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素问·厥论 主讲人 王洪京.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素问·厥论 主讲人 王洪京."—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素问·厥论 主讲人 王洪京

2 【题解】 厥,逆也。厥证,是指脏腑经络气血逆乱,而致四肢厥冷或热,以及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的一类病证。本篇专论寒厥、热厥、十二经厥逆诸种厥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以及预后等,正如吴崑所说:“篇内悉论诸厥之证”,是讨论厥证之专篇,故名“厥论”。

3 【目的要求】 1.掌握寒厥、热厥的含义,形成病因、病机、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 理解昏厥形成的病机。
3.了解六经厥的病机及其临床意义。 4. 熟记 “阳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4 【原文串讲】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厥,这里指厥证,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由气血逆乱、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的各种病证。寒热,指厥证有寒厥、热厥之分)者何也?歧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杨上善注:“下,谓足也,足之阳气虚也,阴气乘之,足冷,名曰寒厥。” );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杨上善注:“足之阴气虚也,阳气乘之,足热,名曰热厥。”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歧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足三阳经下行,沿下肢外侧而止于足趾外端,故曰“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歧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裏(足三阴经均起于足趾之内侧端,沿下肢内侧上行,故曰“五指之里”),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不从外,指非受外邪所致。皆从内,言寒从中生,阳虚不制阴则寒)也。

5 【译文】 黄帝问道:厥病有寒有热,这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说:下部的阳气不足,便产生寒厥病;下部的阴气不足,便产生热厥病。 黄帝问:热厥的发热,必定先从足底部位开始,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阳经之气在足五趾的外侧运行,足的阴经,则集中在足下会聚到足心处,如果阳经之气过于亢盛,阴经之气不足,阳经之气就会乘虚占据阴经之气的位置,所以足底部就会发热。黄帝说:寒厥病的冷,必定先从足五趾开始,然后向上行走到膝关节部位,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阴经之气在足五趾的内侧运行,先交会于膝下踝上“三阴交”部位,再向上聚合到膝关节上部大腿内侧,由于阳气不足,阴气偏于亢盛,所以就从足五趾一直到膝关节上部发冷。这种寒冷,不是外来寒气侵犯造成的,而是由于体内阳气虚弱引起的。

6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歧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脾胃二经行于腹,皆近前阴。前阴周围有九脉循行,此独言脾胃二脉,是因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之故)。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指患寒厥证的人,自恃身体强壮而不知惜身),以秋冬奪於所用(自恃体壮,故于秋冬阳消阴长之节令不知节欲保养,房事过度,使精气耗伤,损及肾阳),下氣上爭不能復(张介宾注:“精虚于下,则取足于上,故下气上争也。去者太过,生者不及,故不能复。” ),精氣溢下(指阳虚下元不固之滑精),邪氣因從之而上(气随精泄,元阳虚衰,阴寒内盛,潜而上逆)也;氣因於中(气,指阳虚所致的阴寒之气。此指阴寒之气自内而生,非自外感),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此指阳气虚衰,经络失于温煦),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7 译文:黄帝问:寒厥病是由于什么过失造成的呢?岐伯说:外生殖器是众多经脉会聚的部位,也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会合的地方。人体和自然界一样,都是春夏两季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两季阴气盛而阳气衰。那些患寒厥病的人,多半自恃身体壮实,在秋冬阳气不足的时候放纵情欲,或者劳累过度,因而损伤了肾脏的阳气,肾脏阳气虚,便代偿性地向处于身体中部的脾胃索取补给,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能恢复到正常,肾脏阳气虚弱,则封藏精气的功能失常,造成精气向下溢出。另外,由于肾脏阳虚,阴寒之气亢盛,就向上逆行,停留在中部的脾胃,使脾胃的阳气也受到损伤,功能失常,不能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的经络中去,阳气失去了养料补充,就一天天地衰弱下去,而阴寒之气却独自存在,四肢得不到阳气的温暖,所以出现手足寒冷的症状。

8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歧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酒为水谷之精,熟谷之液,其气慓悍,故入于胃之后即先从卫气行于皮肤而充盈于络脉,经脉与络脉不能同时充盈,故曰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长期饮酒,酒性热,热则伤阴,故阴虚。阴虚则阳气入乘于胃,阳盛伤胃),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指水谷精气无以化生而虚衰),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醉饱入房,脾肾两伤,脾伤则不能运化,肾虚则无气以资脾,故令酒食之气聚而不散),酒氣與榖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徧(同“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有衰(《甲乙经》作“肾气日衰”。肾气,指肾中之阴气),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9 译文:黄帝问:热厥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回答:人饮酒,酒入胃后,先随卫气充皮肤的络脉,经脉与络脉不能同时充盈,而致络脉满溢、经脉空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长期饮酒,酒性热而伤阴,伤阴则阴虚,阴虚则阳热之邪乘虚而入,而致胃中实热,胃中热盛,不能化生水谷之精气,则精气衰竭,精气衰竭则不能营养四肢。诸凡阳手足发热的人,一般必有频繁的醉酒、饱食后入房的因素,以致两伤脾胃,酒与饮食聚集不能运化,酒气与谷气相搏结化热,热邪内盛,故热气逐渐遍及周身,出现内热、小便红赤的症状。酒的性质是慓悍滑疾,易伤肾阴,肾阴日衰,阳气独盛,故手足因之而发热。

10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即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歧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高世栻注:“阴寒之气盛于上,则上下皆阴,而阳气虚于下,下虚则腹胀满,以明腹满而为寒厥之意。” ),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重,并、聚也。邪气,指气失其常,亦即逆乱之气。谓在下的肾阴虚衰,阴不制阳,失于制约的肾中阳气上扰,于是气机为之逆乱),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译文:黄帝问:寒厥、热厥证,有的还表现为腹部胀满,有的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有的半日、严重的一日后方才苏醒,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阴气盛则阳气虚,阳气虚则腹部胀满。阳气盛于上,则肾阴虚,阴虚不能制阳,则肾阳上扰而为逆乱之气,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11 “精虚于下,则取之于上,故下气上争也。去者太过,生者不及,故不能复也。” ------张景岳注
【释义】 一、寒厥证 下气上争不能复 “精虚于下,则取之于上,故下气上争也。去者太过,生者不及,故不能复也。” 张景岳注

12 寒厥的生成 阴气独在 阳气衰 秋冬 肾中精气耗伤中焦水谷精气补充不及 精气溢下 阴气盛阳气衰 夺于所用 寒厥 纵欲过度 劳倦太过

13 二、热厥证 精气耗损 阴气虚 数醉饱入房 热厥 酒气与谷气相搏 阳气独盛

14 《内经》与《伤寒》热厥之比较 热厥 病因 症状 原文 病机 治疗 内经 内伤杂病 手足为之热 陰氣衰於下 热盛于中 精气虚衰 阴虚阳亢
知柏地黄汤 伤寒杂病论 外感病 手足厥冷 熱深厥深 阳气不能通于手足 白虎汤

15 二、昏厥证

16 “腹满”与“暴不知人” ①两种病 夫曰阴气盛于上则腹胀满者,乃上文之寒厥。阳气盛于上则不知人者,乃上文之热厥耳。 马莳

17 ②一种病证 《甲乙经》中没有“阳气盛于上”五字,而作“腹满”二字。

18 “阴气盛上则下虚” ①足太阴之气; ②足少阴; 阴气 ③下焦之阴气;

19 昏厥的病机: 阴阳之气上下升降逆乱,阴 阳偏盛偏衰,而致昏厥。 其中,阳气逆乱于上是阴阳之气逆乱的关键: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

20 本段小结 一、本段原文阐述了三种厥. 二、厥证主要是由于脏腑经脉气血阴阳失调,偏盛偏衰,或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所致。

21 三、寒厥、热厥的病机主要是肾虚。 四、昏厥是阴阳之气上下升降逆乱,导致阴阳偏盛偏衰引起。其关键是阳气的逆乱。

22 【原文串讲】 帝曰:善。願聞六經脈(马莳注:“此言足六经之厥状病能也。” )之厥狀病能也。歧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xuan音眩)仆(下虚上实,气机上逆,故见眩晕或晕倒之症。眴,通眩)。陽明之厥,則癲疾(癫疾,指癫狂病。经热入腑,阳邪炽甚,故发狂癫)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脇痛,heng(胫骨,此指小腿)不可以運。太陰之厥,則腹滿cheng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脾失运化,胃气不降,“胃不和则卧不安”,故不得卧)。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少阴脉循喉咙,挟舌本,经热,故口干。肾司二便,热移膀胱,故溺赤。关门不利,故腹满。肾脉注胸中,热随经上至心,故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heng內熱(肝脉抵少腹,热郁故肿痛)。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言经气逆乱之厥证的刺治方法)。

23 译文:黄帝说:讲得很好。希望你再给我讲讲六经发生厥病的表现。岐伯说:足太阳经发生厥病,可以见到头部肿胀而有沉重感,两脚不能行动,并发生眩晕昏倒的症状;足阳明经发生厥病,可以见到象癫病一样的症状,奔走呼叫,腹部胀满,不能平安入睡,面部发红发热,精神错乱,出现幻觉,胡言乱语;足少阳经发生的厥病,可以见到突发性的耳聋,面颊部肿胀发热,胸胁部疼痛,小腿活动不方便;足太阴经发生厥病,可以见到腹部胀满,大便不通畅,不想吃东西,如果勉强进食则引起呕吐,不能安睡;足少阴经发生厥病,可以见到口干,小便颜色发红,腹部胀满,心痛;足厥阴经发生厥病,可以见到小腹部位肿胀疼痛,小便不通畅,喜欢采用屈膝状的体位睡觉,并见到阴囊收缩,小腿内侧发热等症状。总之,对这些厥病进行治疗时,病变性质属实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对于不虚不实的,则可以取发病之经的穴位来治疗。

24 太陰厥逆,heng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取受病之经的腧穴而治);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衂,治主病者。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陽明厥逆,喘欬,身熱,善驚,衂,嘔血。 译文:足太阴经的厥逆病变,出现小腿痉挛拘急,心痛牵连到腹部,治疗时取受病经脉上的穴位;足少阴经的厥逆病变,出现腹部虚性胀满,呕吐,腹泻大便清稀,治疗时取受病经脉上的穴位;足厥阴经的厥逆病变,出现腰痛,痉挛,腹部虚性胀满,小便不通,精神错乱,胡言乱语等症状,治疗时取受病经脉上的穴位;如果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经脉都发生厥逆病变,就会出现大小便不通,并使病人手足寒冷,见到这种情况,过三天就要死亡。足太阳经的厥逆病变,出现身体突然发作的僵直跌倒,呕吐物中带有血液,经常鼻出血,治疗时取受病经脉上的穴位;足少阳经的厥逆病变,出现关节筋骨活动不便,腰部不舒服,动作不自如,颈部发硬,不能回头,如果并发肠部痈肿,则是不治之症,如果再见到病人发惊,就可能会死亡;足阳明经的厥逆病变,出现咳嗽,身体发热,容易受惊,鼻中出血,呕吐出血液等症状。

25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欬,善嘔沫,治主病;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痺,嗌腫,痓(《新校正》谓全元起本作“痉”),治主病者。 译文:手太阴经的厥逆病变,出现腹部虚性胀满而咳嗽,常常呕吐出泡沫状物等症状,治疗时取受病经脉上的穴位;手厥阴经和手少阴经的厥逆病变,出现胸部疼痛,牵连到喉咙,身体发热等症状,这是一种很难治疗的病症。手太阳经的厥逆病变,出现耳聋,眼中流泪,颈项发硬不能回顾,腰部发硬不能俯仰身体等症状,治疗时取受病经脉上的穴位;手阳明经和手少阳经的厥逆病变,出现喉痹、咽部肿胀,以及肢体、颈项强直等症状,治疗时应该取受病经脉上的穴位。

26 【释义】 六经脉之厥和十二经脉之厥证中,有寒、热、虚、实不同证候,但统观全篇,不出寒、热两大纲领。结合临床,其中包括多种病证,如太阳之厥,颇似中风卒倒;阳明之厥,则似后世所言之热厥证;太阴之厥类似食积而致之食厥;少阴厥逆似是上吐下泻虚脱之厥;呕血、衄血而致之厥则属血厥等。可见本篇所述是有其实践基础的。

27 《内经》中厥的含义 《内经》厥为义有五:一是指气逆的病机,又作厥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寒则厥,厥则腹满死。”王冰注云:“厥,谓气逆。”二指手足逆冷症状,如《素问·五脏生成》谓:“血……凝于足者为厥。”王冰注曰:“厥,谓足逆冷也。”三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如《素问·大奇论》曰:“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四指气逆所致的病证,本篇之厥即属于此。五有“尽”意,如《灵枢·阴阳系日月》:“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28 谢谢!


Download ppt "素问·厥论 主讲人 王洪京."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