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台灣經濟面臨的挑戰 ─及對貨運業、物流業的期許
台灣經濟面臨的挑戰 ─及對貨運業、物流業的期許 ; 國民黨副主席 江 丙 坤 中 華 民 國 95 年 9 月
2
目 次 一、經濟成長的挑戰 二、財政惡化的挑戰 三、國家競爭力的挑戰 四、人口結構老化的挑戰 五、京都議定書的挑戰
目 次 一、經濟成長的挑戰 二、財政惡化的挑戰 三、國家競爭力的挑戰 四、人口結構老化的挑戰 五、京都議定書的挑戰 六、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挑戰 七、區域經濟整合的挑戰 八、如何克服台灣面臨的挑戰 九、對貨運業、物流業的期許
3
(一) 1953年~2000年台灣經濟發展經驗 1.經濟快速成長,物價穩定
一、經濟成長的挑戰 (一) 1953年~2000年台灣經濟發展經驗 1.經濟快速成長,物價穩定 經濟成長率 消費者物價上漲率 9.8 1
4
一、經濟成長的挑戰 中華民國 韓國 菲律賓 日本 2. 近50年來台灣平均經濟成長率居世界第一,世稱台灣經濟奇蹟
中、韓、菲、日 1953 – 2000 平均經濟成長率 中華民國 韓國 菲律賓 日本 2
5
一、經濟成長的挑戰 (二)中菲兩國經濟發展成果的比較 1. 發展初期國人赴菲做台勞 1 9 5 3 年 40.6 GNP 出口 進口 (
中華民國 菲律賓 年 4.9 40.6 每人GNP US$188 3.5 每人GNP US$50 〈NT$2019〉 1.9 16.7 1.2 GNP 出口 進口 ( 億美元 ) ( 億美元 ) ( 億美元 ) 3
6
2. 經濟發展成功,國人赴菲投資、觀光,菲勞來台
一、經濟成長的挑戰 2. 經濟發展成功,國人赴菲投資、觀光,菲勞來台 中華民國 菲律賓 年 每人GNP US$14,114 (NT$443087) 10.1 每人GNP US$1037 億美元 億美元 億美元 平均經濟成長率 ( % ) 4
7
(三)自2001年來,相較於亞洲主要國家,台灣經濟表現疲弱, 失業率快速攀升。
一、經濟成長的挑戰 (三)自2001年來,相較於亞洲主要國家,台灣經濟表現疲弱, 失業率快速攀升。 1. 近10年來經濟成長率及失業率變動情況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5
8
2. 亞洲金融風暴時,政府採取穩定股市、振興房市、擴大內需 (638億)等措施,1998年亞洲自由國家經濟成長率臺灣一枝
獨秀達4.6%,失業率僅2.7 %,1999年雖有921大地震,失業 率仍在3%之內。 中華民國 菲律賓 日本 新加坡 香港 韓國 泰國 馬來西亞 印尼 6
9
3. 2001年我國經濟成長率位居亞洲倒數第二 中華民國 菲律賓 日本 新加坡 香港 韓國 泰國 馬來西亞 印尼 資料來源:各國政府官方統計
7
10
4. 2001~04年與1996~99年相較,亞洲各國中,台灣平均經濟成長率衰退
2.90個百分點,高居第一;除日本外, 2001~04年平均及2006(預估)成 長率均為最後一名,而1996~99年期間則為第一名。 國 別 年 別 中 華 民 美 日 本 新 加 坡 韓 香 港 泰 馬 來 西 亞 印 尼 菲 律 賓 1996 1997 1998 1999 6.30 6.59 4.55 5.75 3.70 4.50 4.20 2.60 1.40 -1.80 -0.20 7.80 8.30 -1.40 7.20 7.00 4.70 -6.9 9.50 5.10 -5.5 4.0 5.90 -10.5 4.40 10.0 7.30 -7.4 6.10 -13.1 0.80 5.85 5.20 -0.60 3.4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5.77 -2.17 4.25 3.43 6.07 1.60 2.50 3.90 2.90 0.40 0.10 1.80 2.30 -2.3 4.00 8.70 8.50 3.80 3.10 0.60 3.20 8.60 4.80 2.20 5.30 6.20 8.90 0.30 5.50 4.90 4.30 6.00 2005 4.03 3.2 2.6 6.4 7.3 4.5 5.2 5.6 5.0 2006(f) 4.28 3.3 6.1 5.3 5.5 4.7 4.8 1996~99平均 A 5.80 4.23 0.50 5.48 3.58 1.95 -0.42 0.05 3.46 2001~04平均 B 1.15 3.33 4.65 3.55 5.15 4.35 4.33 B-A -2.90 -2.03 0.65 -2.15 1.07 5.57 0.35 4.45 0.87 資料來源:依各國政府統計資料,以及Global Insight Inc 年8月預測。 8
11
除大陸、日本外,1996~99年我國平均經濟成長率位居亞洲第一 2001~04年則落居倒數第一
除大陸、日本外,1996~99年我國平均經濟成長率位居亞洲第一 ~04年則落居倒數第一 中華民國 馬來西亞 日本 新加坡 菲律賓 韓國 香港 泰國 印尼 資料來源:各國政府官方統計 9
12
5. 2001~2004年平均失業率較1996~1999年平均失業率增加2.06個百分點
,僅優於香港、印尼、及菲律賓。 單位:% 國 別 年 中 華 民 美 日 本 新 加 坡 韓 香 港 泰 馬 來 西 亞 印 尼 菲 律 賓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60 2.72 2.69 2.92 2.99 4.57 5.17 5.00 4.44 5.40 4.90 4.50 4.20 4.00 4.70 5.80 6.00 5.50 3.40 4.10 5.30 1.70 1.40 2.50 2.80 2.70 3.60 2.00 7.00 6.30 3.80 3.10 3.50 2.20 6.20 5.10 7.30 7.90 6.80 1.50 4.40 3.36 2.40 3.20 3.70 4.80 6.36 6.10 8.10 9.10 9.50 9.86 8.60 8.70 10.10 9.80 11.20 11.10 11.40 12.10 2005 4.13 5.1 4.42 3.2 3.1 5.6 -- 1996~ 1999平均 A 2.73 4.75 3.90 2.10 4.48 2.90 2.88 5.39 9.30 2001~ 2004平均 B 4.79 3.43 3.45 6.78 2.54 9.14 11.50 B-A 2.06 0.75 1.20 1.33 -1.03 -0.36 0.72 3.75 10 資料來源:依各國政府統計資料整理。以及Global Insight 2006年7月預測。
13
6. 與韓國相較 : 韓國出口領先擴大,平均每人GDP超越台灣 1999~2005年期間,韓國出口由台灣的1. 16倍擴大為1
6. 與韓國相較 : 韓國出口領先擴大,平均每人GDP超越台灣 ~2005年期間,韓國出口由台灣的1.16倍擴大為1.43倍 ; 對韓逆差由45.9億增至76.3億美元;平均每人GDP則由台灣的0.72倍,到追過台灣。 單位:億美元 單位:美元 11
14
韓國後來居上,實不足為奇 不論量與質,近年來不是落後擴大,就是被趕上,台灣近6年來受創的程度甚至大於金融風暴重創韓國之程度。
平均出口成長率,% 1999~2005 8.2 12.0 世界平均 10.1 韓國出口/台灣出口 1.16 ~ 1.43 占全球總出口,% 1999~2004 2.15 ~ 1.92 2.55 ~ 2.80 中國大陸進口市占率% 1995~2005 11.2 ~ 11.6 7.8 ~ 11.3 韓國在歐美日進口市場占有率均擴大領先台灣 平均投資率,% 2000~2004 19.1 29.9 製造業附加價值率% 2000~2003 27.8 ~ 23.8 24.3 ~ 23.9 研發經費/GDP,% 1999~2003 2.11 2.65 近年教育經費/GDP,% ~6 >7 12
15
7. 與重要競爭對手國家相較 : 台灣出口競爭力與出超金額均衰退 ~2005年期間,台灣出口成長遠落大陸、韓、星之後,有時還不如德國或日本 ;其他國家出超大增,台灣出超卻減少。2006上半年,稍有改善。 出口成長率, %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1~7月) 中國大陸 22.3 34.7 35.4 28.4 24.7 韓國 8.0 19.3 31.0 12.0 13.5 新加坡 2.8 15.3 24.6 15.7 22.4 德國 7.0 22.0 7.4 7.9 (1~6月) 日本 3.2 13.2 20.2 5.4 6.5 香港 11.8 15.9 11.6 9.2 台灣 7.1 11.3 21.1 8.8 14.1 出超金額, 億美元 2002 2003 2004 2005 2005(1~7月) 德國 1188.1 1463.3 1938.0 1996.7 951.7 (1~6月) 日本 788.6 878.7 1105.0 790.4 292.4 中國大陸 303.5 255.3 319.8 1018.8 759.6 韓國 103.4 149.9 293.8 231.8 74.8 新加坡 87.1 236.8 250.1 296.4 181.3 台灣 220.7 225.9 136.1 158.2 95.4 13
16
8. 台灣由四小龍的龍頭淪為龍尾 以經濟成長率、每人GDP、出口成長率及出口金額等四項簡單明顯的指標評比,1982~1987年(蔣經國總統任內末6年)與2000~2005年(陳總統上任6年)相較,台灣從龍頭淪為龍尾。 1982~1987 台灣 (7) 韓國 (10) 香港 (8) 新加坡 (14) ( )為 排名加總 經濟成長率,% 8.6(2) 9.6(1) 7.6(3) 5.6(4) 台灣兩個單項第一,總排名為四小龍之首 每人GDP(1987),美元 5,291(3) 3,275(4) 8,878(1) 7,404(2) 出口成長率,% 15.5(1) 14.2(2) 5.3(4) 出口金額(1987),億美元 537(1) 473(3) 485(2) 287(4) 2000~2005 台灣 (16) 韓國 (8) 香港 (7) 新加坡 ( )為 排名加總 經濟成長率,% 3.6(4) 5.2(1) 4.5(3) 台灣明顯為四小龍之尾 每人GDP(2005),美元 15,291(4) 16,306(3) 25,620(2) 26,833(1) 出口成長率,% 8.1(4) 12.1(2) 8.9(3) 12.3(1) 出口金額(2005),億美元 1,984(4) 2,844(2) 2,895(1) 2,297(3) 14
17
9. 1999年以來,台灣民生痛苦指數逐步攀升,股價指數卻大幅下跌 各國股市均受泡沫經濟衝擊,迄今大多回復昔日水準或更好,惟獨台灣例外 痛苦指數持續惡化,表現居倒數地位。
民生痛苦指數= 失業率+ 物價上漲率 股價指數(當年年底) 15
18
10. 近年經濟成長落後的結果 : 台灣GDP與每人GDP的世界排名下降 依據IMF正式發布之統計,台灣的GDP世界排名由1985年27名,逐漸上升 到2000年的17名;同期間,每人GDP由31名上升到24名。2003年台灣GDP與每人GDP則分別倒退至19名與28名。2004年韓國每人GDP已趕上我國,2005年更超越我國,台灣排名有再退步之虞。 IMF世界排名 1985 1987 1990 1994 1996 1997 1999 2000 台灣GDP 27 23 20 19 18 17 每人GDP 31 30 25 24 IMF世界排名 2000 2001 2002 2003 台灣GDP 17 19 每人GDP 24 25 28 16
19
一、經濟成長的挑戰 (四) 近年經濟表現不佳原因—投資與消費不足 1.國民所得分析:投資及消費信心喪失,民間投資卻步、民間消費低迷
,2001〜2005年民間消費及民間投資年平均成長率僅各達2.2%及1.3% ;2001〜2003年民間投資合計比2000年水準短少近1兆3千億元,2004 年因高鐵及六輕大型民間工程才回復2000年水準,但2005年又見衰退。 項目 來源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金額 (億元) 成長率 (%) 民間消費 60872 4.59 61292 0.67 62546 2.34 62936 0.94 66198 3.91 69226 2.74 政府消費 13915 0.71 14044 0.53 14308 2.06 14590 0.57 14653 -0.54 14972 0.92 民間投資 16704 15.61 12186 -26.83 12522 4.07 12531 -0.26 16862 30.96 16600 -0.22 公營事業投資 2339 -2.96 2346 1.43 2268 -1.29 2192 -4.09 1816 -18.17 2048 16.32 政府投資 4897 -4.05 4568 -6.42 3997 -12.83 4026 -1.08 4118 -5.71 4173 -0.06 商品及勞務輸出 53924 18.86 49626 -7.76 54445 11.16 59980 11.60 69786 15.04 73441 7.28 商品及勞務輸入 51728 44451 -13.02 47145 6.62 52277 7.66 66038 18.63 68735 3.82 合計 100320 5.77 98622 -2.17 101943 4.25 103186 3.43 107704 6.07 111468 4.03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17
20
2. 政經情勢的擾攘難安,政府政策的錯誤,打擊企業投資信心,導 致民間及外人投資意願低落,2004年僑外投資只及2000年一半,
致民間及外人投資意願低落,2004年僑外投資只及2000年一半, 對大陸投資則連年大幅度成長,造成國內投資萎縮不振,2004年 在全球景氣帶動下才有起色,2005年資本設備進口停滯,民間投 資又見負成長,就投資率而言,較2000年掉了3.2個百分點。 項目 年別 國內投資毛額 民間投資成長率(%) 資本設備進口成長率(%) 核准僑外投資 對大陸投資 金額(億元) 投資率(%) 金額 (億美元) 年增率(%) 1999 22791 23.4 1.01 20.3 42.3 13.2 12.5 -38.4 2000 23336 22.9 15.61 34.3 76.1 79.8 26.1 108.1 2001 18111 18.0 -26.83 -31.6 51.3 -32.6 27.8 6.8 2002 17789 17.0 4.07 -3.5 32.7 -36.2 38.6(28.6) 38.9 2003 17957 16.9 -0.26 0.4 35.8 9.29 45.9(31.0) 19.1 2004 23105 20.7 30.96 38.2 39.5 10.55 69.4 15.1 2005 22564 19.7 -0.22 -0.5 6.96 60.1 -13.5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財政部、經濟部、中央銀行;( )內數據係當年補辦案件. 18
21
3. 公共投資嚴重不足 少3.6百分點。(2005係初估值) 2001至2004年政府固定投資實質成長率平均為-6.34%,對經濟成長
政府投資率逐年下降,2005年降至3.7%,較1994年7.3%高峰,減 少3.6百分點。(2005係初估值) 2001至2004年政府固定投資實質成長率平均為-6.34%,對經濟成長 率負貢獻平均達0.29個百分點,拖累經濟成長。 國際競爭力評比機構報告顯示,基礎建設不足係台灣國際競爭力無 法大幅向前的重要因素之一。 % of GDP % 政府固定投資金額與比率 億台幣 19
22
二、財政惡化的挑戰 (一)財政收支惡化─1998年我政府財政收支達成平衡,惟政權輪替後 政府未能增加收入,除宣稱任內不加稅外,另增加許多減稅項目 、廣開福利支票,造成租稅負擔率驟降,年度財政赤字驟增。 20
23
(二) 2006年每位國民負擔國債21萬元、每戶家庭負擔70萬元 1
(二) 2006年每位國民負擔國債21萬元、每戶家庭負擔70萬元 ~1999八年期間,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增加9980億元,平均年增1248億元。 而2000~2005五年期間,即擴增1兆3225億元,平均年增2645億元。 依據2006年度政府預算,中央債務將達3兆9367億元,地方債務9133億元,共4兆 8500億元,將占GDP 44.2% (2000年只有2兆7657億元,僅占28.8%) 。2006年底, 平均每位國民負擔國債21萬元,每戶家庭負擔70萬元(2004年50萬元)。 估計未來五年,加計額外的5年5000億公共建設與日前提出的3400億軍購案、8年 800億治水經費,每年會再增添1500億負債,債務餘額年增將達4000億。超出財政 部目前估計. 億元 納編凍省後原省府債務8139億元 21
24
三、國家競爭力的挑戰 (一)國家競爭力急劇下滑,中國大陸迎頭趕上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日前公佈2006年度「全球競爭力評比報告」,台灣總排名由第11名驟降為18名,大陸則一舉上升12名至第19名,緊追台灣之後。 四大評比項目與20個次項目中,除了技術與科學基礎建設外,台灣排名全面退步。其中,政府效能從19名退到24名,而大陸卻進步到17名。 在意見調查評比細項中,台灣的政治不穩定、政策方向一致性及社會凝聚等三個政府施政要務項目上,在61個受評比的經濟體中,排名58。 科技相關項目表現最佳,如專利權生產力第1、寬頻成本第3、高科技產品出口比重與高等教育第5,係台灣多年累積的重要資產,但仍不敵政府在政治、政策、甚至治理上的拙劣表現。 2002年評比應係台灣歷來最壞的狀況, 因主要係評比2001年的表現,2001年台灣面臨核四停建風暴導致首度經濟負成長2.2%,而今2006年報告,除了經濟表現數據稍優於2002年報告外,其餘幾乎均再跌回歷來最壞的狀況。 IMD排名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總排名 20 17 12 11 18 經濟表現(政府) 38 33 24 27 政府效能(政府) 19 企業效能(民間) 16 7 6 14 基礎建設(政府) 23 22
25
三、國家競爭力的挑戰 (二)政府效能下滑,拖累台灣競爭力--民間部門領先,政府部門落後 WEF 台灣競爭力評比
2005 2004 成長競爭力(亞洲第一) 5 4 技術實力(民間) 3 2 公共政策(政府) 26 27 總體經濟環境(政府) 17 9 商業競爭力(亞洲落後日、星) 14 公司營運與策略成熟度(民間) 13 12 國家商業環境品質(政府) 15 20 WEF2005 首6項需迫切改善因素 WEF2005 評比落後之主要劣勢項目(117國) 1. 政策不穩定 2. 官僚無效率 3. 政府不穩定 4. 租稅法規 5. 限制性勞動法規 6. 基礎建設不當 (需迫切改善及評比落後之主要劣勢項目均為政府主管事務) 政府財政收支76,經濟衰退預期心理53, 司法獨立44,組織犯罪41,小股東權益保護 39外人投資股權限制37,信用及法律33,政府債務31,財產權保護 29,公共事業不正常支出 26 徵稅不正常支出25,實質匯率25, 國民儲蓄率25,國家信用評等24,貪污24 23
26
四、人口結構老化的挑戰 1. 台灣自1984年起平均每位婦女生育數<2.1人,已低於維持穩定人口結構之
(一) 人口老化已是未來不可避免之趨勢 1. 台灣自1984年起平均每位婦女生育數<2.1人,已低於維持穩定人口結構之 替代生育水準。近年更加速下降,2000年1.68人,2003年更降至1.2人, 2005年1.12人。2000~2005年,新生兒減少近1/3,從30.5萬人減為20.6萬人。 2. 65歲以上人口數在未來20年會增加約1.26倍,占總人口比重會由2004年的 9.4%及2百14萬人,加倍上升至2024年的19.7%及4百46萬人。人口老化已 是未來不可避免之趨勢。 生育率 每位婦女 美 國 法 英 韓 日 本 新 加 坡 台 灣 義 大 利 捷 克 香 港 1970 2.5 2.2 4.3 2.1 3.1 4.0 2.4 1.9 3.3 2000 1.36 1.68 2002 1.8 1.6 1.4 1.3 1.2 1.1 0.9 2004 2.07 1.91 1.16 1.26 1.18 2005 1.08 1.25 1.12 資料來源 : 聯合國;台灣資料係內政部。 24
27
四、人口結構老化的挑戰 (二) 可能的相關挑戰及台灣的因應對策 : 健康的老人會大幅增加,年輕與中年工作人力減少,身心健康人士的固定
退休年齡制度可能導致勞動力不足,使得社會上工作人口難以負擔眾多老人 退休金及扶養照顧的責任,政府財政也將難以為繼。在當前財政惡化的情勢 下,政府尤應及早規劃老人年金等法案,鼓勵工作更久 ,儲蓄更多。 政府應提供有效誘因鼓勵適齡結婚、鼓勵生育,以改善人口年齡結構,同 時鬆綁勞動法規,發展銀髮產業,開放移入有專精的科技人才,維持勞動力 的穩定與品質,減輕老人人口對社會保險的依賴,同時舒緩工作人口之負擔。 高齡化社會,老人的購買力與消費行為、老人的安養與醫療需要、高齡勞 動人口大幅增加之新的訓練需求等等,都可能創造新的商機與產業,政府亦 應規劃鼓勵民間參與發展,使國民更健康地進入老年,同時減輕政府之負擔。 政府應同時因應學生銳減,導致學校、老師、婦產醫療等資源過剩的情況 ,提昇資源配置效率及人口教育品質。 25
28
五、京都議定書的挑戰 (一) 台灣難以達成「京都議定書」溫室氣體排放目標
1.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經154個國家簽署,於1994/03/21正式生效。 年締約國會議通過「京都議定書」,以法律規範38個工業化國家 及歐洲聯盟溫室氣體減量責任。在55個以上締約國批准,且合計CO2 排放總量達前述工業化國家1990年排放總量的55%後90天生效。 3. 由於占36%的美國與占17%的俄羅斯遲未簽署,直至2004/10/22第127 國俄羅斯批准「京都議定書」,使批准國排放總量由占44.2%增至 61.6%,才跨越生效門檻,2005/02/16正式生效。 4. 初始目標要求38國與歐盟逐年減少排放量,2010排放量必須比1990年 水準少5.2%,違反者將可能面臨貿易報復。 5. 根據聯合國統計,受規範國家1990~2003年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9%, GDP增加27.9%,人口增5.1%,每人排放減少10.5%, CO2/GDP的密 度減少26.4%,似乎世界經濟發展與溫室環保已能兼顧。 6. 經濟部粗估2004年台灣排放量2.5億公噸,排名全球第22,較1990年 成長了一倍;預計2025年將再增加一倍,達5億公噸以上。台灣雖非 締約國,但依蒙特婁公約模式,屆時勢將比照受到實質約束。目前 設定管制的38國與歐盟,1990~2003的15年期間,有21國及歐盟減少 排放,排放成長最高的西班牙只有41.7%,尚未批准的美國也只有 13.3%。台灣境內想要達成上述目標,目前看來是不可能的任務 。 26
29
五、京都議定書的挑戰 (二) 可能的相關效應及台灣因應之道 : 民國86~92年間,台灣CO2密度增幅達8.1%,其中3/4係因能源效率降低
了8.9%,1/4係由於能源結構惡化,台灣的油、電等能源價格原則上應 透過相關稅費,適當反映空氣污染、道路壅塞、能源安全及CO2排放等 社會成本,使價格合理化並發揮價格機能,能源效率自然得以提升。 全球耗能產業如石化、鋼鐵、水泥等,將會面臨強大的遷徙壓力,2005 年7月全國能源會議經濟部宣佈,國內各項重大投資案的溫室氣體排放均 必須達到全球標竿企業最有效率製程之水準,包括台塑大煉鋼廠及八輕 等計畫,義聯彌陀大鋼廠隨即喊停轉赴澳洲。 核能發電具有低CO2排放、高效能的特性,其重要性勢必升高,其他替 代能源的成本或供應量,都將嚴厲挑戰政府堅持的非核家園政策。能委 會主委曾明白表示,非核家園與京都議定書不可能兼顧,呂副總統也提 出質疑,一眛反核是否已落伍;2005全國能源會議預估2025年CO2排放 量將倍增,即為明證。 國際能源效率標準勢必加速提高,環保企業形象亦更形重要,台灣產品 如汽車、電器、鍋爐等必須加速提升標準,否則難以進入國際主要市場。 台灣境內如無法達成國際要求目標,向他國購買排放權,或協助其他國 家減量,進而增加國內產業生產成本,將可能是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27
30
六、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挑戰 大陸的崛起與競爭 大陸的磁吸效應─累計至 2005 年底止,外商直接投資大陸的金額高達 ,224 億美元,中國大陸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已連續 10餘年居開發中國家 首位,2002年流入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曾一度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大陸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世界銀行統計,2005年中國大陸之國內生產毛額(GDP)躍居全球第四位, 僅次於美、日、德,超過英國。 Economist 指出,如以購買力平價計算, 中國大陸世界第二,並預測可能在2020年前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大陸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進口第三,出口第三) 年中國大陸貿易總額全世界排名第九;2000年第八;2002年與 年躍居全球第四,僅次於美、德、日;2004年與2005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 第三大貿易國。 Economist預測,十年內可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外貿 國家。 大陸成為台灣最大貿易對象、出口市場及出超來源 大陸不僅自2002年起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也是十年來台灣最大出 超來源。2005年台灣對全球順差僅78億美元,對陸、港出超達498億美元。 28
31
5.台灣的國際市場空間遭到壓縮 自1990年以來中國大陸在歐、美、日主要國際進口市場佔有率已巨幅成長達4倍;反觀台灣則呈現逐年衰退的情況。不可諱言,中國大陸的崛起確已壓縮到台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發展空間。 台灣與大陸產品在主要市場的市場佔有率消長情形 單位:% 地 區 台 灣 大 陸 市場 年別 日本 美國 歐盟 日本 美國 歐盟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1989~1996)、國貿局(1997以後) 29
32
七、區域經濟整合的挑戰 FTAA EU-25 ASEAN+3 (一) 區域主義的盛行─台灣面臨邊緣化之威脅 歐、美、亞三洲之區域經濟整合
單位:百萬人/10億美元 FTAA EU-25 ASEAN+3 人口 (占全球比重) 851.3 (13.32%) 442.4 (6.92%) 2,028.4 (31.73%) GDP 13,537.7 (37.36%) 10,989.9 (30.33%) 7,373.5 (20.35%) 出口金額 1,393.7 (18.63%) 3,084.4 (41.22%) 1,561.7 (20.87%) 進口金額 1,899.6 (24.46%) 3,029.5 (39.01%) 1,365.1 (17.58%) 區域貿易比重 50.9% 67.6% 38.6% 資料來源:IFS year book 2003;Direction of Trade,year book 2003. 30
33
亞 洲 板 塊 東協-中國FTA (2010年完成) 中港、中澳 CEPA(2003) AFTA(1992) 紐澳CER(1983)
東協加三(中日韓)倡議 日本:新加坡(2002)、墨西哥(2005) 韓國:智利(2003) 、新加坡、 曼谷協定 新加坡:日本(2002)、紐西蘭2000)、EFTA (2002) 、澳洲(2003) 、美國 (2003) 、約旦(2004達成協議) 、韓國 紐西蘭:澳洲(1983)、新加坡 (2000) 澳洲:紐西蘭(1983)、新加坡(2003)、美國(2004)、泰國(2004) 韓國-東協FTA 草簽 中港、中澳 CEPA(2003) 日本-東協FTA (2012年完成) AFTA(1992) 東協-中國FTA (2010年完成) 紐澳CER(1983) 31
34
(二) 東亞方面急起直追,各國均積極推動雙邊或多邊FTA或CEPA, 後續發展對東亞經濟架構及貿易秩序均有深遠的影響。
1.東協自由貿易區將於2010年正式成立,並將於2020年以前組成類 似歐盟之東協經濟共同體。 2.「東協加一」: 東協十國與中國大陸( )於寮國永珍ASEAN年會正式簽訂協議,將在2010年建立世界人口(20億)最多的自由貿易區。 3.「東協加日本」: 東協與日本簽署「日本-東協總括性經濟合作架構協定」( ) ,預定在2012年以前締結自由貿易協定。雙方( )決定2005年4月起兩年內完成協商;「東協加韓國」也已於2005年12月草簽FTA架構協定,預定2009年完成. 4.中港( )、中澳(門)( )「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2004年起,中國大陸對在港、澳製造的273種貨物給予零關稅優惠;2006年起可望全面零關稅,並擴大開放包括法律、旅遊、建築、通訊、金融與運輸等六項服務業,三地將逐漸形成自由貿易區。 5.新加坡推動FTA最早也最積極,已與美、日、澳、紐、歐協、 韓完成簽署,另與墨、 加、 印度、 約旦、 歐盟洽簽中,成果豐碩。 6.日本已與星、 墨完成簽署,除東協外,已個別與菲、馬、泰完成協商,並積極推動與印尼、韓國協商。 7.中國與日、韓簽署推進三邊合作聯合宣言,研究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問題、及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 32
35
安居 樂業 八、如何克服台灣面臨的挑戰 (一)小老百姓的心願 – 安居樂業 兩岸和諧 政局穩定 司法獨立 免於恐懼的自由 行政中立 治安良好
(一)小老百姓的心願 – 安居樂業 兩岸和諧 政局穩定 安居 免於恐懼的自由 司法獨立 , 行政中立 治安良好 社會正義 樂業 持續經濟成長 創造就業機會 提升生活品質 強化國際地位 改善投資環境,振興民間投資 , 強化研究創新,提升技術水準 推動產業經濟調整 確立台灣經濟定位,發揮地緣優勢 33
36
八、如何克服台灣面臨的挑戰 (二)企業的心願-良好的投資環境 促進民間投資,改善投資環境為首要之務
經濟發展主要仰賴民間的活力,也就是民間投資及民間消 費的成長。如何創造良好的投資及生活環境,讓「人進來 ,錢進來」是其關鍵。尤其提振民間長期投資才能有效解 決失業問題,而提振企業在台灣投資的意願,不外乎是良 好的投資環境。良好的環境包括政治面的及經濟面的。 34
37
八、如何克服台灣面臨的挑戰 投資環境包括經濟面與非經濟面-
企業無國界,逐草而居,尋找最佳的投資環境。對任何企業來說,投 資的目的在追求最大利潤,但也考慮投資的風險,包括國家風險。 土地取得是否容易,地價租金是否有競爭力 , 水電供應是否穩定充分,價格是否合理 勞力是否充足,勞基法是否鬆綁 公共設施是否充分 政府獎勵措施是否完整 政局是否安定 政府團隊是否可信賴 政府決策是否有一致性、可預測性高 政府有無效率 政府是否有公權力 治安是否良好 兩岸是否和諧明朗 經濟面 非經濟面 35
38
八、如何克服台灣面臨的挑戰 (三)台灣經濟應有的定位與政治定位發生衝突 產業微笑曲線圖 附 加 附加價值高 價 替代性低 值
台灣經濟發展應有的定位─以製造為基礎,往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 因應大陸經濟崛起的潮流,藉同文同種之優勢及扮演跨國企業之跳板 善用中國大陸世界工廠的地位,發展台灣成為科技島及全球運籌中心 三通直航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高附加價值產品 製造中心 輔導傳統產業 發展知識型服務業 產業微笑曲線圖 高科技島 全球運籌管理中心 附 加 價 值 附加價值高 替代性低 創新研發中心 全球運籌中心 產業 價值鏈 市 創 研 設 調 新 發 計 製造 裝配 物流 金融 行服銷務 品牌 36
39
台 灣 獨 立 八、如何克服台灣面臨的挑戰 中國大陸〈世界工廠、世界市場〉 一邊一國 直 航 公投制憲 投資 觀光 更改國號
台灣經濟發展應有的定位,與民進黨政府的台灣政治定位,發生矛盾與衝突,造成台灣經濟發展的瓶頸。 台灣經濟發展的定位 民進黨的台灣政治定位 台商逾500億美元的投資 出口金額年近720億美元 對大陸出超年近500億美元 國人赴大陸觀光年逾300萬人次 民進黨神主牌 台 灣 獨 立 台 灣 社 會 被 撕 裂 一邊一國 直 航 公投制憲 投資 觀光 更改國號 37
40
五大 共同願景 政治和諧 經濟合作 八、如何克服台灣面臨的挑戰 (四)「 和平之旅」與「 經貿之旅」一舉解決台灣經濟問題
兩岸「共創和平、共謀發展、共享繁榮」 「假如一直為了過去和現在而糾纏不清,我們就會失去未來」 促進儘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 五大 共同願景 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 政治和諧 經濟合作 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 (促進恢復協商後,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問題) 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 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 38
41
八、如何克服台灣面臨的挑戰 兩岸經貿的十大「初步成果」(2005年3月)
1. 儘快推動實現兩岸客運包機節日化、常態化,增加航點,擴大搭乘對象 2. 應儘快解決台灣農產品銷售到大陸問題(大陸已同意開放18項,15項免稅) 3. 加強兩岸農業合作 4. 大陸方面贊成在互惠互利基礎上,商談並簽訂保護台商投資權益的民間性協議 5. 大陸願意開放大陸人民前往台灣觀光旅遊,希望台灣方面為實現此事創造條件 6. 鼓勵和推動兩岸金融、 保險、運輸 、醫療等服務業的合作 7. 通過民間溝通,早日促成兩岸媒體互派記者常駐,加強兩岸新聞交流 8. 大陸方面願意恢復對台輸出漁工 9. 促進兩岸縣市之間、鄉鎮之間的交流,建立穩定、長期的交流機制 10. 大陸方面願意及早實施兩岸學生的同等收費標準,並設置台灣大學生獎學金 39
42
八、如何克服台灣面臨的挑戰 落實十大「初步成果」的五項共同看法(2005年11月)
1. 兩岸客運包機節日化、常態化及貨運包機問題,2006年春節包機循2005年協商 模式,由兩岸航空業者儘快協商,增加航點,縮短航程,擴大搭乘對象 2. 雙方共同努力,建構台灣水果的採購、銷售通路和平台。推動儘快實現直航, 降低運銷成本,以提升台灣水果競爭力 3. 大促進兩岸旅遊業者儘快就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相關問題進行協商 4. 鼓勵兩岸金融業者就加強兩岸金融合作進行協商 5. 鼓勵兩岸新聞業者就兩岸媒體互派記者常駐問題進行協商 40
43
八、如何克服台灣面臨的挑戰 保護台商投資合法權益,形成十項共同意見(2005年11月)
1. 中共中央臺辦將會同有關部門,就臺資企業土地使用有關問題研究處理辦法。 依法簽訂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受法律保護。對於早期到大陸投資的臺商涉 及土地使用權糾紛的,根據具體情況,依法研究處理意見。 2. 中共中央臺辦將會同有關部門,就全面貫徹執行「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 及其實施細則,廣泛聽取臺灣工商界人士和在大陸投資臺商的意見和建議。 3. 在臺商居住密集區,大陸公安部門將強化治安管理和巡邏,隨時保障臺商 人身安全。各地臺辦將設置臺商聯繫專線。中共中央臺辦將會同有關部門, 進一步強調切實執行現行規定,對於臺胞或臺商遭強制處分,處分機關應 落實有關規定,及時通報當地臺辦轉告家屬。 4. 國民黨智庫將組團來訪,就臺商在中國大陸金融、保險、貿易等領域投資 問題,進行交流和專題研究。 5. 大陸海關等有關部門將採取措施,加速推動臺資企業產品進出口通關便捷 化。 41
44
八、如何克服台灣面臨的挑戰 保護台商投資合法權益,形成十項共同意見(2005年11月)
6. 臺資中小企業之投資專案,符合大陸產業政策者,納入大陸開發銀行開發 性貸款適用對象。 7. 逐步增加吸納臺灣仲裁員的仲裁機構數量,增聘臺灣地區專業人士擔任仲 裁員。 8. 臺商可採取合作經營方式在大陸投資興建醫院;通過換證及考試取得大陸 執業資格的臺灣醫師,可於規定期限內在大陸執業。 9. 中共中央臺辦將會同有關部門採取措施,積極擴大臺商子女就學管道。 10.中共中央臺辦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研究簡化臺資企業大陸員工赴臺培 訓的申請手續。 42
45
八、如何克服台灣面臨的挑戰 「兩岸經貿論壇」七項共同建議與十五項政策措施(2006年4月)
1. 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要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期望。 2. 積極推動兩岸直接通航。共同推動兩岸民間航空行業組織盡快按既有模式, 就兩岸貨運包機便捷化和客運包機節日化、周末化、常態化的相關問題進 行協商,做出安排,盡早實施。 3. 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兩岸農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兩岸應結合雙方 的農業優勢,強化研發、技術管理及行銷的能力,互惠雙贏。大陸方面將 進一步擴大開放台灣部分農產品的准入品種,對其中部分農產品實行關稅 優惠政策。 4. 加強兩岸金融交流,促進兩岸經貿發展。鼓勵和推動兩岸金融行業組織就 監管機制的建立開展研討。呼籲台灣方面盡快同意大陸金融機構在台灣設 立代表處。 5. 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台灣其他服務業進入大陸市場。加強兩岸在通 訊、資訊(信息)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信息產業標準的制定。 43
46
八、如何克服台灣面臨的挑戰 「兩岸經貿論壇」七項共同建議與十五項政策措施(2006年4月)
6. 積極推動實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促進兩岸人員往來及經濟關係發展。 建議大陸方面盡快公布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旅遊管理措施。呼籲台灣方面 參照2005年春節包機澳門協商模式,同意台灣民間旅遊行業組織與大陸 「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盡快進行協商。 7. 共同探討構建穩定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 ,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實現共同繁榮。要努力推動兩岸經濟關係實現正常 化、規範化、穩定化,消除在兩岸經貿關係中的各種障礙。推動兩岸學者 專家、工商業人士就更緊密的兩岸經貿合作關係、兩岸共同市場的相關問 題進行研討。 除上述七項共同建議外,大陸方面將採取15項有利台灣的政策措施,包括 擴大提供農漁產品檢疫便利及零關稅措施、加強協助台灣農民在大陸創業及 加強協助台灣農產品行銷大陸、正式認可台灣學歷、頒布赴台灣旅遊辦法、 便利台胞考照行醫、就醫、投資設立醫院等等。 44
47
九、對貨運業、物流業的期許 1. 不論台灣是發展成為全球運籌中心,或是高附加價值製造中心,或是
發展知識型服務業,現代化的貨運與物流都是串連跨國廠商之間、廠 商與消費者之間、甚至消費者相互之間,不可或缺的命脈。 2. 服務的客戶日益國際化,貨運業與物流業也面臨提供客戶跨國服務的 需求與挑戰。眾多大陸台商創造的服務需求與市場,使得兩岸直航與 貨運與物流業的相互開放變得更為迫切與重要。 3. 網路科技應用普及各行各業,產銷層級扁平化,傳統貨運與現代化物 流的界線日益模糊,跨業競爭或相互替代的威脅日增,Nokia直接委由 新竹貨運舖銷手機即為重要案例。 4. 競爭來自四面八方,無所不在。大型連鎖超商自擁貨運與物流體系, 外來UPS、DHL、Fedex來勢洶洶,然而科技發達,社會多元化,仍 然創造更多的商機,唯有持續引進新科技、隨經營環境蛻變的業者得 以掌握。 45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