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外生(20)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21),絕情欲(22),棄疑滯(23),使庶幾之志(24),揭然(25)有所發,惻然有所感;忍屈伸(26),去細碎,廣咨問(27),除嫌吝(28),雖有淹留(29),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30)。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31)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32),不免於下流(33)矣。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 誡外生(20)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21),絕情欲(22),棄疑滯(23),使庶幾之志(24),揭然(25)有所發,惻然有所感;忍屈伸(26),去細碎,廣咨問(27),除嫌吝(28),雖有淹留(29),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30)。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31)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32),不免於下流(33)矣。"—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誡外生(20)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21),絕情欲(22),棄疑滯(23),使庶幾之志(24),揭然(25)有所發,惻然有所感;忍屈伸(26),去細碎,廣咨問(27),除嫌吝(28),雖有淹留(29),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30)。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31)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32),不免於下流(33)矣。

2 [注釋] (20)外生:即外甥,姊妹家的兒子。(21)慕先賢:仰慕古代的賢人。(22)絕情欲:排除不正當的欲望。也就是“儉以養德”的意思。(23)棄疑滯:拋棄動搖不定的想法。其意近于“寧靜以致遠”。(24)庶幾之志:指美好的志向。庶幾:好學而可以成才的人。王充《論衡·別通》:“夫孔子之門,講習五經,五經皆習,庶幾之才也。”(25)揭然:高高地。(26)忍屈伸:能忍受不得意的事情。屈伸:偏義複詞,重點指屈。(27)廣咨問:多方面地向別人請教。咨:諮詢。(28)除嫌吝:清除疑惑和恥辱。(29)淹留:停頓不前。(30)不濟:不成功。(31)碌碌:平庸,無所作為。(32)竄伏於凡庸:陷在庸俗的境界裏不能自拔。(33)下流:低水準,不成器。

3 翻譯:一個人應當有高尚遠大的志向,仰慕先賢,戒絕情欲,拋棄阻礙前進的因素,使先賢的志向,在自己身上顯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內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丟棄瑣碎,廣泛地向人請教諮詢,支除猜疑和吝嗇,這樣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滯留,也不會損傷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擔心達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剛強堅毅,意氣不慷慨激昂,那就會碌碌無為地沉湎於流俗,默默無聞地被情欲束縛,勢必永於淪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為庸俗的下流之輩。

4 [講解]   誡子書一類文章,中古時代出現了不少,其中有些寫得過於細碎,或只講對一些具體事情的要求,諸葛亮對兒子和外甥的教誨則只抓大的方面,教他們如何做人,總起來看,一要志存高遠,不要陷於瑣碎;二要嚴於律己,不要貪圖享受;三要寧靜致遠,不要浮躁不安;四要接觸社會,不要封閉自己。這幾條現在看上去也還都是很好的告誡。大約因為兒子和外甥的具體情況不同,所以兩篇文章側重點稍有差別,《誡子書》比較強調反“險躁”;而《誡外生書》中,反庸俗這一層意思講得更突出一些。這顯然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5   諸葛亮要求下一代的幾條,他自己都做得比較好。《三國志·蜀志》本傳說他青年時代避亂於荊州,“躬耕隴畝”,“每自比于管仲、樂毅”,當劉備來向他請教時,他把天下的形勢和應採取的對策分析得頭頭是道:這正是志存高遠、不滯於俗的突出表現。諸葛亮生活簡樸,靠俸祿吃飯,“不別治生”,“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蜀漢的老百姓因為要負擔戰爭生活比較窮苦,但對諸葛亮卻很擁護,他個人的高尚品德顯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6 當街亭失守,北伐中原一度遭到挫折時,他主動承擔責任,上表要求“自貶三等”,降級使用,光明磊落,難能可貴。古語說“有德者必有言”,思想境界高的人,寫起文章來自然不同凡響。      這三篇都非常之短,只要把意思說清楚了,就不附加任何枝葉。文字駢散結合,錯落有致,絕無刻意雕琢之意,但又不顯得單薄枯窘,仍然從容有餘味,魏晉散文往往有這樣的特色。諸葛亮本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學修養都很高,文章便自有動人的風采。


Download ppt " 誡外生(20)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21),絕情欲(22),棄疑滯(23),使庶幾之志(24),揭然(25)有所發,惻然有所感;忍屈伸(26),去細碎,廣咨問(27),除嫌吝(28),雖有淹留(29),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30)。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31)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32),不免於下流(33)矣。"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