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基础心理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基础心理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基础心理学

2 第一节 绪论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3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认知: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和意志 需要和动机(人格倾向性)
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 人格 心理现象

4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冯特,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 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
卡特尔、斯皮尔曼、铁钦纳等186篇博士论文

5

6 学派的纷争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用内省的方法,想找出 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行为主义——华生。抛开意识,直接研究行为,探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墨。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主张人格结构的三层次,主张性欲论

7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 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
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反对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 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

8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认知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机制。
把人看作是计算机,以信息加工的特点(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机制。

9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元的组成:细胞体、树突、轴突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组成:细胞体、树突、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神经元的分类: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10 神经元结构图

11 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躯体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调节、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

12 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脑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大脑)构成;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部分。 间脑 中脑 桥脑 延脑 脊髓 小脑 端脑

13 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中枢,能完成简单的反射,如膝跳反射。
延脑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通过椎体交叉实现对侧传导和支配。还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 桥脑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是联系大脑与小脑之间神经纤维的通道。 中脑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是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是睡眠和觉醒的神经结构:调节睡眠和觉醒,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间脑 中脑 桥脑 延脑 脊髓 小脑 端脑 (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

14 中枢神经系统 端脑(大脑) 小脑 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 脑 丘脑 上丘 间脑 下丘 底丘 中脑 脑干 桥脑 延脑 脑干网状结构 脊髓
小脑 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 丘脑 ——感觉中继站(嗅觉除外) 中枢神经系统 上丘 ——嗅觉及激素调节 间脑 下丘 ——内脏系统调节 底丘 ——肌张力调节 中脑 ——瞳孔反射与眼动中枢 脑干 桥脑 ——大脑小脑间神经联系通道 延脑 ——对侧传导、呼吸心跳 脑干网状结构 ——睡眠与觉醒 脊髓 ——最低中枢-膝跳反射

15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端脑(大脑)被中间的纵裂分为左右两半球,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 颞叶 —— 听觉 枕叶 —— 视觉
顶叶 —— 躯体感觉 中央前回 —— 躯体运动中枢 中央后回 —— 躯体感觉中枢 前额叶—— 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 边缘系统 —— 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的调节中枢。

16 大脑的结构 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17 大脑里的“小人”——躯体感觉皮层定位 大脑可塑性与幻肢

18 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基本对称,但功能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性叫“单侧化”;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基本对称,但功能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性叫“单侧化”; 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与言语有关的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也呈左半球优势; 右半球:优势在于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如音乐、美术、情绪的表达和识别等。

19 男女性别差异的进化原因 500只鸭子

20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组成。 垂体腺,控制泌尿、血压及生长速度等。
肾上腺,对有机体的生理平衡和情绪行为有重要影响。 甲状腺,促进机体代谢,增进机体发育。 内分泌腺主要决定:身体发育;一般的新陈代谢;心理发展;第二性征的发展;情绪行为;有机体的化学合成。

21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感觉

22 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适宜刺激:某种感觉器官最敏感的那种刺激。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刚刚引起感觉的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也称最小可觉差(简称j.n.d)。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23 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不同感觉的韦伯系数 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物增加的绝对量,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
K=△I/I K:韦伯常数;I:原刺激强度;△I: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注意: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 不同感觉的韦伯系数 视觉(亮度)1/60 动觉(重量)1/60 痛觉(皮肤灼痛)1/30 听觉(音调)1/10 触觉(皮肤压力)1/7 嗅觉(天然橡胶气味)1/4 味觉(盐咸味)1/3

24 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 S= KlgR
S:心理量;R:物理量; K:常数 费希纳定律:适用中等强度刺激。

25 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形象。
适应规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而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形象。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

26 黑白视觉后像 :盯着灯泡看三十秒种以上,尽力不要移动你的目光。然后把你的目光移到灯泡右边的区域(或者任何白色的区域),你将看到灯泡发光了!

27 明度对比

28 颜色对比

29 红、橙、黄色使人觉得温暖—“暖色”;“暖色” 有使视觉膨胀的作用; 蓝、青、紫色使人觉得冷——“冷色” “冷色”使视觉收缩;

30 各种感觉 视觉 适宜刺激:波长380~780纳米的电磁波(光波)

31 颜色的特性: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 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高度饱和:纯的颜色。 不饱和的颜色:混杂上白色、灰色或其它色调的颜色。

32 颜色混合: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1)色光混合: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 (2)颜料混合: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 色光混合——加法过程:各种波长的光相加; 颜料混合——减法过程: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

33 色觉异常 是对分辨颜色有困难,但是对明度非常敏感。 (1)色弱是对某种颜色感受性的降低。色弱患者在男人中占6%,是一种常见的色觉缺陷,女性色弱较少。 (2)色盲: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①全色盲: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 ②局部色盲:有某些颜色经验,但经验到的颜色范围 比正常人要小得多。 红-绿色盲看不见红光和绿光,但能看黄蓝。黄蓝色盲看不见黄和蓝,却能看红和绿。 色觉异常大多来源于遗传,男性比例远大于女性。

34 听觉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由物体振动所产生;16-20000赫兹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其中1000至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听觉感受性与年龄 ﹤2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逐渐增高 ﹥6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下降:首先是高频的丧失;逐渐增加到低频的丧失;最后到中频(1000—4000赫兹)的丧失。 听觉适应:在声音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听觉疲劳:声音较长时间(如数小时)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

35 音调—频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 响度—振幅: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单位是分贝。 音色—波形
听觉的特性 音调—频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 响度—振幅: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单位是分贝。 音色—波形 图6-10a表示三条声波曲线振幅不同,但频率相等;图6-10b表示三条声波曲线振幅相同,但频率不等。声波的频率决定着我们听觉的音高(pitch)。声波的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越高;相反,频率低,听起来就低

36 嗅觉 嗅觉:最古老的感觉 1.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气体物质。 2.嗅觉感受器: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3.嗅觉难以分类: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 示各种嗅觉。 4.嗅觉产生:有气味的物质分子刺激鼻腔上膜的嗅细胞,使嗅细胞兴奋产生神经冲动,经嗅束传至大脑中央后回产生嗅觉。

37 味觉 适宜刺激:溶于水的、有味道的化学物质。 味觉感受器: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基本味觉:甜、苦、酸、咸四种,在舌面部位不同
味觉的产生:有味道的物质刺激味蕾兴奋舌咽神经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中央后回产生味觉。

38 皮肤感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 皮肤感觉的基本形态:触觉、压觉、振动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阈。手指、面部两点阈最小,脊背的两点阈最大。 痛觉: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各种感觉器官中也有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痛觉没有适宜刺激,最难适应。

39 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机体觉):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性及疼痛等感觉。 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
当内脏器官正常工作时,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少,因而不能意识到; 只有在内脏器官发生功能异常或病理改变时,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40 感官 客观事物 属性 形状、 颜色 大小 滋味 肤觉 气味 视觉 嗅觉 味觉 质地 重量 温度 皮肤 知觉

41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

42 知觉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

43 知觉的基本特性 恒常性

44 知觉的基本特性 理解性

45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 瞳距大约65毫米,当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个物体时,左眼看物体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右边多些,形成双眼视差,这种视觉差异信息传入大脑皮层,产生立体深度知觉。 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46 知觉的种类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和事件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及其他客观标志 ——有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

47 知觉的种类-运动知觉

48 似动现象-动景现象, Φ现象

49 知觉的种类 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50

51

52

53

54

55

56 第四节 记忆 记忆过程 识记:记忆从识记开始; 保持: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提取 回忆: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又叫再现
再认: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

57 遗忘及遗忘规律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885,德国):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58 遗忘的进程

59 艾宾浩斯的研究 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造了两个工具。 第一是无意义音节(lko,zxh) 第二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

60 三个记忆系统 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作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61 三个记忆系统

62 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瞬时记忆 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特点: 编码: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 容量: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 结果:被意识到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过1秒钟便会消失。

63 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短时记忆: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特点:
容量:容量有限,7±2个组块(记忆广度) 编码:语言文字材料-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视觉编码; 意识水平: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工作记忆) 结果: 经过复述可以转入长时记忆。

64 Gdesetrhioa There is a dog n i a m r f i n s e o p r c s i g n o m t o processing information

65 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长时记忆: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
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意识到。 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衰退,或因干扰。

66 三种记忆的比较 种 类 时 间 特 点 感觉记忆 0.25~1秒 4秒之内 容量相当大,具有形象性 短时记忆 4秒~1分钟 容量7+2
长时记忆 时间无限 容量无限,心理活动的知识基础

67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与记忆材料的干扰
倒摄干扰是指后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先前学习与记忆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 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或抑制作用越大 对于不同内容材料的学习要进行合理安排,以减少彼此之间的干扰

68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比较 倒摄抑制 学习经济学 学习心理学 经济学测验 前摄抑制

69 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两头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

70 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象 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象 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问题空间:对问题解决情境的认识,包括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过度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71 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 原型启发 定势

72 一笔画出4条直线,并通过9点。 • • •

73 • • •

74 语言与言语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区,表达性失语症; 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区,接受性失语症;
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 ——角回 书写性言语中枢:失写症——额中回

75 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 睡眠阶段与脑电波 慢波睡眠阶段 一期(入睡期):10m 二期(浅睡期):20m 行为:安静困倦开始进入睡眠
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 睡眠阶段与脑电波 慢波睡眠阶段 一期(入睡期):10m 行为:安静困倦开始进入睡眠 脑电:α波(8-13Hz)   波(4-7Hz)( α 背景) 二期(浅睡期):20m 行为:入睡、出现鼾声 脑电:  波纺锤波,K复合波

76 睡眠阶段与脑电波 三期(中睡期):40m 四期(深睡期):20m 行为:睡熟、易叫醒
脑电: 波(0.5-3Hz)占20~50%(  波背景) 四期(深睡期):20m 行为:睡熟、难叫醒 脑电:高幅 波占50%以上

77 醒: 波为主 慢Ⅰ:  波(  波为背景) 慢Ⅱ: 梭形波和  复合波(  波为背景) 慢Ⅲ:  波占20 ~50% (  波为 背景) 慢Ⅳ:  波占 75% 快波:异相睡眠

78 注意的特征 注意广度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受制于刺激的特点和任务的难度等多种因素

79 注意的特征 注意稳定性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但是,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80

81

82 注意的特征 注意转移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转移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
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 个体对这两种活动的态度 个性特点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83 注意的特征 注意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
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于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一般来说,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但不能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左手画方,右手画圆)

84 第七节 需要与动机

85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关系到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关禁闭 当前社会正处于安全需要 居民储蓄,拉动内需 食品安全、环境

86 爱与归属 自我实现 尊重 安全 生理 需要相对强度 A B C 特定发展阶段

87 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
(如路遇暴徒) 由刺激引起身体反应 (如心跳、逃跑等) 对身体反应的觉知 (因心跳而生恐惧) 情绪经验 (恐惧反应)

88 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
引起知觉的 刺激情境 (如路遇暴徒) 神经系统将 信息同时传到 大脑与身体 生理上表现 出反应 (逃跑心跳等) 大脑觉知 情境的性质 (暴徒危险) 情 绪 表 达 (恐惧反应)

89 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解释)。..\..\心理学视频\危桥约会.f4v Dutton & Aron,1974

90 沙赫特-辛格理论图解 刺激情境 (如路遇暴徒) 情境的认知评价 (暴徒危险) 情绪表达 (恐惧反应) 生理上表现反应 (逃跑、心跳等)
对生理变化的 认知解释 (因恐惧而心跳) 不能解释的 身体反应

91 几种情绪理论的比较 一般常识:“我颤抖是因为我害怕” 詹姆斯—兰格:“我害怕是因为我颤抖”

92 坎农-巴德:“这个狗使我颤抖和感到害怕”
沙赫特:“我认为我的颤抖和害怕是因为我意识到了这个情境的危险。”

93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并不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情绪就是动机;
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认知是情绪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认知不等于情绪,也不是产生情绪的惟一原因,而只是参与情绪激活与调节过程。

94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 双趋式冲突 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 双重趋避式冲突 执行决定阶段

95 第九节 能力和人格 能力结构理论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G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S因素)。 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是由G的量值决定的,S则对应于各种特殊的能力。

96 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智力不是由两个因素组成的,智力活动是依靠彼此无关的七种原始因素共同起作用而实现的。

97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 智力包括三个维度,即方式、内容和产品。 方式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和评价。
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 产品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应用。 三个维度可以组成120个智力因素。

98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智力年龄:简称智龄,是受测者通过测验项目所属的年龄。
智商:也称智力商数,用IQ表示。 其公式为:智商(IQ)=(智龄MA÷实龄CA)×100 智力的正态分布

99 斯坦福-比奈量表 每个年龄组六个条目,每个条目代表2个月智力 比率智商:心理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

100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101 研究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方法 ——孪生子研究
研究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方法 ——孪生子研究

102 遗传、环境与智力的关系

103 气质 气质类型说 体液说 体型说 血型说 激素说

104 气质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105 人格理论 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 ——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卡特尔和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五因素模型——大五人格理论

106 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的心理空间有三个层次,分别储存着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种信息。 无意识决定许多日常行为 只有在特殊的情境下,无意识才能进入意识。 无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107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我的自私部分,与满足个人欲望有关。
本我支配下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不受社会和环境约束,所以,本我行为是一种反射行为。 本我冲动大部分与性和攻击有关,它完全隐藏于无意识当中。 快乐冲动在大部分情况下会受到挫败。所以,人产生了愿望。如果这种愿望无法在现实的世界里得到满足,就通过其他途径得到满足。比如:梦。

108 人格结构 人在2岁左右,自我开始形成。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以考虑现实情境来满足本我冲动。
由于本我冲动不为社会所接受,自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将本我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自我一方面要控制本我冲动,同时也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但以考虑行为后果的方式进行。

109 人格结构 5岁左右,超我开始形成。 超我代表社会的 、特别是父母的价值标准。
超我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还为自我提供榜样,用以判断行为是否优秀,是否应受赞扬。 健康的人格是:本我、自我、超我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之中。 任何一方过分强大,导致状态失衡,都可能会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

110 对心理咨询的启示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人的心理能量也是有限的,如果自我必须耗费大量的心理能量来控制本我,那么它几乎没有剩余的能量来执行其他心理机能。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困扰中的病人释放被压抑的本我冲动,从而使自我有足够的能量用于日常心理机能的运作。

111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口欲期(0~1或1.5岁),其快乐满足来自唇、口、手指; 肛欲期(1或1.5-3岁),其快乐来自排便,肌紧张的控制;
生殖器期或俄狄浦斯期(3-6岁),其快乐来源于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 潜伏期(6-12岁),这时,儿童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获得快感,儿童的兴趣转向应付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正是儿童进入初等教育的时期。 生殖期(12岁以后),逐渐转向异性。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112 Carl Jung的人格类型说

113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 不同人格类型的理想职业

114 Gordon Allport的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115 Raymond Cattell的人格特质理论
人的特质分9种,4个层次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16种根源特质) 体质特质(先天)和环境特质(后天) 动力特质(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知觉和运动方面差异)和气质特质(情绪反应的速度和强度)。

116 16PF得分示例图

117 Hans Eysenck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用特征群而不是散在的特质来描述人格 人格有三个维度: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118 人格五因素模型 (Costa & McCrae)
人格包括五个因素 (OCEAN) N(神经质) E(外倾性) O(开放性) A(宜人性) C(认真性) 神经质得分高:经常感到忧伤、情绪容易波动,更可能因为日常生活的压力感到心烦意乱。 神经质得分低:平静、自我调适良好、不易出现极端和不良的情绪反应。


Download ppt "基础心理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