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主題:「抗日戰爭前後」的歷史人物與社會面貌 國共內戰時期( )的服飾、 政治、經濟、社會民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主題:「抗日戰爭前後」的歷史人物與社會面貌 國共內戰時期( )的服飾、 政治、經濟、社會民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主題:「抗日戰爭前後」的歷史人物與社會面貌 國共內戰時期(1945-1949)的服飾、 政治、經濟、社會民生
中國歷史科 校本評核 主題:「抗日戰爭前後」的歷史人物與社會面貌 國共內戰時期( )的服飾、 政治、經濟、社會民生 組員: 曾詩穎 陳潔穎 江嘉燕 姜穎琳

2 目錄 國共內戰的背景 國民黨的服飾 共產黨的服飾 當時的政治問題 當時的經濟問題 當時的社會民生問題 國民黨戰敗原因 共產黨戰勝原因

3 國共內戰的背景 遠因 首先,國、共兩黨之建國思想與主義迥然不同。國民黨奉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其政治制度理想以美、英等為藍圖。共產黨則信仰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實現共產為其最終目標。由於主義各殊,因而北伐末期已各自分道揚鑣,後雖因民族危亡而再度合作抗日,一旦抗戰勝利,遂頓成水火之勢。

4 其次便是雙方的積怨極深,自1927年國民黨「清黨」起,國、共兩黨已進行了長達十年之內戰。國民黨以優勢之兵力對共產黨的「蘇區」實行五次圍攻,迫使共產黨勢力輾轉遷徙至陝北,損失至慘。抗戰中,迫於民族大義,兩黨雖一度合作抗日,然彼此磨擦亦時有發生。抗戰勝利後,兩黨的武裝衝突愈演愈烈,終於釀成大規模的內戰。

5 近因 日本一投降,國、共兩黨在受降問題上便逐漸明顯發生嚴重對立。雙方爭奪敵軍之裝備、爭管日本撤守之地區,乃為增強己方之實力,進而消滅對方並控制全國之政權。在「雙十和談」之背後,彼此均枕戈待旦,一場內戰浩劫實無可避免。

6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則分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兩大陣營。美國對國民黨進行了大量的軍事援助,而蘇聯亦將收繳的日本武裝接濟予共產黨在東北等地的軍隊。因此,國共內戰也是二次大戰後「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大陣營之間的爭奪戰。

7 國民黨的服飾 軍服是軍人形象觀瞻之所繫,為了避免有奇裝異服,同時為求美觀大方,對於軍人的服飾及配件都有原則性的規定。惟獨自民國建立以來,軍閥混戰,軍制歧出,舉凡軍服的顏色、式樣和製作材料等,因派系不同,各行其是,極不統一。直至北伐統一後,開始對軍服的種類、樣式、顏色、材料及穿著時機等,作積極之規範;除了希望在外觀上能表現軍人之威武儀表外,尤應合乎輕便、耐用、舒適等軍事戰鬥要求。

8 蔣介石的五星軍常服 款式採圓翻立領設計,肩上掛五角星5顆呈梅花形,正面有4個袋蓋單釦的口袋,其意義為國之四維。

9 蔣介石內戰時期的軍大衣 為特級上將軍大衣,在大衣兩袖袖口上面綴有金瓣圓環形3個(成品字形)。色質為灰色呢料,衣長齊膝蓋至足背三分之一,前開襟雙排釦,共12顆釦子,腰部兩旁內各有暗口袋1個,領為翻領,衣之背面置橫帶2條,帶端互疊約6公分,上綴兩顆鈕扣為鬆緊之用。大衣鈕釦為素面平圓形,用膠質製。在翻領沿邊緣有紅色滾條1條(紅色為將官,不分兵科),翻領兩面之上綴各銅質三角星3顆。

10 蔣介石內戰時期的軍常帽 軍常服的軍帽,整體採用正圓筒設計,帽圍有褶圍式護面布,具防寒、防風、防塵、防音等作用,可下移護頸項,同時可為耳護,其前面成斜弧形,正中以2顆銅釦結合,帽口前附以硬胎,帽簷以布製。帽徽綴於帽牆前面正中,為銅製,表面鍍琺瑯,凸圓形,青天白日圖案。

11 長筒馬靴 黑色皮質,靴筒齊膝蓋,靴後跟凸出小皮1塊以附托馬刺。馬刺用鋼製鍍鎳,兩端各綴黑皮帶1條,附以釦搭,束於足背之上,正中具刺軸1個,為刺激馬腹之用。

12 抗戰時期使用的日式鋼盔 日軍將鋼盔稱為「鐵帽」,抗戰時期日軍大量裝備部隊的九○式鋼盔,厚1公釐,分大、小兩號,內用皮革做襯。抗戰期間國軍裝備不足,此鋼盔係國軍於擄獲日軍鋼盔後,拆除其上五角星記號,漆上青天白日國徽記號使用,以作為我軍識別。

13 共產黨的服飾 內戰時期服裝制式與抗戰後期的服裝制式基本相同,比較明顯的變化就是去掉"八路軍"、"新四軍"臂章,服裝材料有粗布也有細布,顏色以土黃色為主,中原軍區部隊仍著灰色軍服。 在解放戰爭後期,國軍已初具規模,並接管了一批國民黨軍隊的軍需工廠,擴大了軍服生產能力 全軍的服裝樣式統一、生產統一、供應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

14 帽徽 -內戰時期,服裝制式與抗戰後期的服裝制式基本相同,比較明顯的變化就是去掉“八路軍”、“新四軍”臂章。
-1949年6月起,中國人民解放軍帽徽樣式與“八一”軍徽相同。 -後期,海軍、空軍軍官的帽徽樣式與本軍種軍徽樣式相同。 -內戰時期,服裝制式與抗戰後期的服裝制式基本相同,比較明顯的變化就是去掉“八路軍”、“新四軍”臂章。 -服裝材料有粗布也有細布,顏色以土黃色為主,中原軍區部隊仍以灰色軍服。 -在解放戰爭後期,國軍已初具規模,並接管了一批國民黨軍隊的軍需工廠,擴大了軍服生產能力 -全軍的服裝樣式統一、生產統一、供應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

15 上圖是當時八一軍的帽子 下圖是屬於女同志的軍帽

16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佩帶布料全紅五角星帽徽。抗日戰爭時期,帽徽式樣同國民革命軍。
(右一)為現時解放軍的帽徽

17 1958年1月,軍官改佩軍銜領章,其規格、底色與原制式相同,三面鑲金黃色邊,並有區分軍銜等級的星徽和橫線。尉官為一道黃色橫線,校官為兩道黃色橫線,將軍和元帥領章無橫線。其中少尉、少校、少將為一顆星徽,中尉、中校、中將為兩顆星徽,上尉、上校、上將為三顆星徽,大尉、大校、大將為四顆星徽,元帥領章綴一枚國徽和一顆星徽。

18 左圖為未統一的共產黨的新四軍服飾。可見在帽或是服裝的顏色也有所不同。
舊新四軍服飾的服裝顏色為灰籃色為主 在後期統一以後以土黃色為主,而中原軍區部隊仍以灰色軍服。

19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軍服為土黃色。 新四軍為灰色,布料有粗布,也有細布。 號碼不分大小,上衣長度一律為“二尺五”。

20 從圖中可以看出,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軍官軍服基本式樣接近,材料、顏色,無標志符號,
右胸衣袋的鋼筆是唯一能表示他們幹部身份。

21 政治、經濟、社會民生 中華民國時期,戰災連年,天災不斷,社會弊端叢生,國家積貧積弱,人民生活艱苦。政府輕視百姓民生。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說過,1949年以前,中國平均每年有 萬人死于饑餓,嬰兒死亡率是 ‰,而人口的平均壽命則不足35歲。民國時期的階級剝削,人民生活負擔加重,民國的政治制度腐敗、腐朽。 土地兼并極為嚴重:占有全國人口93%的農民大量失去土地,流民餓殍,哀鴻遍野。   當時政府極度腐敗,國民黨高級軍官90%以上擁有自己的商業背景,勢力范圍,甚至于幫會背景,高級官員(包擴高級軍官)與地方士紳勾結,壟斷市場,強制增加賦稅,嚴重剝削人民的勞動果實。

22 窮人光顧的舊衣攤 民國時期,社會財富的整體水平並不太高
很多勞動者的服裝消費因受家庭經濟條件所限,只求蔽體禦寒而已,風格上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 一些會貧家婦女手提竹籃,走街串巷為窮苦的單身漢縫補破衣,保持生計。

23 軍閥割據 雖然蔣介石在北伐過程中,表面上統一了中國,但實際上軍閥的勢力范圍仍然存在,各派系之間的斗爭并沒有因為抗日時期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而得到緩解,反而在抗戰結束后,愈演愈烈,各軍閥的個人軍事力量與個人財力成為了其在民國政治地位的唯一保障。 鴉片普遍販賣:民國時期鴉片已經在全中國普遍種植,吸食鴉片的人普及程度遠勝于晚清。鴉片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破壞社會秩序,加速政府腐敗,不但沒有得到遏制,反而成為了民國政府最重要的稅收來源之一。民國時期,煙土、黃金、白銀和美鈔被視為“硬貨”,煙土可以普遍流通,甚至類似貨幣交換。僅四川一省,據統計四川在防區制時期,每年煙產量為120萬擔到140萬擔(6-7萬噸)。1935年以后,蔣中正推行“禁煙”政策,鴉片販賣從此堂而皇之走向合法化。1949年,全中國吸食各類毒品者大約2000萬人,平均每25個中國人就有一個煙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統計,建國前三年,有2000萬人成功戒毒,至1958年中國成為“無毒國”

24 黑幫泛濫 青幫,洪門等各個幫會林立,并且得到了政府的支援,成為軍人、政客、大資本家的黑手套,打擊競爭對手,取得間諜情報,勒索平民百姓,達到打壓政治異己,壟斷經濟市場的目的。

25 匪惡霸猖獗 由于民國是一個人民生活極度困苦的時代,許多人民落草為寇,為害鄉裡。據中共方面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剿滅土匪的戰爭中,共消滅國民黨殘余和土匪共260萬人。也有學者考證說,民國時期的土匪人數高達2000萬,很多地方軍閥都是土匪起家,在全國解放以后,消滅的剩余土匪只是其中少數。

26 缺少普及醫療體制 廣大農村地區普遍沒有醫療系統,人民沒錢看病,傳染性疾病猖獗。由于民國時期娼妓業的繁榮,自然災害頻發、戰亂頻繁,政府抗疫不力,民國年間僅傳染病造成死亡萬人以上的重大疫情就達59次之多,主要有鼠疫、天花、霍亂、傷寒、痢疾、白喉、回歸熱、瘧疾8個病種。

27 天災頻繁 由于戰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不合理開發等原因,民國時期天災頻繁,且由于政府忙于他務,救災不力,造成天災經常會造成大量死亡人口及流亡人口。 1946年,湖南,飢荒時期水田裡耕作的農夫

28 教育不普及造成貧富永久分化 民國時期,中國的文盲比例高達80%,文盲及半文盲的比率高達90%以上,沒有接受教育的廣大人民幾乎沒有可能改變社會地位。 民國時期,中國的文盲比例高達80%,文盲及半文盲的比率高達90%以上,沒有接受教育的廣大人民幾乎沒有可能改變社會地位。 等待救助的飢民

29 工業薄弱 民國時期,雖然中國的經濟總產值仍然能夠占據世界的5%左右,但主要是以農業經濟為主,其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遠遠落后于外國列強。也成為了中華民國積貧積弱,經常受到列強入侵,始終無法使中國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的根本原因之一。例如,1935年,國統區的鋼產量僅為5萬噸(并且80%以上的鋼鐵生產由外資壟斷),而同期的偽滿洲國年鋼產量為76萬噸,日本為519萬噸。1936年,國統區的機械采煤量的66%,發電量的55%由外資壟斷。1936年,國統區煤產量不足2000萬噸,偽滿洲國為1100萬噸,日本為4300萬噸。1949年以前,國統區的石油產量幾乎為零。1949年,全中國(不包含東北及臺灣)的鐵路總裡程為大約10000萬公裡,偽滿洲國1945年鐵路總裡程為11400公裡;1949年全中國(不包含東北及臺灣)的公路總裡程為2萬公裡,東北地區為6萬公裡。1945年,國統區(不包括臺灣)工業總產值為偽滿洲國的5%左右。

30 國民黨戰敗原因 政治方面:國民黨內部組織鬆散,分成諸多派系,尤其是蔣系和桂系的衝突,最為激烈。兩系的鬥爭,嚴重地影響了黨內的決策,且對和戰頻生爭議,加以官僚腐化,管治大失人心。 經濟方面:八年苦戰,國家的經濟本來已經陷入破產邊緣。內戰爆發,軍費浩大,政府更入不敷出,祗有濫發鈔票,應付當時財政的急需。結果引發惡性通貨膨脹,經濟崩潰,失盡人心。同時,一直未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成為統治隱憂。抗戰期間,軍費龐大,工商業生產委縮。抗戰後,國民黨卻不斷印發法幣和金圓券,造成嚴重通貨膨脹。政府要員多罔顧時艱,中飽私囊,令民窮財盡,怨聲載道。 國際方面:抗戰結束後,美國為保持國際均勢,不願中國發生內戰,於是出面調停國共衝突,給與國民黨一些援助,當內戰爆發起,美國停止對國民黨援助。

31 國民黨戰敗原因 軍事方面:國民黨與共產黨十年武裝對立及八年抗日戰爭,士兵已甚厭戰,加上軍隊待遇差劣,士氣低落。而國民黨軍隊內部有蔣中正之嫡系和其他旁系(桂系,閻系)之分,各系在戰爭中往往保存實力而按兵不動,甚至因利益而倒戈相向。另外,國民黨貪污腐敗, 政黨、各級領導人爭權奪利,貪污腐化。民怨沸騰,盼望早日改朝換代。軍隊士氣自然十分低下。 社會方面:國民黨未能聯合社會各階層的力量以共同建國,抗戰勝利後,也沒有注意團結其他黨派,建立強勢政府。因而令到民心思變,民眾渴望和平,但內戰又接著爆發。反戰的情緒,導致民眾對國民黨政府不滿,遂自然地受到共產黨宣傳的吸引。

32 共產黨戰勝原因 政治方面:共產黨成立時,建立嚴格的組織紀律黨員多服從中央,少持相反意見,所以共產黨與國民黨鬥爭中,共產黨上下步調一致,力量集中,因而逐步壯大。 經濟方面:共產黨提出以土地問題為核心,強調平等、共產等思想,符合當時中國的國情。此外,共產黨提出「土地革命」、「減租減息」等口號,深入人心故廣受農民支持。 軍事方面:共產黨深知本身軍力處於弱勢,故利用擅長之游激戰及學潮、工潮、採取「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當時機成熟,才展開遼瀋、淮海、平津等幾場決定性大會戰。 社會方面:共產黨善於採用統一戰線之策略,以「民主」口號來爭取支持。在抗日後至建國前,能禮待其他黨派和無黨人士,爭取同盟者以奪取政權。 國際方面:日本投降時,共產黨得原是駐守東北的蘇聯軍繳獲之關東軍武裝,配合一百多萬解放軍及近一億人口的解放區,軍力大增,足與國民軍抗衡。

33 參考資料 抗日戰爭國民革命軍單兵裝備詳解 國共內戰-中華百科

34 (得分:20/30)


Download ppt "主題:「抗日戰爭前後」的歷史人物與社會面貌 國共內戰時期( )的服飾、 政治、經濟、社會民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