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生命的旅程 綜合簡報 50804 林律瑋
2
出生三朝之禮 產後三天,親戚朋友來道賀,贈送種種禮品,產家則做油飯、米糕分贈。富有之家庭,則設宴請客,為「湯餅之喜」。
3
出生剃頭 在寶寶20天或24天剃頭,盆裡放石頭、蔥、錢、雞蛋
4
出生 彌月 在寶寶彌月當天,娘家需送"頭尾"及桃色彌月員。而主人準備油飯、麻油雞及二色彌月員來祭拜神明、祖先,並準備油飯禮盒或彌月員來餽贈親友。而現 在回禮已多用精緻爽口的蛋糕禮盒。
5
出生 收涎 在寶寶4個月大時行『收涎』之禮,準備油飯、麻油雞及二色四月桃來祭拜神明、祖先,另將「收涎餅」一串,掛於嬰兒胸前,再抱著嬰兒 請親朋好友收涎,剝一塊餅在嬰兒下巴比劃一下,意即使嬰兒不再流口水,一邊收涎,一面說些祝福的吉利話。 「收涎收離離,明年招小弟」。 「四月桃」也是做四月日要用的糕餅,也代表長壽的期願。紅色是自己家做的,桃紅色則是外婆家做的,主要是小孩收涎用。
6
出生週歲 出生滿一年稱「做週歲」或「度啐」。這天會帶小孩祭拜祖先,然後把筆、墨、書、畫、雞肉、豬肉、算盤、秤、銀幣、蔥、田土、包布等十二種東西放在大米篩內,讓小孩任意拿一種,以預卜小孩的將來,或從商、或為文人、或務農 等。 所用糕餅有「度啐龜」,代表小孩邁向一個全新的成長歷程。另外還有「腳踏龜」,把小孩抱起,雙腳各踏一個,左腳踏在紅色「腳踏龜」上,右腳踏在桃紅色的「腳踏龜」上,意即期望小孩「澎澎大」,長命百歲、多福多壽,另附兩個小包子,用來擦嘴,意謂小孩早會說話,重量分一斤、半斤,紅色是自己家做的,桃紅色則是外婆家做的。
7
成年 在台灣的成年禮俗中也稱為『做十六歲』或『出花園』,因為在十六歲之前我們一直接受七星娘娘還有床母的保護,一直到『做十六歲』時才算是成人,所以所謂的『成年禮』其實是十六歲,那麼在中國古代遠從周朝開始,也有「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的說法,所以在中國古代從周朝開始,男子在二十歲,女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算成年。而現在法律是說滿十八歲是成年,所以所謂的『成年禮』在不同的時代及不同的地區都有不同的定義。
8
成年『成年禮』 是在青少年朋友滿十六歲時那一年的七夕要做所謂的『成年禮』。在台灣做『成年禮』的儀式是在七夕當天,我們要準備一些牲禮、麻油雞、油飯、以及胭脂水粉來祭拜兒童的守護神~七星娘娘、床母,感謝衪十六年來的照顧,因為現在己經成年了,所以在七夕這一天感謝二位神明。之後要燒七星娘娘亭,它是一個用紙糊成亭子的形狀,通常是由父母各執一邊,讓滿十六歲要做成年禮的小孩從中間穿越,所以叫做「鑽七星娘娘亭」;
9
成年 像在台南地區,要在台南的開隆宮從七星娘娘的供桌底下穿過,就稱為「鑽七星娘娘桌」,然後從桌子底下鑽出來,就完成成年禮的儀式。所以在台灣是滿十六歲,而且在七夕時所做的 其實『成年禮』不是只有在國內有,每一個民族都有類似成年禮的活動,例如台灣的原住民中,泰雅族的青少年必須參加獵取人頭的行動後,才有資格紋面,然後才算是成年,這也算是泰雅族的成年禮。其它的民族也有所謂紋身、染齒、將門牙敲掉等,通過此習俗才算是成年。在回教或以色列的禮俗中,也有青少年要過渡到成年時,要舉行「割禮」的儀式才算成年
10
結婚 中國古代的六禮 所稱「六禮」,即結婚的禮儀,包括納米、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項禮儀。提議結為親家,男方到女方商議可否結為夫妻,就是納采。如得到女方的同意,將欲娶女方的名字透過媒人的問回女方的家長姓名,本身的出生日期,即為問名。問名之後,歸卜於宗廟,求決於祖先,若占卜得吉,則回告女方,此為納吉。納吉以後,即送女方聘禮,即為納徵。決定了結婚日期,至女方家徵求同意,即為請期。結婚之日,新郎承其父命,親往女家迎娶,女父在車外迎接,即為親迎。(註三)
11
結婚 1議婚—此是六禮中的問石,男方向女方提議並探問女方的姓名及出生日期之時,由媒人將女方的庚帖送至男家經男家親友調查,同意結為親家,並雙方交換「八字」。
12
結婚 2打盟—亦即合婚、聘定、小聘。男家選定日期,由媒人陪同男方親戚,攜帶庚帖、定金、禮品前往女家,男家親戚將戒指套在女子左手中指上,則訂婚禮才完成。
13
結婚 完聘—又稱大聘,即古禮中的納徵。男方除送聘金之外,尚須附送各種禮品,由媒人陪同送往女家。完聘之日男女雙方大事邀宴親友,藉以宣佈其子女的婚事已完成「完聘」之禮。宴後並贈送親友大餅(喜餅)以示吉祥圓滿之意。
14
結婚 4請期—這是古禮之一,男家告知女家親迎日期之裡,事先由男家請媒人徵求女家的意見,若同意結婚日期之後,乃由男家擇日委請媒人送日課於女家,另備禮帖、禮燭、禮炮附送女家。
15
結婚親迎 5—俗稱迎娶,是婚儀諸禮中最複雜和最重要的儀節。迎娶當天,新郎由媒人和儐相娶嫁六或八人陪同,乘轎前來女家。迎娶隊伍浩浩蕩蕩,以青竹連根帶葉,竹端繫豬肉一片以防避邪為最前頭,接著是媒人婆、鼓吹、儐相、新郎、嫁妝,新娘轎等大隊伍,一路爆竹鑼鼓,喜氣洋洋,非常熱鬧。迎娶新娘回到家,則大宴賓客。新郎新娘同拜祖先、天地、公婆、後送入洞房,還有鬧洞房的風俗。
16
死亡搬 舖 1—病重臨危,則將病人由床房移至正廳中臨時鋪設之板床,稱為搬舖。凡男女成人,中年以上有配偶子嗣而死,謂之壽終。臨終徙移正廳,認為死者能在家屋中最好地方死得安穩。
17
死亡豎魂帛 2—死後,死者身上蓋水被,以銀紙或石頭為枕,並在死者腳邊供「腳尾飯」,燒銀紙,點香燭,意在充其食用及路費,並照明其行路。
18
死亡開魂路 3—至彌留狀態或於或死亡之後,即請道僧誦經「開魂路
19
死亡 4乞 水—死後,家人穿孝股,往河邊「乞水」。以銅幣手投於水中,作為買水之意
20
死亡 套 杉—幾而為死者洗身後換壽衣,稱「套衫
21
死亡 抽壽—即喪家人均食麵線煮紅掩。糖原用於吉事,喪事反而用糖,借此化凶為吉,故俗稱抽壽。
22
死亡 7哭路頭—家中人去逝,全家遺族圍在死者身邊號哭痛哀。未死時嚴禁在死者前哭泣,以免意外刺激。嫁出女兒,接到朴音,隨即回家。其時沿途號哭,稱「哭路頭」
23
死亡報外祖 8—母死,報訃於外祖稱「報外祖」。外祖至喪家,子女跪下迎接,稱「接外祖
24
死亡守 舖 9—死後至納棺期間,喪主等人侍服死者舖側,稱「守舖」以示孝服。
25
死亡埋 喪 10—人死未殮,至戚親朋往弔,稱「埋喪」。買壽板—買棺木避言買棺材,而稱「買大厝」、「買壽板」,以取吉祥
26
死亡 11買壽板—接棺後,行「圍庫錢」之儀。庫錢或稱「隨身庫」即冥幣,乃由遺族焚燒庫錢及紙製庫官庫吏。
27
死亡 12圍庫錢—喪家於門柱「掛孝」貼用白紙,亡父貼斜左,亡母貼斜右。
28
死亡 殯殮 1入 殮—置屍於正廳一二日,請道士擇定時刻,將屍體納入棺內。
2辭 生—納棺前,備十二種菜碗供祭死者,稱「辭生」。此為對死者表示告別之儀。 3放手尾錢—俗稱「放手尾銀,富貴萬年」,以為死者身後有錢留存子孫為吉兆。
29
死亡 4割 鬮—係以長麻絲一端繫於死者上,他端則由遺族各其一段,由道士唸吉句,將絲一一斬斷,各人將手中麻絲包入銀紙燒之,俗以如是可與死者斷絕往來,以保喪家平安。 5洗 淨—於喪事時,道士將一盆水中放黑麻油,喪家每人用指頭沾濡此水於眉下處,俗稱「洗淨」,意為潔淨。 6收 烏—納棺,請道士供祭,稱為「收烏」。
30
死亡 三、居喪 1居 喪—遺族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稱為「居喪」。
2帶孝—由於孝之輕重,男分白藍青黃四色,用絨線摺縫小球配之。男佩左腕,女結頭髮。侍至「除靈」後依次換其顏色,則由「粗孝」,換為「幼孝」,稱「換孝」。
31
死亡 四、墓葬 1埋 葬—多採土葬,由擇日師擇定日時行之。其主要葬儀包括轉棺、起柴頭、封釘、旋棺、哭棺材頭、弔祭,發引等儀式。
2落葬—埋葬時,先將棺柩置墓前,男女家屬哀哭一番而禮拜告別。又在棺木穿氣孔,「放栓」以便棺內屍體與地下土氣相通。後由喪主動土埋之,繼埋「孝墓」及「祀佑土」。 3點 主—埋葬後,另有「點主」之俗,以求子孫吉運。多由學者官人充為「點主官」,在神主(靈牌)上點紅朱,繼而在朱上點墨。
32
死亡 4返 主—落喪後,由道士將本年內之五穀種子播於墓地上,以期五穀豐收,亦為子孫繁殖之意。並取墓土一塊放入年中,連同留存少量五殼種子,由長孫攜回,稱「反主」。 5豎 靈—「返主」回家後,設靈位於廳旁,稱「豎靈」或「安靈」。 6孝 飯—喪家婦女自收殮起至除靈日止,每日早晚兩次在靈前哭泣,以喚醒其起床進床。並在靈前晨夕供祭之,稱「孝飯」,祭至除靈之日。
33
死亡 7巡 山—葬後一、二日,喪主穿孝服至墓地參拜,並勘察埋葬後之情形,稱「巡山」,又稱「巡山」,又稱「巡灰」。
34
死亡 3五 旬—由孫女姪女致祭(又稱查某孫旬)。 4七 旬—即尾旬,俗稱「做尾日」。尾旬除了「做功德」奠祭外,晚上尚有「燒靈厝」之習俗。
5除靈—喪家於尾旬或「做百日」、「做對年」時除去靈桌、遺像等稱之。 6換孝—喪家帶孝(服孝)至做百日或除靈安位後,則由「粗孝」更換為「幼孝」,此稱之為「換孝」。
35
死亡 五、做旬 所謂「做甸」,即出葬後,除每日朝夕供「孝飯」外,另每隔七日奠旬一次稱之。分述如下:
1頭 旬—人死第七日稱「頭旬」或「頭七」。習俗上認為死者直至此日才知自己死亡,其亡靈將回宅哀哭。 2三 旬—或稱「查某子(女兒)旬」,嫁出去的女兒需於此日回娘家鄭祭亡者。
36
報告到此結束^^ 謝謝觀賞~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