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脊 髓 the spine cord 南京大学医学院 人体解剖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脊 髓 the spine cord 南京大学医学院 人体解剖教研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脊 髓 the spine cord 南京大学医学院 人体解剖教研室

2 脊 髓 the spine cord 1、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 2、起源于神经管的后端。 3、是躯干和四肢的初级反射中枢。
4、构造上保持着节断性。 5、在脑的控制下完成传导和反射功能 6、发出31对脊神经。

3 脊髓的位置与外形the location and external feature of spine cord
1、扁元柱形,长约45厘米; 2、末端:脊髓圆锥the conus medullaris 终丝filum terminale; 3、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C5-T1) 腰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L2-S3) 4、长臂猿-颈膨大明显;袋鼠-腰膨大明显 蛇-无此二个膨大;人类-颈膨大比腰膨大明显;

4

5

6 1、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
2、后正中沟posterior median sulcus 3、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 4、后外侧沟posterolateral sulcus 5、后中间沟posterointermediale sulcus 6、前根anterior root of spinal nerve 7、后根posterior root of spinal nerve 8、脊神经节spinal ganglion

7

8 1、胚胎早期:脊髓等于椎管长度 2、第四个月:脊柱生长速度快,脊髓上连延髓 medulla oblongata,位置固定; 3、出生时:脊髓下端-L3下缘; 4、成人:脊髓下端-L1下缘; 5、L1以下是脊神经根组成的马尾cauda equina

9

10 脊髓节段 the segments of spinal cord
1、颈髓-8个节段 2、胸髓-12个节段 3、腰髓-5个节段 4、骶髓-5个节段 5、尾髓-1个节段 6、共计-31个节段 1、皮肤的节段性 神经分布 2、肌肉的节段性

11 皮肤的节段性神经分布 脊髓节段 皮肤分布区域 C2 枕部 C3 颈部 C4 肩部 C5-T1 上肢 T2 胸骨角平面 T4 乳头平面 T6
剑突根平面 T8 肋弓下平面 T10 脐平面 T12 脐与耻骨联合中点 L1 腹股沟部 L2-S3 下肢 S4-CO 会阴部 皮肤的节段性神经分布

12 肌肉的节段性神经分布 C2-4 斜方肌 C5-6 三角肌 肱二头肌 C6-8 肱三头肌 C6-7 旋前圆肌 桡侧腕屈肌 桡侧腕伸肌
C8-T1 拇指对掌肌 骨间肌 T1-8 胸肌 T6-12 腹肌 L2-4 股四头肌 L5-S2 腓肠肌 肌肉的节段性神经分布

13 皮肤的节段性神经支配

14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椎骨体 椎骨棘突 C1-4 C1-4相对应 C1-5相差一个 C5-T4 C4-T3相差一个
L1-5 T10-12 T11 S1-CO1 L1 T12-L1

15

16 脊髓的内部结构 the internal structure
1、由白质和灰质构成。 2、灰质有髓纤维较少,髓磷脂较少; 内有较多血管;故呈暗色。 3、灰质通过神经根分成31节段。 4、白质无髓纤维,有较多髓磷脂,颜 色发亮,呈白色。

17 5、中央管the central canal上通第四脑
室,下扩张成终室termianl cistern 。 6、从上到下,灰质越来越多,白质越 来越少; 7、C8-L3有侧角。 8、T4以上有后中间沟。 9、通过前根、后根将白质分成前索、 后索和侧索。

18

19 灰质 The grey matter 1、前角the anterior horn 2、后角the posterior horn
3、中间带the intermediate zone 4、侧角the lateral horn 5、灰质前连合anterior grey commissure 6、灰质后连合posterior grey commissure 7、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20

21

22 前 角 the anterior horn 1、前角运动细胞: a神经原,占2/3;形大;分布到梭外肌纤维;传导随意冲动。
中间神经原 Renshow´s细胞:抑制性神经原(反馈抑制)

23

24 1、前群内侧核群:支配躯干肌 2、前群外侧核群:支配四肢肌 3、“最后公路”学说:是各种躯体反射弧的最 后一个环节。 4、下位神经原损伤: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不 久出现即肌肉萎缩,深、浅反射均消失。 病理反射消失。

25 上下运动神经原综合征的比较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瘫痪特点 痉挛性瘫(硬瘫) 弛缓性瘫痪(软瘫) 瘫痪范围 范围广泛
范围局限 肌张力 增 高 降 低 肌萎缩 无、晚期废用性萎缩 早期出现 深反射 亢 进 减弱或消失 浅反射 病理反射

26

27

28 中间带 the intermediate zone
1、中间带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 nucleus 构成脊髓小脑前束 2、中间带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 C8-L3-交感神经中枢 3、骶中间外侧核sacral 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骶 付交感核(sacral parasympathetic nucleus) S2-4-副交感神经中枢-盆内脏神经

29

30 后 角 the posterior horn 1、海绵带substantia spongiosa
2、后角边缘核nucleus posteromarginalis位 于海绵带之中,接受后根外侧部的纤 维,分为升、降支,完成节段间联系。 3、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小型细胞, 与后根侧支联系,闸门控制学说中起重 要作用,并完成节段间联系。

31 4、后角固有核nucleus propius
后内侧部:传导触、压觉 前外侧部:传导痛、温觉 5、胸核nucleus thoracicus(背核nucleus dorsalis of Clarke) 位于C8-L2,接受后根内侧部的侧支

32 闸门控制学说 1、胶状质细胞可被后根内侧部粗纤维(触压觉)的冲动所兴奋;被后根粗外侧部细纤维(痛温觉)纤维的冲动所抑制;
2、胶状质本身抑制作用细胞,粗纤维通过突触前抑制,关闭闸门,使低水平的痛觉不传导到中枢;细纤维使闸门开放让痛觉传导至中枢,引起痛觉。

33 中枢控制 胶状质 T细胞 作用系统

34

35 脊髓的分层概念 the lamina 层(板) 对应的核(或部位) 第Ⅰ层 后角边缘核 第Ⅱ层 胶状质 后角头 第Ⅲ、Ⅳ层 后角固有核
胶状质 后角头 第Ⅲ、Ⅳ层 后角固有核 第Ⅴ层 后角“颈” 第Ⅵ层 后角底 第Ⅶ层 中间带(包括背核) 第Ⅷ层 前角后部,颈、腰膨大初只占前角内份 第Ⅸ层 前角内、外侧核 第Ⅹ层 中央灰质

36

37

38 脊髓白质 the white matter 1、长距离的上下纤维束在外周,短距离的 固有束则紧贴灰质边缘。
2、有前索anterior、后索posterior、外侧索 lateral funiculus、白质前连合。 3、固有束propriospinal tracts行程不超过脊 髓完成节段之间的联系,包括有前、后 和外侧固有束。

39

40 上行传导束 The long ascending tracts
1、薄束和楔束the fasciculus gracilis and fasciculus cuneatus 降支组成束间束、隔缘束、椭圆束、三角束。 25%上升至薄束核、楔束核 上升过程中发出侧支进入灰质 侧支进入灰质第4-9层,与前角运动细胞换元,形成单突触反射。 侧支进入中间神经原,再进入、激活运动神经原,形成多突触反射。

41

42

43 2、脊髓小脑前、后束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s
肌和腱的感受器→中间带内侧核→交叉→脊髓小脑前束(传导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 肌和腱的感受器→胸核→同侧脊髓小脑后束(传导个别肢体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协调的信息) 3、脊髓丘脑侧束the 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前为痛觉,后为温觉)

44

45

46 4、脊髓丘脑前束 the anterior spinothalamic
tract(外为触觉、内为压觉;交叉双侧) 5、脊髓顶盖束 the spinotectl tract 6、脊髓网状束 the spinoreticul tract 7、脊髓橄榄束 the spinoolivary tract 8、内脏感觉束 the visceral sensory tract 9、后外侧束 Lissauer´s后外束

47 下行传导束the long descending tracts
1、皮质脊髓侧束the lateral corticospinal tract A. 直接终于前角运动细胞 B. 通过后角底部、中间带和前角内的中间神经 原,间接的联系前角运动神经原 2、皮质脊髓前束the anterior corticospinal tract 3、Barne氏前外侧束

48

49

50 3、红核脊髓束the rubrospinal tract
调节屈肌的张力和易化屈肌的运动有关。 4、前庭脊髓束the vestibulospinal tract(α神经元) 调节伸肌的紧张,以维持身体平衡。 5、顶盖脊髓束the tectospinal tract 内侧束:使头旋转、臂运动以完成对视、听觉 的反射活动。 外侧束:完成瞳孔对光反射

51 6、网状脊髓束the reticulospinal tract
7、内侧纵束the medial longitudy tract 把眼球的运动和头部的运动协调起来。 8、内脏运动传导束the visceral movement tract

52

53

54

55 脊 髓 的 功 能 1、传导功能:通过上、下行传导束, 把躯体的组织器官和脑的活动联系 起来。 2、反射功能:屈肌反射、牵张反射、
血管张力反射等,均为高级中枢调 节下进行的。

56 1、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2、眼外肌的运动单位较小,6-12根肌纤维,可进行精细运动;四肢肌的运动单位较大,可达2000根肌纤维,产生巨大的肌张力。 3、大α神经原支配快肌纤维;小α神经原支配慢肌纤维;r神经原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

57 1、单突触反射(节内反射) 2、多突触反射(节间反射) 3、躯体反射:浅、深、病理反射 4、内脏反射:

58 浅反射和病理反射 1、腹壁反射: 2、提睾反射: 3、跖反射(屈肌反射): 4、肛门反射:
1、腹壁反射: 、提睾反射: 3、跖反射(屈肌反射): 、肛门反射: 5、病理性跖反射(Babinski‘s征)是下为神经原 脱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原始的跖反射被释 放造成的。 动物奔走时,足底受到刺激,发生拇趾背伸, 其余四趾散开,以利于平跑和爬高。人类五 个足趾都跖屈,促使足底抬起,利于迈步

59 深 反 射 1、牵张反射: (1)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人体在安静状态时,肌纤维轮流轻度收缩,以抵抗地心引力的作用,维持身体的平衡。感受器是肌梭(长度感受器)并联关系;慢肌纤维;多突触反射; (2)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感受器是肌梭和腱器;快肌纤维;单突触反射(膝跳反射);串连关系。

60

61

62 内 脏 反 射 1、竖毛反射 2、皮肤血管反射 3、膀胱排尿反射:尿量300-400ml, 传导神经冲动(S2-4中间带外侧核)
4、性反射(阴茎勃起S1-3、射精S3-4 中间带外侧核)

63 脊髓急性横断和脊髓休克 脊髓突然横断,与高级中枢失去联系,受损平面以下感觉丧失、运动障碍、失去所有躯体、内脏反射;进入无反映状态,称为脊髓休克。 主要表现:肌张力下降或消失;血压下降;发 汗反射消失;尿便储留;病理反射消失。数月后,屈肌反射、腱反射、排尿、排便反射部分恢复

64 高级中枢对脊髓有易化、抑制作用;正常情况下,易化作用使脊髓保持一定的兴奋性,脊髓横断后,失去上述作用后,脊髓兴奋性下降,出现脊髓休克。以后,表现出抑制作用的丧失,部分深反射恢复,出现上位神经原瘫痪症状,但感觉和运动不能恢复。

65 脊髓半切综合征 Brown-Sequard综合征
1、损伤平面以下-上位运动神经原瘫痪 2、损伤后索和脊髓小脑束-共济失调 3、损伤平面以下1-2节段-对侧痛、温觉丧失; 粗浅触觉存在,感觉分离现象。 4、损伤平面-感觉丧失带 5、损伤平面-下位运动神经原瘫痪 6、白质前连合-双侧肢体节段性感觉障碍

66

67 白质前连合综合征 后索病变综合征: 脊髓梅毒(脊髓痨)-感觉性共济失调、 精细触觉丧失。 感觉性共济失调:闭目时,不能确定关节 的位置和方向;指鼻试验阳性;站立身体 摇晃、不稳;(Romberg's征阳性)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征-下位神经原瘫痪

68

69 平衡 姿势 牵张反射 躯体运动 中枢 运动调节 内脏运动

70 周围-前庭 姿势调节 脊髓 脑干 平衡调节 基底神经核 姿势调节 腱反射 小脑 牵张反射 肌紧张 大脑皮层

71 姿 势 反 射 1、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2、状态反射 ① 迷路紧张反射:仰卧-伸肌紧张;俯卧-伸肌放松
② 颈紧张反射:头仰-前肢紧张;低头-后肢紧张。 3、翻正反射:刺激视觉、耳石器官-头部翻正-刺激 颈部关节、韧带-躯干翻正。 4、牵张反射(肌紧张、腱反射) 5、前庭自主神经反射

72

73 6、前庭姿势反射 (1)直线加速运动反射:乘车加速-背肌紧张- 后仰;减速-背肌放松-前冲;电梯上伸-伸肌放 松-屈腿;电梯下降-伸肌紧张-肢体伸直。 (2)旋转加速运动反射:前庭眼肌反射 ① 水平旋转-水平半规管-水平眼震颤 ② 侧身旋转-上半规管-垂直眼震颤 ③ 前后旋转-后半规管-旋转眼震颤 20秒旋转10次,眼震颤持续时间20~40秒,频率 为5~10次。时间过长说明过敏

74

75

76

77

78

79 肌 紧 张 1、肌梭为长度感受器肌; 2、中间为感受,两端为运动; 3、核袋纤维(Ⅰa)感受慢速运动;核链 纤维(Ⅱ)感受快速运动;
4、γ神经原增加肌梭敏感性,受中枢控制 5、腱器为肌张力感受器,可避免肌肉被动 过度牵拉而受伤

80

81

82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83 牵张反射的影响因素 牵张反射 抑制性 促进性 基底神经核 前庭核 大脑皮质运动区 小脑前叶蚓部 锥体束 小脑前叶两侧 网状脊髓内侧束 延
网状脊髓外侧束 桥 牵张反射

84

85 去大脑僵直-α僵直、γ僵直; 经典的去大脑僵直属于γ僵直 大脑抑制γ神经原 小脑抑制α神经原(通过前庭脊髓束)

86 1、去大脑僵直( γ -僵直) 2、切断后根-僵直消失 3、去除小脑前叶-僵直重现( α-僵直) 4、切断前庭蜗神经- α-僵直消失

87

88


Download ppt "脊 髓 the spine cord 南京大学医学院 人体解剖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