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导入 学过的山水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导入 学过的山水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导入 学过的山水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
学过的山水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 共同点: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2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3 作者简介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作者简介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4 作者简介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5 泊船瓜洲 登飞来峰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临川:王安石家族宗祠 飞来峰上千寻塔,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临川:王安石家族宗祠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临川:王安石纪念馆

6 背景知识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 、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7 正音 zhǒnɡ huā huá huá miù yǎo jiù xiànɡ shènɡ fǔ 1、庐冢( )
1、庐冢( ) 2、今言“华( )”如“华( ) 实”之“华( )”者 3、盖音谬( )也 4、有穴窈( )然 5、则或咎(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 )之 7、何可胜(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 zhǒnɡ huā huá huá miù yǎo jiù xiànɡ shènɡ

8 读译课文

9 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名→动,命名,起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名→动,筑舍定居。 名→动,命名,起名。 名→状,往东 。 表判断,为,是 阳:山南水北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断句 9

10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11 第二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 有穴窈然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 名→状,从旁边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形→名,深度 形→动,到尽头 “而”,表修饰 动→名,见到的景象 十分之一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形→动,照明。 有人 / 责怪,埋怨 11

12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

13 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14 第三段:重点词句 于是予有叹 对于/这件事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心得,收获,名词 夷以近…险以远 古人之观于天地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对于/这件事 心得,收获,名词 因为 / 并且,连词 而且,表并列,连词 观察,动词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到达 / 帮助

15 第三段:重点词句 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 其孰能讥之乎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不随以止也
此余之所得也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判断句

16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体力不足的,

17 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8 第四段:重点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尽,完 / 说,动词 ……的原因 求学的人 =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19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20 第五段补充注释: 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21 古今异义词: 至于 非常 学者 古:到达 今:表到达某种程度 或表另提一事的连词 古:不同寻常、不平凡 今:表程度的副词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22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1 代词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 代词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第一人称,我、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那、那些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3 2 副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难道”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的语气,可译为“大概” 例:“其皆出于此乎?”
2 副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难道”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的语气,可译为“大概”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希望” 例:“汝其勿悲” (4)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 例:“而其无忘乃父之志” 23

24 3 连词 4 助词 ,无实义 (1)用于并列的分句,表示选择,可译为 “还是”、“是……还是……。”
 3 连词 (1)用于并列的分句,表示选择,可译为 “还是”、“是……还是……。” 例:“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其如是,孰能御之? ” (3)表假设 例:其济,君之灵也  4 助词 ,无实义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4

25 其 代词 副词 连词 助词 ,无实义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他们 它”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他们 它”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 代词 (3)第一人称,我、自己 (4)指示代词,那、那些 (1)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难道” (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副词 (3)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希望” (4)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 (1)用于并列的分句,表示选择,可译为 “还是”、“是……还是……。” 连词 (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3)表假设 助词 ,无实义

26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有穴窈然 然 然视其左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乃  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大概,表推测 因为,表原因 如果,表假设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然而,连词 这样,代词 既然这样 是,在 竟然 于是,就

27 理清思路 结构——关键句(于是余有叹焉)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 ):补叙同游者。
三(5 ):补叙同游者。 以前所学的游记大多以记叙为主,而本文的记叙少之又少,它的作用是起一个引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记叙引出作者的议论。

28 空间方位图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慧空禅院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后洞 五六里 慧空禅院 五里 华山洞 (华阳洞、前洞) 泉水 28

29 问题探究: 悔 第一部分主要为记游,作者游了哪些地方?结果怎样? 平旷 前洞 记游者甚众 记游洞经过 窈、寒、深 后洞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29

30 为什么说“华(huá )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 ”,而不应该读成“huá ”。

31 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1

32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什么最重要?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至者少 有志 有力 有物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33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第二段: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结论:要有志、尽志

34 结论:要深思而慎取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第四段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作者 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要深思而慎取

35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总结:文章脉络 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 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记叙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 (议论的基础)
游洞的经过 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论 借仆碑抒发感慨 (记叙的深化)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36 归纳主题 本文把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__ ”的道理。 游山 治学 游山 尽吾志 深思慎取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37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38 华阳洞

39 华阳洞

40 华阳洞


Download ppt "导入 学过的山水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