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一、关于货币起源的种种学说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一、关于货币起源的种种学说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一、关于货币起源的种种学说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一、关于货币起源的种种学说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 1、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 2、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是为了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自然产生的。 (二)西方货币起源说

2 1、创造发明说: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
2、交换说(亚当.斯密):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 3、保存财富说(西斯蒙第):从货币与财富的关系中说明货币产生的必要性,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 二、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劳动价值论): (一)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生的必然结果:

3 私人劳动者和社会劳动。 (三)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1、简单价值形态 1只羊=2把石斧 2、扩大价值形态 2把石斧 1只羊=3斤小麦 半斤茶叶 3、一般价值形态:

4 2把石斧 3斤小麦=1只羊 半斤茶叶 4、货币形态: 3斤小麦=2克黄金

5 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 一、币材: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 具备以下条件: 1、价值较高 2、易于分割 3、易于保存 4、便于携带
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 一、币材: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 具备以下条件: 1、价值较高 2、易于分割 3、易于保存 4、便于携带 货币材料的演变是从实物货币开始,发展到金属货币,再发展到货币商品的代表——纸币和信用货币形式。

6 二、币材的演变 1、实物货币: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来充当货币:贝、布帛。 2、金属货币:以金属作为材料的货币:铜、银、金。 3、纸币:国家强制发行流通的纸制货币符号,代表金属货币起流动手段。 4、信用货币

7 第三节 货币的本质 一、倾向金属说:货币就是商品,它必须有实质价值,金银天然就是货币,货币必然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不能被其他所代替。
第三节 货币的本质 一、倾向金属说:货币就是商品,它必须有实质价值,金银天然就是货币,货币必然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不能被其他所代替。 二、货币名目说:货币是商品价值的符号,只是观念的计算单位,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 三、劳动价值论: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价值量的实现,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向抽象劳动和社会劳动的转化,以

8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以否实现向货币的转化为标志,最终以能否转化为货币来体现。 一、价值尺度:货币能够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货币能够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二、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价。 1、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9 2、以货币为媒价:商品——货币——商品 3、商品交换分离成了买卖两个阶段 4、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 M=PQ / V 三、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实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四、支付手段 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

10 五、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
1、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2、作为国际章的购买手段,用于购买外国商品。 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11 (一)定义: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第五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一)定义: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二)内容 1、规定货币材料:规定哪此商品可以作为货币材料。 2、规定货币单位: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3、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本位币)是一

12 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该国的法定价格标准。
辅币是本位币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份,其面值多为本位币的1/10或1/100。 4、自由铸造,限制铸造。 自由铸造是指公民可按照法律规定,有权把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造币厂请示铸成本位币,其数量不受限制,国家只收取少量造币费。 限制铸造是针对辅币而言,即辅币只能由国家垄断铸造。 5、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

13 无限法偿: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资格。
有限法偿:即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接受,在金属货币流通中,辅币则为有限法偿。 6、准备制度:作为金准备的贵金属往往集中于中央银行或国库。 (1)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2)作为扩大或紧缩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 (3)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限行券的准备金

14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一)银单本位制 1、定义:以白银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2、特点:银币是本位货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和其他货币则为有限法偿,但它们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币,白银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二)金银复本位制 1、定义:是金、银两种铸币被同时法定为本位货币。 2、特点:金银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国

15 境,同为无限法偿,金币和银币之间、金币银币与货币符号之间都可以自由兑换。
3、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三)金本位制 1、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的原因 第一,在复本位制下,由于两种货币同时招待价格尺度职能以及“格雷欣法则”的作用于,造成商品价格的不断变动和货币流通的混乱。 第二,白银价格经常波动,黄金则较稳定。 第三,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对其他国家有刺激作用。

16 第四,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世界黄金产量激增。
2、金本位制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3、金币本位制 (1)特点: 第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 第二,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 第三,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2)作用:

17 第一,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第二,促进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 第三,促进国际贸易与资本输出的发展。 (3)金的本位制的瓦解 4、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2、主要内容: (1)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18 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实行固定汇率制。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保证向会员国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 (4)会员国不得限制多。 3、作用 4、瓦解 (五)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信用本位制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制度,

19 在这种制度下: (1)流通的是信用货币 (2)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在国内不能兑换金属,输出国外也不能兑换。 (3)货币发行不受黄金数量限制,其流通基础是人们对政府维持币值相对稳定的信心。 (六)人民币制度 (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的单位为“元”,辅币的名称为“角”和“分”,人民币以“¥”为符号; (2)人民币采取不兑换银行券的形式,人

20 民币没有含金量的规定,也不与任何外币确定正式联系,是一种信用货币;
(3)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合法通货,严格禁止外币在中国境内计价流通,严禁金银流通,严格禁止妨害人民币及其信誉; (4)国家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唯一的货币发行机关,并对人民币流通进行管理; (5)人民币不允许自由出入国境。

21 第二章 信用 第一节 信用及其产生 一、什么是信用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借和贷的总称,其特点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 二、信用的本质
第二章 信用 第一节 信用及其产生 一、什么是信用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借和贷的总称,其特点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 二、信用的本质 1、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三、信用的两种基本形态

22 第二节 现代信用的形式与发展 1、实物形态 2、货币形态 四、信用产生的原因 1、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2、私有制和贫富两极分化
3、商品或货币占有不均衡 第二节 现代信用的形式与发展 一、现代信用的形式 1、产业资金循环必然出现闲置资金

23 2、资本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的资金调剂扩大了信用活动的范围
3、国际收支与国际信用 二、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1、现代经济动作的特点 现代经济是一种具有扩张性质的经济,需要借助于负债去扩大生产规模、更新设备、改进工艺等。 2、从信用关系中的各部门来分析,各部门的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信用关系。 3、从信用对现代经济的作用来分析

24 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 三、信用关系中的诸方面 (一)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二)信用关系中的企业 (三)信用关系中的政府 (四)信用关系中的金融机构 (五)信用关系中的国际收支 四、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 (一)信用保证现代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

25 第三节 现代信用形式 (二)在利润率引导下,通过信用实现资本转移,自发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 (三)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四)为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信用与泡沫经济 第三节 现代信用形式 一、信用形式的划分标准 1、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是谁 2、经济内容:即借用货币或商品的用途是

26 什么? 3、采取什么形态

27 二、商业信用 1、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2、商业信用存在的必要性 (1)适应产业资本循环的需要所产生的。 (2)由商业资本存在和发展所决定的。 3、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所贷出的是商品资本,是处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最后一个阶段上的商业资本。 (2)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家。

28 (3)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上,商业信用的动态是和产业资本的动态相一致的。
(4)商业信用中所提供的商品,一般用于生产或销售。 4、商业信用的优缺点 (1)优点:以商品形态提供信用,销货企业与购货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买卖时,就同时解决了资金问题,因此,商业信用有方便和及时的优点。 (2)缺点: a、商业信用规模受职能资本家所拥有的资本量限制。

29 b、商业信用提供的方向受到严格的限制。 三、银行信用 (一)银行信用的概念 以银行为中介的,用货币形式提供给企业或个人的信用。 (二)银行信用的特点 1、银行信用所贷出的资本是货币资本以及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金。 2、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货币资本家,银行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家。 3、银行信用所提供的货币贷款,一般用于

30 生产和商业流通。 四、国家信用 (一)概念:泛指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借贷行为。 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需要国家信用? 1、改革开放后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需要大量投资。 2、当年财政支出大于吸入的原因是财政超前支出所致,用今后扩大的收入来偿还国债,这是现代财政发展的一个规律。 3、体制改革后人民群众收入大幅度增加,

31 财政信用是群众投资的很好对象。 五、是由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商业信用:赊销、分期付款 银行贷款:住房贷款、小汽车消费贷款 六、国际信用:泛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 (一)出口信款:卖方信贷、买方信贷 (二)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汇丰、花旗 (三)政府贷款

32 (四)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五)国际资本市场业务 (六)国际租赁 (七)直接投资。

33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节 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一、利息的概念: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节 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一、利息的概念: 利息是和信用相伴随的一个经济范畴,它是借贷资本或信贷资金的“价格”,是借入者付给贷出者的报酬,或者说代价。 二、利息的来源和本质 利息来源于利润,是利润的一部分。 马克思说:“利息或者用借来的资本赚得的利润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利息就是利润本身的派生形式,是它的一个分支,因而只是以利润

34 形式占有的剩余价值在不同人之间的进一步分配。”
三、马克思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 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四、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 (一)古典政治学派从借贷关系与分配关系出发,认为利息是与分配理论相联系的一个范畴,利息是社会总收入的一部分,是资本所有者的报酬。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资本生产率说”

35 |“节欲论”、“时差利息论”、“流动性偏好论”
五、中国学者对利息来源与本质的认识:认为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者社会财富的增值部分,是社会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主要体现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独立进行经济核算、重新分配社会纯收入的关系。 六、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一)利息如何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人们看作是资金所有者现所当然的收入。 1、利息是资本所有者的收益,不论职能资

36 本家借入资本能否获得利润,利息到期必须支付。
2、利息是由借贷双方在借贷时以一定利息率确定的,无论产业资本家的生产经营情形如何,都不会改变这个量,故可以直接用利息表现收益。 3、利是先于利润而存在的,故在历史上早已将其作为收益的表现。 (二)本金、利息和利息率的关系 利息=本金*利息率 (B=P*R)

37 第二节 利率的种类 一、利率及其两种计算方法 (一)利息率定义: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率的比率。 (R=B/P) (二)利息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 利率的种类 一、利率及其两种计算方法 (一)利息率定义: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率的比率。 (R=B/P) (二)利息的计算方法 1、单利法:仅对本金部分计算利息,对本金的利息部分不再计算利息的方法。 2、复利法:是在整个借款期限内,每隔一段期限计算一次利息并将此利息转入本金加计利息的计算利息的方法,即利生利的计算方法。 二、利率的种类

38 (一)按照利率的表示方法划分:年利息、月利率与日利率。
(二)按照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定利率、公定利率、市场利率。 (三)按照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四)按照利率的制定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差别利率。 (五)按照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六)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划分:名义利率

39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及影响因素 实际利率。 一、利率的决定因素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及影响因素 一、利率的决定因素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借贷资本家从职能资本家那里分割到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因此,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润本身就构成利息的最高界限,平均利润率就构成了利息率的最高界限。因为若利息率超过平均利润率,职能资本家就不会借入资本。而利息率为零时,

40 借贷资本家无利可图,就不会贷出资本。因此利息率总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 。
(二)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认为利率决定于储蓄和投资的均衡点。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资本的需求取决于投资需求。人们把财富用于储蓄而不用于现期消费,是为了将来获得以利息表示的更多消费补偿。因此,只有在利率水平足够高时,储蓄才会发生,而且利率水平越高,储蓄倾向越大。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随资本数量的增加而递减,当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与利率的水平一致时,就是企业家的意愿投资需求点。因此,利率越高,皎不减少,利率降低,

41 投资上升。这样,一方面,一定的利率水平和一定的储蓄正向对应;另一方面,它又和一定的投资反向对应。因而利率水平依赖于储蓄和投资投资双方的相互调整,使投资能够全部吸收储蓄,而储蓄又能维持全部投资,即利率的水平取决于储蓄流量和投资流量的均衡。 二、利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1、经济周期:危机----萧条----复苏----繁荣 2、通货膨胀 3、税收

42 (二)政策因素:一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实施也会引起利率的变化。
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三)制度因素:利率管制 三、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一)利润的平均水平 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

43 (二)资金的供求状况 (三)物价变动的幅度 物价的上涨使货币贬值,银行必须使吸收存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吸收存款。 (四)国际经济的环境 1、国际间资金的流动影响我国的利率水平。 2、国际间商品竞争的影响。 3、国家的外汇储备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 (五)政策性因素

44 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四、我国现实的利率状况 1、利率体制还是比较僵化; 2、我国利率总水平仍然过低; 3、由于信贷资金供应紧张,官定利率僵化,诱发了高利贷的产生和发展。

45 第四节 利率的功能和作用 一、利率的一般功能 1、中介功能 2、分配功能 3、调节功能 4、动力功能 5、控制功能 二、利率的作用
第四节 利率的功能和作用 一、利率的一般功能 1、中介功能 2、分配功能 3、调节功能 4、动力功能 5、控制功能 二、利率的作用 (一)利率变动地储蓄的影响

46 (二)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 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原动力,利率变动不仅影响投资总量,还会影响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益。 利率升高时,投资额减少,利率降低时,投资额扩大。企业投资有一个先决条件: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必须大于或者至少等于资金的利率。 (三)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是通过货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来实现的。利率变动从两个方面影响货币供求:一方面影响闲置货币和闲置资金的所有者的储蓄,另一方面影响借款人对资金

47 的需求。当经济过热、资金缺口加大时,中央银行调高存款利率,使资金供给增加,最终使资金供求达到平衡。同样,当资金供给大于资金需求时,可以降低利率和贷款利率,使其达到平衡。
(四)利率变动对物价的影响 在商品经济中,利率变动和物价变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使物价趋于上升,而通过证券市场上的财富效应,证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因此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价格和利率的反向变化。当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商品市场收支活动加大,相应的货币交易需求增加,物价趋于上升,在货币存量既定的情况下,用于购买证券的

48 投机余额减少,从而使证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物价利率的同方向变化。

49 第四章、 第五章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第一节 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及分类
第四章、 第五章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第一节 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是指货币资金融通和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与行为的总和。 (二)分类: 1、按照资金融通期限分类:短期金融市场和长期金融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2、按照资金融通方式分类: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

50 3、按照金融交易程序分类: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4、按照金融交易的场所和空间分类: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5、按照金融交易的交割的时间划分: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6、按照资金融通范围划分: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二、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一)金融市场的参加者(资金的需求者、资金的供求者)

51 企业、居民、政府、金融机构。 (二)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货币资金(金融工具)

52 三、货币市场 (一)货币市场的主要特征 1、交易期限短; 2、是短期资金周转的供求需要; 3、交易工具的流动性强。 (二)货币市场的种类 1、银行短期信贷市场 (1)通知放款 (2)透支 (3)信用短期放款 (4)短期抵押放款

53 2、银行同业拆借市场 3、商业票据市场 4、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5、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6、回购协议市场 四、资本市场 (一)资本市场的主要特点 1、交易期限长,至少在一年以上,最长可达数十年。 2、交易的目的主要是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供求矛盾,充实固定资产。 3、资金借贷量大,以满足长期项目需要。 4、资本市场的主要交易工具与短期工具相比收益高,

54 但流动性差,风险也较大。 (二)资本市场的种类 主要有:证券市场和银行中长期贷款市场 1、证券发行市场 证券发行市场是将新发行的公债、公司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从政府、公司、企业等行为主体手里转移到投资者手里的市场,也叫“初级市场”或者说“一级市场”。 2、证券流通市场 证券流通市场是已发行证券的交易市场,也叫“次级市场”或“二级市场”。

55 第二节 外汇与黄金市场 (3)便于中央银行进行稳定汇率的操作。 一、外汇市场 (一)外汇市场的概念和作用 1、什么是外汇市场
第二节 外汇与黄金市场 一、外汇市场 (一)外汇市场的概念和作用 1、什么是外汇市场 广义的外汇市场是指所有进行外汇交易的场所。 狭义的外汇市场则是指导外汇银行之间进行外汇交易的场所。 2、外汇市场的作用 (1)调剂外汇资金铁余缺; (2)提供避免外汇风险的手段; (3)便于中央银行进行稳定汇率的操作。

56 (二)外汇市场的种类 1、以外汇交易的期限为标准划分,外汇市场可分为现汇市场和期汇市场。 2、以外汇交易有无固定的场所为标准划分,外汇市场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3、以外汇管制的宽严程度为标准划分,外汇市场分为管制外汇市场和自由外汇市场。 (三)外汇市场主体及交易方式 外汇市场的参加者主要是有权或自主经营外汇业务的外汇银行;充当外汇买卖双方中介作用的外汇经纪人;充当外汇买卖供求者的客户;各国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外汇管理组织。 外汇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交易方式,一般是以中介者

57 的身份汇集客户所供求的外汇进行交易,从而起到调节外汇供求的作用。
(四)外汇市场业务活动及交易价格 1、外汇市场业务活动 (1)即期外汇买卖; (2)远期外汇买卖; (3)套汇买卖; (4)套利买卖; (5)掉期买卖; (6)期货交易; (7)期权交易; 2、外汇买卖价格

58 第三节 金融中介机构及其体系 二、黄金市场 (一)自由黄金市场 (二)管制的黄金市场 (三)国内的黄金市场 一、间接融资与金融中介
第三节 金融中介机构及其体系 一、间接融资与金融中介 (一)金融中介的必要性 1、调节借贷数额 2、调节借贷期限 3、减少交易费用

59 4、降低风险 (二)金融中介机构的性质与职能 现代金融中介机构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经营货币资金为对象的特殊经济组织。 其职能如下: 1、信用中介职能 2、支付中介职能 3、信用创造职能 二、金融中介机构体系的构成 (一)中央银行 (二)商业银行 (三)专业银行

60 1、开发银行 2、投资银行 3、储蓄银行 4、进出口银行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 1、保险公司 2、信用合作社 3、退休或养老基金会 4、投资基金 (五)外资(合资)银行

61 第四节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 一、中国人民银行 二、商业银行 三、政策性银行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 1、保险公司 2、信托投资公司
第四节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 一、中国人民银行 二、商业银行 三、政策性银行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 1、保险公司 2、信托投资公司 3、融资租赁公司 4、财务公司 5、证券公司 五、外资金融机构

62 第六章、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职能、类型、形式 一、商业银行的职能 (一)信用中介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职能、类型、形式 一、商业银行的职能 (一)信用中介 作为信用中介,就是银行一方面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动员和集中社会上一切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另一方面以贷款方式 把这些货币和货币资本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形成生产要素,把借贷双方巧妙地联系起来,成为借贷双方的中介人。 (二)将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和积蓄转化为资

63 (三)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四)充当支付中介   二、商业银行的特点   它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并具有派生能力的金融机构。   三、商业银行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西文国家商业银行在各项货币政策执行中起着特殊的推动作用。   其次表现在对工商企业和居民的经营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影响上。

64   四、商业银行的类型   职能分工型模式和全能型模式。   五、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   (一)总分行制度   总分行制度是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行并形成庞大银行网络的制度。   (二)单一银行制   单一制也叫单元制,是不设任何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   (三)持股公司制

65   亦称集团银行制,即专门成立一个股份公司负责收购其他银行具有决定性表决权的股份,从而实现大银行通过持股公司把许多小银行甚至一些企业置于自己控制之下。
  (四)连锁银行制   是指由某自然人或某个集团收购若干家银行具有决定性表决权的股份,从而实现对被控股银行的业务及经营政策的控制。

66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一、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银行吸收资金的业务,即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包括存款负债、其他负债、自有负债。   (一)存款负债   是指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各种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1、活期存款:又称支票账户,客户在银行开立此账户时,不需事先通知银行即可凭支票随时提现。

67   2、定期存款:是存款户与银行事先商定期限,并以此获取一定利息的存款。
  3、储蓄存款:是指社会公众的货币收入为积蓄成货币资产并以此获取利息的存款。   (二)其他负债   是指商业银行的各种借入款。   (三)银行资本   即自有资本,包括银行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简称股本)、公积金及未分配利润。   二、资产业务

68   资产业务是运用资金的业务,通过这种业务能表明银行资金的存在形态以及银行所拥有的对外债权。
  (一)现金资产   (1)库存现金   (2)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   (3)存放在同业的存款   (4)托收中现金,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中,每天都会收到开户人拿来的支票或现款,其中的支票有可能非本行付款,而须向付款行收取,这种须向别的银行收款的支票称为“托收中现金”。

69   (二)信贷资产   银行的信贷资产就是指银行所发放的各种贷款。   (1)按贷款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单独贷款和联合贷款。   (2)按贷款的客体,即借款人所提供的申请贷款的保证,可分为:抵押贷款、信用放款和票据贴现放款。   贴现付现额=票据面额×(1-年贴现率×未到期天数/365)。   (3)按贷款的期限,可以分为一年以下的

70 短期贷款和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   (4)按贷款的用途,可以分为:投资贷款、商业贷款、消费贷款和农业贷款。   (三)投资   商业银行的投资是指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   (1)中央政府发行的证券   (2)地方政府发行的证券   (3)公司企业发行的证券,包括股票、债券。   三、中间业务和其他业务

71   1、结算业务   指银行承办的客户有关资金收付方面的业务,是由银行的存款业务衍生出来的一种业务。   2、承兑业务   是指银行为客户开出的汇票或票据签章,承诺到期一定付款的业务。   3、代理业务   是指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以委托人的名义代办经济事务的活动,主要是代收业务和代客买卖业务。   4、信托业务

72   是指银行作为受托人,接受他人委托,代为经营、管理、处理有关经济事务的行为。
  5、租赁业务   商业银行利用手中集聚的资金购买大型的机器设备、电子计算机、飞机、船舶等,出租给所需客户使用,银行按期收取租凭费。   四、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业务(表外业务)

73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信用贷币创造 一、原始存款、派生存款与存款货币 (一)原始存款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与信用贷币创造   一、原始存款、派生存款与存款货币   (一)原始存款   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   (二)派生存款   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来的存款,所以,又叫衍生存款。   (三)存款货币   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

74 活期存款。   二、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过程   在发达的信用制度下,由于非现金结算的普遍开展和票据的广泛使用,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一般不需要以现金形式支付给借款企业,而是把贷款转入借款企业的存款帐户,而后由企业签发票据使用贷款。   三、存款派生时的制约因素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   (二)提现率   (三)超额准备率

75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 一、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二、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方针 (一)安全性方针 (二)流动性方针 (三)盈利性方针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   一、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二、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方针   (一)安全性方针   (二)流动性方针   (三)盈利性方针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一)资产管理理论   第一阶段:商业贷款理论。其理论的核心就是商业银行大多数贷款只能建立在短期商业库存

76 商品的基础上,禁止对不具有自偿性的对象放款,如长期设备贷款、农业贷款等。
  第二阶段:可转换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要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除了原有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方式外,还可持有转换性强的资产,即那些在需要时就可以在市场上随时转换成现金的资产。   第三阶段:预期收入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银行回收贷款的资金来源应该是依靠借款人将来的预期收入。   (二)负债管理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把对商业银行资产流动

77 第五节 西方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理 性管理的重点由原来的资产方面转向负债方面。 (三)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三)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单从资产管理或单从负债管理都难以在经营上达到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者之间的均衡,只有对资产和负债同时进行协调管理,才能达到银行经营的总目标。 第五节  西方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理   一、西方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   (一)对银行开业的管理

78   (二)对银行业务活动范围的管理   (三)对存款经营的管理   (四)对贷款经营的管理   (五)对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管理   (六)对银行财务和人事的管理   二、西方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形成与现状   (一)形成现现状   (1)由政府出面建立存款保险机构。   (2)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存款保险机构。

79   (3)在政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存款保险机构。
  (二)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三、90年代以来金融监管的发展   (1)市场准入条件更加强调对跨国银行和所在国金融监管的双重认同。   (2)风险监控成为各国和各地区监管的核心。   (3)银行审查仍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   (4)与国际银行业加强金融监管的合作与经济交流。

80 第七章 中央银行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与类型 一、中央银行发生的客观经济条件 (一)银行券的发生问题 (二)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第七章 中央银行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与类型 一、中央银行发生的客观经济条件 (一)银行券的发生问题 (二)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三)最后贷款问题 (四)金融监管问题 二、中央银行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一)从19世纪4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81 是中央银行的初创阶段。这一阶段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统一货币发行和防止商业银行的倒闭。
(二)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中央银行急剧发展的时期。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调节货币供应量,为商业银行服务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迄今,是各国对中央银行进一步加强控制的时期。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调控机制,加强独立性,成为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的工具。 三、中央银行在中国的发展 1、1905年户部银行正式成立。 2、1908年更名为大清银行

82 3、1928年国民党政府的中央银行正式成立。 4、1942年该中央银行集中了全国的货币发行,取得垄断全国金融的核心地位。 5、中国人民银行是新中国的中央银行。直到改革开发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既是行使货币发行和金融管理职能的国家机关,又是从事信贷、储蓄、结算、外汇等业务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集中央银行和一般银行的职能与业务于一身的“大一统”银行体制。 6、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83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代表国家管理金融的政府管理机关。其特点是不同于一般银行,也不同于一般国家行政管理机构。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代表国家管理金融的政府管理机关。其特点是不同于一般银行,也不同于一般国家行政管理机构。 二、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 1、不以盈利为目的。 2、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 3、中央银行处于超然地位。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

84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对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有重要作用。
(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它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并对它们发行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 1、充当最后贷款者。 2、集中管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3、全国票据的清算中心。 4、监督和管理全国的商业银行。 (三)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和干预经济的工具

85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 1、代理国库。 2、代理发行政府债券。 3、为政府筹集资金。 4、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
5、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 一、负债业务 1、货币发行业务

86 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贷款、购买证券、收购金银、外汇等方式,把它们投入市场,形成流通中的货币。每张投入市场的纸币(又称通货)都是中央银行对持有者的负债。
2、代理国库业务 政府财政的收入和支出,都由中央银行代理 3、集中存款准备金 二、资产业务 1、再贴现和贷款 2、证券买卖业务 3、金银、外汇储备

87 第四节 我国中央银行的现状及 改革措施 一、独立性问题
第四节 我国中央银行的现状及 改革措施 一、独立性问题 表现为:一是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上或具体执行中的独立抉择上,始终不能根据其本身的判断及对金融调控的要求来进行,而只是被动地服从于政府的意志,完全随政府指挥棒转,甚至随政府短期政策波动需要而行事。二是中央银行与各地政府的关系仍未理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当地人民银行的干预甚多。三是中央银行与财政的关系尚未理顺,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作用难以发挥。四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特别是与国有

88 商业银行的关系远未理顺,银行体系的产权关系不清,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倒逼”机制异常突出。
基本思路是: 1、政府的职能必须转换。 2、进一步理顺中央银行与中央财政的关系。 3、加速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 二、分支机构设置问题 我国中央银行是完全按行政区划和级别设置机构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是国务院下属的一个部级机构,各省、地(市)、县设立对应的分支

89 机构。这些分支机构在“条条”上归上级行领导,在‘块块“上受制于当地政府,这就难免会使中央银行的超脱性和独立性受到限制。
三、监管作用的发挥问题 表现为:一是金融监管权威性低,严肃性差,被监管对象往往无视中央银行的存在。二是金融监管范围狭窄。三是监管方法过于简单,监管手段单一。四是监管人才不足,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措施为: 第一,重申中央银行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其权威性。

90 第二,落实全方位监管。这主要分两方面:一是既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同时又要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三,改进监管方法,强化监管手段。 第四,加速监管人才培养,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第五,形成科学严密的监管工作体系。

91 第九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第九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二、货币需求分析 宏观与微观角度 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即从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体出发,强调货币作为交易工具的职能,在分析市场供求、收入及财富指标的变化上,探讨一国需要多少货币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

92 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是从社会经济个体出发,分析各部门(个人、企业等)的持币动机和持币行为,研究一个社会经济单位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要持有的货币量。
三、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所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 实际货币需求则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实际货币购买力,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

93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二、西方传统数量论需求说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二、西方传统数量论需求说 1、洛克的货币需求思想 2、体谟的货币需求说 3、李嘉图的货币需求理论 三、现代、当代数量论需求说 1、费雪方程式

94 第三节 货币需求实证及影响我国 货币需求的因素分析 2、庇古的现金余额货币需求说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利率和货币需求
第三节 货币需求实证及影响我国 货币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利率和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三、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 1、收入

95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计量 2、价格 3、利率 4、货币流通速度 5、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6、企业与个人对利润与价格的预期 7、财政收支状况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计量 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二、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

96 第五节 货币供给 1、M0(现钞) 2、M1(狭义货币) 3、M2(广义货币) 三、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 四、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
第五节 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的过程 二、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 三、我国的货币乘数

97 第六节 货币均衡 四、货币供给新论 一、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 二、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三、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 四、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第六节 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 二、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三、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 四、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五、我国的货币均衡

98 第十章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分类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第十章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分类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化币供应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一)通货膨胀与纸币流通相联 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在任何一种货币制度下,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经济生活中的客观需要量,就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它与货币经济

99 相联,与社会制度并无内在的必然联系。 (二)通货膨胀与物价相联 按照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如果纸币的数量增加而商品数量不变,或者商品的数量增加而纸币的数量增加更快,则流通中的纸币币值就会降低,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否则反之。 (三)通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相联 物价总水平是指各类商品和劳务价格总在一起的平均数,或称“一般物价水平”。而货币的币值是指对一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而不是与某一类(或某一部类)商品或劳务相对应的。 (四)通货膨胀与物价的持续上涨相联

100 (五)通货膨胀中的价格上涨存在公开和隐蔽两种类型
二、通货膨胀的测定 (一)消费物价指数 (二)批发物价指数 (三)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一)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划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失调型和预期型通货膨胀等几种类型。 (二)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公

101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
(三)按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幅度不同,一般又把通货膨胀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式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 四、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 (一)短期性 (二)非政策性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

102 深层原因主要有: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因素以及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制约等数种。
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 深层原因主要有: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因素以及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制约等数种。 二、需求拉上 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是我国社会总需求膨胀的四个具体因素。 (一)财政赤字 (二)信用膨胀 (三)投资需求膨胀 (四)消费需求膨胀

103 三、成本推动 (一)工资推动 (二)利润推动 四、结构因素 一国国民经济的结构问题也会引发通货膨胀。 (一)北欧模型 (二)我国的结构失调 五、其他原因 (一)供给不足

104 第三节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一、西方学者的争论和我国学者的共识 (二)预期不当 (三)体制因素 (一)促进论
第三节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一、西方学者的争论和我国学者的共识 (一)促进论 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增加产出的效应。 (二)促退论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无益,具有减少产

105 出的效应。 (三)中性论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实际上不产生任何影响,两者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国的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只是存在于开始阶段极短的时间内,并且只有在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爬行式或温和型通货膨胀才能对经济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弊大于利,特别是在总供求基本均衡或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货膨胀的不良影响极大,危害面很广,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都有破坏性作用。

106 二、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导致生产过程紊乱。 其次,通货膨胀使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通货膨胀对流通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流通领域原来的平衡被打破,使正常的流通受阻。 通货膨胀还会在流通领域制造或加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四、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

107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膨胀的过程是物价上涨的过程,也是币值即单位货币购买力下降的过程。
通货膨胀对社会成员的影响还通过改变原有财富的占有比例而表现出来。 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还可以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中去考察。 五、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控制货币供应量 二、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108 三、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四、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

109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政策理论 一、货币政策及其内容: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政策理论   一、货币政策及其内容: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具体包括:⑴政策目标;⑵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⑶具体执行所达到的政策效果。   1、货币政策是一项宏观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节经济的政策。   3、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110   二、货币政策理论   (一)稳定货币政策说   稳定货币政策说,是一种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增长率来实现货币稳定的政策主张。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稳定货币政策论者认为,为了保持物价稳定,实现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繁荣,就必须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把货币增长率作为货币政策指标,使货币量稳定地增长。为此,弗里德曼指出:为了使价格水平在数十年内保持合理的安全度,总货币存量应与产出及人口的增长保持相同的增长率。

111   评价:稳定货币政策主张作为一种反通货膨胀政策思想,在当今世界各国通货膨胀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是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但保持货币的绝对稳定,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主张实行基本稳定的货币政策。还要看到,货币政策本身也有其局限性,必须与其他经济政策协调配合,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通货膨胀政策说   通货膨胀政策说是一种主张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以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投资及社会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学说。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大量失业发生,这难以实现充分

112 就业。另一方面,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影响了人们对投资预期收益的信心,因而阻碍了投资的增长,减少了就业。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实现充分就业,有两条途径:一是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增加有效需求;二是实行廉价的货币政策,放松银根,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需求。   凯恩斯的这种政策主张曾为西方国家所采纳,为西方国家带来了所谓通货膨胀景气,但也同时带来负效应,使许多国家陷入经济“滞胀”下的另一种形式的不景气。中国的经济学者也有主张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他们认为,通货膨胀有益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实践证明,这种政策主张是不可取的,是有害的。

113   (三)中立货币政策说   这是一种主张使货币严格中立,不对经济产生任何影响,以实现货币均衡的政策学说。代表人物哈耶克。   中立货币政策说者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困扰现代经济的主要原因。货币供应量的每一次变动,都将货币细菌深深地植入了经济机体之中,从而破坏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使经济陷入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泥潭。相反,如果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商品相对价格(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同消费资料价格的相对关系)就可能稳定不变,经济就会处于零通货膨胀或零通货紧缩的理想状态中。

114   三、货币政策的目的   (一)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   (二)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能够被利用的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失业率情况进行衡量,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是要降低失业率。   (三)经济增长   对适度的经济增长存在着如何测度和如何确

115 定标准的问题。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追求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衡量经济增长应以实际值为标准,而不是以名义货币值为标准。各国通常是采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反映经济增长情况,借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对外国的全部经济交易所引起的收支总额的对比。   四、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矛盾及解决方法   ⑴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这是因为二者之间通常存在着一种此高彼低的替贷关系。如

116 果失业过多,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给量,只有通过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才能增加就业人数。然而伴随而来的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造成通货膨胀,以牺牲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代价。同理,如果物价过高,货币政策要追求物价稳定的目标,就需要紧缩信用和减少货币供给量,通过抑制投资的消费需求,平抑通货膨胀,于是生产规模就会趋于缩小,就业人数就会趋于减少。这种缩减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又会使失业率偏高,牺牲充分就业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代价   ⑵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物价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前提,经济增长则是物价稳定的物质

117 基础,二者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因为其中一个目标的实现,往往要以牺牲另一个目标为条件。例如,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增加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但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需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但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⑶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从理论上讲,只要各国都维持基本相同的物价稳定水平,并且在贸易形态和商品输出输入结构不变的条件下,物价稳定才能与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存在。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若本国发生通货膨胀,其他国家的物价稳定,表明本国货币对内贬值,

118 在一定时期内购买外国商品便宜,会导致本国输出减少,输入增加,使国际收支恶化。
  ⑷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间之所以会出现矛盾,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长,就业人数和收入水平提高,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相应增加,从而使进口贸易比出口贸易增长得更快,其结果导致国际收支情况恶化,出现贸易逆差。为了平衡国际收支,消除贸易逆差,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以抑制国内的有效需求。但是生产规模也会相应缩减,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因此,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之间也相互矛盾,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难以同时兼得。

119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处理上述目标间的矛盾,可从两方面考虑:⑴侧重于统筹兼顾,力求协调;⑵侧重于权衡或选择,视经济环境的需要而突出重点。
  处理上述目标间的矛盾,可从两方面考虑:⑴侧重于统筹兼顾,力求协调;⑵侧重于权衡或选择,视经济环境的需要而突出重点。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一、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及其标准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中介指标是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对它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定后能否达到预期调节效果,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

120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取要符合以下标准:  ⑴可测性。可测性是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该指标准确的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⑵可控性。可控性是指该指标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接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按政策投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⑶相关性。相关性是指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控制住该指标就能基本实现政策目标。⑷抗干扰性。只有选取那些受干扰程度较低的中介指标,才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达到最终目标。⑸与经济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经济及金融环境不同,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政策工具不同,选择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也必然有区别。

121   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内容   1、存款准备金。它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存款准备金指标可以满足变量和可控性要求。有关存款准备金总量的数据资料,易于收集和掌握,并与货币政策目标密切相关。在一般情况下,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增加,意味着信贷规模缩减和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存款准备金减少,意味着信贷规模缩减和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存款准备金减少,意味着银根放松,货币供应量增长。因此,中央银行把存款准备金作为可选择的中介目标。   2、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能够派生出信用

122 货币的货币,它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这两种货币量是中央银行能直接控制的。现金是中央银行所发行的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必须按存款一定比例将其存入中央银行,因此基础货币的增加或收缩,取决于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与控制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及货币总量有着直接的关联,这就使基础货币成为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中介指标。   3、利率。利率可以是经济的内生变量,也可以是金融政策的外生变量。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当经济繁荣时,由于信贷需求量增加,利率就会提高;相反,经济不景气,对信贷需求量就会减少,利率自然就会下降。因此,中央银行就可以根据利率的升降来确定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123 使其与经济形势变化相适应。但是,利率又是金融政策的外生变量,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紧缩银根时,就可以设法降低利率。因此,利率既可以是经济的自然反映,又可以是货币政策的反映。金融当局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将其作为扩张或紧缩货币供应量的中介指标。   4、货币供应量。现代西方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既是经济内生变量,又是货币政策的外生变量。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货币量的变动与经济变动是正相关关系,即经济景气时,银行体系竭力减少剩余储备,扩大信贷规模,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在经济呈现下降或衰退时,银行贷款比较谨慎,则剩余储备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

124 作为货币政策的外生变量,当经济呈下降或衰退时,金融当局会有意扩大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抑制经济衰退;当经济发展过热,呈现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加剧,超过经济承受能力,引起经济混乱时,金融当局可有意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货币供应量的不同层次来看,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只要中央银行能控制住M0-M3,就能够控制住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  根据以上所述,货币政策指标体系可概括为下图:

125 中介目标系列 利 率 存款准备率 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 1、货币供应量 2、信用总量 终极目标系列 中介目标主要指标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   币值和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   利  率   存款准备率   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   流   通   中   的   货   币   总   量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1、货币供应量   2、信用总量

126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3、同业拆借利率 4、银行备付金及其比率 一、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类型 二、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及其作用
  3、同业拆借利率   4、银行备付金及其比率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类型   二、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及其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工具,是指货币当局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决定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政府债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以此影响基础货币,从而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金融的宏观控制。

127   公开市场业务运作过程如下:   当经济衰落,资金短缺时,中央银行认为有必要放松银根,就在公开市场上购入有价证券,投放了基础货币,增加了市场货币供给量,刺激了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扩张;同时由于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有价证券的需求增加,提高了有价证券的价格,而降低了银行利率,更扩大了银行的信用规模,增加市场货币供给量,同样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反之,中央银行抛售有价证券,则减少货币供给量;同时,银行利率上升,造成银行可贷资金和信用减少。   在西方各国,利用公开市场干预经济比较灵活有效,具体表现有:

128   ⑴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可以把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控制在可预期的规模内,进而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
  ⑵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出击,不象贴现率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   ⑶公开市场业务可以按较小的规模进行,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⑷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它对货币供给量进行微调,不对经济产生震荡性影响。

129   三、贴现率的特点及优缺点   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各种合格票据(如国库券、短期公债券、短期商业票据等)贴现的利率。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来影响一般商业银行的信用量,促使信用扩张或信用收缩的一种政策措施。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市场上的一般利率,从而达到放松或紧缩银根的目的。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有以下特点:   ⑴它是一种短期利率,因为中央银行所提供的贷款以短期的为主,并且来贴现的各种合格票据的期限也是短期的。

130 中央银行实行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⑵它是一种官定的利率,不同于随市场供求而变动的市场利率,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⑶它是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   中央银行实行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再贴现的政策效果体现在两方面:⑴再贴现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有一种告示效应。⑵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需求,最终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

131   但是,再贴现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不能使中央银行有足够的主动权,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再贴现多少,决定于商业银行自身的行为。其次,再贴现率的变动是有限度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再贴现率无论多高,都难以遏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最后,贴现率虽易于调整,但贴现率的一点变化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经济发展不稳定,因此,同公开市场业务相比较,这一工具的使用不宜很频繁。   四、存款准备率   为了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从而在总量上控制社会总需求,西方各国先后都用法律规

132 定各金融机构必须把自己吸收的存款,按法定的存款准备比率存入中央银行,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法定准备率制度。
  法定存款准备制度主要包括两上方面的内容:一是规定可充当存在准备金的资产内容,一般规定银行库存现金及其在中央银行存款才能充当存款准备金。二是根据存款种类、存款金额、银行规模等规定存款准备率,各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都必须按照这个比率存入中央银行的相应的准备金。   调整存款准备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办法,来增加或养活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从而影响商业

133 银行的贷款能力,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的一种措施。具体的作用过程是: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由于法定准备率是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的,因此准备率的升降决定银行存款量与贷款量有倍数的收缩或扩大,而倍数的大小则与准备率成反比。 第四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主要环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

134 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⑴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⑵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人而对企业和居民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⑶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中央银行就是通过三个环节或途径使用

135 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   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在西方,主要分成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其最终思路可以归结为: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就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可表示为:   M→r→I→E→Y

136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利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必须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
  上述的初期分析,他们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只揭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而没有能够反映它们之间的循环往复的反馈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遂有进一步分析,他们称之为一般均衡分析。   第一,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如果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下降的利率刺激投资,并引起总支出增加,总需求推动产出量上升。这和原来的分析是一样的。   第二,但产出量的上升,提出了较原来为大

137 的货币需求,如果没有新的货币供给投入经济生产,货币供求的对比就会使下降的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
  第三,利率的回升,又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产量下降,利率又会回落。这是往复不断的过程。   第四,最终会逼近一年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场供求和商品市场供求两方面的均衡要求。   与凯恩期学派不同,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

138   他们认为,增加货币供应量在开始时会降低利率,但不久会因货币收入增加和物价上涨而使名义利率上涨,至于实际利率,则有可能回到并稳定在原先的水平上。因此,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地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用符号表示为:   M→E→Y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的组合形式,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一般有四种组合:⑴“紧”货币、“松”财政;⑵“紧”财政、“松”货币;

139 ⑶财政、货币“双紧”;⑷财政、货币“双松”。在这几种组合中,政府究竟采用哪一种需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环境,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客观经济情况的判断。概括地说,“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为解决总量问题。   在总量平衡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和政府与公众间的投资比例,一般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松一紧”的办法;在总量失衡的情况下,微量调整,一般单独使用财政或货币政策。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货币政策在短期内见效快,但长期调整还要靠财政政策;在总量失衡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政府要达到“扩张”或“紧缩”目的,一般同时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府两种手段,“双

140 松”或“双紧”;在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调并存的情况下,政府一般采用先调总量,后调结构的办法,即在放松或紧缩总量的前提下调整结构,使经济在稳定中恢复均衡。
  第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   第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三,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   第四,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141 第十二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性作用
第十二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性作用   1、金融是依附于商品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性发展过程中发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   这种决定性作用说明了金融绝不能脱离经济而盲目追求自身的发展。只有为经济发展服务并与之紧密结合,金融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和持

142 久的动力。   二、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2、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促进储蓄并将其顺利转化为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投入;   3、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节约交易成本,促进资金融通,便利经济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   4、通过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直接为经济发展作贡献。

143   三、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
  1、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通货膨胀、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危害经济发展。   2、因金融业经营不善使金融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不仅导致金融业的危机,而且将破坏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引发经济危机。   3、因信用过度膨胀产生金融泡沫,剥离金融与实质经济的血肉联系。   4、资本流动国际化,虽然有资源再配置的作用,但如运用失当,也会促使金融危机在国际间迅速蔓延,不仅侵蚀了世界经济的基石,更使

144 第二节 经济货币化与金融化 发展中国家备受打击。 一、经济货币化的概念
第二节  经济货币化与金融化   一、经济货币化的概念   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二、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影响因素   1、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货币化程度的高低,而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又会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因此两者应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关系。

145   2、金融的作用程度,它与货币化程度高度相关,取决于货币信用关系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及金融业的发展程度。
 三、如何提高我国的货币化程度   我国货币化程度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主要由于历史原因、体制原因及认识原因造成。改革开放以来,虽已有改观,但仍存差距。因此,如何提高我国的货币化程度以促进金融、经济的深入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具体行动也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大力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中关键的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中充分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为此,

146 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提高农村的商品产出率和消费率,扩大以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同时,社会分配也应采取完全的货币工资形式。比如我国目前推行的房改中采用住房分配的货币化就是一个方面。二是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保证币值稳定和货币流通的正常化,大力发展金融业,以便向社会提供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为提高货币化程度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第三节  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   一、产生背景   二、金融压制论的主要观点 

147   1、有关金融压制状态的表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机构高度国有化,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不发达、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份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等特点。这些特征造成了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会制约金融业的发展。这样,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即为金融压制。   2、金融压制发生的原因。一是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表现为现代与传统部门并存、金融机构分配不均衡及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发育不全;二是政府对金融业干预过多。表现为政府对

148 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限制,对市场发育的抑制、对汇率、利率的行政管制等;三是市场发育不全。表现为金融资产存量小、品种少,储蓄者也投资者相互隔绝,市场缺乏统一体系,容纳量小,范围窄;四是政府认识上存在误区。
  3、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制对其经济成长和发展会发生阻滞作用。   三、金融深化论的主要观点   1、金融深化的含义。即指一个国家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   2、金融深化程度的衡量指标。包括利率、汇率的弹性与水平、金融资产的存量和流量、金

149 融体系的规模和结构及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功能。
  3、金融深化可以通过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和收入效应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4、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繁荣与发展,必须解除金融压制,进行金融深化。具体政策有: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是政府放弃对经济、金融活动的干预及管制,政府允许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率机制的自由运行。为此,应做到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汇率的严格管制,同时必须放弃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   四、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的简评

150   正确评价“金融二论”应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地辨板,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该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⑴关于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分析与说明,对研究现代货币信用经济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⑵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专门、深入的研究,弥补了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在此方面的不足,丰富了西方金融理论和发展经济学;⑶论证了市场机制在推动金融、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作用,提出的金融自由化和运作市场化的对策与建议,对于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针对性、适用性。   该理论的不足这处在于:⑴过分强调金融自

151 由化。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作机制不完善,实行完全自由放任的金融政策往往会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现实中,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也说明了此点。因此,任意夸大金融自由化的作用是不足取的。⑵过分发强调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落后至多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认为解决了金融问题便万事大吉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提出,“金融二论”提出的解除金融压制、推行金融深化的主张,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需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经济、金融条件和实际国情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尤其应

152 第四节 金融创新与发展 十分重视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不能把“金融二论”作为包治百病的“灵药”,不切实际地推行金融自由化有害而无益。
第四节  金融创新与发展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   是指在金融领域内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二、金融创新的分类   1、金融制度创新:包括各种货币制度创新,信用制度创新、金融管理制度创新等与制度安排

153 相关的金融创新;   2、金融业务创新:包括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技术创新、金融交易方式、业务种类或服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等与业务活动相关的创新;   3金融组织结构创新:包括金融机构创新报、金融业结构创新、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管理创新等与金融业组织机构相关的创新。   三、金融创新的表现   四、怎样看待当代金融创新   正确看待当代金融创新应通过分析它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来进行。    

154   首先,金融创新对金融、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表现为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增强了金融产业发展能力和金融作用力。因此,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没有创新推动,就没有上层次和升级性的金融发展,就不可能对现代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力和促进作用。   其次,金融创新也对金融、经济发展发生了不利影响和负作用。当代金融创新使货币供求机制、总量和结构乃至特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货币政策的决策、操作、传导及效果。这些变动使金融发展中的风险有增无减,金融业的稳定性趋于下降,使得经济发展也出现较多波动,增加了危机出现的可能性。

155   总之,当代金融创新是利弊皆存,但其利始终是主要和主流的。正确对待金融创新,应有效利用和充分发挥其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其负面作用的防范和控制。为此,应不断完善宏观调控,加强金融监管,正确引导,趋利避害,以实现通过金融创新最大限度地推动金融、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度。

156

157

158

159

160


Download ppt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一、关于货币起源的种种学说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