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心痛 中医内科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心痛 中医内科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痛 中医内科学

2 一.概述: 病名:因心脉挛急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又名厥心痛、胸痹。 轻者: 仅感胸闷如窒, 呼吸欠畅;
    呼吸欠畅; 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如绞, 面色苍白, 大汗淋漓, 四肢不温者,谓之心痛。 中医内科学

3 《灵枢·五邪》篇曰:“邪在心,则病心痛”; 《素问·标本病传论》亦云:“心病先心痛”。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少阴温(脉):出内踝(娄)中,….其病….肝痛,心痛,烦心…臂少阴温(脉)….,是动则病心痛,嗌渴欲饮….”。 《灵枢·五邪》篇曰:“邪在心,则病心痛”; 《素问·标本病传论》亦云:“心病先心痛”。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心痛重证。 中医内科学

4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在临床表现方面,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灵枢·厥病》篇“厥心痛”中称:“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从后触其心”、“胸满,心尤痛甚”、“痛如以银针刺其心,心痛甚”、“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心痛间,动作痛益甚”及“真心痛”心痛剧烈,手足青、冷的危候。 “心痛引喉”的临床表现,即心痛重 证,有时可表现为咽喉疼痛 《素问·厥论》曰:“手少阴心主厥 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中医内科学

5 《素问·调经论》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在病因病机 《素问·调经论》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素问·脉要精微论》亦云:“涩则心痛”。说明阴寒内盛,胸阳闭阻,阴占阳位,则心脉凝泣不通,是造成心痛的主要病机。 中医内科学

6 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中称本病为“胸痹、心痛”,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胸阳不足,阴邪搏结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特别提出“胸痹缓急”,心痛有时缓,有时急,但重在急。
朱丹溪所云“心痛,即胃脘痛”。 中医内科学

7 《临证指南医案·心痛》曰:“心痛、胃脘痛确是二病,……亦有因胃痛及心痛者”。说明心痛确有表现为胃痛者,临床亦不可忽视。特别是明清时期对“厥心痛”、“真心痛”又进一步加以鉴别。如《医学入门·寒类》云:“真心痛,因内外邪犯心君,一日即死。厥心痛,因内外邪犯心之包络,或它脏邪犯心之支脉”。《医门法律·阴病论》曰:“厥心痛……去真心痛一间耳”。在疼痛部位及病因病机方面又做了诸多补充,如《症因脉治·胸痛论》指出:“歧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确切地描述了心痛的部位。同时又提出“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或怫郁气逆……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提出痰凝、气滞、血瘀都可致心痛。 中医内科学

8 在治疗方面,《内经》已提出了针刺的穴位和方法,虽未列方药,但《灵枢·五味》篇已有“心病宜食薤”的记载。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所运用的宣痹通阳法,至今仍是治疗心痛的重要法则。其代表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乌头赤石脂丸,仍为今之临床常用方剂。至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诸气方》中提出了“苏合香丸”治疗卒心痛,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法治疗心痛。这些方法均为治疗心痛开拓了视野。 中医内科学

9 相关疾病: 西医学诊断的冠心病心绞痛,可以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

10 二、病象 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闷痛不适。 轻者偶发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含糊不清的有适感,
重者疼痛剧烈,可以为灼痛、绞痛、刺痛,可以向左肩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放散,持续时间较短,多伴有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休息、祛除诱因或服用芳香温通药可以缓解。 中医内科学

11 三、病位 在心,与肝、脾、肾有关。 中医内科学

12 四、病类 虚实两类。 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闭阻、瘀血痹阻者为实。 心气不足、心阴亏损、 心阳不振者为虚。 中医内科学

13 五、病性 本虚标实 ***本虚为气、血、阴、阳虚; ***标实为痰浊、气滞、瘀血、寒凝。 中医内科学

14 本病的发生与心、肝、脾、肾诸脏的盛衰有关。在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情绪激动,劳累过度等诱因的作用下,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而发,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在本病形成和发展 过程中,大多先实后虚,亦有先 虚后实者。在临床证候方面多虚 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 证为主。 中医内科学

15 六、病程 一般长,反复发作。 中医内科学

16 七、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心、肝、脾、肾诸脏的盛衰有关。在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情绪激动,劳累过度等诱因的作用下,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而发。 中医内科学

17 或气候突变,寒凝气滞,致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发为本病。
1.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胸阳已属不足, 加之工作劳累, 终日少动致使胸阳不展, 阴寒之邪易乘虚而人,阴占阳位; 或气候突变,寒凝气滞,致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发为本病。 中医内科学

18 过饮酒浆、饮料之类,易伤脾阴,脾阳独亢,升降受阻,化热灼津为痰;或 过食肥甘厚味,湿热蕴积,脾气被伤,健运失常,郁结中焦,热邪灼津为痰。
2.饮食不节 过饮酒浆、饮料之类,易伤脾阴,脾阳独亢,升降受阻,化热灼津为痰;或 过食肥甘厚味,湿热蕴积,脾气被伤,健运失常,郁结中焦,热邪灼津为痰。 久之脾运呆滞,痰浊内生,脉道壅滞,气机不畅,心脉挛急,而成心痛。 中医内科学

19 过怒伤肝,肝气内痹,失于疏泄而气滞,久之因气滞而致血瘀。甚则 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肝郁横逆犯脾,脾土受抑,升降受阻,运化呆滞,聚湿生痰。
3.情志内伤 过怒伤肝,肝气内痹,失于疏泄而气滞,久之因气滞而致血瘀。甚则 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肝郁横逆犯脾,脾土受抑,升降受阻,运化呆滞,聚湿生痰。 气滞 血瘀 使血行失畅,脉道壅滞,使胸阳痹阻 痰阻  气机不畅,心脉挛急发本病。 中医内科学

20 肾阴一亏,肝阴、心阴随之亦亏,心脉失去濡养,则气血运行不畅。
4.肝肾亏虚 年老体衰 先天不足 肾气渐衰 房劳过度 肾阳一虚,脾阳、心阳随之而虚; 肾阴一亏,肝阴、心阴随之亦亏,心脉失去濡养,则气血运行不畅。 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痰阻、血瘀、气滞、寒凝,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而发为心痛。 中医内科学

21 眩晕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火邪灼津成痰,痰浊阻于心脉,亦可发为心痛。
消渴、眩晕病人,亦可引发心痛。 消渴者因肺、胃、肾阴虚火旺,灼津成痰; 眩晕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火邪灼津成痰,痰浊阻于心脉,亦可发为心痛。 中医内科学

22 八、诊断与鉴别 诊断: 1.膻中及左胸膺部突发憋闷而痛。
 疼痛性质:闷痛、灼痛、绞痛、刺痛、隐痛等不同。发作性或持续不解。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疼痛部位: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伴症: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可发生心脱、心衰、猝死等危候。一般轻者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后可迅速缓解。 中医内科学

23 2.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绪波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劳累过度而诱发。
3.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或冠脉造影以明确诊断,血脂、血糖、心肌酶谱测定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教案素材\ecg00.MPG 中医内科学

24 鉴别: 1.真心痛与厥心痛 真心痛是心痛的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疼痛时间由几小时至几天不等。厥心痛是由于心脉挛急则疼痛程度较轻,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通过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协助鉴别。 中医内科学

25 2.心痛与胃痛 真心痛之不典型者亦可表现为胃脘部的剧痛。但胃痛多伴有嗳气、呃逆、呕吐、泛酸、腹胀等胃系症状,而真心痛多伴有心悸、气短、胸部憋闷,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的检查加以鉴别。对胃脘部突发的绞痛,必须首先考虑真心痛,做心电图加以鉴别。 中医内科学

26 九、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

27 1.辨疼痛性质 刺痛多由血瘀或痰瘀互结所致; 灼痛多由阴虚或痰火所致; 绞痛多由阳虚阴寒凝滞所致; 闷痛兼胁胀,善太息者属气滞;
兼痰涎,阴天易作,苔腻者属痰浊; 兼气滞,心慌者属心气不足。 中医内科学

28 气虚表现为疲乏,气短,心慌,心悸,舌质淡、胖嫩或有齿痕,脉濡,或沉细,或结代; 血虚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面色淡而无华,脉细或涩;
2.辨气、血、阴、阳虚  气虚表现为疲乏,气短,心慌,心悸,舌质淡、胖嫩或有齿痕,脉濡,或沉细,或结代;  血虚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面色淡而无华,脉细或涩;  阴虚是在血虚基础上出现心烦、口干、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促;  阳虚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出现畏寒肢冷 ,精神倦怠,自汗,面白,舌质淡或 胖,脉沉细,或沉迟;  阳脱表现为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精 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苍白,或暗 淡,或淡红,舌质暗淡,脉微欲绝。 中医内科学

29 气滞表现为心胸闷痛,憋闷,胁肋胀痛,苔薄白,脉弦细弱。
3.辨气滞、血瘀、痰阻、寒凝  气滞表现为心胸闷痛,憋闷,胁肋胀痛,苔薄白,脉弦细弱。  血瘀表现为心区刺痛,面色晦暗,口唇指甲青紫,舌隐青、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弦或涩、促、结、代。  寒凝表现为心区绞痛,四肢逆冷, 面色青白,舌质淡,苔薄白,脉伏、 沉细或迟缓。  痰阻表现为心区闷痛,肢体沉重, 恶心头晕,面色黄白虚浮,舌体大有 齿痕,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滑,或促。 中医内科学

30 治疗原则 心痛是一急、危重症,故心痛发作首先要救急,病情稳定后再辨证论治。标要分清阴寒、痰浊、血瘀、气滞;本要分清气、血、阴、阳亏虚。祛邪治标常以芳香温通,通阳,活血化瘀,宣痹涤痰为主;扶正固本常以益气养阴,温阳补气,养血滋阴,补益肝肾等为法。 中医内科学

31 兼次症:胸闷心悸,时作时止,日久不愈,或眩晕,或因恼怒而致心胸剧痛。 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或黄腻。
1.心血瘀阻 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 兼次症:胸闷心悸,时作时止,日久不愈,或眩晕,或因恼怒而致心胸剧痛。 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或黄腻。 脉象:沉涩,或弦涩,或结、代。 分析:瘀血阻于心脉,络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故人夜加重。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胸闷心悸。恼怒则肝气郁结,气滞则加重血瘀,故常因情志波动而疼痛加重,时作时止,日久不愈。肝郁化热伤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则眩晕或头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弦涩,或结、代,皆为瘀血内停,气机阻滞之候。舌苔白腻或黄腻,为痰浊或痰热内结之征。 中医内科学

32 若出现舌苔白腻,为痰瘀互结,宜加涤痰汤等化瘀涤痰。 若出现舌苔黄腻,为痰瘀热互结,宜加温胆汤或小陷胸汤化裁治疗。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若出现舌苔白腻,为痰瘀互结,宜加涤痰汤等化瘀涤痰。 若出现舌苔黄腻,为痰瘀热互结,宜加温胆汤或小陷胸汤化裁治疗。 中医内科学

33 兼次症:疲乏,气短,肢体沉重,痰多,或时有胸闷刺痛、灼痛。 舌象:舌质淡,或紫暗,苔厚腻,或黄腻。 脉象:滑,或弦滑,或滑数。
2.痰浊内阻 主症:胸闷痛如窒,痛引肩背。 兼次症:疲乏,气短,肢体沉重,痰多,或时有胸闷刺痛、灼痛。 舌象:舌质淡,或紫暗,苔厚腻,或黄腻。 脉象:滑,或弦滑,或滑数。 分析:痰为阴邪,重浊粘滞,阻于心脉,胸阳失展,气机不畅,故胸闷痛如窒。心之络脉、支脉布两肩,通背俞,因痰浊盘踞,阻滞心之脉络,故痛引肩背。痰浊困脾,脾失健运,故肢体沉重。心脾气虚则疲乏气短。痰多,舌质淡,苔腻,脉滑皆气虚而痰浊内阻之征。久痛人络,久病必瘀,痰阻血瘀,痰瘀互结,则胸闷时刺痛,痛处不移,舌质紫暗,苔厚腻。若痰浊化热,痰热互结,则胸闷时灼痛,舌质或淡或紫暗,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内科学

34 方中栝蒌宽胸散结化痰;薤白辛温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半夏化痰降逆。为治痰浊内阻胸痹的代表方剂。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  方中栝蒌宽胸散结化痰;薤白辛温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半夏化痰降逆。为治痰浊内阻胸痹的代表方剂。  若痰浊较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者,宜加重健脾化痰之力,可合用二陈汤。  若痰瘀互结,舌紫暗,苔白腻,宜 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 川芎、丹参、郁金等。  若痰热互结,舌质红,苔黄腻,脉 滑数者,可合用黄连温胆汤以清化 痰热。 中医内科学

35 兼次症: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舌象:舌质淡红,苔白。 脉象:沉细,或沉紧。
3.阴寒凝滞 主症:胸痛如绞,时作时止,感寒痛甚。  兼次症: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舌象:舌质淡红,苔白。 脉象:沉细,或沉紧。  分析:素体阳虚,寒从中生,阴寒凝滞,胸阳阻遏,复感寒邪,可突发绞痛,因 “胸痹缓急”,故时作时止。胸阳痹阻, 气机不畅而胸闷,气短,心悸。阳虚生 寒,不达四末,故面白而四肢不温。 舌苔白,脉沉细,均为阴寒凝滞,阳 气不运之候。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脉沉紧者,为阴寒凝滞之重症。 中医内科学

36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  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时发绞痛,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此为阴寒极盛,心痛之重症,宜用乌头赤石脂丸改汤剂送服苏合香丸,宣痹温阳,芳香温通以止痛。临床上附子、 乌头很少在一起同用,故将乌头 改为肉桂,则效果更佳。现常用 冠心苏合丸,即从苏合香丸化裁 而来。 中医内科学

37 4.气阴两虚 主症: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兼次症:心悸心烦,疲乏,气短,头晕,或手足心热,或肢体沉重,肥胖,胸憋闷而刺痛。 舌象:舌质嫩红或有齿痕,苔少,或薄白,或舌质淡青有瘀斑,苔厚腻或黄腻。 脉象:细弱无力,或结、代,或细数,或细缓,或沉缓而涩,或沉缓而滑,或沉滑而数。 分析:心痛日久,气阴两虚最为常见。气虚无以运血,阴虚则络脉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而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因气虚则疲乏,气短,舌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无力;因阴血虚则心悸,眩晕手足心热,脉细数。气阴两虚重症,气不运血,血不养心,气血瘀滞则可见脉细缓或结、代。偏于气虚,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而见肢体沉重,肥胖,苔厚腻,脉沉缓而滑;偏于阴虚则心悸,手足心热加重,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若兼有血瘀则胸闷而刺痛,舌质淡青有瘀斑,脉沉缓而涩。若痰浊化热则脉沉滑而数,舌苔黄腻。

38 偏于气虚者可用生脉散合保元汤,加强健脾益气之功,以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偏于阴虚者可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以滋阴养血,益气复脉而止悸。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营养汤。 偏于气虚者可用生脉散合保元汤,加强健脾益气之功,以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偏于阴虚者可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以滋阴养血,益气复脉而止悸。 兼有瘀者,生脉散合丹参饮,以益 气养阴,活血通络止痛。 痰热互结者,生脉散合温胆汤,以 益气养阴,清化痰热以止痛。 中医内科学

39 5.心肾阴虚 主症:胸闷痛或灼痛,心悸心烦。 兼次症:不寐,盗汗,腰膝疫软,耳鸣,或头晕目眩,或胸憋闷刺痛,或面部烘热,汗多,善太息,胁肋胀痛。 舌象:舌质红绛或有瘀斑,苔少或白。 脉象:细数,或促。 分析:病延日久,阴虚而血滞,瘀滞痹阻,故见胸闷灼痛,时作时止。肾阴虚,五脏失其滋润, 心肾阴虚,阴虚生内热,故见心悸心烦, 盗汗不寐,耳鸣,腰膝疲软。若水不涵 木,阴虚阳亢则见头晕目眩。若肝肾阴 虚,肝气郁结,则颜面烘热,善太息, 胁肋胀痛。热迫汗外出则汗多。因瘀血 阻滞,故时有胸憋闷刺痛。舌质红绛、 有瘀斑,苔少或白,脉细数,或促,均为阴 虚内热,瘀血阻络之征。

40 心悸心烦不寐者,可加麦冬、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若胸闷且痛,可加当归、丹参、郁金以养血通络止痛。 若肝肾阴虚,肝气郁结,宜合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 汗多者,重用山茱萸,加强收涩止汗之力。 心悸心烦不寐者,可加麦冬、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若胸闷且痛,可加当归、丹参、郁金以养血通络止痛。 若肝肾阴虚,肝气郁结,宜合 用柴胡疏肝汤以滋肾舒肝,可 获良效。 中医内科学

41 6.心肾阳虚 主症:胸闷痛气短,遇寒加重。 兼次症:心悸、汗出,腰疲,乏力,畏寒肢冷,唇甲淡白,或胸痛扯背,四肢厥冷,唇色紫暗,脉微欲绝,或动则气喘,不能平卧,面浮足肿。 舌象:舌质淡,或紫暗,苔白。 脉象:沉细,或脉微欲绝,或沉细迟,或结代。 分析:心肾阳虚,胸阳不运,气机不畅,血行瘀滞,故胸闷气短,遇寒加重。心肾阳虚则心悸,汗出,腰酸,乏力,畏寒肢冷,唇甲淡白,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若阴寒凝聚,胸阳阻遏,复感外寒,则胸痛扯背,四肢厥冷,唇色紫暗,脉微欲绝。心肾阳虚,开合失常,水饮凌心射肺,而动则气喘,不能平卧,面浮足肿。舌质紫暗,脉沉细迟或结代,皆为心肾阳虚,瘀血阻络,水饮凌心所致。

42 若胸痛扯背,四肢厥冷,唇色紫暗,脉微欲绝者,可重用红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 同时送服冠心苏合丸,芳香温通止痛。
 治法:益气壮阳,温络止痛。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  若胸痛扯背,四肢厥冷,唇色紫暗,脉微欲绝者,可重用红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 同时送服冠心苏合丸,芳香温通止痛。  若心肾阳虚重症,水饮凌心射肺 者,可用真武汤加桂枝、防己、 车前子以温阳利水。 中医内科学

43 厥心痛亦称胸痹心痛,为心痛之轻证,虽只因心脉挛急所致,但疼痛起来有时亦很剧烈,必须立即救治,以防厥脱。不论绞、灼、刺、隐痛,在救急时均要立即口服芳香温通药,如冠心苏合丸1丸口含服;或速效救心丸15粒口含服或复方丹参滴丸10粒口服。一般可以缓解。再按具体病情,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

44 方剂归类--活血化瘀类 1、失笑散 2、血府逐瘀汤 中医内科学

45 方剂归类--芳香温通类 1、乌头赤石脂丸 2、苏合香丸 3、吴茱萸汤 中医内科学

46 方剂归类--化痰逐饮类 1、栝蒌薤白白酒汤 2、栝蒌薤白半夏汤 3、栝蒌薤白桂枝汤 4、小陷胸汤 5、涤痰汤 6、温胆汤 中医内科学

47 方剂归类--益气养阴类 1、人参汤 2、炙甘草汤 中医内科学

48 方剂归类--补肾固本类 1、六味地黄汤 2、左归丸 3、肾气丸 4、右归丸 中医内科学

49 十、转归预后 心痛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病之初多以实证为主,寒凝、气滞、血瘀、痰阻之间相互影响;在实证形成的过程中,则阴、阳、气、血渐虚,常交互出现,逐渐加重。若及时治疗,标本兼顾,去除诱因可稳定病情,控制 疾病的发展。若心脉闭塞,可发为 真心痛,若合并心脱或急性心衰, 常危及生命。 中医内科学

50 十一、预防及护理 1.心痛常因饮食过饱、寒冷刺激、情绪激动、劳累过度而诱发。因此,为了预防心痛发作,应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膏粱厚味,饮食宜清淡,少食多餐,晚餐不宜过饱;应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天气突然转寒,应适宜增减衣服,避免外寒侵袭;注意精神调摄,避免情绪激动,保持乐观,不宜大怒、大喜、大悲;注 意劳逸结合,适当体育活动,避免过劳。 2.若突然出现心痛,要立即口服芳香 温通药,并嘱患者保持镇静,卧床休息。 中医内科学

51 3.若真心痛,第一周绝对卧床休息,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流食,以小米汤为最好,3天后改半流食,不可过饱,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褥疮发生;第2周可床上小坐第3周可床边站立、扶床轻微活动;第4周可以缓慢行走。出院后视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仍不可做剧烈运动。注意服药,忌食辛辣,忌肥 甘厚味,忌烟酒。 中医内科学

52 十二、结语 心痛,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类分虚实两类。病性为本虚标实,其本虚为气、血、阴、阳之虚,标实为痰浊、血瘀、寒凝、气滞。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病机关键为心脉挛急或闭塞。多在情绪激动、饱餐之后、劳累过度、寒冷刺激等因素作用下而诱发 心痛治疗,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标,特别是真心痛的治疗,必须分秒必争。若用药恰当,病情稳定,无厥、脱等并发症,则预后较好。若出现厥脱,治疗较难,预后较差。缓则治本,根据心血瘀阻、痰浊内阻、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

53 典型病例 患者王XX,女,66岁,退休,住院号:5084,入院时间:2005年11月18 日14:15时。 患者以心前区闷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伴左肩臂疼痛35分钟急诊入院。患者于2年前活动中时常出现胸闷痛症状,经休息后可以缓解,曾在体检心电图时提示心肌缺血,未做系统治疗。1小时前家务劳动时出现心前区伴做肩臂剧烈疼痛,微汗出,自服冠心丹参滴丸10粒,疼痛不缓解,电话急呼120急救中心,急诊医生予消心痛20mg口服,又予罂粟碱30mg肌注,疼痛持续约35分钟.期间做心电图ST-T呈动态改变.现症:轻微胸闷,心悸而烦,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手足心热,夜寐不佳.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时有歇止.

54 处置:1.参麦注射液60ml加生理盐水100ml,日1次静点. 2.碟脉灵注射液40ml加生理盐水250ml,日1次静点.
中医诊断:心痛 阴虚挟瘀 处置:1.参麦注射液60ml加生理盐水100ml,日1次静点. 2.碟脉灵注射液40ml加生理盐水250ml,日1次静点. 3.汤药拟养阴化瘀、通络止痛: 生地 麦冬 当归 沙参 川芎 延胡索 红花 赤芍 枳实 郁金 中医内科学

55 结 束 中医内科学


Download ppt "心痛 中医内科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