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教学目的 (1)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特征。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4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5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 选择过程 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形成这样的经济体制主要是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言和设想; (2)要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6 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和弊病: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单一,限制、排斥甚至消灭非公有制经济; (2)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3)经济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于中央,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4)政企不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5)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7 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对经济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邓小平指出: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237页)

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经济理论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这种认识,主要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理论的教条主义理解。

9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社会一旦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商品经济就会自然而然地消亡,社会将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经济活动。
列宁也曾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十月革命胜利后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消灭商品经济。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仍然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主张限制、排斥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
1979年,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页) 1980年,邓小平提出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7页)

11 (2)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邓小平对《决定》给予了高度评价:写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3页)

12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这样的问题,“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13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把人们从姓“资”姓“社”的争论中解放出来,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最顽固的理论堡垒,最终回答了社会主义可以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历史命题,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商品经济”是指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 。 “市场经济”是指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 。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

15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三是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四是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人分配制度; 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16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 一是企业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财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建立“分税制”; 三是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 四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成绩显著 ; 五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与完善。

17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最近十年的体制创新,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性突破,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一般性)
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所以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不会因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制度上的差异而有不同。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主要有: (1)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靠市场调节。

19 (2)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具有完善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国家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实行宏观调控。 (4)具有完善的法制基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20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特殊性) (1)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

23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4 经典名言 邓小平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25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6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江泽民指出:“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7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28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0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1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
(1)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2)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3)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性质客观上要求实行按劳分配。

32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第一,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 第二,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 第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收入为主。

33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质上就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作用的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从生产要素的使用者那里得到相应报酬的分配方式。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34 1、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方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35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1)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是对立的,从广义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也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形式。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有利于培育和完善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调动各种生产要素参与经营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

36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7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 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1、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

38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 “好”与“快”有机结合
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关键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澄清一个问题 3、关键做法

39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何谓“自主创新” 创新 原始 自主 创新 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 吸收再创新

40 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2、何谓“创新型国家”

41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3、原因 (1)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42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4、重要任务

43 科技— 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火车头

44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问题的提出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

45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问题的解决 坚持 两个 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 转变 三个

46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47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4、基本思路 实现“三个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8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
1、农业的基础地位 (1)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 (2)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49

50

51

52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人大代表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十六大报告

53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4、根本途径:
十七大报告 3、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4、根本途径: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

54 五、统筹区域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发展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1、现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发展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重要性

55 3、伟人的思考 “两个大局” 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发展,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页)

56 五、统筹区域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江泽民 胡锦涛 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57 五、统筹区域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58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
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 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59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2、提出依据

60 2004年3月北京沙尘暴

61 2004年3月内蒙古沙尘暴

62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 内在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 重要途径

63 课堂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特色”二字,我们应该都有具体的认识,那就是:
第一,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三,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字当头,“快”字跟上。

64 作业 1、课后思考题:3、6两题; 2、社会实践活动:实地调查淮南新农村建设 或污染问题。


Download ppt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