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II. 1945-1997年間香港主要的行政轉變 2. 為穩定統治、擴大支持基礎所作的行政轉變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II. 1945-1997年間香港主要的行政轉變 2. 為穩定統治、擴大支持基礎所作的行政轉變 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II 年間香港主要的行政轉變 2. 為穩定統治、擴大支持基礎所作的行政轉變 1

2 政府為了爭取中產階級支持及緩和人民的不滿情緒,決定再作出若干行政轉變,以穩定統治。
背景 20世紀50-70年代,香港經濟迅速發展。 政府為了爭取中產階級支持及緩和人民的不滿情緒,決定再作出若干行政轉變,以穩定統治。 觀塘新填地工業區 60年代工人除了需要長時間工作,薪酬亦十分低廉。 2

3 1948年,政府委任首位華人政務官,後於1950年代開始有系統地招聘華人為政務官。
A. 公務員本地化 1948年,政府委任首位華人政務官,後於1950年代開始有系統地招聘華人為政務官。 1964年,華人佔政務官總數16.3%,1978年增至44.4%。 3

4 但直至80年代初,所有首長級官員仍由英國人出任。
到了90年代,始有華人出任司級政務官。 第一位華人司級政務官,曾任政務司 1991年退休 曹廣榮 ﹙ ﹚ 4

5 政府高級官員華籍與外籍的比例 80.4% 1960年 19.6% 64.6% 1970年 35.4% 外籍 52.4% 1980年 華籍
47.6% 華籍 外籍 根據資料,在 年間,政府高級官員中華人與外籍官員的比例有何轉變? 政府高級官員中華人的比例不斷增加。1960年,華籍官員少於四分一;1970年,其比例已多於四分一。到了1980年,華籍官員幾乎與外籍官員相約,佔差不多一半。 5

6 1966-1967年的暴動,令政府明白與基層市民存有很深的隔閡,必須擴大與廣大市民的溝通。
B. 加強社會基層工作 六七暴動時,警方在北角一帶搜查土製炸彈。 年的暴動,令政府明白與基層市民存有很深的隔閡,必須擴大與廣大市民的溝通。 6

7 政府舉行多項文娛活動培養人民的歸屬感;成立民政署加強與市民的溝通;改善施政,推出多項有利民生的政策。 天星小輪加價和塑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
同學可到以下網址,觀看一段關於 年暴動的短片。﹙建議播映時間:1:40 – 3:17, 4:29 – 6:15 , :05 – 11:38 ﹚ 影片焦點: 年暴動的導火線是甚麼? 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暴動惡化有何關係? 暴動對政府日後的施政有何影響? 政府舉行多項文娛活動培養人民的歸屬感;成立民政署加強與市民的溝通;改善施政,推出多項有利民生的政策。 天星小輪加價和塑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 當時人們生活困苦,民怨不斷累積,當發生事端時人們就乘機鬧事,發洩不滿情緒。 7 1

8 同學可瀏覽以下網站,內有大量與六七暴動相關的文字及圖片資料。
8

9 計劃用意是加強社會基層工作及官民之間的聯絡。
1968年起,香港政府推行「民政處計劃」,從上而下設立民政處、地區民政處、分區委員會等。 民政處計劃 計劃用意是加強社會基層工作及官民之間的聯絡。 9

10 政府又設立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辦事處及各類諮詢委員會,以處理市民的投訴和吸納市民意見。
設立多個機構以增加政府與市民溝通的港督戴麟趾 10

11 就漫畫所示,民政處有哪兩項功能?試從漫畫列舉兩項線索,支持你的答案。 以下是一幅有關民政處的漫畫。
功能:負責舉辦活動及接受市民的查詢/投訴 線索:在漫畫的左邊有一個「本月文娛活動」的報告欄,顯示民政處負責舉辦活動。而漫畫中民政處的職員正接見兩名市民,顯示該處負責接受市民的查詢/投訴。 11

12 二次大戰後,立法局內的華人議員不斷增多,由戰前的三名增至1966年的十名,到1978年更增至23名。 華人出任行政局及市政局議員的亦日多。
C. 提升華人政治地位及列中文為法定語言 二次大戰後,立法局內的華人議員不斷增多,由戰前的三名增至1966年的十名,到1978年更增至23名。 華人出任行政局及市政局議員的亦日多。 12

13 立法、行政兩局非官守議員中,律師、醫生、工程師等專業人士的比例亦不斷增加。
年青時留學英國,回港後成為工程師 1965年被委任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 1972年被委任為行政局非官守議員 鍾士元﹙1917-﹚ 13

14 這顯示政府向中產階級有限度開放政治權力,華人政治地位得以提升。
父親羅文錦為兩局非官守議員 執業律師,香港律師會會長 1970年起任市政局議員 1974年被委任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 羅德丞﹙ ﹚ 這顯示政府向中產階級有限度開放政治權力,華人政治地位得以提升。 14

15 1974年,政府立法通過中、英文享有同等法律地位。
1972年,政府宣布立法局會議上可使用中文。 1974年,政府立法通過中、英文享有同等法律地位。 1970年代立法局開會的情況 15

16 1969年12月,政府開始舉辦香港節,藉以加強青年人對香港的向心力。
D. 推行文教、廉政及社會福利政策 文教 1969年12月,政府開始舉辦香港節,藉以加強青年人對香港的向心力。 1969年第一屆香港節設於維港的燈飾 16

17 自70年代開始,又大量興建社區中心、青少年中心、圖書館、中學等;
1960年代青年中心舉辦的聯誼活動 1960年代青年中心舉辦的聯誼活動 自70年代開始,又大量興建社區中心、青少年中心、圖書館、中學等; 17

18 1978年更取消升中試,提供九年免費教育,以凝聚青少年及加強他們對香港的歸屬感。
18

19 警隊早年曾有一個反貪污小組,但警隊內的貪污現象仍十分嚴重。
廉政 警隊早年曾有一個反貪污小組,但警隊內的貪污現象仍十分嚴重。 1960年代,香港警隊貪污成風,破壞港人對執法機關及政府的信任。 19

20 1974年,政府成立一個獨立的反貪污部門 –「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以有效打擊貪污。
1974年,政府成立一個獨立的反貪污部門 –「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以有效打擊貪污。 廉政公署總部 20

21 1973年,高級警官葛柏因涉嫌貪污潛逃英國,直接導致廉政公署的成立。同學可到以下網址,觀看一段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後接辦葛柏案的短片。﹙建議播映時間:02:48 – 04:43﹚
21

22 廉政公署成立以後,打擊貪污不遺餘力。同學可到以下網址,瀏覽廉政公署歷來所偵破的重大案件的相關資料。
22

23 二次大戰後,香港成立了社會局,1958年改為社會福利署,為受災人口和貧困人士提供援助。
1960年代初,社會福利署人員到寮屋區家訪。 1960年代初,社會福利署人員到寮屋區家訪。 社會福利 二次大戰後,香港成立了社會局,1958年改為社會福利署,為受災人口和貧困人士提供援助。 23

24 例如1971年推行的「公共援助計劃」,1972年的「十年建屋計劃」及1976年的「居者有其屋計劃」。
到了70年代,香港福利政策漸有進展。 1971年港督麥理浩到任後,隨即推行一系列福利政策,惠及民生。 例如1971年推行的「公共援助計劃」,1972年的「十年建屋計劃」及1976年的「居者有其屋計劃」。 24

25 此外,政府在各區設立收費低廉的公立醫院和診所,保障市民病有所醫。
1963年落成啟用的伊利沙伯醫院 25

26 隨著社會發展,政府的行政機構大幅增加,漁農處、 運輸署、人民入境事務處等紛紛成立。
入境處職員在舊港澳碼頭管制站檢查過境旅客的證件 E. 大幅增加行政機構 入境處職員在舊港澳碼頭管制站檢查過境旅客的證件 隨著社會發展,政府的行政機構大幅增加,漁農處、 運輸署、人民入境事務處等紛紛成立。 26

27 公務員人數亦不斷上升,由戰後不足一萬增至70年代初約八萬人。 到了80年代中和90年代中,更分別增至17萬及18多萬人。
27

28 總 結 28


Download ppt "II. 1945-1997年間香港主要的行政轉變 2. 為穩定統治、擴大支持基礎所作的行政轉變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