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阴阳 五行 学说
2
项目一 阴 阳 学 说
3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4
阴 阳
6
(一)概念 1、阴阳的含义 哲学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7
阴阳的内涵: (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代表事物属性 不指具体事物
阴阳有名无实 不指具体事物 (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8
阴阳的医学含义 阳 温 热 明 亮 兴 奋 上 升 向 外 运 动 无 形 阴 寒 凉 阴 暗 抑 制 下 降 向 内 静 止 有 形
9
2、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 (1)普遍性 总规律、关联、对立、属性 (2)相对性 ①相互转化--可变性 条件:阴→阳,阳→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
10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上午 下午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白天 (阳) 后半夜 前半夜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 晚上 (阴)
11
③比较对象不同 春、夏、秋、冬 (3)无限可分性 不断一分为二→无穷 (4)阴阳的关联性 相关 对立 属性
13
阳 温 热 明 亮 兴 奋 上 升 向 外 运 动 无 形 阴 寒 凉 阴 暗 抑 制 下 降 向 内 静 止 有 形
3、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 划分标准:阴阳的基本标准 4、气与阴阳 阳气:温煦、推动 阴气:营养、滋润 阳 温 热 明 亮 兴 奋 上 升 向 外 运 动 无 形 阴 寒 凉 阴 暗 抑 制 下 降 向 内 静 止 有 形
14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15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16
对立制约→动态平衡→ 疾病产生 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 胜负。
“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17
互根互用 (相互依存)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 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18
消长平衡 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互为消长 形式 此长彼亦长 此消彼亦消 皆消皆长
19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max
正常 异常 min
20
自 然 界 阴 阳 消 长 示 意 图
21
相互转化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条件:“极”、“重”、“甚”。即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22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 之间的关系图示
对立互根 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 阴阳平衡 事物达到协调稳定状态 阴阳消长 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量变 阴阳转化 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质变
23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防治
24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表 上 左 外侧 腰背 背 胸 六腑 心肺 手足三阳经 阴 内 下 右 内侧 胸腹 腰 腹 五脏 肝脾肾
手足三阴经
25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1.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胃气-气血津液)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胃气) 2.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升降相因,相反相成 降、入(阴) 3.功能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兴奋(阳) 抑制(阴)
26
(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 寒邪、湿邪为阴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六淫 (阳)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27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平衡 阳偏盛 阴偏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 阳偏盛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热者寒之 阴阳偏盛 实者泻之 阴偏盛
阴阳平衡 阳偏盛 阴偏盛 阳偏盛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热者寒之 阴阳偏盛 实者泻之 阴偏盛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寒者热之 Max Min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
28
阴阳平衡 阳偏衰 阴偏衰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 阳虚则寒 阳虚则阴盛 阴病治阳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阳偏衰 阴阳偏衰 虚者补之 阴虚则热
阴阳平衡 阳偏衰 阴偏衰 阳虚则寒 阳虚则阴盛 阴病治阳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阳偏衰 阴阳偏衰 虚者补之 阴虚则热 阴虚则阳亢 阳病治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偏衰 Max Min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
29
阳偏衰 阴阳两虚 阴偏衰 阴阳两虚 阴偏衰 阳偏衰 阳偏衰 阴偏衰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阳阳两虚 阳阳双补 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 阴阳 互损
阳偏衰 阴阳两虚 阴偏衰 阴阳两虚 阳偏衰 阴偏衰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阳阳两虚 阳阳双补 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 阴阳 互损 Max Min 阴偏衰 阳偏衰
30
重阳必阴 热极生寒 阳 阴 热极生寒 阴阳转化 重阴必阳 阴 阳 寒极生热 寒极生热 寒者热之 寒极生热
31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总之,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阳 阴 色泽 鲜明 晦暗 声息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症状 热、燥、动 寒、润、静 脉象
数、浮、大、洪、滑 迟、沉、小、细、涩 病变部位 表、外、上 里、内、下 其它 ……
32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33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为总则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阴盛 泻其有余 阴阳 偏盛 实证 伤阳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阳盛 调整阴阳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伤阴 补其不足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虚 阴阳 偏衰 虚证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阳虚
34
(2)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寒、凉——阴
35
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枸杞
36
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
37
项目二 五行学说
38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39
五行学说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从“五方说”和“五材说”等演化而来。
五方指东、南、 中、西、北。 五材指木、火、 土、金、水。
40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 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1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二)、五行的归类 (三)、五行的相互关系
42
(一)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43
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即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又能直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木。
44
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是焚烧、热烈之义;即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向上的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火。
45
“种之曰稼,敛之曰穑” 3、土的特性:“土爰稼穑”,“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因而引申为凡具有生长、承载、收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46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金之质地沉重,且常用于杀戮,因而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归属于金。
47
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指水滋润下行的特点。故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水。
48
(二)五行的归类 五行 机 体 五脏 五腑 五体 五窍 五志 木 肝 胆 筋 目 怒 火 心 小肠 脉 舌 喜 土 脾 胃 肌肉 口 思 金 肺 大肠 皮毛 鼻 悲 水 肾 膀胱 骨 耳 恐
49
五行 自 然 界 季 节 五 化 色 味 气 方 位 木 春 生 青 酸 风 东 火 夏 长 赤 苦 暑 南 土 长夏 黄 甘 湿 中 金 秋 收 白 辛 燥 西 水 冬 藏 黑 咸 寒 北
50
(三)五行 的相互关系 1、五行的相生、 相克 2、五行的相乘、 相侮和母子相及 3、五行的制化 与胜复
51
1、五行的正常调节机制(生理) (1)相生、相克 生 火 木 生 生 克 土 水 金 生 生
52
(2)五行的制化 生 火 木 相生相克的自我调节; 生 生 克 土 水 金 生 生
53
2 、五行的异常调节机制(病理) 五行的相乘和相侮,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母子相及则是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54
(1)、五行相乘 乘,欺负之意。相乘为过度的克制。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其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同相克次序)
55
(2)、五行相侮 侮,为欺侮、欺凌之意。相侮即反克。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其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56
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 某一行太强 某一行太弱
57
(3)五行母子相及 及,为连累的意思。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类,指五行之中互为母子的各行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异常的变化。
58
母病及子:指五行中作为母的一行变化异常,必然影响到子的一行,结果是母子都出现异常。
子病犯母:指五行中作为子的一行异常,会影响到作为母的一行,结果母子都出现异常。
59
3、五行的胜复(病理) 报复性制约 “子复母仇” 生 火 木 生 生 克 土 水 金 生 生
60
五行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61
1、生理结构 木有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达,故肝属“木”。
火有温热炎上的特性,心阳有温煦之功,故心属“火”。 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 金性清肃、收敛,肺有肃降作用,故肺属“金”。 水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的作用,故肾属“水”。
62
2、脏腑关系与内外环境
63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1、发病 2、相生关系传变 母病及子:疾 病的传变从母 脏传到子脏。 子病及母:疾 病的传变从子 脏传到母脏。
64
母子相传 心病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木乘土 母病及子 肾病 肝病 脾病 土侮木 子病及母 木侮金 金乘木 肺病
65
3、相克关系传变 相乘 相侮
66
肝旺乘脾 相乘 我克 肝 旺 脾 虚 脾虚肝乘 相侮 肝旺侮肺 我克 肺 虚 肝 旺 肺虚肝侮
67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四)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 1、控制疾病的传变:《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确定治则和治法
68
治则 相生: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相克: 抑强扶弱
69
治法 相生治法 相克治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 滋水涵木法 温肾阳以补脾阳 益火补土法 健脾气以补肺气 培土生金法 养肺阴以滋肾阴 金水相生法
疏肝健脾 抑木扶土法 相克治法 补脾利水 培土制水法 泻肝清肺 佐金平木法 泻心火滋肾阴 泻南补北法
70
3、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的颜色、气味 4、指导针灸取穴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情志疾病 →以情胜情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