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富足非夢事 - 創造富裕人生 講師:鄭光智 連絡電話:0939568909
富足非夢事 - 創造富裕人生 講師:鄭光智 連絡電話:
2
個人資歷簡介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律學院 法學博士研究生 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 碩士 中華民國證券分析師 CSIA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律學院 法學博士研究生 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 碩士 中華民國證券分析師 CSIA CFP國際認證理財 規劃顧問師 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人資社動部 一級理財規劃師 82年乙等基層特考金融業務組 榜首 國泰世華銀行企業金融部 副理 茂發電子(股)公司財務部 財務部經理 中信證券(股)公司 資深副理 台灣工銀證券亞洲(股)公司 副總經理 中國鋼鐵(股)公司 投資顧問 京城銀行 分行經理 原本生化科技(股)公司 董事長特助 美國註冊財務策劃師協會RFP 台灣區理事 高雄市財富規劃顧問協會 常務理事 實踐大學金融系 講師 正修科技大學企管系 講師 金融研訓院 特約講師 香港證監會 證券交易牌照:ART656 美國聯邦證券交易所 證券交易執照登錄編號:
3
有錢好不好?
4
有錢V.S富足生活 內涵: 有錢生活:豪宅、存款、名車、身份地 位、大餐、名牌服飾皮包、 3C……。 富足生活:溫暖的家、安全舒適、營養健
康、快樂幸福…..。 面向:單一VS多元
5
現況與問題
6
經建會調查 82萬戶中產階級不見了 據經建會委託報告指出,過去25年來,已消失了近82萬戶的中產階級,其中有約54萬戶淪入下層階級,遠多於躋身上層階級的28萬戶,國內逐漸出現「M型化」 ,趨勢中產階級占全體總戶數的比率,從1980年的41.6%,2006年減少到30.4% ,在減少的近82萬戶中產階級中,淪入下層階級的戶數多達54萬792戶,遠高於進入上層階級的27萬7,704戶。 主計處調查發現,台灣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去(98)年最高20%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為179萬元,是最低20%家庭(28.2萬元)的6.34倍,來到歷史次高,僅次於民國90年的6.39倍。 若不納入政府移轉收支(政府單位推動的各項社會福利措施、補助津貼),差距將擴大至8.22倍,創史上新高。 若改依98年申報綜所稅的所得資料細分二十等分,則得出最高5%的平均所得是最低5%的66倍。工商時報 落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人口有多少?內政部指出,99年第2季底有26.3萬人,比10年前大幅增加了10萬人,也比98年同期增加了2.6萬人,國內貧窮線以下的家庭人口數也繼續刷新歷史最高紀錄。
7
78%百萬中產階級仍覺貧窮財訊雙週刊 調查由《財訊雙週刊》進行,是去年經濟成長率超過10%以上的期間。暴衝的經濟數據卻背離民眾的真實感受!五大都會區,家庭年所得超過一百萬的受訪者雖然相對高薪,但高達78%的比例在過去一年感到貧窮,對於高房價、稅負不公、以及產業傾斜感受最深。 中產精英認為貧窮感的最大來源是房價占25%,然後是薪水不漲占24%,然後是日常開銷過大占18%,貸款壓力過重占11%,以及子女教育占了將近10%。 61%的中產階級認為貧富差距擴大的主因是房價和稅負不公平,38%的人最希望政府減低所得稅,22%的人希望增加社會住宅,18%的人希望教育補助。中產階級家庭愈有理財的人,搭上房市和股市上漲,貧窮感愈低,沒有投資的中產階級,83%的人覺得自己貧窮。 主要都會區,以高雄市有84%的中產階級感到貧窮、比例位居各縣市之冠,台北市的比例有76%;沒有房子的中產階級貧窮感高於有房子的人。
8
15年後 4個年輕人養1個老人 目前每7個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群養1個65歲以上老人,根據經建會推估,到民國115年,將為每4個青壯年族群養1個老人。經建會官員表示,人口老化速度驚人,任何能提升出生率的政策,都應該被認真思考。 由於我國人口快速老化,今年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每7人養1個65歲以上的老人;到了民國115年暴增為每4人養1個65歲以上的老人;到了民國145年即50年後則是每1.4人養1個老人。 如果你沒準備 ,又老又窮機率高。
9
退休負擔加重,您做好準備了嗎? 施羅德 2013/02/08
退休負擔加重,您做好準備了嗎? 施羅德 2013/02/08 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對香港、新加坡、南韓、臺灣、馬來西亞、中國等東亞六個區域的研究調查結果,臺灣的勞動人口在未來30年間將減少最多,幅度達27%,且屆時每5個人中就會有2個是60歲以上的退休人口,佔總人口比例成長24%(如表一),也在六個區域中居冠。臺灣人認為比起政府或企業主,個人投資才是退休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 人口結構改變導致扶養比持續攀升;同時,國人的扶養觀念也在轉變。該研究指出:國內有56%受訪者認為退休者最好自己準備退休金,以免成為下一代的負擔;這個比例同樣在六個區域中居冠。此外,若政府、企業主無法提供退休金,國內72%受訪者認為退休者最好能自給自足,比例遠高於選擇應該依靠子女的23%。
11
富足非夢事
12
擁有財富的五大途徑 一、經營事業(郭台銘) 二、專業技能和知識(會計師、律師) 三、祖上積德(承繼遺產、長輩贈與) 四、發橫財(樂透彩得主)
五、若你只是個上班族,什麼都沒有。 那至少還有一條路,就是建立正確的理財投資習慣和紀律,累積財富。 (巴菲特)
13
台灣人最愛儲蓄、投資 聯合報2013/11/21 貝萊德集團首次針對歐、亞、美共12個市場、1萬7600位受訪者,進行全球投資人意向調查,此項調查台灣受訪者共1000位,逾三成為可投資資產達新台幣300萬以上的「貴賓理財戶」。 調查顯示,發現台灣人最愛儲蓄與投資,台灣人把一半以上的收入拿來儲蓄與投資,其中約9成的台灣人,投資組合中納入「現金」,顯示對於台灣投資人來說,握有現金才是王道。 在投資工具上,台灣人最愛具有配息概念的收益型商品,也是全球唯一把「投資是否能提供收益」當成主要財務目標的地區。 76%台灣投資人認為,能獲得固定投資收益,例如存款息、房屋租金收入、債券配息等,是相當重要的事,且年齡越高,在投資組合中配置收益型產品的比例也越高。 調查指出,台灣人努力儲蓄與投資兩大動機,一是希望能從投資中獲得收益,二是為退休生活作準備。 台灣人認為前三大的財務規劃潛在風險,第一是通膨,第二是擔心全球經濟狀況變化,第三是憂心入不敷出,與國際投資人擔心入不敷出、國內經濟狀況與醫療成本的看法大不相同。
14
台灣人理財 67%靠自己 聯合報2013/11/21 貝萊德集團調查顯示,台灣人熱衷儲蓄或投資的程度,是受訪市場中最高;其中67%的台灣投資人依靠「自己的思考與想法」進行投資,高於市場平均45%,僅三成投資人透過理專進行投資。 根據貝萊德集團調查顯示,台灣人非常願意花時間規劃投資理財,超過六成的台灣人表示,近期有花時間檢視自己的儲蓄和投資,是受訪市場中最高,全球平均僅41%。有趣的是,僅三分之一的台灣受訪者諮詢專業顧問,例如銀行理專或保險顧問進行投資;大部分台灣投資人憑著「自己的思考與想法」投資理財,比例達67%,除高於全球的45%,也高於歐美地區的四至五成比重。此外,41%受訪者透過與家人朋友討論進行投資,同樣遠超過全球平均的29%。 相較其他國家受訪者花較多時間規劃假期,台灣投資人願意花時間上網蒐集資料,結合財經媒體及網站資訊自行研究,加上台灣民眾可能較無閒暇時間找理專,或是曾找過理專或顧問,但效果並未想像中的理想,因而選擇相信自己的想法進行投資。
15
台灣人投資拚存養老金瘋買房聯合晚報2013/11/26 瀚亞投資在今(26)日公布首份「亞洲投資人行為調查報告」,發現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與台灣五個市場中,投資人投資目的全都是為了退休,亞洲人投資最重要的四大目標包括:退休金、追求比銀行定存更高的收益、緊急用途與籌畫子女未來。 其中台灣投資人在四個項目表現稱霸亞洲:投資標的最分散、檢視資產的頻率最高,且在對股票市場信心與買房積極度一樣稱霸亞洲。 透過這份調查,可發現亞洲投資人雖普遍青睞收益型商品,但對股票的未來,信心提升程度反而最大。尤其台灣投資人對股票的信心提升,已從之前的37躍昇到46,幅度同樣居亞洲之冠;且對買房的積極度,也是高居亞洲第一。
16
亞洲投資人投資目的調查
17
台灣舒適退休生活平均需1620萬元 中國時報 花旗銀行2009年 10 月 6 日至13 日,委由獨立研究機構進行的「個人財務健檢」,針對全台 400 位 18 歲以上、擁有金融商品(銀行帳戶或是信用卡)的民眾所進行的網路調查,信心水準在95% 以下,誤差為 5%。 在退休議題上,38% 的受訪者表示,儲蓄足夠支應退休後的生活,32% 的受訪者認為 500 萬至1000 萬元即足夠,23% 認為僅需 100 萬至 500 萬元,平均受訪民眾所主張的數字,退休儲蓄約需要 1620萬元才足以因應日後生活,但有 49% 的人對目前工作沒有安全感。
18
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
19
建立正確的觀念 錯誤的印象或觀念一旦建立,就如同衣服扣子第一顆扣錯。 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能幫你建立最適合你的財富運作模式,一直到老。
20
七大理財觀念需要重新釐清 欲望v.s需要v.s需求 價值v.s價格 投資v.s投機賭博 投資v.s理財 投資v.s消費 資產v.s負債
21
欲望v.s需要v.s需求 定義:想要、需要、能力許可
22
價值(Value)與價格(Price) 定義:自己心中恆量、別人認可以貨幣表之
23
百貨公司V.S 股市 百貨公司: A.漲價? B.打折時? 股市: A.漲價? 預期?
24
投資時之價格與價值的區分 價格與價值本來是一體的兩面,而且充滿著不確定性與獨斷性,若要嚴格區分
1、價格經常看的到,較具體;價值則要用心看,較模糊。 2、價格屬短期,易變動且波動大;價值屬中長期,變化慢 且波動緩。 3、少數人操縱的是價格;多數人認同的是價值。 4、價值是口號,價格是行動。 5、市場人心定價格,經營績效定價值。 6、價值與價格互有領先或落後,惟終將殊途同歸。
25
投資、投機與賭博之區別 投資 投機 賭博 持有期間的長短 長 短 最短 風險的大小 小 大 最大 報酬的來源 長期股利、利息收入
短期資本利得 短期暴利 投資分析的方法 著重基本分析與投資組合觀念 著重技術分析 無 資料的多寡 多且有系統 少且不完全 消息、明牌 投資人態度觀念 保守 積極大膽、僥倖心理 無知或受情緒牽引
26
「恆財」與「橫財」 巴菲特是猶太人,控制歐洲金融命脈的羅斯柴爾德、華爾街的超級富豪摩根、第一個億萬巨富洛克菲勒、金融大鱷索羅斯、鑽石大王彼德森……也都是猶太人。 中國人和猶太人都是一樣聰明和勤勞,但為什麼他們在金融行業(財富行業)的地位卻相去甚遠?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或家庭財務教育。一個人早期基本價值觀的形成,主要依賴於家庭教育,特別是財富觀的教育。
27
「恆財」與「橫財」 華人家庭的財富教育往往側重於賺錢(make money),而猶太人更強調:keep money。這裡的keep money觀念,絕對不是簡單的「存(攢)錢(saving)」概念,而是「財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和「讓錢動起來(make the money work)」的概念。 俗語: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大部分的華人認為「橫財」是一個人脫貧致富的捷徑,華人對「發橫財」的機會有極大的偏好和追求。華人社區中凡涉及「橫財機會」的,比如彩票、賭馬、賭球、賭博等活動,華人表現得比其他任何種族都踴躍。很多人會認為,如果沒有「橫財」,一個人只能是夠吃夠喝,永遠無法到達財務自由(financial freedom)的彼岸。
28
「恆財」與「橫財」 反觀猶太人,給人的感覺是:節儉(或摳門)、分毫必計。猶太人也有很多關於財富和金錢的寓言,比如,「上帝賜予光明,金錢散發溫暖。」猶太人把「金錢」視為「世俗的上帝」,他們可以調侃上帝,但絕不敢調侃金錢。 猶太人的一句名言「一個人由幸福(富裕)到不幸(貧窮)只要瞬間;而一個人由不幸(貧窮)到幸福(富裕)卻要終生」。
29
投資 v.s 理財 定義:投資人支付目前所擁有的金錢或資源,以換取未來利益。 定義:理一生之財,也就是個人一生的現金流量管理與風險管理。
廣義:所有具有報酬性質的投資活動。 狹義:有價證券的投資。 定義:理一生之財,也就是個人一生的現金流量管理與風險管理。 範圍:賺錢、用錢、存錢、借錢、省錢、護錢。
30
窮理財、富投資 許多人的理財能力很薄弱,也因為理財力不佳而讓生活陷入困窘,卻老希望透過學習投資來翻本,渴望快速成為大有錢人。
理財理論上是一種謀求日常收支平衡的財務管理觀念和能力,有多少錢,用多少錢,並做好財務風險管理,這種行為便可稱之為理財。 投資則是冒著市場風險,去追求錢滾錢,靠錢財生出更多錢財的行為,這當中存在著虧損的風險,也存在著盈利的機會,因此必須靠理性加以判斷市場方向,也要靠感性承擔市場波動壓力。
31
窮理財、富投資 投資有時像看天吃飯,景氣不好時,工商百業蕭條,投資人將蒙受資金枯竭的風險。理財則像我們家門前有口池塘,管它溪水是漲是跌,鵝兒總能在綠水上戲弄清波。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不努力學習紮紮實實的理財之道,而老想追逐那萬溪奔流的財富美景呢?這或許是因為太多財富管理書籍喜歡譏嘲那些不善於投資的上班族,認為不懂得靠錢賺錢的人是傻瓜、是窮爸爸、是窮於為工作賣命的理財門外漢。 善於理財,何必一定要善於投資?但善於投資卻不善於理財者,盲目追逐金錢,卻不知將現金導入一個對他生活有意義的理財架構裡,這種窮理財、富投資又有何好處呢?
32
投資v.s消費1/2 Q*投資者?消費者? 基金? 股票? 保險? 連動債? 買方or賣方報告?
33
投資v.s消費2/2 Q*你的交易對手是誰?釐清賣家理由! 基金申購只剩三天,把握晉身新富機會。 捷運豪宅,快速增值…..
限量名牌包,增值無限? 中間仲介?(銀行、房仲、投信、、) 生產者?(汽車、建設公司、、、) 投資人?(大戶、散戶、、、) 投資、消費二者間最大不同在於……..
34
資產v.s負債 1/4 Q*什麼是資產? 貨幣是資產嗎? 房屋是資產嗎? 土地是資產嗎? 放棄會計學課本的定義。
理財對資產定義:具收益之資產才算是資產
35
資產v.s負債 2/4 Q*理財資產與理財負債 有收益的資產=理財資產 股票 共同基金 債券 產生收入的房地產 投資的事業
沒有收益的資產=理財負債 未利用的房子 車子家具家電 藝術收藏品 珠寶、名牌包、衣服
36
資產v.s負債 3/4 Q*「隱性」資產負債 隱性資產 :你的勞保或其他社會保險 、子女奉養金、
隱性負債 :未完成的責任、事故發生時的可能損失
37
Q*認識負債 資產v.s負債 4/4 好債-具未來性 自住房地貸款 助學貸款 壞債-超過需求 汽車貸款 超過負擔之房地貸款 信用卡循環
好債-具未來性 自住房地貸款 助學貸款 壞債-超過需求 汽車貸款 超過負擔之房地貸款 信用卡循環 小額信貸
38
存量v.s流量 經濟學家在處理複雜的系統時,系統的元素會隨著事件的發生或時間的變化而增加或減少。積累的元素通常稱為「存量」(stock)例:財富。 為了增加或減少一份存量,需要增加或者減少一些東西。這個過程稱為「流量」(flow)。花錢是流量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它減少了財富的存量。 富人知道財富的「流量」跟「存量」一樣重要,窮人只重視「流量」。 財富的流量,就是所得,也就是當年度你的薪資、股利、銀行利息的加總;財富的存量就是指在某一個特定時點上,你個人的淨資產有多少。 你的資產是屬於「流量」還是「存量」?
39
正視風險管理
40
海嘯過後 50-60年代,財富能力是節儉; 70-80年代,財富能力是儲蓄; 90-00年代,財富能力是創新; 現在呢!
財富能力則是認識人生的各種風險、了解金錢真正價值、而且能夠對抗物質誘惑、獲得心靈的滿足……。
41
確實認清風險 人生何處無風險? 黑天鵝效應:西方舊世界相信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直到發現澳洲之後,才知道有黑天鵝的存在,從此普世「一切天鵝都是白色」的認知,被修改為「天鵝有白色也有黑色」。 歷史總是被少數意外事件改寫:第一次世界大戰、九一一事件、三一九槍擊,都是預期之外的演出,但是它的影響卻使得歷史大河為之改道。
42
風險管理 ≠ 保險 42
43
迴避( Avoidance ) - 企圖完全降低損失發生機率 - 是所有風險管理中唯一 [完全能自足] 的風險對
- 直接逃避 / 完全消除風險,採取的行動可能︰ ~ 根本不從事可能產生某特定風險的任何行動 ~ 中途放棄可能產生某特定風險的行動 - 企圖完全降低損失發生機率 - 是所有風險管理中唯一 [完全能自足] 的風險對 策,風險如能完全避免,便不會產生損失。 例子 : 完全逃避空難風險,就不乘飛機。 43
44
損失控制 ( Loss Control)1 損失預防 ( Loss Prevention) - 控制 / 降低損失機率為目標 發生的機會。
例子 : (1) 駕駛者參加『駕駛安全班』預防車禍的 發生的機會。 (2) 停止吸煙,可預防肺癌、心臟病。 (3) 危險物品貼上強烈警告標語。 44
45
損失控制 ( Loss Control)2 損失抑制(Loss Reduction) 後的損失。
- 控制 / 減少損失幅度為目標 例 : (1) 辦公室安裝自動滅火灑水系統,可減少火災 後的損失。 (2) 店鋪不要持有過量現金及財物,可減少遭打劫 的損失。 (3)保險公司理賠時要求要保人自負部份損失額。 45
46
自我保險(Self-insurance)
- 不是保險,是自己承擔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 - 預估損失頻率及損失幅度 - 設立基金,以補償損失發生之所需 ~ 留意到風險的存在,而計劃把部分 / 全部保留 ~ 這種處理風險的模式,通常在沒有較好處理風險 的方法時候選用 46
47
單純自留(Simple Retention)
- 被動性風險保留 ~ 對存在的風險不認知 / 大意 / 懶惰 而被動地保留 ~ 這習慣最危險,因為被保留的風險可引致災難 性損失 例子 : 投資時採取如飛彈之”射後不理”系統、沒有購買長期損失 工作能力保險,而永久傷殘所引起的不利財務後果,一般都 比死亡招B致的財務後果更為嚴重。 47
48
轉移風險 ( Risk Transfer) 把風險及可能產生的損失轉嫁給他人 - 透過保險合約轉移 - 透過非保險合約轉移
~ 透過訂立保險合約,將風險轉移給保險人;一旦預期 的風險造成了損失,則由保險人按合約規定給付賠償 - 透過非保險合約轉移 ~ 公司化、承包合約、保證、風險證券化等 - 不管那種方法,都牽涉兩位當事人 ~ 轉移者(Transferor) ~ 受轉者(Transferee ) 48
49
分散風險(Risk Diversification)
-將同一風險分散到多個個體上,令每一個體所承擔 的風險相對地減少 -利用多種不同風險的組合,減少風險,提升收益的 確定性 「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 例子 : 投資管理,以不同的投資資產組合策略去減少 風險,提升收益率。 49
50
投資風險管理 ( Risk Management )
事故發生後的嚴重性 風險轉移 (Risk Transfer ) (積極) (避險) 迴避 ( Avoidance) 事故發生的次數 自留 (Risk Retention ) 損失控制 (Loss Control ) (消極) (分散標的、時間) 50
51
投資學不變的鐵律 高報酬 高風險! 低報酬 低風險?
52
高報酬不是會有高風險嗎? 想吃得好,就必須承擔投資風險 想睡得好,就必須管理投資風險 生命必須有趣 投資必須無聊 時間+紀律 複利就有威力
時間+紀律 複利就有威力 要享受複利 就要承擔風險 能及早投資 是因為及早儲蓄 能有錢儲蓄 是因為收支有餘 能收支有餘 是因為花的少 賺的多 Q : 你要花的少 還是賺的多 ? 你能花的少 還是賺的多? 52
53
各種投資工具的報酬風險-衍生性商品要放在那裡?
54
投資工具風險表
55
股市現況
56
股票的本質 是一種商品 價格取決於供需 受人為操縱 受媒體操縱 大股東是莊家、法人是抬轎手、散戶經常是最大輸家
股市是最透明的投資市場,也是最大的合法賭場 舉例:股王聯發科今年EPS還原權值是39,年中達成率一直很穩定,今年的股價是 。 股市本身是一個陷阱,但他是一個迷人的地方 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會曾經在這兒大撈一票 但是絕對可以在股市獲得合理利潤
57
股票投資要先學「五問」 1. 為甚麼我要投資? 2. 哪些股票適合我? 3. 我了解這股票嗎? 4. 損失最高是多少? 5. 怎樣才可取回我的資金?
58
日線
59
財訊 第382期
60
誰能正確預測股價? 股市分析師 ? 財經大師 ? 電視台名嘴 ? 財經名人 ? 投顧老師? 還是自稱有內線消息的朋友?
61
答案非常簡單 「沒有人!」 世界上沒有人能正確預言股價,想要從股票市場抱走鈔票,靠的是高IQ的理性決策,以及高EQ的情緒管理能力和執行力,從來都不應該是「股價預測」。 投資人對自己的投資沒信心,又想要在股票市場賺到錢,所以,乾脆尋找一個投資達人,奉之如神明,緊緊跟隨大師的腳步,就能求得投資的心安理得了。 散戶投資人最大的投資迷失,是誤將內心的不安全感投射出來,並希望在茫茫大海中,透過一根簡單的預言式稻草,讓自己從充滿恐懼、不安與波動的市場中解救出來。 求人不如求己。
62
股票是賭博還是投資 樂透基本上是一個沒有任何技巧的賭博遊戲,就是選號碼然後看運氣,你算再多的牌、燒再多的香、去特定投注站也都沒有用,因為這根本上就是一個機率的遊戲,聽起來是不是跟效率市場的概念有點雷同呢? 股票市場是這樣的,如果你認真花心思去研究,你贏的機率一定會比沒有研究的人高,當然,你不要告訴我一天看半小時財經雜誌跟報紙就叫做研究喔! 有一本很有趣的書叫做「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裡面提到的是美國大聯盟的奧克蘭運動家隊如何用不到洋基隊1/3的薪資屢創佳績,其中一點就是他們率先採用上壘率來衡量選手的貢獻,也因此在市場上可以換到不少被低估的高上壘率選手。 股票是賭博還是投資,其實是決定於你自己。如果你期待什麼也不做就能夠從中獲利的話,其實你就是在賭博,你就是把自己放在機率分配中,你會不斷的重複追高殺低的動作,這時你要賺錢真的就是看機率了,事實上這跟期待開獎日晚上開的6個號碼跟妳手上彩券的數字相同,兩者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63
績效良好主因
64
績效不佳主因
65
不敗的投資策略
66
有沒有絕對安全的優質股票? 1.不會倒。 2.具長期投資價值。 3.隨時可換成現金。 4.配息優於定存。 5擁有完美避險工具。
67
台股的ETF 台灣掛牌的ETF有21檔 成交量及規模最大的是台灣50(代號:0050) 綜合台股50檔各大產業龍頭權值股
有效降低非系統性風險(個股風險)
68
ETF對投資人的優點 避免選股的困擾 不需要研究個股,避免個股業績掌握不易的情況 簡化持股管理的困難 操作簡單、可作長期規劃
低交易成本及管理費 操作方式多樣化且流動性佳 68 68
69
國內各ETF收盤
70
0050
71
台灣50成分股
72
台灣50(0050)之每年股利配發
73
市值型ETF去年報酬亮眼(資料來源:聯合晚報103/03/05)
74
其他股票投資之策略 一、隨時保護自己,注意風險。 二、不要想一次就會買在最低價。 三、不聽明牌買股。 四、不融資、不用盡手上現金。
五、挑選適合自己的股票。 六、勤作功課。
75
富貴險中求之作法-價值型股票投資 所謂的價值型股票價值投資是嚴格要求買進價格遠低於其現存價值的股票,並且一直持有至其價值被市場認可為止。其中關鍵就是“價格遠低於價值”。 用價值投資人的習慣說法即是用五毛買一塊錢。 價值是每個人內心的評價。 價格是在市場實際付出或得到的貨幣。
76
富貴險中求之選股條件 一、熟悉的股票。 二、穩定配息。 三、市場低估〈市價V.S淨值V.S面額〉 。
四、營收、獲利穩定〈ex:本益比15↓、殖利率5%↑〉 。 五、財務狀況良好〈負債比、流動比、、 〉 。 六、產業前景看好。 七、無不好的新聞。 八、選出20-30支股票進行長期追蹤。 九、利用技術分析〈KD、RSI 〉擇時進出場。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