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一章 复习与提高 教学内容:加法与减法 乘法与除法 计算器计算 节约用水 分数
2
友情提示: 1、在加减法、乘除法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并且让学生记住加减法、乘除法的关系,这样学生在练习中才能达到熟练自动化的程度,也为以后学习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小学阶段的方程解决不会涉及等式的性质,只能用加减法、乘除法的关系,而我在教五年级的学生解方程时,有部分同学总出错就是因为关系没搞清楚,所以一开始学习是就要牢固掌握。
3
2、计算器的用法学生生活经验多,没有问题,关键是用计算器让学生去探索一些规律,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逐步发展计算的灵活性。
4
3、初步认识相等的分数,可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认识。例题有这样一题:小胖、小亚得到的巧克力都是1/2,他们得到的巧克力一样多吗?须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为什么同样都是1/2,所表示的巧克力数却不一样,并且让学生借助课本上的图标出小胖、小亚各自的1/2具体是多少。
5
第二章 数与量 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 平方千米 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 从克到吨 从毫升到升 四舍五入法 整理与提高中:进一法、去尾法
第二章 数与量 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 平方千米 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 从克到吨 从毫升到升 四舍五入法 整理与提高中:进一法、去尾法
6
友情提示:1、大数的读写中首先“数级”是最基础的,要让学生理解“数级”,比如: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级表示多少个亿,还要让学生熟记每一个数级分别有哪些数位。其次在大数读写时,看似简单,但对于稍复杂的大数读写,往往错误百出,所以建议老师们在教大数读写是多让学生利用“分级”这个拐杖。例如: 写成103|4000再去读数。
7
2、“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这几个内容都是培养量感的,而量感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的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只能靠具体的事物帮他们建立量感。所以我在教面积单位时会让学生用身边的事物去记面积单位。例如:人的指甲盖大约1平方厘米;墙上的开关器大约1平方分米;教室里一块地砖大约1平方米;33个我们学校这么大大约是1平方千米;并且我还找来1平方米的纸片让学生上来站一站,看能站多少同学,从而体验1平方米的大小。学生能根据身边的事物去感觉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就能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
8
而单位之间的进率理解,教学媒体做的非常好,动态形象的表示出了单位之间进率的关系,用好媒体适时板书效果会非常好。从克到吨的教学同样如此,例如:一枚两分硬币1克,4个苹果1千克,20个老师体重或30个某同学体重是1吨。从毫升到升借助我的一篇案例来说一说。(案例)
9
从毫升到升(第一课时)P22-2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3、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师:自然实验室每个桌上准备一个1毫升的量筒,1升的烧杯,大小不相同的杯子若干,1个吸管,水若干。生:收集可以装液体的容器
10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拿出一个水多的大瓶,然后给他们看很少水的小瓶,问两瓶水哪瓶装的水多?猜一猜。 生:第一个装的水多。因为它比较大。 师:有什么方法验证我们的猜测? 生:目测。 生:测量整个瓶水的重量,然后把水倒出来,测量瓶子的重量,最后计算出水的重量 生:倒在杯子里。看谁倒的杯数多。
11
2、创设情境:师倒水 生发表不同意见:要把水倒在同样大小的杯子里才能比较出多少 ······ 课件演示得出结论:因为第一个水壶的水有5杯,第二个水壶的水有4杯,所以第一个水壶装的水多。 3、揭示课题:那么到底每一瓶里精确地有多少水呢,又用什么来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可以测量水的多少的一个单位“毫升”
12
二、新课学习 1、出示5毫升的量筒 师:观察上面有什么? 生:有1、2、3、4、5、有刻度线,还有ml 演示:用滴管向量筒中滴1毫升水 师:这里的水的刻度指着1,表示水有1毫升,也可以写作1ml。(板书) 师:1毫升的水到底有多少?(让学生合作动手操作)有什么发现? 反馈:很少。只有一滴。 师:3毫升的水有多少呢?小组操作。 汇报:水到量筒的刻度线3这里。
13
2、(现在看一看刚才的两瓶水到底有多少毫升)请学生把刚才的两瓶水倒入量筒中,并说说有多少毫升?哪一杯水多? 3、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毫升? 生举例。(学生可用自己带来的饮料瓶之类举例也可用自己看过的物品举例)
14
师:这里也有一些用毫升表示的物品 出示22页日常生活中用毫升表示的物品
让学生完整的描述每一幅图的意义。 4、小结:液体的多少可以用毫升表示。
15
(二) 升的认识 师:除了用毫升表示液体的多少还可以用什么表示呢?生:升 这里也有一些用“升”表示的物品。 出示23页中几个容器的图片
16
观察:出现什么新情况?为什么? 师:当液体物品较多时,一般使用升做单位来表示。 补充课题:升。 出示1升的量杯 观察感知1升的实际多少,初步具备1升的量感,建立1升的表象。 那么1升到底有多少呢?1升跟毫升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生:1升=1000毫升 师:真如同学所说的嘛,你有办法验证吗? 实验:把两瓶分别为500毫升的饮料倒入空瓶中,总共1000毫升,再把1000毫升的水倒入1升量杯,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1升=1000毫升 1L=1000mL
17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物品也是用升作单位的,你知道哪些呢?
(学生举例) 试一试 填空:P24/3上面四道,口答
18
师:什么时候用毫升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升做单位?
小结:一般液体较少时,用毫升作单位,液体较多时,用升做单位。 全班练习剩下四题(校对) 三、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的感受有哪些? 四、课后作业 小实践:根据1升水的容积动手制作1升量具并使用其测量周围容器的容量,进一步丰富学生对1升的量感。P24
19
3、“四舍五入法”与复习与提高中的“去尾法、进一法”进行凑整方法一样,关键是先要找到凑整到的那一位。例如:“ ”不管用何种方法凑整到十万位,都要先找到十万位的“9”然后看它的右一位,是“进”还是“舍”,这看你所用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习得之后是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例如:大瓶的饮料倒入杯子后能倒几杯有剩余,只能是用“去尾法”取整数;刷墙买涂料需几桶整桶不够,只能是“进一法”取整数等等。
20
第三章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内容:比一比 分数的加减计算 小探究----“分数墙” 整理与提高中:数射线
第三章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内容:比一比 分数的加减计算 小探究----“分数墙” 整理与提高中:数射线
21
友情提示:1、学生已经在第六册中学习过分数(一),初步了解了分数概念——几等份中的几份。分数(一)中是先认识“几分之一”并以“几分之一”为计数单位,通过“几个几分之一”来认识“几分之几”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把分数的意义、计算与自然数的意义、计算进行了有效的连结。在分数(二)中继续使学生通过“几分之几就是几个几分之一”的观点来学习分数,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加减计算。例如:比较2/5、3/5同分母分数,就用2个1/5比3个1/5,从而得出2/5小于3/5,再经观察、概括得出“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就大”的结论。
22
可是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一下子想到这种方法。因为学生关于分数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还没有达到以形式运算为手段进行教学的程度,还需要借助具体直观的模型。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借助三种模型:圆型(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线型(线段或者长条平均分成若干份)以及离散型(一箱苹果的个数),帮助学生学习分数。在学习中从“画一画”和“推一推”两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处理好具体与形式的关系。
23
2、在学生自己尝试计算4/9+1/9时出现了结果5/18,也就是分子和分子相加,分母和分母相加。这是因为学生在画单位量时画了两个,比如说学生画了两个圆,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圆想加的情况。所以在用“画一画”这种方法解决分数加减时,都只能出现一个单位量,加法用放进来、减法用拿出去,从而避免错误。
24
3、在整理与提高中,进一步发展在“分数墙”建立起的分数概念,将分数理解成数射线上的一个数。了解“分数”不仅仅代表一个操作过程(3/4是先把某物进行4等分,再取其中的3份),同时是一个数学对象,是一个像自然数一样可以表示在数射线上的数。从而初步实现“分数”概念从“过程”到“对象”的转变。
25
第四章 整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工作效率 树状算图与算法流程 正推 三步计算式题 逆推 文字计算题 运算定律 应用
第四章 整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工作效率 树状算图与算法流程 正推 三步计算式题 逆推 文字计算题 运算定律 应用
26
友情提示: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量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由于学生平时接触较少,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学习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工作效率”的含义不易理解,往往把工作效率与工作量混淆起来,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加强辨析与比较,反复进行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量三个量之间的关系的认知,让学生充分理解每小时(每分、每秒等)完成的工作量叫做工作效率。
27
具体做法:①在解题时,让学生讲清楚已知哪两个量求哪个量。②可以出一些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完成,如:一只燕子飞行了10分钟,( )它总共飞行了多远?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说出缺少的条件,然后列出算式。③让同桌编一些问题给对方完成,这样学生会非常感兴趣。
28
2、数状算图作为一种方法主要是帮助学生能从条件出发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能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含有三个量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由于数状算图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经常用到,所以我还是建议老师们让所有的同学都去画一画。还因为老师们教学之后会发现有一批稍微聪明一点的孩子认为画数状算图很麻烦,如果这样一直不去画它,学生就不会养成借助数状算图来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失去了学习这种方法的机会,也不会感悟到数状算图的优点。
29
3、正推是一种常用的思想方法,借助滚动的数球通过计算通道来反映数球上数的变化,最后从计算盒中输出结果,为学生学习三步计算式题,理解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做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重难点在于学生是否能根据计算通道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特别是要添圆括号的道理。所以在这里要复习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明确乘除混合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在解题时让学生说清楚添圆括号的道理。
30
4、在学三步计算式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混合运算,知道同级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这里将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总结,同时计算的步数从两步增加到三步,式题中还将出现方括号。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明确:在既有圆括号、又有方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圆括号里的,再算方括号里的。同时指出的是,本章的教学仅限三步,计算数据也不宜过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练习时应注意把握正确的尺度,将重点放在掌握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上,不要人为地为学生的计算设置难度。
31
由于四则混合运算对学生的思维有序性有一定要求,因此在教学时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如自觉检查(先检查运算顺序,再检查每一步计算是否正确)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三步计算式题的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想法:①学生对算24比较感兴趣,教师在平时课前两分钟可出示这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②在计算时可让学生用直线划出先算的那一步,从而养成仔细审题,落笔前先根据运算顺序确定运算步骤的习惯,不要小看这一步,这一步做好了,可让班级里大部分同学计算顺序牢固掌握。③刚教综合算式时,先让学生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叙述运算顺序,如【9-(2+3)】×6读成“9减去2加上3的和,所得的差再乘6”而不是只会用以前的读法④为了使计算不至于太枯燥,设计练习时,可以设计小胖、小淘气做错的题让学生辨析,也可同桌编题,一个同学写,一个同学做,看哪组编的最多,算得最多。
33
5、逆推是一种常用的思想方法。教材借助滚动的数球,通过计算通道来反映数球上的变化,最后从计算盒中输出结果。与正推正好相反,逆推已知的是数球进入计算通道后输出的数,要求的是数球进入计算通道前输入的数。逆推的思想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字计算题、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做了铺垫,也为以后学习解方程进行孕伏。在教学时,反馈的重点应放在推算的思路上,要让学生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关系,有根有据地说出这样算的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4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可以边画树状算图(逆推的算图)边写逆推的算式,帮助学生理清算图与算式之间的联系。并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用正推的思想进行检验的意识,为今后将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做铺垫。
35
6、文字计算题的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教学重点应放在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上。引导学生从文字计算题的问题出发,用逆推的思想分析文字计算题的结构,对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也为进一步学习用综合式解答应用题作必要的准备。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教材仍旧采用树状算图来展示逆推的思考过程,紧紧抓住“最后一步求什么?”这个问题展开,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特别要指出的是,文字计算题的步数不宜过多,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6
在教学文字计算题时,我的想法是:①一开始要给学生清晰的思路,如:“23除1886的商减去46,差是多少?”最好是圈出重点词“差”,然后去找“减去”,这样文字题的基本结构知道了,再去看“被除数”、“减数”分别是什么,最后列式时要看清楚是否加括号。②要帮助学生区别“除、除以、被-----除”因为这里是教材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数学术语。③注意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把列好的算式自己用数学的语言读一读,看是否与题目的意思一致,从而发现错误。
37
7、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与以往不同的是,教材强调学生结合熟悉的问题情境,鼓励他们在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中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运算定律的讲解,应直观形象,通过不完全归纳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再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并用字母来表示。
38
对于简便计算,教材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做的,借助我的一篇案例来说一说。(案例)。
39
乘法分配率 认知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能运用运算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会运用这个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40
一.情景的引入 前面,我们学了加法地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地交换律,结合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发现乘法的又一个运算定律。 小胖他们的爱心助学大行动结束了,这次行动的营业额将全部捐献给希望小学,用于学校操场的扩建(请你仔细观察条件及问题) 电脑出示:(生观察) 要求的问题是:(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有多大?) 原来的操场与扩建后的操场有什么变化? 生:
41
二.探究新知: 师:扩建后的操场面积到底有多大呢?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请列出综合算式计算。 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交流 1先算扩建后操场的宽,再用长×宽算扩建后操场的面积。 板书:65×(32+15) =65×47 =3055(平方米)
42
2先算操场原来的面积,,再算增加的面积,把这两个面积相加后得到扩建后操场的面 积。 板书:65×32+65×15 =2080+975 =3055(平方米) 师: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把你发现的和同桌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43
生发言 板书:65×(32+15)=65×32+65× 可利用交换律写成:(32+15)×65=32×65+15×65 师:你们发现的规律正确吗,请你在距两个例子验证一下。 生:(8+3)×4=8×4=3×4 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
44
那么,怎么用文字描述乘法分配律呢?仔细观察等号左边和右边。(小声说一说) 生1: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右边是两个积相加[这两个积是怎么来的?] 生2: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生:能。 板书:(a+b)×c=a×c+b×c 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方便,简洁,这就是数学的美。
45
三.尝试练习: P56试一试。 练一练。 四.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你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它的简便算法。
46
8、复合应用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应用题组成的,因而有几组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对学生而言,复合应用题中一些没有直接给出的数据,必须从几个互相关联的已知数中选出两个已知数来求得,除了题目所叙述的主要问题外,学生自己还应当提出中间问题,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维,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47
教材中分析问题采用了 分析法和综合法并借助数状算图来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力图通过形象的关系链条来降低学生解题的难度。下面借助我的案例来说一说。(案例)
48
应用(一) 认知目标: 1.知道复合应用题的结构。 2.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确定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能力目标: 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商之差三步)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思路,并能正确解答。
49
一.基础训练 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⑴四⑴班冬季晨跑,每天跑800米,跑了5天,______? ⑵三年级有学生152人,四年级有学生160人,______? 根据问题,联系求问题所需的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⑴汽车一天运货多少吨? ⑵小巧平均每分钟比小胖多做多少题?
50
二. 探索新知。 1. 出示题头图及题目。 ⑴工程队修一条长为84千米的公路,原计划28天完成。(实际21天完成) A:a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题头图及题目。 ⑴工程队修一条长为84千米的公路,原计划28天完成。(实际21天完成) A:a.你能提什么问题。 b.又加上一个条件(实际21天完成)你又能提什么问题? 刚才同学们提了好几个问题,你觉得谁的问题解决起来复杂一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类稍微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板书:应用。
51
B:谁来说一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C:分析讨论。 要求“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千米?”怎么球? 自己列式解答。(可借助树图) 把你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交流。
52
我们小组的意见是:(综合法)正过来想,从已知条件出发思考,逐步推出所求得问题。 ㈠先根据一条长84千米的公路,原计划28天完成,求出原计划每天修的米数。 84÷28=3(千米) ㈡再根据一条长84千米的公路,实际21天完成,求出实际每天修的米数。 ÷21=4(千米) ㈢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的米数。 -3=1(千米)
53
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分析法)逆过来想,从问题出发思考,逐步追溯到条件。 要求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千米,必须要知道实际每天修多少千米,还需要知道原计划每天修多少千米。 懂了吗,谁来把他们小组意见再给我们讲述一下。 D: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第一种先从条件出发,第二种逐步推出所求问题。 找出了需要的条件,然后又怎么样?(看已知条件) 在解决问题是经常需要像第二种:把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结合起来想。
54
E:那么,根据树状图综合算式怎么列: 84÷21-84÷28 =4-3 =1(天) 刚刚在下面我发现有一个同学这样列的:84÷28-84÷21对不对,为什么?
55
2.加深理解,展示思维过程。 ㈡工程队修一条为84千米的公路,原计划每天修3米,实际每天修4米。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 请你选择这两种思维方法的一种来解决问题,先画树状图,在列出综合算式。(生独立完成) 交流:
56
三.巩固练习。 1.小丁丁和小胖每人各打一篇3000字的文章。小丁丁每分钟能达75个字,小胖每分钟能打60个字,照这样计算,小丁丁比小胖提前几分钟完成这项工作? 2.买20箱苹果需600元,需20箱梨需700元,没箱苹果比每箱梨便宜几元? 要求:先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在画出树状图,列出综合算式。 反馈交流,你是从?开始。 你是从?开始。
57
四.拓展练习。 有一批苹果,每筐装56千克,可以装60筐。现在只有56个筐,要把苹果都装上,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 ×60÷56- ×(60-56)÷56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处理这类教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是有哪些方法?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58
理清问题是什么?实际工作效率-原计划工作效率 利用表格表示出实际工作效率84÷21原计划工作效率84÷28即可列式
工作量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原计划 82千米 28天 实际 84千米 21天 理清问题是什么?实际工作效率-原计划工作效率 利用表格表示出实际工作效率84÷21原计划工作效率84÷28即可列式
59
第五章 几何小实践 教学内容:圆的初步认识 线段、射线、直线 角 角的度量 角的计算 整理与提高中:圆与角
第五章 几何小实践 教学内容:圆的初步认识 线段、射线、直线 角 角的度量 角的计算 整理与提高中:圆与角
60
友情提示:本章的教学内容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学生通过前几年的学习(主要是动手操作)已积累了不少有关圆、线段、角的经验。本章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建立有关圆、线段、射线、直线、角的初步概念。并对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相互关系进一步梳理。此外注重学生对概念“圆、线段、射线、直线、角”形成的过程,并通过让学生画各种丰富多彩的图形体会到几何的美,从而对几何产生浓厚的兴趣。
61
在教学是我有以下的想法:①学习几何概念是让学生通过图形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住概念是必要的。②在圆的认识上,要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去认识圆,用身边的物品去画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随处可见。③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最好能在板书时形成表格便于比较。如: 名称 图形 相同点 不同点 线段 射线 直线
62
④角的度量,学生易把60度与120度画成同样大小,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看清楚零刻度线在内圈还是外圈,从左向右看还是从右向左看。在量出一副三角板的角度后最好能让他们不通过量直接说出每一个角的度数,这也为复习提高作准备。
63
⑤复习提高中,通过计算与思考发现“两直线相交时,对顶角是相等的”,又通过对“两块正方形板的部分重叠”中角的计算发现“同角的余角是相等的”当然这些术语是不出现的,也不作为性质出现,只是为将来几何中重要的有关的角的性质作了准备。教学中教师们会发现学生会计算角的度数,但让学生自己书写推理过程时,往往书写过程不规范,不合逻辑,这很正常。这里能提高一些接受能力强的同学的逻辑推理能力即可,后进生不作要求。
64
圆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圆,归纳出生活中圆形物品的共同特征。 2
圆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圆,归纳出生活中圆形物品的共同特征。 知道“圆心、半径”的含义,能在任意圆中标示出圆心和半径。 3.借用生活中的用具画大大小小的圆。 4.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能用绳子和圆规画圆。
65
过程能力与方法: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圆和画圆,使学生发现圆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形状,是美的形态,感受圆形物体带给大家的美好回忆。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归纳出生活中圆形物品的共同特征。确定画圆的方法:先定圆心,再定半径,然后再画圆。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圆规。
66
一、 图片展示,揭示课题 师出示各种圆形图片,请学生观察分别是什么?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揭题: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是圆形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 板书:圆的认识
67
二.圆的认识 1.初步认识圆 师:圆形的物品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圆形跟以前学过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生:可以滚动;边是曲的,没有直的边;圆的边弯曲程度都差不多
68
2.通过游戏认识圆的本质 每组的第一排选一位同学比赛扔橡皮,谁最先把橡皮扔到讲台的粉笔盒里,就算哪组赢。 比赛规则刚说完不久,同学开始窃窃私语,有的开始叫起来。(不公平) 怎么不公平呢?(生讲述理由) 公平规则:每位同学到粉笔盒的距离相等。(生比赛) 师:如果再多一些同学参加这个游戏(演示),那么以粉笔盒为中心的外圈将会是怎样的情况?(圆形) 师:在这个圆形当中,每个同学到粉笔盒的长度怎样?
69
3、通过课前画好的圆认识圆的特征 O r P
70
根据刚才的游戏,中心的这个点代表了粉笔盒,圆上的任意一点代表了 一位同学。 师:我们把中心的这个点叫圆心,用O表示,圆心O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 叫做半径,用r表示。(师边说边在图上演示) 师:半径还能画吗? 生:可以,能画无数条。同一个圆中半径相等。 师:小结圆的特征
71
三、画圆 1、生尝试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圆规、硬币、杯子的圆形口,用短绳绕笔尖 2、介绍体育老师在足球场上画圆(媒体演示) 提问:在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生:①绳子一端固定在一点上,②拉紧绳子 3、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演示绳子画圆的方法其他同学观察最后交流画圆 的注意点。①确定中心②半径固定画圆 但用绳子不方便所以发明了圆规
72
4、演示用圆规画圆 师提问应该怎样画(通过前面用绳子画圆的基础学生能自然想到画法) 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先在纸上确定一点作为圆心(打上X), 把圆规两脚分开,使两脚尖之间的长度为r, 再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圆心上, 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圆心旋转一周, 就画出了一个圆。 结论:先定圆心,再定半径
73
5、练习画圆 根据所学方法画半径为2厘米的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5、练习画圆 根据所学方法画半径为2厘米的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74
谢谢大家!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