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情绪、情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情绪、情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情绪、情感

2 本章内容: 情绪情感的产生及特点 情绪情感的种类 情绪、情感的生理机制 情绪情感的理论

3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4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定义: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认知→需要→客观事物 2、需要(生理需要、心理需要) 高兴
满足需要 认知→需要→客观事物 不满足需要 不高兴 2、需要(生理需要、心理需要)

5 艾利斯的A-B-C理论模型 A:activating events B: beliefs C: consequence ABCDE模型

6 情绪构成 情绪体验 情绪表现 情绪生理

7 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身段表情、手势表情)、语调表情等。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身段表情、手势表情)、语调表情等。 情绪生理指伴随着情绪产生的生理变化

8 布什总统的表情

9

10 哭泣的儿童

11 愤怒的巴勒斯坦少年

12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13 情绪的功能: 动机功能 信号功能 选择功能 调节功能 感染功能

14 动机功能: 情绪是个体行动的力量 推力 Or 阻力 思考: ①是不是积极情绪就一定会成为行动的推动力? ②有利于活动的最佳情绪状态是什么?

15 信号功能: 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 传递思想、沟通情感,影响人际交往 表达需要

16 选择功能: 社会生活选择的多元化 调节功能: 对生理的调节 对生活的调节 感染功能

17 情绪与情感 联系 历史上统称为感情。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通过情绪变化表现出来。
情感伴随情绪产生,积极情绪导致积极情感,消极情绪导致消极情感。

18 区别 情绪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在的。 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情感较稳定、内隐。

19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先有情绪的表现,后有情感的发生。情感产生后,又会影响着情绪的表现。
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环境下, 可以有不同情绪表现。

20 二、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意志 1、情绪、情感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 2、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的促进作用

21 三、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内涵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又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称为两极性。

22 关于情绪维度的几种观点: 三维说: 冯特的三维说 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 施洛伯格的三维模式图
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水平 普拉切克的三维模式 强度、相似性、两极性

23

24

25 四维说: 伊扎德四维理论: 愉快、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 愉快度: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 紧张度:情绪的生理激活水平,包括肌肉紧张和动作抑制的程度。 激动度:个体对情绪情境的突然出现缺乏预料和准备的程度。 确信度:个体胜任、承受感情的程度。

26 动力性:增力vs.减力 激动性:激动vs.平静 强度:弱vs.强 紧张度:紧张vs.轻松

27 四、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情绪的基本分类 《中庸》将情绪分为喜、怒、哀、乐。 《礼记》七情说:喜、怒、哀、惧、爱、恶和欲。
生物进化观:基本情绪;复合情绪

28 (一)情绪的分类 根据情绪发生时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长短和外部表现的不同分为: 心境 激情 应激

29 心境:一种微弱的、平静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如何保持良好心境?

30 激情:一种爆发式的强烈而持续短暂的情绪状态。
激情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的特点 激情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激情的产生与事件的影响力有关,也与个体的个性有关

31 应激:出乎预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是对意外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警觉阶段 阻抗阶段 衰竭阶段

32 (二)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33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 是否满足了人的求知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4 第二节 情绪与脑

35 一、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前额皮层 前额皮层与情绪有密切关系。 左前额皮层与积极情感有关,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情感有关。
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36 杏仁核 恐惧反应的中枢。 (恐惧、厌恶、愤怒、焦虑等消极情感的产生和知觉) 海马 调节、控制情绪与环境、背景的协调

37 网状结构 传导神经冲动。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神经冲动,传达到丘脑,网状结构靠近下丘脑的部位接受神经冲动,向下发放,引起情绪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向上传送引起大脑皮层的主观体验。

38 第三节 情绪的理论

39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观点: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产生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①詹姆斯: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②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40 詹姆斯-兰格理论图解 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 由刺激引起身体反应 (如路遇暴徒) (如心跳、逃跑等) 对身体反应的觉知 情绪经验
(因心跳而生恐惧) 情绪经验 (恐惧反应)

41 坎农—巴德的丘脑学说 观点: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

42 引起知觉的 刺激情境 (如路遇暴徒) 生理上表现 出反应 (逃跑心跳等) 神经系统将 信息同时传到 大脑与身体 丘脑 大脑觉知 情境的性质 (暴徒危险) 情 绪 体验 (恐惧反应)

43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观点:
①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②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44 引起知觉的 刺激情境 情绪体验 大脑皮层评估 丘脑 机体变化 植物性神经 丘脑
反馈 机体变化 植物性神经 丘脑

45 沙赫特情绪理论 60年代初,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1、个体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2、个体对生理状态的变化的认知。

46 实验: 三组被试,都注射肾上腺素。对三组进行不同引导:
组1,会出现心悸,手颤,发烧现象 组2,身上发抖,手脚有点麻,没有别的感受 组3,不作任何解释。 把三组被试分成两小组,分别让其待在令人快乐和愤怒的情景中。 结果:组1,没有愉快和愤怒的情感体验;组2和组3的两个小组分别报告感到愉快和愤怒。 假设:对没有差异的生理唤醒的不同解释导致了不同情绪,组2和组3是依据对环境的认知产生情绪。

47 该理论强调认知过程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认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大脑利用过去经验对刺激进行分析认知,从而产生神经冲动,激活生理反应以应对刺激情景。生理反应产生的变化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的变化信息,大脑对生理状态和环境刺激的认知整合导致情绪唤醒。

48 刺激情境 以往经验 大脑 (如路遇暴徒) 情境的认知评价 对生理变化的 (暴徒危险) 认知解释 (因恐惧而心跳) 生理上表现反应
知觉分析 提取 大脑 情境的认知评价 (暴徒危险) 对生理变化的 认知解释 (因恐惧而心跳) 生理上表现反应 (逃跑、心跳等) 情绪表达 (恐惧反应)

49 对于特定情绪的产生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环境中的刺激因素;二是刺激所导致的生理变化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对环境刺激和生理变化认知的结果。
因此情绪的产生有三个因素: 环境中的刺激 生理因素 认知评估

50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观点: ①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人的情绪的产生不仅受环境刺激事件的影响,也受自己对环境认知的影响。情绪的产生是个体利用自己的过去知识经验对环境事件分析认知的结果。 ②情绪活动中,个体要不断的对自己做出的情绪反应进行评价,评判其适宜性和恰当性,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

51 包括: 初评价,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其程度 次评价,根据刺激事件与自己关系的评价,再综合考虑主客观条件,选择行为、情绪反应。控制判断 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52 情绪的动机— 分化理论 伊扎德的理论包括下列三点 :
(1) 动机-分化理论明确提出情绪的作用问题,认为情绪对活动起着支配和调节的作用,具有行为的动机功能。 (2)继承和发展达尔文关于表情的学说,对于面部表情的信号作用和面部反馈对情绪体验发生的机制问题的探讨。 (3) 从进化的观点引申出情绪的分化观,深化了各种情绪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观点。

53 伊扎德指出,情绪的进化和分化与神经系统和脑的进化和分化、骨路肌肉系统的进化和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情绪是新皮质进化和发展的产物。
(1) 新皮质体积的增长标示着有机体各部位、器官和组织的分化,以及它们在功能上精细的分化,其中面部骨路肌系统和血管系统在解剖上的分化,在情绪发生上至关重要。

54 (2)大脑两半球以及新皮质广大区域的形成和分化,标志着大脑功能的联系和分化,从而情绪的认知的联系和分化的形成。
(3) 情绪的分化包括: 通过骨路肌的运动系统实现面部运动模式的分化;以及面部运动模式的皮层反馈机制和体验的分化。 (Izard,1979) 。


Download ppt "第八章 情绪、情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