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战地之鹰 --罗伯特卡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战地之鹰 --罗伯特卡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战地之鹰 --罗伯特卡帕

2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年10月22日-1954年5月25日),匈牙利裔美籍摄影记者,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被认为是“决定性瞬间”的集大成者之一。 他的作品通过凝结瞬间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暴戾,突出表现在他的几幅名作中。1947年,他和“决定性瞬间”的倡导者布勒松一同创立了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成为了全球第一家自由摄影师的合作组织。

3 他参与报道过五场二十世纪的主要战争: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二战欧洲战场, 第一次中东战争以及第一次印支战争。二战期间,卡帕跟随美军报道了北非,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诺曼第登陆中的奥马哈海滩战役以及巴黎的解放。

4 西班牙内战时期 1936年,西班牙科尔多瓦附近的士兵

5 “战士之死”,卡帕名作,捕捉了一位共和军战士刚刚中弹、倒下的瞬间。摄于西班牙内战战场,1936年

6 当卡帕以一幅《士兵之死》 名闻天下,战争给他无上荣耀的同时,也 带来巨大的痛苦,他同时战地记者的女友命丧在坦克之下,年仅26岁。女友的死 让卡帕更加痛恨并且重新审视战争,在 战场上卡帕从不摸枪,他只用照片向人 们讲述,到底什么东西才值得奋斗。

7 第一次经历战争现场,卡帕切身感受到战场的可怕,他憎恨战争,决心终生将战争作为他采访的题材。不是为了追求刺激,而是为了揭露战争的残酷。
从此他一生的摄影创作多取材于战争。他把照相机作为揭露战争的武器。卡帕说:“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

8 中日战争 这张闻名于世的中国士兵肖像就出自卡帕之手,并成为当年《生活》杂志的封面人物,让美国及世界了解了中国抗战的决心,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9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第二年卡帕与《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一同约定赴延安采访,但是到了西安,受到国民党的阻挠,卡帕未能成行,当时他是抗日战争中唯一能在中国战区采访的盟军战地记者。他在上海等地,拍摄了许多揭露日本侵略军的罪行的新闻照片,公诸于世 。

10 1938年卡帕同意随约里斯·伊文斯前往中国拍摄一部纪录片《四亿人》。再次与中国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卡帕一行乘船到达香港,再从香港飞往汉口的蒋介石临时政府,在那里他们与蒋夫人宋美龄有了很多接触,而他们的《四亿人》拍摄也得到了蒋夫人的“亲自顾问”,她将一度卡帕一行摄制人员的拍摄范围限制在汉口以内,并派间谍人员跟踪护送。但最终还是批准了卡帕等人前往台儿庄进行拍摄。 卡帕镜头下的蒋夫人宋美龄

11 各地民团也拿起了武器,哪怕极其原始,也因为无比的勇气而平添了几分威力

12 1938年1月底,卡帕抵达汉口,蒋介石政府在此临时定都。1938年3月初,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覆盖了整夜城市,这让卡帕看到了一群欢呼雀跃的孩子们。这次拍摄的照片是卡帕整个职业生涯中最为欢愉的作品之一。

13 卡帕拍摄的台儿庄战场

14 遭到轰炸后的武汉

15 建筑公事,缠住日军

16 台儿庄

17 台儿庄战后

18

19

20

21

22

23

24 卡帕和伊文思在国军卫队的严密保护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拍摄和采访

25 二战欧洲战场 二战期间,他随盟军部队开辟第二战场,拍摄了极为精彩的报道照片。

26 被俘虏的德军士兵

27 审问意大利战争囚犯的美国士兵。

28 1943年8月,意大利西西里岛。

29 1944年6月16日,法国,美国第82空降师的士兵

30 1944年8月,法国沙特尔附近,被俘的德国伞兵

31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卡帕又作为随军记者出现在滩头阵地上。他匍匐在密密麻麻的尸体中,一边躲着子弹,一边拍照,在一天时间里,他拍下了几百幅照片,其中《诺曼底登陆》展示了正义战争的伟大力量,再次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32 1944年卡帕随美军登陆诺曼底奥马哈岛,用生命拍下了当时激烈的状况

33 同时拍摄的《诺曼底登陆》 ,尽管有点模糊不清,但并不影响对事件的描述, 虚化的影像反而突出战时的紧张局面,仿佛依稀还能听到当时的炮火声。

34

35 《失焦——卡帕战地摄影手记》 卡帕的照片让人不会觉得技巧的重要性,而是显露出一股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这种大勇的精神使他的照片被任何派别的人都奉为经典。没有人会批评他表现得够不够精致,传达得够不够有力,裁切得够不够紧凑,快门机会够不够恰到好处,调子够不够丰富。他最出名的照片《西班牙战士》,品质相当差,而另一张《诺曼第登陆》甚至是模糊不清,焦距、 光圈、快门在他的照片里都是无用的名词,他是用生命在拍照,而不是用机器,因此卡帕是被一般人称作“伟人”的唯一摄影家。

36 第一次印支战争 卡帕镜头中的越南常常是烈日当空,道路尘土飞扬,穿梭往来于稻田小路的大兵与汽车对周围的景物往往视而不见。

37 1954年5月24日,在河内的南部,越南人正在哀悼她们死于与法军作战中的亲人。

38 越南农民赶着一群鸭子蹒跚走过路边的法军摩托车。如果没有战火,脱下军装的法国人可能是很好的游客,但现在的画面不过 是为刀枪相见的战争做了一个注脚

39 约翰·韦尔森中士肩抗一具火箭发射筒和弹药艰难的泅渡过一条充满怪味的河,12天后,他在一场遭遇战中阵亡

40 运输直升机正冒着炮火为美军一个炮兵阵地去运来弹药和给养。

41 将这些士兵从极度疲惫的战斗中拯救出去的直升机确实来了,但却是从天上直接栽下来的。

42 两个美军飞行员冷漠的看着在战斗中丧生游击队战士

43 头顶上横飞的子弹时刻都会要命,只有紧贴着泥水,尽量放低身体才 能或许躲过厄运,从这个角度来讲只有身上裹着泥浆才是最安全的。

44 “走运·卡帕”   卡帕一向以走运出名,同行的其他记者给了他一个浑号“走运·卡帕”,在他死亡那天,他的葬身之地正是战火初熄的时刻,几 位记者一同走出战壕在外面散步,背着相机的卡帕说他要到附近走一 走,看有没有什么可拍的。不久,这些记者朋友听到自卡帕走去的方向传来爆炸声,大家又以为是卡帕拍到好照片了, 结果是地雷夺走了卡帕的生命!自此,世界又失去了一位伟人。

45 1954年5月25日,卡帕踩中地雷。地雷炸响的一瞬间,卡帕还不忘按下快门,留下了一张《卡帕眼中最后的世界》,从此成为新闻史和摄影史上永久的传奇。

46 罗伯特卡帕生命中的最后留影

47 1950年,这是一张极具冲击力的照片,卡帕以几乎是以贴着地的低角度抓拍了眼 前的一幕,三位眼睛失明的男人在一位少女的带领下缓慢而艰难地前进,他们身上 破旧不堪的打扮与周围简易的矮房子以及凹凸不平的地面形成一种另人深感不安的 “协调”。照片上作者故意夸大四个人物的形象几乎占了画面的绝大部分面积,并利 用纯净而明亮的天空来衬托主体,这也是该照片极具冲击力的原因之一。

48 两位手握步枪的士兵面对举起双手迎面走来的陌生人,背景是经被炮火洗礼过的断壁残垣, 卡帕巧妙地将三个人安排在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位置,将视点集中在远处的人身上,取得视觉的平衡效果。

49 卡帕从不把自己拍摄的照片视为艺术品,他追求的是新闻摄影的最高含义,那就是用历史的眼光,透视世界变幻的风云;不仅要真实地记录人和物的外部形态,而且要揭示人的思想感情和灵魂,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他的作品形象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他反复表现的毁灭、哀伤、恐怖、死亡等主题,常常给人以巨大的心灵冲击,使人产生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有人评论他的作品“蕴藏着深刻的反战、反歧视和反压迫的内涵”。

50 在人们残留的记忆中,有这么一张照片,卡帕嘴角上叼着燃烧的香烟,手里摆弄一架相机 ,他用一种平静的目光看着照片的阅读者。右上角有一行字:
The man who invented himself. Andre Friedmann, alias Robert Capa, 1954. 发明了自我的人——安德烈·弗里德曼,也就是罗伯特·卡帕。

51 1939年7月,法国,观众为环法自行车赛的选手们加油。

52


Download ppt "战地之鹰 --罗伯特卡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