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讲:林海音与《城南旧事》 主讲人:汪云霞
2
电影版
3
《城南旧事》经典何在 为何选讲《城南旧事》? 林海音:世界华文作家中台湾作家的代表 《城南旧事》:双重意义的怀旧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小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经久不衰。究其原因,是一种双重意义的怀旧。以前是台湾移民怀念在北京的生活,如今是北京人面对现代化过程中日渐消逝的北京城,开始怀念往昔的北京”
4
机场文学:“怀旧” “机场文学”:怀旧的文学
这个概念在西方文学中带有贬义色彩,指封面和内容花里胡哨的消遣读物,能够在候机或飞行时读完,读后就扔在机场。 用来形容华文文学,指的则是怀旧的特点: “作家仿佛等候在机场,准备回乡或者离乡” 怀旧文学的代表:林海音 白先勇 《城南旧事》的故事背景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但作品超越了具体的时代背景,以温暖的记忆、淡淡的哀伤,触摸的是文化怀旧的主题。
5
双重意义的怀旧 ——《城南旧事》的诞生与影响
一.作家的文化记忆——童年经验与故乡影像 二.中国人的集体记忆——80年代的文化寻根与怀旧 三.现代人的“乡土”记忆——现代性的悖论
6
作家的文化记忆 ——童年经验与故乡影像 1.北京:成长之地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1918年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 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在北京念小学、中学,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毕业后,到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回到台湾。
7
2.北京:情感上的第二故乡 林海音在北京生活长达20多年,童年,少女,直到成为妇人,最美好的生命都在这里度过,像树生根一样,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到了这座古城。生活的足迹都在北京城南。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都是城南风光。 这里的风俗物事和人情世相,她都非常熟悉,呼吸之间似乎都是北平四季的各种气味。北平,被作家视为第二故乡。
8
3.文学写作:对北京的记忆与想象 虽然是台籍女作家,但如同四五十年代入台的很多大陆作家一样,其创作深受大陆生活的影响 她的创作,就像台湾作家白先勇那样,少有意识形态的干扰。在50年代“反共文学”甚嚣尘上时,仍然保留着对文学自由想象的追求,且有着浓郁的怀旧色彩。 她的作品,大多是对于大陆的记忆,尤其是北京生活的记忆。《城南旧事》是这一情感记忆的集中表达。
9
从1957年起,陆续在《自由中国》、《联合报》、《文学杂志》发表了回忆北京童年的小说,这一系列小说后来结集成《城南旧事》,1960年由台中光启出版社出版。
较之同时代的女作家琦君、张秀亚,《城南旧事》在台湾的出版并没有引起较大注意。 到了80年代,《城南旧事》获得广泛的影响力,并经久不衰。
10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80年代的文化寻根与怀旧
1.80年代的文化语境 《城南旧事》真正受到广泛关注是在80年代。 有很多因素,如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关系、文化氛围等。80年代,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开始缓和,台湾作家也开始受到关注。 80年代的大陆文化语境“伤痕-反思-寻根”,经历了文革创伤,渴望真善美的回归。所谓寻根是一种文化的寻根,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的怀旧情绪
11
2. 80年代导演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
岁月蹉跎,20年代北京古城的种种风俗人情、人物故事,到了80年代,似乎已成为悲欣交集的历史影像。电影版的《城南旧事》开启了一代人的历史记忆。 《城南旧事》是小英子记忆中的“城南旧事”,也是作家林海音、导演吴贻弓审美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更是一代北京人或说中国人情感深处的“城南旧事”。
12
3.电影凸显了“别离”的情绪主题 淡化戏剧冲突,情节的高潮转向情绪的高潮。 在偶然的生活里,主人公小英子与各色人物,疯子、小偷、奶妈、姨娘等,相遇了,熟悉了,然后他们又悄然离去,甚至父亲也是如此。 父亲的花儿落了,童年的“我”也要长大了。 营造的是浓厚的怀旧情绪。 两首主题曲《送别》(李叔同)、《麻雀与小孩》(黎锦晖)
13
《送别》、《麻雀与小孩》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小麻雀呀,小麻雀呀, 你的母亲,哪儿去啦。” “我的母亲飞去打食, 还没回头,饿得真难受。” “你是我的小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 我家有许多小青豆, 我家有许多小虫肉, 你要吃吃喝喝和我一同走。 我的小麻雀。” “我的好朋友,” “走吧走吧走吧走吧走吧走!”
14
现代人的“乡土”记忆 ——现代性的悖论 这里的“乡土”不是乡村意义上的乡土,而是故土或说情感上、文化上的故乡。
“北京人面对现代化过程中日渐消逝的北京城,开始怀念往昔的北京”。 在全球化的今天,现代人不得不面临情感上的重大困惑,这也是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现代性——科技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文化怀旧电影:《海角七号》《岁月神偷》
15
《城南旧事》的艺术特色 一.童年视角 二.老北京的文化风俗画 三.对女性命运的关照
16
童年视角 小说以小英子“我”的视角,观看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的人事风景,一个个的人物,一个个的故事,都由童稚的“我”来讲述,读来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1.童年自叙传 女性作家比较擅长将童年的经验当做小说资源。 一方面,女性的题材视野有限,另一方面,女性细腻的感觉比较容易驾驭这类题材。 文化怀旧——纯真、感伤,这是一种比较敏感细腻的情绪,一种比较女性化的伤感柔美的风格,因而也比较适宜于用童年视角来表达。儿童的眼睛与成人的世界之间形成猝然的对照,更凸显记忆的美好,也更增添怀旧的伤感。 如凌叔华的英文小说《古韵》、萧红的《呼兰河传》,都是童年自叙传的典型作品。
17
2.诗意化的审美效果(看与被看) 以儿童的眼,去打量成人世界的风景。《城南旧事》中的童年,并不是单纯的童年,只知懵懂享受的童年,其实,在小英子温暖的小世界背后,是大世界的许多悲凉与无奈。但作者摒弃了成人小说的道德说教或价值判断,而是以一颗童心去感受、体验、发现。 《城南旧事》里的小偷、把亲生孩子卖了的黄板牙、做过人家姨太太的兰姨娘,还有惠安馆里的疯子,他们在成人眼中各有不同的个性和故事,但林海音在下笔时,却没有黑白分明、善恶立现地去评判事情,而只是委婉地呈现出人性的弱点与人世的悲凉。
18
既回避了人性的阴暗面,也冲淡了苦难和不幸。有一种“哀而不伤”的诗化美学风格。
如《我们看海去》中对于天空与大海,好人与坏人的理解。《冬阳 童年 骆驼》中关于骆驼脖子上为什么有铃铛的疑问。父亲与兰姨娘的暧昧等。 疯子与小妞儿的结局?(以我一场大病带过)思康叔为何不回来?是死了还是背叛?(留给读者自己去思索) 即便是父亲的死,小英子即将面临的人世的艰难,也没有写得悲痛欲绝,仅仅是“爸爸的花儿落了”那般的伤感和惆怅。
19
3.与散文化的叙事结构相得益彰 叙事结构:似断还连 五个短篇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加上《冬阳 童年 骆驼》的序言。分开是独立的故事,而连缀在一起又有整体的意义。每个故事在时间、空间、人物、情感基调、叙述风格上都有连贯性。呈现的是主人公从6岁到12岁左右的生活背景。 线性的时间,转换的空间场景,在童年的布景里走来走去的人物。似连还断,似断还连。叙述者小英子和伴随她成长的宋妈是结构上的结点,她们一起历经了这些人物和故事。 与萧红《呼兰河传》比较。
20
4.叙事风格:童真、趣味,亲切、温暖 “温暖而自然生长的语言” 如对“惠安馆”的描述(宋妈说“惠难馆”、妈说“灰娃馆”,爸说“飞安馆”)“一斤猪肉”(“一斤租漏”) 写“我”与妞儿唱歌的情景(爸爸教唱的拗口的情歌)“想来么事想心肝,紧想心肝紧不安,我想心肝心肝想,正是心肝想心肝”(唱情歌与描写小英子理解大人之间的情事互为烘托) 写“我”与宋妈穿的厚棉裤。(可以站起来,偷米)
21
“我”描红模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童年的日子尽管单调、寂寞,回味起来却乐趣无穷)
对比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萧红的《呼兰河传》(爷爷教背诗,“花落知多少”,“少小离家老大回”,“去年今日此门中”等等) 国文书第二十六课:《我们看海去》(儿时的课本: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勾起儿时的共同记忆) 国文书:“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郑板桥作《咏雪》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22
傅光明: “她的写作技巧很自然,隐藏在不经意的、不自觉的、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文风里,这可以说是与林先生的性格为人,一脉相传。她很率真、很直接,给人一种家庭妇女的温暖感觉,就像她的文字,是直抒胸臆。” “那些技巧性的东西没有刻意的痕迹,而是很自然舒缓,像一条小溪流晶莹、明亮、澄澈,能听到它的响动,它舒舒缓缓地就流出来了,带给你的是一种很清新、爽朗、温馨又豁达的东西。”
23
老北京的文化风俗画 林语堂说: “北京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1936年,林语堂离开中国到美国去之前,特地再去北京一次,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城市比北京更秀丽、更自然、更文明了。 在《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中论及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精神时,也一再提及北京的美好。
24
1.捕捉北京的风俗画 林海音的作品充满着对北京古城的记忆,有浓厚的北京文化色彩。《城南旧事》充满了对北京古城文化风俗画的描绘。她还有一系列这样的文化怀旧散文如《虎坊桥》《北平漫笔》《苦念北平》《在胡同里长大》《家住书坊边》《我的京味儿回忆录》《老北京的生活》《旧京风俗百图》《城墙 天桥 四合院》。 “我漫写北平,是为了我多么想念她”
25
《城南旧事》写到各种事物:骆驼、独轮水车、胡同、四合院、老槐树、会馆、天桥、
写到北京的各种小吃,八珍梅、驴打滚儿, 写到北京的各色人群:换洋取灯的、货郎、戏子、奶妈,姨太太, 还有京味十足的语言:别介,赶明儿等。 一副老北京风味的“清明上河图”,人文、历史、民俗、自然风光、百姓生活等等包蕴其中。
26
2.喜欢老舍的《骆驼祥子》 1994年6月,林海音受到日本老舍研究会藤井荣三、中山时子等教授的邀请,到日本关西大学该会年会上演讲《城南旧事》里的旧北京。 林海音告诉与会的人,她心目中的北京三宗宝是:城墙、天桥、四合院;骆驼祥子满街跑。 《骆驼祥子》是极熟悉北京民俗风情的作家老舍以北京为背景所写的名著,也是林海音很喜欢的一部小说。(老舍的另外一些书《四世同堂》、《离婚》、《老张的哲学》也都是以北京为背景。 )
27
3.林海音与老舍之比较 马森教授曾把老舍笔下的北京和《城南旧事》里的北京做过比较。 老舍把北京的大街小巷、春夏秋冬、达官贵人、地痞流氓、教员学生、贩夫走卒差不多都写遍,老舍对北京所知之深、所见之广,恐怕没有一个别的作家可以与之相比了。 但是老舍偏偏没有看到林海音所看的、没有写到林海音所写的。林海音是从一个小女孩的眼光来看北京,她的视野、见地和情感,与成人的老舍大不相同。
28
如果说老舍有关北京的小说是社会性的、批评性的和分析性的,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则是个人的、感情的、综合的。
林海音透过英子的眼睛把北京城南的风光穿插其间,给全书一种诗意。那座城和那个时代变成一种亲切、包容的角色,《城南旧事》若脱离了这样的时空观念,就无法留下永恒的价值了。
29
4.老舍的儿子谈林海音 老舍的儿子舒乙1999年初在北京接受访问时说: 当年的北京人穷人占的比重较大,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穷人。老舍是个穷人,他写的也是穷人。 《红楼梦》写的是北京上层阶级的大家庭,曹雪芹了解那个时代、那个阶层人的生活,因此《红楼梦》出了彩。《骆驼祥子》写的是北京下层阶级,那样一个劳苦大众的人力车夫,因为老舍了解他们,写得好,所以也出了彩。
30
而林海音先生是从中产阶级的角度来写北京人的生活。她在这个层面里得到比较充分的反应,就上来说,可以观察自己的父亲,也就是知识分子;就下来说,可以观察老妈子、农民、小偷。所以她往上也能够一够,往下也能够一够,眼界比较宽阔,取材也比较广泛。 这个阶层的北京在文学上原来是空白,因此《城南旧事》这本书在文学上有一定的分量、地位和价值,毕竟这个角度很重要。 《城南旧事》保留了那阶层北京的生活风貌,而且它里头的民俗部分也很重,这使她的作品有很大的乡土气,乡土气是林先生作品中很重要的气氛,有一种味道,看她的东西能闻出那种味儿。
31
5.语言学家话《城南旧事》 北京外语学院教授、语言学家夏祖表示: 在老舍写了《四世同堂》以及曹禺写的《北京人》之后,这个中间是一段空白,这时突然有一个不带政治性、不喊口号,讲北京市民生活的《城南旧事》出来。 而《城南旧事》里写了很多老舍与曹禺想写而没写的人物,像疯子、老妈子、小英子等。 你一想到英子住的晋江会馆,就会想到旁边也许可能有一个洋车厂,而这洋车厂里,很可能骆驼祥子就在那儿拉车。从晋江会馆往南走,那可能就是《骆驼祥子》小秃子上吊的树林。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把这些都串起来了
32
所以为什么当时大陆上许多人读了这本小说很感动,因为它很真实,更难得的是它保存了那个时代的语言,非常质朴、非常透明,又非常道地的北京话。
它就是当时穿白布褂儿、黑裙子,在街上走的中学、小学女生说的话。人说语言大师、语言专家的,其实林海音才是语言大师,她的语言精练、纯朴而平易近人。今天北京胡同里学生间的怪话很多,现在的语言在变。但《城南旧事》里保留了那个时代、那个阶层人的语言,这点很重要。
33
6.铁凝说《城南旧事》 北京女作家铁凝也为《城南旧事》叙述语言的质朴、简洁和温暖的幽默感动。 她说:“文笔细腻清秀或真挚热烈都不困难,但幽默却是最高形式,我喜爱林海音这也是一个重要缘由。”
34
7.《城南旧事》比附《尤利西斯》 作家萧乾晚年曾与妻子文洁若合作翻译了《尤利西斯》(Ulysses,1922)这部巨作。1999年文洁若女士在萧乾先生故世后在北京寓所接受访问时表示: 《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James·Joyce),二十二岁就离开他的家乡爱尔兰都柏林,在法国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埋骨瑞士,终身都没再回过爱尔兰,但他毕生写作却以他二十二岁之前居住的故土为主。
35
因此有人说,倘若都柏林从地球上消失了,仍能根据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来重建这座城市;爱尔兰、法国、瑞士都以“拥有”乔伊斯为荣,不管他的作品写的是什么地方。
而林海音远离她住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北京,在台湾怀着深切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一幅幅古老北京的民俗画和风景图。 文洁若说:“爱尔兰人注意保存古迹,近一个世纪来,都柏林的变化不大,可是北京城,可已经变得面目皆非了。要想重温一下这座文化古都的风貌,还真得读《城南旧事》呢!”
36
8.余光中说林海音 正如台湾诗人余光中说的: “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 而北京学者把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誉为“北京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应是很恰当的。
37
对女性命运的关照 《城南旧事》里除了主角英子外,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即是宋妈。宋妈穿梭在《城南旧事》的五个故事里,她在书中比英子父母的比重还大。 宋妈是林海音作品中表现女性意识最强烈的一个。描写宋妈的《驴打滚儿》被评论为全书最有力的一篇,也使这本书加添了多层的深度。全书在英子的欢乐和宋妈的悲苦之间,达到了平衡。 秀贞、小妞 、母亲 、兰姨娘 ,每个女性背后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渗透着作家强烈的女性关怀。
38
林海音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
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
39
相关评价: “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 与凌叔华温婉风格的“闺阁派”小说作比较。(《中秋夜》、《绣枕》等)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