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2 概说 大病新差,体力未复,余邪未尽 当慎起居、节饮食、避劳累 阴阳易: 指大病初愈阴阳不足,因房事而使病情复发, 也称“房劳复”。 差后劳复病:有因病后劳累使病复发者,名曰“劳复”; 食复: 有因饮食不节使病复发者,名曰“食复”。 此外,还有发热、腰下水气、气逆欲吐、胸上有寒等差 后诸证的辨证治疗。

3 第一节 阴阳易证 【原文】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392/P234) 【提要】阴阳易的证治。 【分析】 伤寒热病初愈,余邪未尽,因交合而传病 阴阳易 伤寒大病初愈,更行交合,病情发生变化

4 第一节 阴阳易证 【原文】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392/P234) 【提要】阴阳易的证治。 【分析】 身体重、少气——精气不足 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膝胫拘急——阴津被耗,筋脉失养 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毒热上冲 病机:气阴两虚,精神不安,气机逆乱。 治法:安神定志,条畅气机。 方药:烧裈散

5 刘渡舟教授在所著《伤寒论诠解》一书中,记述山西 名医李翰祥先生辨治阴阳易经验,提出其临床表现有三个 特点: 一是 “头重不欲举”,头抬不起来; 二是“少腹拘急”抽搐且引阴中拘挛; 三是全身乏力、倦怠少气。 学者对阴阳易究竟是什麽病,有不同看法: 有认为属于男女生殖器官炎症、某些性传播疾病者; 有认为属性神经官能症者; 也有认为是性病型Reiter综合征(眼炎-关节炎-尿道炎 综合征)者。

6 烧裈散方 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 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虽阴阳易之治疗用方尚难索解,不作深究。但本条可有 3点积极提示: (1) 通过性生活可以传播疾病,如AIDS、淋病等; (2)房事过度,最易伤人精气; (3)烧裈散能起安神定志(心理暗示)作用。

7 第二节 差后劳复证 一、差后劳复证治 (一)枳实栀子豉汤证(差后劳复的证治) 【原文】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393/P235) 【提要】大病新差后劳复的证治。 【分析】 主证:大病(热病)差后(初愈) 劳复——因劳而余热复作 发热、心烦、脘腹胀满(补) 病机:余邪未尽,妄劳而复聚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行气 方药:枳实栀子豉汤

8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香豉一升(绵裹) 方解:本方是栀子豉汤豆豉增量,加枳实而成。 枳实—宽中行气 栀子—清热除烦 清热除烦 豆豉—宣散透邪 宽中行气 清浆水—性凉善走,清热除烦, 调中开胃,生津消食 大便不通者,加大黄

9 本方与栀子厚朴汤的比较 组成 功用 适应症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栀子 豆豉(清浆水) 清浆水煮药和中开胃。 重在清宣胸膈之郁热。 脘痞食少纳呆 差后复热, 烦闷懊憹, 栀子厚朴汤 栀子、枳实、 厚朴。 重在行气宽中,消胀除满。 卧起不安, 心烦,腹满, 以腹满为主。

10 (二)小柴胡汤证(差后更发热的证治) 【原文】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4/P236) 【提要】伤寒差后更发热的辨治。 【分析】差后更发热的原因: 病后体虚调护不当而复感外邪 饮食不节而积滞内生 大邪虽去而余邪未尽 举脉定证,随证施治 脉弦(邪在少阳)—疏利和解,扶正祛邪 脉浮(邪在表)—以汗解之 脉沉实者(里有积滞)—以下解之

11 (二)小柴胡汤证(差后更发热的证治) 【原文】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4/P236) 【提要】伤寒差后更发热的辨治。 【分析】差后更发热的治法: 脉弦(补,邪在少阳)—疏利和解,扶正祛邪 伤寒差以后 小柴胡汤 更发热 脉浮(邪在表)—以汗解之 脉沉实者(里有积滞)—以下解之 【释疑】本条举脉定证,旨在强调辨证论治,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做出相应的处理。说明伤寒差后发热,证候不一,当据证 而辨,随证施治。

12 (三)牡蛎泽泻散证(差后腰以下有水气的证治) 【原文】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395/P236) 【提要】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气的证治。 【分析】差后腰以下有水气的证治: 主证:大病差后 从腰以下有水气 气化不利,湿热壅滞, (腰以下肿满) 停聚于腰以下 二便不利,口渴,脉沉(补) 病机:湿热壅滞,水气不行,停蓄于下 治法:逐水清热,软坚散结 方药:牡蛎泽泻散

13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熬)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海藻(洗,去碱)栝蒌根各等分。 牡蛎泽泻散方解: 牡蛎、海藻—软坚、散结、行水 葶苈子、泽泻—宣泄上下,通调水道以利水 逐水清热 蜀漆、商陆根—祛逐水饮,破水热之互结 软坚散结 瓜蒌根—生津止渴,伍牡蛎能行津液,散结滞

14 (四)理中丸证(虚寒喜唾证治) 【原文】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 之,宜理中丸。(396/P237) 【提要】病后虚寒喜唾证治。 【分析】 脾阳虚则涎液不收 脾肺虚寒 喜唾,胸寒 肺寒则水聚为饮 涎唾稀薄,口不渴,喜温畏寒,小便清白(补) 温运脾肺,摄津敛液 理中丸

15 (四)理中丸证(虚寒喜唾证治) 【原文】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 之,宜理中丸。(396/P237) 【提要】病后虚寒喜唾证治。 【分析】 主证:大病差后 喜唾,久不了了—肺脾虚寒,津液不摄 涎唾稀薄,口不渴,喜温畏寒,小便清白(补) 病机:胸上有寒(肺脾虚寒,气不摄津,寒饮聚于胸膈) 治法:温运脾肺,摄津敛液 方药:理中丸

16 【释疑】 (1)证属虚寒,治疗宜缓不宜急,故用丸不用汤。 (2)理中丸中人参、干姜,不仅能温补足太阴,亦能温 补手太阴。
(3)喜唾非皆属寒,亦有属阴虚有热者,则应治以培土 敛阴清热,如《千金要方》:“口干喜唾,或咽痛,用大枣 10枚,乌梅3个共搗,蜜丸枣核大,食口中,徐徐咽下”, 即属之。更有习惯性喜唾,临床当注意辨证。

17 (五)竹叶石膏汤证 【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397/P237) 【提要】病后余热未清,气液两伤的证治。 【分析】 虚羸少气—形伤精伤,形气两伤 气逆欲吐—余热未尽,上干胃腑,胃失和降 发热、心烦、口渴、少寐、舌红苔少,脉虚数(补) 病机:余热不清,气液两伤 治法:清虚热,益气阴 方药:竹叶石膏汤 (即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加竹叶、麦 冬、半夏而成)

18 (五)竹叶石膏汤证(余热不清,气液两伤的证治) 【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397/P237) 【提要】病后余热未清,气液两伤的证治。 【分析】伤寒解后,余热不清,气液两伤的证治: 主证:伤寒解后 虚羸少气—气液两伤 气逆欲吐—余热未尽,胃失和降 发热、心烦、口渴、少寐(补) 余热未尽 舌红苔少,脉虚数 病机:余热不清,气液两伤 治法:清虚热,益气阴 方药:竹叶石膏汤(即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加竹叶、麦 冬、半夏而成)

19 配伍特点:清热兼和胃,补虚不恋邪,清补并用之剂。
竹叶石膏汤的方解: 君 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竹叶—清热除烦 臣 人参—甘温益气 麦冬—甘寒滋阴生津 半夏—降逆止呕 粳米—益胃生津 使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半夏为辛燥之品,在大队清润之品作用下则不嫌其燥,只取其降逆之功,且可防补药之滞,使之补而不壅。配伍上麦冬与半夏比例是2:1 配伍特点:清热兼和胃,补虚不恋邪,清补并用之剂。 方药加减: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加石斛、花粉; 胃火炽盛,消谷善饥加知母、花粉。

20 竹叶石膏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 共药/共症 石膏、人参、粳米、炙草 发热、汗出、 口渴、小便赤、舌红脉数 竹叶石膏汤证 竹叶、麦冬、半夏
育阴降逆 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津气耗伤,虚气上逆 虚羸少气、 气逆欲呕、 纳呆、心烦喜呕、脉细 白虎加人参汤证 知母 清热力宏 无形邪热充斥阳明,津气耗伤 汗出多、口渴甚、背微恶寒、时时恶风

21 竹叶石膏汤的适应证: 组成:竹叶6g 石膏50g 半夏9g 麦冬20g 人参6g 甘草6g 粳米10g
服法:先煎六味药,去渣取汤再加粳米,煮米熟,取汤温服日三次。 余 身热汗多-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未清 热 心胸烦闷 余 未 虚烦不寐 热 清 欲呕—余热内扰,胃气不和, 热未 气 气逆—肺失肃降 病清 津 口干喜饮-热伤阴津 之气 两 舌红苔少 后津 伤 脉虚数 两 证 伤 热淫于内,热扰心神 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之体征

22 【释疑】 (1)本方为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耗伤的常用方。 (2)临床常用于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 津两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或气阴两 虚者,去半夏加知母、天花粉、沙参、生地。 (3)胃阴不足、胃火上炎之口腔疾病。 (4)红斑狼疮加黄连、石斛、玄参、水牛角等。 (5)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23 二、 差后饮食调理 【原文】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398/P239) 【提要】论差后微烦的机理及调治法。 【分析】病人脉已解(病脉已解,脉象平和)—大病已去 日暮微烦 以病新瘥,人强与谷, (轻微心烦或烦热) 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 病机:大病初愈,脾胃虚弱,不能消谷,食积生热 治法:损谷则愈 (控制饮食即可,当然也可适当用些健脾 和胃消食药,如保和丸之类)

24 【释疑】 (1)此条示人要注意病后的饮食调护,并以此作为全书 的结尾,突出《伤寒论》始终重视胃气的思想,具有普遍指 导意义。 (2)本章强调,对于瘥后诸证,必须重视慎起居、节饮 食、禁劳作、忌房事等调摄法的运用,一旦出现差后劳复诸 病证,又当以脉证为依据而随证施治,而不可妄投温补或滋 腻。这些病后调摄的理论,不限于伤寒,对一切疾病的病后 调养都具有指导意义。

25 小结 烦热、痞满——枳实栀子汤 发热 和法——小柴胡汤 汗法 下法 水肿(湿热)——牡蛎泽泻散 偏实(热) 调治 偏虚(寒)
发热 和法——小柴胡汤 汗法 下法 水肿(湿热)——牡蛎泽泻散 偏实(热) 调治 偏虚(寒) 喜唾—理中丸——温中健脾(虚寒) 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 竹叶石膏汤—清热益气 生津(虚热) 损谷——节制饮食,保护胃气 节欲——节制房事,保护肾精 护理

26 复习思考题 试述差后劳复的概念及其证治。


Download ppt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