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国际收支理论与管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国际收支理论与管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国际收支理论与管理

2 研究目的 掌握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帐户基本概念 掌握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其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系统回顾国际收支模型
掌握国际收支内外均衡理论及其最新进展

3 研究主要内容 国际收支概念和国际收支帐户 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产生原因及其调节 早期国际收支模型 国际收支内外均衡理论

4 第 一 节 国 际 收 支 概 述

5 国际收支的概念 一、国际收支内涵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的概念,是一个伴随着国际经济交易的发展而发展的。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国际间的外汇收付,具体来说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外往来而产生的对外货币收入与对外货币支出的总和。 两个特点: 1、以支付为基础(on payment basis),即只有现金支付的国际经济交易才能计入国际收支; 2、外汇的收付必须是立即结清的。

6 国际收支的概念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总和。这里的全部经济交易,除包括狭义定义中的外汇收支,还包括易货交易、补偿贸易、无偿援助及战争赔款中的实物部分、清算支付协定下的记账等。 广义的国际收支也有两个特性: 1、它不是以收支为基础,而是以交易为基础; 2、交易涉及的范围比狭义的国际收支广的多。

7 1.1.1 国际收支的概念 进一步理解国际收支的内涵必须把握的三个要点: 1、流量。即强调国际收支是个流量的概念。
国际收支的概念 进一步理解国际收支的内涵必须把握的三个要点: 1、流量。即强调国际收支是个流量的概念。 2、交易。即国际收支反映的内容是以货币记录的交易。有的交易并不涉及货币支付,但这些未涉及货币收支的交易必须折算成货币加以记录。 3、居民。即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属于国际收支的范畴,所依据的不是交易双方的国籍,而是交易双方是否有一方是该国居民。

8 国际收支账户 (一)国际收支账户的概念: 国际收支账户是指系统记录一国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项目和金额的一种统计表,集中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 具体来说是一国根据交易内容和范围设置项目或账户,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复式记账原理,对一定时期内国际经济交易进行系统的记录,对每一笔交易进行分类、汇总而编制出的分析报表。 (二)国际收支账户的编制原理和记账方法 1、编制原理是复式簿记: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2、记账方法:凡引起外汇收入的项目,记入贷方。 凡引起外汇支出的项目,记入借方。

9 1.1.2 国际收支账户 (三)国际收支账户的内容 1、经常账户 1)贸易账户 2)无形贸易账户 3)单方面转移账户 2、资本与金融账户
国际收支账户 (三)国际收支账户的内容 1、经常账户 1)贸易账户 2)无形贸易账户 3)单方面转移账户 2、资本与金融账户 1)资本账户:反映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和放弃。 2)金融账户:反映一国对外资产和负债的所有权的变化及其他一些变化。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官方储备

10 1.1.2 国际收支结构比较 经常项目 经常帐户 资本项目 资本与金融帐户 平衡项目 错误与遗漏帐户 货物 货物
国际收支结构比较 经常项目 经常帐户 货物 货物 无形贸易(包括服务和收入) 服务 单方面转移(包括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 收入 经常转移 资本项目 资本与金融帐户 长期资本流动 资本帐户 短期资本流动 金融帐户 平衡项目 错误与遗漏帐户 官方储备 错误与遗漏 (原结构) (现结构)

11 1.1.2 国际收支账户 (四)国际收支账户的分析方法
国际收支账户 (四)国际收支账户的分析方法 1、动态分析法 动态比较分析是指一国对国际收支平衡表连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动态的纵向的对比分析,判断一国国际收支逆差状况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研究影响国际收支状况变化的宏观、微观因素(如国民生产总值、就业、物价、汇率、利率等),从中得出不同时期国际收支变化的特征所在。

12 1.1.2 国际收支账户 2、静态分析法 静态多角度分析,亦称表中项目分析,即从不同角度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各项目进行分析。具体包括:
国际收支账户 2、静态分析法 静态多角度分析,亦称表中项目分析,即从不同角度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各项目进行分析。具体包括: 1) 逐项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每个项目所反映的国际经济交易内容并不一样,因此,必须逐项进行分析,以了解各个项目的运行情况,从而采取相应对策。 2) 综合分析 国际收支各个项目之间又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必须综合、全面的进行分析,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制定出适当的调节措施。 3) 差额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分离出六项差额,每项差额都代表特定的经济含义,对各个差额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找出差额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平衡差额的具体措施。

13 国际收支账户 3、横向比较分析法 横向比较分析,即把本国的国际收支与有关国家的国际收支进行比较,由此分析本国与他国国际收支顺逆差的原因,比较本国与他国的国际收支结构以及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同政策,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资借鉴。

14 第二节 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

15 1.2.1 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 (一)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 1、自主性交易
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 (一)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 1、自主性交易 自主性交易:指经济实体或个人出于自身的某种经济目的而自主地进行的交易,经常账户和长期资本项目属于此类交易。 2、补偿性交易 补偿性交易:指在自主性交易出现缺口或差额时,进行经弥补性交易,短期资本和官方储备项目属于此类交易。

16 1.2.2 国际收支失衡的判断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判断
国际收支失衡的判断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判断 米德(J•E•Meade)在《国际收支》一书中指出,根据交易的性质,会计国际收支账户的对外交易可分为两类: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或调节性交易。因此,从会计记账角度看国际收支平衡是指自主性交易的差额为零。反过来,通过观察一国调节性交易的余额,也可判断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达到平衡。如果一国国际收支的自主性交易收支不能相抵,而必须以调节性交易弥补才能维持平衡,则这种平衡是虚弱的,缺乏稳固基础的。所以,只有自主性交易收支相抵,国际收支才是实质性的平衡。

17 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 结构性失衡 这是一种因国内生产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产业结构单一,另一个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两者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一国失去出口竞争力,从而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 周期性失衡 这是一种因经济发展周期变化使一国的总需求、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进而引发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例如,经济繁荣时期,一般情况下,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产增长,出口增加,资本例如加速,从而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反之,国际收支则出现逆差。

18 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三) 收入性失衡 这是一种因一国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不同时期国民收入的多寡将导致社会总需求增加或减少,在存在进口消费倾向情况下,经常账户可能被恶化或改善,从而使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 (四) 货币性失衡 这是一种因一国货币价值发生变化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这种失衡通常与经济活动中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紧相关。

19 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五) 偶然性失衡 这是一种因一些偶然性因素如自然灾害、政局更迭等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20 1.2.4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一)金本位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一)金本位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金本位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叫做“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其基本思想是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可以通过黄金自由输出入和物价涨跌而自动达到平衡。自动调节机制的过程如图所示: ① 贸易顺差(逆差) → ② 黄金流入(流出)→ ③ 货币供给增加(减少)→ ④ 国内价格水平上升(下降)→ ⑤ 出口商品竞争力减弱(增强)→ ⑥ 贸易顺差(逆差)逆转

21 1.2.4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二)纸币流通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二)纸币流通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在不兑现信用货币流通制度下,价格、汇率、利率、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整依然对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平衡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1、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1)货币-价格(物价)机制 在货币供给阶段过程中,经济中的货币存量越来越少,主要在中长期价格可灵活调整时,这会导致物价水平P的下降。由于实际汇率q=eq*/p,本国物价水平的下降意味着实际汇率的贬值。实际汇率的贬值会带来出口的上升与进口的下降,这将改善一国的经常账户。如流程图所示: 国际收支逆差 → 外汇储备下降 → 名义货币供给下降→物价水平下降 →实际汇率贬值 → 经常账户改善

22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2)收入机制 当经常账户存在逆差时,这一逆差通过外汇储备途径时名义货币供给减少。这会造成利率的上升与国民收入下降,由此又减少进口支出,从而改善经常账户。如流程图所示: 国际收支逆差 → 外汇储备下降 → 名义货币供给下降 → 国民收入下降 → 进口支出下降 → 经常账户改善

23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3)利率机制 在存在资本流动的情况下,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是,这一逆差通过外汇储备途径时名义货币供给减少。这会造成利率的上升,由此吸引资金流入,从而改善资本与金融账户。如流程图所示: 国际收支逆差 → 外汇储备下降 → 名义货币供给下降→ 本国利率上升 → 外资流入 → 国际收支改善

24 1.2.4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2、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1)货币-价格(汇率)机制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2、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1)货币-价格(汇率)机制 浮动汇率制度下,当经常账户出现逆差时,由于允许汇率波动,因此不会引起货币供给的增加;但是在外汇市场上,外汇需求大于供给导致本国货币名义汇率的贬值,这同样带来实际汇率的贬值,从而使贸易余额得到改善。如流程图所示: 国际收支逆差 → 外汇供给小于需求→ 名义汇率贬值 → 实际汇率贬值 → 经常账户改善

25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2)利率机制 以利率低于世界利率水平为例,这会引起大量资金外流,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改善经常账户;在这个过程中本国利率水平迅速上升,又吸引了外资的流入,改善了资本与金融账户。如流程图所示: 国际收支逆差 → 本国货币贬值 → 出口需求上升→ 本国利率上升 → 国际收支改善

26 1.2.4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三)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 1、支出增减型政策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三)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 1、支出增减型政策 支出增减型政策是指通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中支出的总水平,进而改变对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以此来调节国际收支使之恢复平衡。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 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公债等政策工具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例如,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支出或提高税率,以减少社会总需求,进而使进口需求下降,从而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

27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2)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主要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以及法定准备金率三种。以国际收支逆差为例,此时政府将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或再贴现率,使利率上升,从而使投资需求下降,外汇支出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逆差状况。

28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2、支出转换型政策 支出转换型政策是指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中外国商品和劳务与本国商品和劳务的结构比例,以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 1)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主要通过调整汇率以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以及投资收益预期,由此影响对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以及投资需求,从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汇率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转换机制在于:通过汇率的贬值,使出口商品相对价格下降,进口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引发国内一部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转向对本国进口替代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刺激外国居民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从而在进口需求下降,出口需求上升的情况下改善国际收支逆差。

29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2)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政策是指政府对经济交易实施的直接行政控制。政府的直接管制可能遍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例如国内商品的价格管制、金融管制、国际经济交易中的贸易管制(如关说、进口配额等)与金融管制(如外汇兑换管制、汇率管制等)。直接管制政策就其政策性质来说属于支出转换政策,因为它是通过改变各种商品的相对可获得性来达到支出转换的目的。但直接管制政策的利弊却很突出。一方面,它具有立竿见影、灵活易行的特点,可以针对不同情况而迅速收到效果;另一方面,它不可避免地使市场扭曲,导致资源配置低效,而且还易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

30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3、资金融通政策 资金融通政策是在短期内利用资金融通的方式,弥补国际收支出现的超额赤字以实现经济稳定的一种政策。融资政策主要包括动用官方储备和使用国际信贷。

31 第三节 早期的国际收支模型

32 古典分析法(18世纪中期 ) (一)基本模型: 当出现收支差额时,黄金储备可自由跨国流动,对商品的买卖进行结算。休谟认为在金本位制度下,贸易顺差将导致黄金流入从而使国内货币供给增加。根据货币数量理论,国内价格水平将上升,竞争力减弱,最终使贸易差额反向变化。如流程图所示: ① 贸易顺差(逆差) → ② 黄金流入(流出)→ ③ 货币供给增加(减少)→ ④ 国内价格水平上升(下降)→ ⑤ 出口商品竞争力减弱(增强) → ⑥ 贸易顺差(逆差)逆转 根据箭头指向所表示的自动调节机制过程,可以看出贸易账户最终会自动回复平衡,因而无须针对收支失衡实施任何应对的经济政策。

33 古典分析法(18世纪中期 ) (二)局限性 休谟本人也指出了阻碍收支调节过程的几个因素。例如,③到④的过程一直存在争议,尤其在进行短期分析时。此外,⑤到⑥的过程也只有在外国价格水平保持不变并且外国政府没有采取报复性贸易措施的前提下成立。另外,休谟的这种从货币量变动到国内物价变动,再到贸易差额变动的推理,需要有一个基本的既定条件,即进出口弹性条件。休谟没有就此进行深入一层的分析。这个问题留待后来的马歇尔、勒纳、罗滨逊夫人等来解决。

34 1.3.2 弹性分析法(20世纪20年代) (一)基本模型 弹性分析法阐述了通过贬值来改善贸易状况的必要条件。 只有满足
弹性分析法(20世纪20年代) (一)基本模型 弹性分析法阐述了通过贬值来改善贸易状况的必要条件。 只有满足 即马歇尔-勒纳条件,贬值才会改善贸易状况。用文字表达,即一国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时,贬值才会改善贸易状况。

35 弹性分析法(20世纪20年代) (二) 局限性 由弹性分析法推导出的形式简单的马歇尔-勒纳条件指出,在进口和出口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的情况下,一国货币贬值可以起到改善贸易状况的作用。这个条件可以保证贬值导致相对价格变化后,出口数量的增加完全抵消进口成本的上升。如果条件没有满足,说明贬值并不能改善贸易状况。马歇尔-勒纳条件的主要假定就是进出口的供给弹性都是无穷大的。该方法并没有考虑进出口数量变化背后的宏观经济意义,供给完全弹性的前提假定限制了马歇尔-勒纳条件只能运用于衰退经济。

36 吸收分析法(20世纪60、70年代) (一)基本模型 国际收支调节吸收理论从一国的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关系出发,研究国际收支调节。在分析,把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作为中心,而忽略资本帐户,把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作为商品市场的宏观经济现象。这样,如果排除中间交易,经常账户一定等于国内总产量和国内总支出的差额。这个结论源于基本的国民收入等式: 国民收入等式: Y = C + I + G + X – M 上式经移项、整理后,得: X – M = Y – (C + I + G)

37 1.3.3 吸收分析法(20世纪60、70年代) 如以B代表国际收支经常帐户差额,则 B = X – M
吸收分析法(20世纪60、70年代) 如以B代表国际收支经常帐户差额,则 B = X – M 以A代表国内资源的吸收,即国内支出总和,则 A = C + I + G 将之带入上式,最终可得: B = Y – A 从吸收理论的基本公式看,因为B = Y – A,所以∆B = ∆Y – ∆A。首先,货币贬值对收入有直接效应(∆YD);其次,货币贬值对吸收也有直接效应(∆AD),以及通过收入变化而导致的间接效应(α•∆YD,α-吸收倾向)。这样: ∆B =∆YD - ∆AD -α•∆YD ∆B =∆YD(1-α)- ∆AD 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条件是: ∆YD(1-α)> ∆AD

38 1.3.3 吸收分析法(20世纪60、70年代) (二) 贬值对收入的直接效应 1、闲置资源效应 2、贸易条件效应 3、资源配置效应
吸收分析法(20世纪60、70年代) (二) 贬值对收入的直接效应 1、闲置资源效应 2、贸易条件效应 3、资源配置效应 (三) 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 1、实际现金余额效应 2、收入再分配效应 3、货币幻觉效应

39 吸收分析法(20世纪60、70年代) (四)局限 1、建立在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的基础上,对收入、吸收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分析不够 2、没有考虑到本币贬值后相对价格变动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 3、只是一个单一国家模型,没有考虑到贸易伙伴国进出口对本国进出口数量和价格的影响 4、没有考虑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将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

40 1.3.4 货币分析法(20世纪60、70年代) (一)基本模型 图中,横轴表示货币供给,纵轴表示货币需求。
货币分析法(20世纪60、70年代) (一)基本模型 图中,横轴表示货币供给,纵轴表示货币需求。 如果货币供给Ms1小于希望持有的货币量kP1Y,那么国内居民未来积累现金余额将减少吸收。由此带来的贸易输出将使外汇储备上升。国内货币供给将稳步扩张。知道希望的货币存量和实际的货币存量相等,这时达到了外部均衡。 图1.1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41 1.3.4 货币分析法(20世纪60、70年代) (二)局限性和拓展 1、局限性
货币分析法(20世纪60、70年代) (二)局限性和拓展 1、局限性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在某些方面就是最初古典分析法的复述。因而,它的自由灵活的劳动力和产品市场的假定也成了批评者们的靶子。 2、拓展 1)精髓在于将汇率决定因素纳入了模型,并持续强调货币相对供求的重要作用。这些模型含蓄的接受了国际收支的传统理念,认为数量约束对于政策目标来说毫无意义 2)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投资组合分析法不仅将货币,而且将国内外的债券也纳入了模型,它在一般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扩展了早期的模型

42 第四节 国际收支的内外均衡协调理论

43 米德的内外均衡协调理论(1951) 米德的内外均衡协调理论建立在两个理论基础上,一是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理论(特别是希克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二是丁伯根的政策理论,即如果一国政府要实现一定数量的目标,它必须具备同样数目的政策手段,除非能一箭双雕。 米德分析的政策目标有两个,即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内部均衡是指通过控制总希望水平而使本国经济处于充分就业、通货稳定的状态;外部均衡是指通过控制总需求水平而使本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即无逆差又无盈余。同时,他将政策手段分成了三种,即金融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和价格调整政策(货币工资率和汇率),以及直接控制(数量限制、各种管制政策)。

44 米德的内外均衡协调理论(1951) 如果国际收支顺差国和逆差国都只能采取一种政策手段,来应对内部、外部两个均衡时,就会出现所谓的“米德冲突”,即实现某一均衡目标的努力会带来另一目标的恶化。 根据一般均衡理论和丁伯根原则,米德建立了经济政策手段和政策目标间关系的2×2模型,提出了三种政策搭配方法: 1)金融政策用于维持内部均衡,同时价格调整政策用于维持外部均衡; 2)价格调整政策用于维持内部均衡,同时金融政策用于维持外部均衡; 3)金融政策用于维持内部均衡,同时直接控制用于维持外部均衡。

45 蒙代尔的政策搭配理论(1956) (一)基本模型 蒙代尔的政策配合理论沿袭了米德的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的思想,同时强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资本国际流动条件下的不同效应。米德的金融政策在此被一分为二,货币政策用于实现外部均衡,财政政策用于实现内部均衡,这仍然是两个目标,两种手段,对于讨论固定汇率制度下内外均衡实现问题有很积极的作用(见表1.1及图1.2)。

46 1.4.2 蒙代尔的政策搭配理论(1956) 表1.1 一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国际收支状况 国内经济状况 高失业率 顺差
蒙代尔的政策搭配理论(1956) 表1.1 一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国际收支状况 国内经济状况 高失业率 顺差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逆差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47 蒙代尔的政策搭配理论(1956) 图1.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48 图表说明 IB曲线上方经济出现膨胀;IB曲线下方经济处于衰退和失业。EB曲线上方国际收支出现逆差;EB曲线下方国际收支持续顺差。
图中货币供给作为货币政策的代表(纵轴),预算作为财政政策的代表(横轴)。根据直观判断,内部均衡线(IB)应向下倾斜,因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利率下降,即沿着纵轴趋向于原点)导致的国内总需求的减少必须要靠预算的增加来弥补,以避免出现经济衰退。外部均衡线(EB)也应向下倾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引起资本外流从而恶化外部账户,这需要减少预算改善经常账户以平衡外部账户。IB曲线比EB曲线更陡峭,是因为蒙代尔假定,相对而言,预算对国民收入、就业等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较大,而利率则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较大。 IB曲线上方经济出现膨胀;IB曲线下方经济处于衰退和失业。EB曲线上方国际收支出现逆差;EB曲线下方国际收支持续顺差。

49 图表说明 偏离均衡的经济可同时通过实施货币政策改变利率水平和实施财政政策提高或降低预算支出来实现内外部均衡。例如,处于Ⅰ区的经济面临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可以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扩大预算支出来实现内外均衡。 (二)局限性 蒙代尔的政策搭配理论是在固定汇率制度背景下提出的,没有考虑汇率变动对一国外部账户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国内支出的影响。因此,在汇率浮动的经济环境中,该理论就失去了参考价值。

50 1.4.3 斯旺-索尔特的政策搭配理论(1959、1960) (一)基本模型
斯旺-索尔特的政策搭配理论(1959、1960) (一)基本模型 图中,在给定的真实汇率下,需求和供给的贸易品为OT可满足外部平衡,需求和供给的非贸易品为ON可满足内部均衡,这样实现了全部均衡。该方法说明在竞争力发生变化或产出和支出出现背离时,经济可能会偏离内外部均衡。在这种情形下就有必要对汇率变化和自发支出变化实施应对政策。 图1.3 相依经济模型

51 斯旺-索尔特的政策搭配理论(1959、1960) 1.4 斯旺图形

52 图表说明 给定技术水平和要素禀赋,模型将供给表示为YT,N = YT,N (V),支出表示为A=A(V,A),其中V表示竞争力,定义为非贸易品的国内价格(Pn)与贸易品价格(Pt)之比:V = Pn / Pt;A包括可受财政和货币政策影响的自发支出。 NN为内部均衡的轨迹; TT外部均衡的轨迹。 直觉上来看,内部平衡线应向上倾斜,因为竞争力下降(V)导致的净出口下降必须要靠支出的增加来弥补。外部平衡线应向下倾斜,因为支出增加恶化了净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可以抵消这种状况(V下降)。 NN线上方,经济还有未利用的资源;NN线下方存在着过度需求的压力。TT线上方,经济为贸易逆差;TT线下方,经济为贸易顺差。 偏离均衡的经济可以同时通过调整汇率改变竞争力和实施财政货币政策提高或降低总支出来实现内外部均衡。例如处于Ⅲ区的经济面临过度总需求的压力和贸易逆差,可以通过紧缩政策和汇率贬值来恢复内外部均衡。

53 1.4.3 斯旺-索尔特的政策搭配理论(1959、1960) (二)局限性
斯旺-索尔特的政策搭配理论(1959、1960) (二)局限性 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经济发展相一致,最初的斯旺-索尔特模型,也即相依经济模型假定汇率受管制,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和国内储蓄投资脱离的可能性。一旦允许汇率自由浮动,由于外汇市场的均衡要求进口等于出口,所以模型将自动达到外部均衡。因此相依经济总是处于斯旺图形的外部均衡线上,外部均衡目标就成了多余。但是由于该模型无法适应资本流动的情形,这严重限制了模型90年代在分析国际收支决定上的应用。

54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一)基本模型 基本的MF模型假设了一个有完全弹性的总供给曲线、固定不变的汇率预期和资本可完全自由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在实物方面,模型假设有未被利用的资源和固定的价格水平;在金融方面,模型假设经济体之仅有三种金融造成——本国基础货币、本国和外国债券以及国际储备。其中本国基础货币和外国基础货币直接不具有替代性,而本国债券和外国债券两者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国际储备在固定汇率体系下可用于管理汇率水平。 另外,汇率预期固定不变;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总需求方决定,经济不存在通货膨胀;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 此时货币市场均衡由实际货币需求L和实际货币供给MS之间的存货平衡决定,实际货币需求L与国内利率水平负相关,与实际收入水平正相关。

55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图解分析 图中,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右移至LM′,从而提高收入,降低利率,同时使国际收支出现赤字。这一赤字不会造成货币供应量的下降,而是造成本币汇率的贬值。这一贬值会使BP曲线及IS曲线右移,直至三条曲线重新交于一点为止。在新的经济平衡点上,汇率贬值,收入高于期初水平,也就是说次数大货币政策是比较有效的。 图1.5

56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图解分析 图中,国内支出的增加会使IS曲线右移至IS′,从而提高收入,提高利率,同时使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同样,本币贬值会使BP曲线右移至BP′,使IS′曲线右移至IS〞,使三条曲线重新交于一点。在新的经济平衡点上,汇率贬值,利率上升,收入提高,也就是说,此时的财政政策也是有效的。 图1.6

57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图解分析 图中,扩张性货币政策造成本国利率下降,会立刻通过资金流出造成本币贬值,这推着IS右移,直至与LM曲线相交确定的利率水平与世界利率水平相等为止。此时收入提高,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有效。 图1.7

58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图解分析 图中,国内支出增加造成本国利率上升,会立刻通过资金的流入而造成本币升值,这将会推动IS′曲线左移,直至返回原有位置,利率水平重新与世界利率水平相等为止。此时与期初相比,利率不变,本币升值,收入不变。需要指出的是,此时收入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财政政策通过本币升值对出口产生了完全挤出效应,即财政支出增加造成了等量的出口下降,此时财政政策是完全无无效的。 图1.8

59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这里IS-LM-BP框架仅对浮动汇率体系下具有两种极端情形的资本流动性的经济中支出和货币供给作比较静态分析,这一框架也可用于固定汇率体系下对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比较静态分析。这里仅给出结论: 1)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完全不流动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时,利率下降,收入上升,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恶化;在长期内收入、利率和国际收支恢复到期初水平,但基础货币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外汇储备下降)。此时的货币政策在对国民收入等实际变量的长期影响上是无效的。 在同样的假设条件下,国内支出增加短期内造成了上升,收入上升,经常账户恶化;长期内,利率进一步上升,收入与国际收支状况恢复期初水平,但基础货币及纵支出的内部结构均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此时的财政政策同样对国民收入等实际变量在长期是无效的。

60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完全流动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会引起利率的下降,但在资金完全流动的情况下,本国利率的微小变动(下降)都会引起资金的迅速流出,这立即降低了外汇储备,抵消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此条件下货币政策无效。 同样的假设条件下,国内支出的增加将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导致资本流入,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在经济的调整过程中,利率恢复到以前水平,而收入高于期初水平。也就是说,此时的财政政策非常有效。

6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三)局限性 尽管MF模型仍作为一种有用的理论分析工具被广泛用于分析国际宏观经济政策问题,但仍存在一些影响该模型在考察外部账户决定因素方面适用性的局限性。例如,标准的MF模型假设所有商品在世界范围里都是可以自由贸易的,经济体系是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但是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并不是商品价格的接受者,因为对于许多小型经济而言,可贸易商品和外国商品具有高度可替代性,所以这点假设是不符合现时的。其次,模型在金融市场方面假设资本具有完全自由的流动性,本国和外国债券是完全可替代的,而这忽视了可能存在的国际利率风险溢价。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局限性,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62 本章小结 国际收支是一个经济体(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经济体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发生的全部对外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帐户是将国际收支根据一定原则用会计方法编制出来的报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规定,国际收支帐户的设置包括经常帐户、资本与金融帐户、错误与遗漏帐户。 国际收支帐户运用的是复式记帐法,每笔交易都是由两笔价值相等、方向相反的帐目表示。 通过对国际收支账户进行分析,可以对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判断,并据此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一般来讲,对国际收支账户进行分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动态分析法;2)静态分析法;3)比较分析法

63 本章小结 根据交易的性质,会计国际收支账户的对外交易可分为两类: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或调节性交易。
如果一国国际收支的自主性交易收支不能相抵,而必须以调节性交易弥补才能维持平衡,则这种平衡是虚弱的,缺乏稳固基础的。所以,只有自主性交易收支相抵,国际收支才是实质性的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时的调节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市场主导的自动调节机制;一是政府主导的政策调节机制。 早期的国际收支模型包括:古典分析法 、弹性分析法 、吸收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内外均衡协调理论包括:米德的内外均衡协调理论 、蒙代尔的政策搭配理论 、斯旺-索尔特的政策搭配理论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64 本章思考、讨论题 1、如何正确理解国际收支的概念?理解的要点是什么? 2、请用复式记账原理把上例的各笔交易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
3、请用学过的理论学说分析国际收支长期性失衡的原因及相应的调节措施。 4、何谓“丁伯根原则”? 5、内外均衡的冲突与政策搭配说的主要思想及实践价值。 6、我国目前国际收支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7、请从经济学的角度评析一下我国目前国际收支存在的“双顺差”现象。 8、“双顺差”负面影响与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选择。 9、结合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一下为何表上的“错误与遗漏”特别多?原因何在?当它从负变为正数的时候,应该采取何种相应的举措? 10、开放条件下我国国际收支调整速度的决定与经验分析 11、中国国际收支非均衡对汇率影响的经验分析 12、我国的外汇储备是否越多越好?如何求出一个适度或最佳的外汇储备量(建立理论模型)? 13、人民币汇率相对不变政策在内外均衡中的成本效应与调节策略。

65 主要参考文献 1、《开放经济非均衡宏观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约翰·柯廷顿。
2、《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杨瑞龙著。 3、《汇率与国际收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孙杰编。 4、《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姜波克编。 5、《现代国际金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刘剑等编。 6、《国际金融百科全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7、《国际收支论》,学林出版社,周八俊著。 8、《国际收支调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何国华著。 9、《国际货币与金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保罗·霍尔伍德、罗纳德·麦克唐纳。 9、《汇率与国际收支》,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劳伦斯·S·科普兰 等。 10、《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保罗·克鲁格曼 等。 11、《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莫瑞斯·奥博斯特弗尔德 等。 12、《西方国际金融学英语精粹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马之马周 编。 13、《国际收支结构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杨柳勇著。


Download ppt "第一章 国际收支理论与管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