相连续。鼓室的粘膜无腺体,固有膜也很薄,紧附于骨膜上。 4.鼓索和鼓室丛 5.鼓室的粘膜 无腺体 镫骨肌
15
第二节 中 耳 二、咽鼓管 连通咽和鼓室 鼓室口 软骨部 骨部 咽鼓管 小儿粗短平 易得中耳炎 咽口 功能
16
第二节 中 耳 三、乳突小房 乳突窦 乳突窦口 乳突 小房
17
第三节 内 耳 一、骨迷路 二、膜迷路 骨迷路是颞骨岩部骨质中的曲折遂道,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为一封闭的管道系统。二者之间的间隙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
18
第三节 内 耳 一、骨迷路 骨半规管 前庭 耳蜗 耳蜗 骨半规管 前庭
19
第三节 内 耳 前 庭: 四个壁 蜗窗 前庭窗
20
第三节 内 耳 骨半规管 前骨半规管 骨壶腹 后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前庭 耳蜗
21
第三节 内 耳 耳 蜗 蜗孔 前庭阶 蜗螺旋管 蜗管 骨螺旋板 蜗轴 鼓阶
22
第三节 内 耳 二、膜迷路 膜半规管 椭圆囊 球囊 蜗管
23
第三节 内 耳 椭圆囊和球囊 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位觉感受器,感受直线变速运动 椭圆囊 球囊
24
球囊斑 椭圆囊斑 壶腹嵴
25
第三节 内 耳 膜半规管 壶腹嵴: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旋转 膜壶腹
26
第三节 内 耳 蜗 管 螺旋器:又称Corti器,听觉感受器,感受声波刺激 蜗管前庭壁 外侧壁 前庭阶 基底膜 鼓阶
28
声音的空气传导 声波 前庭窗 蜗神经 蜗窗(第二鼓膜)
29
声波的骨传导 声波 颅骨振动 骨迷路 外淋巴波动 刺激螺旋器 内淋巴波动 听神经 传导性耳聋 神经性耳聋 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30
⒉静脉 内耳的静脉合成迷路静脉汇入岩上、下窦或横窦。
三、内耳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㈠内耳的血管 ⒈动脉 来自迷路动脉 ⒉静脉 内耳的静脉合成迷路静脉汇入岩上、下窦或横窦。 ㈡内耳的淋巴 ㈢内耳的神经 即前庭蜗神经(Ⅷ) 前庭神经 上支称椭圆囊壶腹神经 下支称球囊神经 后支称后壶腹神经 蜗神经 三、内耳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㈠内耳的血管 ⒈动脉 来自迷路动脉,多发自小脑下前动脉或基底动脉,少数发自小脑下后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迷路动脉穿内耳门后分为前庭支和蜗支,前庭支分布于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蜗支分为十多支,经蜗轴内的小管分布于蜗螺旋管。此外,由耳后动脉发出的茎乳动脉尚分布到部分半规管。这三支动脉皆为终动脉,不能相互代偿。颈椎肥大,椎动脉血运受阻,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以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从而产生眩晕。 ⒉静脉 内耳的静脉合成迷路静脉汇入岩上、下窦或横窦。 ㈡内耳的淋巴 内耳是否存在有固定的淋巴管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外淋巴所含成分与脑脊液相似,但两者略有不同。外淋巴的来源、产生率、循环和吸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前庭内的外淋巴向后与半规管的外淋巴相通连,向前与耳蜗前庭阶内的外淋巴通连,继经蜗孔进入鼓阶。前庭内的外淋巴通过蜗水管向蛛网膜下腔引流。蜗水管位于颞骨岩部内,其外口位于颈静脉窝的内侧,内耳道下方,蜗水管内口位于蜗窗膜的内侧。 关于内淋巴的生成,过去认为是蜗管外侧壁的血管纹分泌所产生,现在则认为是由外淋巴的滤过液所生成。内淋巴的成分与外淋巴的成分有明显的差异。外淋巴成份与脑脊液相近,含有丰富的Na+ 但K+ 很少;内淋巴类似细胞内液,富含K+ 但Na+ 很少。内淋巴所含电解质分子大小、浓度受内淋巴管道上皮的泵系统,特别是血管纹内钠泵的调节。膜迷路内的内淋巴经内淋巴管引流至内淋巴囊,再经内淋巴囊进入周围的静脉丛内。 前庭水管起于前庭内侧壁,向后下走行,开口于前庭水管外口。内淋巴管和部分内淋巴囊位于前庭水管内。前庭水管外口位于颞骨岩部后面,距内耳门后外约11mm,呈裂缝状,常被一骨嵴遮盖,骨嵴对内淋巴囊有保护作用。 ㈢内耳的神经 内耳的神经即前庭蜗神经(Ⅷ),由前庭神经和蜗神经组成,皆为特殊躯体感觉神经,前庭神经节内神经细胞的周围突由3支组成。上支称椭圆囊壶腹神经,穿前庭上区的小孔分布于椭圆囊斑和上膜半规管和外膜半规管的壶膜嵴;下支称球囊神经,穿前庭下区的小孔分布至球囊斑;后支称后壶腹神经,穿内耳道底后下部的单孔分布至后膜半规管的壶腹嵴。 蜗神经由蜗螺旋神经节内神经细胞的中枢突组成,蜗螺旋神经节位于蜗轴螺旋管内,节细胞的周围突穿经骨螺旋板和基底膜,分布于螺旋器,节细胞的中枢突经蜗轴纵管,穿内耳道底筛状区的螺旋孔裂,经内耳门入颅。
31
第三节 内 耳 四、内耳道 横嵴 内耳道底 内耳门
32
小 结 眼球壁的结构 鼓室有哪六个壁? 房水循环 小儿感冒时为什么易患中耳炎? 视神经乳头 内耳的组成 黄斑(中央凹) 位置觉感受器有哪些?
小 结 眼球壁的结构 房水循环 视神经乳头 黄斑(中央凹) 眼副器有那些? 结膜分部 眼外肌(作用) 鼓室有哪六个壁? 小儿感冒时为什么易患中耳炎? 内耳的组成 位置觉感受器有哪些? 什么叫corti 器? 声波是怎样经空气传导入内耳的?
33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努力吧!你会成功的。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