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家庭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做家长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家庭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做家长"—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家庭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做家长

2 行为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3 理念: 引言 一、习惯是什么? 二、习惯的最佳养成期。 三、孩子最应该养成的十二个习惯。 四、一个好习惯形成的四部曲。
五、培养孩子习惯要注意的八个原则。

4 一、习惯是什么? 习惯实际上一种动作定型,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动作。习惯动作已经进入潜意识,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不需要刻意用意志去控制。 一个人好习惯越多,对这个人成长越有利。相反,一个人坏习惯越多,就越阻碍这个人成功的机会。

5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概括地说: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就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6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终生在研究习惯教育,也认为:“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但是习惯不是一样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害。”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所以说,我们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许多好的习惯。

7 二、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 教育是什么?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那么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什么时候?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在幼儿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做事不磨蹭、动作要快等等。在小学阶段,则要尽可能多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时学习,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好书包,在外面要留心观察。

8 199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会议期间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回原处,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学到的东西就这些。”      各位朋友,你们是否觉得这位老人回答得太简单了?细细分析,却不那么简单。      “东西放整齐”--给一生带来高效率,一切用品放置井然有序,想找一本书,想找一个用品随手拿来,不浪费一秒钟,效率自然是高的,每年如此每天如此,人生这部汽车肯定跑在众人之前,从而达到诺贝尔的目标。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朋友"--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呀,自己的研究成果,自己的发现,能让同事分享,他的人际关系肯定好。

9    “做错了事表示歉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改之,并向受害者表示歉意,真诚实在,这样处事的态度谁还会因为你的一点过失而不依不饶呢?这种知过就改的习惯和品格,必然带来谦逊、和善的情怀,虚心学习他人之长,不专横不固执,永远虚怀若谷,一生不断吸取营养,完善自我,同时也是善解人意,宽以待人的人。许多人人际关系不好,就是唯我独尊、死不认错造成的,有的孩子的心理障碍也是因为师长不肯认错滥施权威造成的。当真理和虚荣矛盾时,好多人要虚荣而不要真理。心里知道错了,嘴上却不道歉,这样的人在亲子关系中难受儿女尊重,上下级关系中不会让人心悦诚服,师生关系中常常遭受学生鄙视,所以这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说是得益于幼儿园的这些好习惯,我深信无疑,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嘛,这是基础性的作用。      "午饭后要休息,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这决定了他生活规律、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这使我想起了一个私立学校校长成功的秘诀。他总是强迫学生午休,一开始学生不习惯,久而久之,习惯了,一改原来下午上课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状况,学生精神面貌为此改观,学习效率提高了一倍,三年下来综合测评超过了别的学校。我相信,这样三年及至六年(含高中)形成的习惯,一辈子干事的效率都高.

10 总的来说,抓习惯:小时要严,大了就可以放松一点。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因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塑造。
作为家长,培养孩子习惯,要把握一个原则: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让孩子从小到大要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我们在孩子还没形成习惯前,就要注意纠正和引导孩子多形成好习惯。这就是多“塑造”。因为这样容易。但有时一不留神孩子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等家长意识到时,要想改,这就难了许多,这就是“改造”。

1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陆士桢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学会一手接纳,一手控制。因为孩子毕竟只是孩子。对于孩子,适度的控制是必要的。但教育的核心毕竟是“心”育,一切教育应从“心”开始,想方设法唤起孩子的内心动力才是主要的,再适度辅之以外部的控制(内因为主,外因为辅),控制与疏导相结合。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在孩子的教育中,光靠“堵”不行,光靠“疏”也不行。要堵疏结合才行。 但是这个堵疏的比例怎么控制呢?这里面大有学问。

12 在孩子的学龄前期要“管”和“教”为主,越小的孩子的行为越应该管束和规范,对越小的孩子的无理的行为越不能迁就。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不能制服孩子的对抗行为,那么孩子以后的每一次对抗。父母都不会获胜;假如父母无法让一个5岁的孩子拾起他的玩具,那么就不可能在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进行任何有效的管教。 到了小学阶段除了要继续管、教以外,也要重视疏和导,做到管、教、疏、导同时并用;孩子越是长大,管和教就应该逐渐减少,而疏和导就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孩子越大,就越要增加“疏”和“导”的分量。

13 孩子进入初中,父母对孩子的“疏”和“导”就应该占据重要地位了。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的逆反、对抗心理较强,他们已经不再屈从父母的管束和说教,希望父母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的沟通。这时,激励和引导就应成为教育孩子的主导原则和方法了。 总之,如果父母能综合运用管、教、疏、导的四个原则,注意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教育方式,就能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

14 当然,以上四原则要想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之上的。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就不会有对孩子的有效教育。没有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就不会有对孩子良好的情感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当然也不会有有效的教育。 而且,一个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长,一个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越善长于“疏”和“导”。对“管”和“教”用的成分就用的极少。因为他们总能抓住孩子的内心需求,总能把握孩子的内心感受,随机进行引导。这就已经是考验每个家长的教育智慧的问题了。。

15 三、孩子最应该养成的十二个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基于以上四个学会,我们认为培养孩子习惯应该集中在三大块,即:做人、做事和学习。而每一大块又列出了四个指标: 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 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 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16 二年级孩子应该养成的学习上的好习惯: 1、集中注意力 2、踊跃举手发言 3、书写规范 4、按时完成作业 5、自己看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 6、珍惜时间,学习上不磨蹭 7、认真、细心、不马虎 8、正确的坐姿、看姿等

17 四、一个好习惯形成的四部曲。 下面讲讲一个好习惯养成的过程: 第一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在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如老师在场就遵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遵守纪律。 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这时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提醒和监督。

18 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仍然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
第四个层次是自动行为。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遵守的纪律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习惯。

19 培养孩子最伤脑筋的,最需要花费气力的,最考验家长教育智慧的是培养习惯的起始阶段,也就是第一步。很多家长也就是在第一步上做不好。许多家长总是用“逼”的,“压”的方式,也不管孩子内心怎么想,打着培养孩子习惯的口号,就强制孩子。

20 那么这里的外力指的是哪些?我认为是:家长的约束力、引导力、环境力三个条件。
先说约束力:比如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家长要学会断然拒绝,有时也包括制定规章制度(比如制表)来约束孩子,也包括必要的惩罚。比如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如买玩具等等。或孩子不肯配合,就像那个美国孩子不肯洗碗等等。

21 二是引导力。这个引导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家长要学会激励孩子,让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约束自己。家长要学会激励要针对需求。什么叫激励针对需求呢?
有一句话说得好:“行为乃发自我们的基本欲望。”“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他人,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这是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卡内基的话。

22 另外,特别强调的是不要轻视环境的力量。 很多人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认为自我控制仅与人的意志力有关,一个人的决心越大,意志越强,他的自我控制力就越强。然而,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客观环境支配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可控制的。 一个人有某种坏习惯,主要不是因为他缺乏毅力,而是因为这个习惯总是能得到处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 好习惯的形成有同样的道理,习惯好的孩子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意志坚强,而是因为他周围存在强化好习惯的客观环境。 这个观点对意志力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来说,很有意义。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仅有决心和意志力是不行的,还得加强训练,主动学习自我控制程序。

23 五、培养孩子习惯要注意的八个原则。 1、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要注意身教,“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孩子的榜样,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强,看到好的举动,无形中就会模仿,反之也一样,所以,父母要多给孩子正面的形象。所以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对于外界是全方位吸收的,看到什么学什么。

24 所以在孩子的情商方面,孩子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的影响。一个家长的人生经验、身心修养、平时的为人处世,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也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长大以后少走弯路,尽可能地避开来自生活的无畏打击和挫折,从而更加迅速地取得成功。

25 2、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举个例子:孩子第一次写作业拿笔的位置不对,父母没有看到,那么下一次孩子又会是那样拿笔,父母又没有看到,等到父母发觉,这种拿笔的姿势已经重复了几次了,要矫正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孩子开始不习惯了。再比如:孩子第一次在写作业时,低着有着,哈着腰,父母如果注意了,马上纠正。那么下次孩子就会知道这样不对,多重复几次正确的写字姿势,很容易就改过来了。 所以会教孩子的父母,特别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并随时纠正,以免养成不好的习惯!

26 3、培养习惯过程中不要有例外。 一是时间上不要有例外,二是空间上也不要有例外。这其实是培养孩子习惯过程中一个“立”的过程,就是要保持养成习惯的连续性。尽量做到天天坚持,中间尽量不要断开。比如:你想培养孩子看课外书的习惯,那就要做到让孩子每天都看一会儿,这样久而久之,这个孩子看书的习惯就出来了。但是有些父母不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忙起来了,就不让孩子看了,明天带孩子出去玩了,又不看了,或者过两天又有个什么事,又没让孩子看,所以这个习惯就很难养成。 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养成一个新习惯的过程中,要做到“连续”两字。

27 还有一种“连”,也要注意,那就是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教育要统一,要做到所有家庭成员要统一。这样一个好习惯就更容易养成。
案例:培养一个孩子不要乱丢垃圾,老师强调学生不能乱丢垃圾,学生在学校做得很好,不乱丢。但是一出校门回到家里,父母不强调,有的父母甚至自己在街上乱丢,孩子看到了,既然父母能丢,路上的人都能丢,那我也丢吧。学校在给孩子“建立”这个习惯,但是家庭和社会却在教孩子“破坏”这个习惯。最后相互抵消,孩子的好习惯还是没有建立起来。

28 在家里培养习惯也一样,有时家里对孩子的管理意见也不统一。比如:孩子小时,父母坚持不喂饭,让孩子自己吃,孩子的习惯快养成了,但是父母可能有事忙去了,把孩子寄到爷爷妈妈家,爷爷奶奶看孙子吃得慢,心疼,又去主动喂孩子,这样孩子自己吃饭的这个习惯也就难养成。

29 再强调一下习惯的“立”与“破”。 1、学校、家庭、社会尽量达到统一。 2、时间上要尽量天天坚持,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有意识的“立”好习惯,“破”坏习惯。 关于第三条,解释一下。什么叫“立”好习惯,破“坏”习惯。比如:如果你想培养孩子好习惯,那就天天让孩子坚持,尽量做到“连续”。但对于一些坏习惯,我们要学会“破”,比如孩子放暑假了,天天坐在家里,又没有机会出去玩,就坐在家里天天看电视, 一天都没有断,结果一个暑假下来,孩子养成了看电视的习惯。

30 4、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在儿童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一个误区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执行,这样做就很可怕,孩子始终处于被动中,处于父母的高压下,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有的父母就采用这种“逼”的方式,“压”的方式,每天逼孩子弹琴多长时间,逼孩子每天看书多长时间,逼孩子每天必须要完成什么什么任务……一直约束着孩子,始终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这样的孩子就特别被动。到了中学,孩子到学校住校了,父母没有条件管理孩子了,孩子自己也没学会管理自己,自己没有学会约束自己,结果就开始下滑。

31 中国教育的一大败笔可以说就是把太多的教育变成了一种从上到下的要求,而没有一个从下激发出来的主动的需求。
所以其实,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自我教育,会教育的父母是会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自己学会管理自己,自己学会约束自己,充分调动孩子自己养成习惯的主动性,要让孩子觉得养成这个习惯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孩子觉得我喜欢养成这个习惯。这才是最考验家长教育智慧的地方。也是评价一个家长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32 5、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紧一阵、松一阵的或者虎头蛇尾。形成一个新习惯,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当然三十天时间指的是动作性习惯。如果是培养智慧性习惯,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如:遇到任何事,总是往积极的方面想,好的方面想;如:实事求是的习惯;质疑、批判和保持理性的习惯等等,这样的智慧性习惯的养成好运就不是30天了,有时需要几年才能养成。许多父母因为工作忙,前面一段抓孩子还抓得紧,抓了十来天以后,自己也没坚持抓下去,结果一个习惯还是没养成。所以,要培养一个好习惯,就要抓实、抓死。

33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一个新习惯养成之前,我们要保持习惯的一种连续性,尽量不要断开。在这里我想起了魏书生老师说过的一段话: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如意外的任务啦,身体有点小病了,有不顺心的事啦,心情不好啦,也鼓励孩子不要轻易停止,只要能站直了,就别趴下,只要还能行动就别停下。身体有小病时,跑不了1000米,那就一步一步地走下来。写日记心情不好,写不出太好的文章,但也不要中断日记,可以随随便便地东一句西一句记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可以少写,但不要停下来。要克服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到尽善尽美的想法;建立起行动就比空想强,只要做就比不做强的观念。

34 6、要给以孩子积极的鼓励。 孩子在养成习惯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常会出现反复,这里面有多方面原因,有时是因为受环境的诱惑,内心的好孩子暂时输给了坏孩子,有时是因为自己的意志力不够。不管什么原因,家长还是要学会看到孩子的正面,从多角度看孩子,因为只要是孩子就有一颗向上的心,内心都是要求进步的。我们要多看孩子正面,多鼓励孩子,始终相信孩子会往好的方面发展的。因为进步是在曲折中进行的。

35 7、要学会控制时空。 孩子始终是孩子,在培养习惯过程中,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自然界的普遍原则——最小阻力原则。家长们想一想,就会发现:为什么好习惯不易养成,而坏习惯很容易养成?因为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努力和自我克制的。而坏习惯则无须任何努力即可染上。外界的诱惑时时在引诱着孩子心中的坏孩子,孩子心中的好孩子必须靠意志去抗争,才能取得胜利。所以做为家长在空间上,要善于把孩子放在一个没有诱惑源的空间里,使孩子处于能够把握自己的环境中,什么歌厅、舞厅、游戏厅、台球室这些地方尽量少去,这些地方,孩子一旦进去,便很容易失去自控,不由自主地放弃好习惯。

36 在家里,孩子在写作业时,家长就少打点麻将,少看电视,尽量不影响孩子。大人在那边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嘻嘻哈哈的,却要求孩子静下心来学习,这是很不公平的。孩子在写作业,你也可以在旁边看看你的书,给孩子一个榜样,给孩子一份力量,这样孩子自然就心静了。

37 8、培养习惯要少说教,多训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没有说出来的习惯,只有练出来的习惯。比如:有些家长教孩子尊敬长辈,然后对着孩子说一大通道理,应该应该怎么样。这样没什么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训练孩子尊敬长辈。比如:父母下班回家,让孩子帮父母拿一双鞋过来给父母换上,再让孩子给父母倒一杯水,或者妈妈在厨房做菜,让孩子帮着妈妈择菜等等。

38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让我们老师,家长和社会一起,用热爱的心,用虔诚的手,把我们希望的太阳高高托起。

39 祝愿所有的家长都能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 祝愿所有的家长都能培养出成功快乐的子女! 谢 谢!
祝愿所有的家长都能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 祝愿所有的家长都能培养出成功快乐的子女! 谢 谢!


Download ppt "家庭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做家长"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