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高山仰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高山仰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山仰止

2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品德高尚,令人向往。 ——《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
“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 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是语助词 。 高山仰止:品德高尚,令人向往。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3 理解并积累成语 斐然成章:斐,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亦作“用舍行藏”。
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死而无悔: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杀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原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 欲罢不能:欲:想;罢:停,歇。想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赐墙及肩:喻才学浅陋。  

4 说一说: 孔子眼中的学生? 学生心目中的老师?

5 解释“党”“狂简”“所以” 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22) 解释“党”“狂简”“所以” 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 学生 志向高远 斐然成章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6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3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3 孔子为何而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哪些含义? 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心充满喜悦。 ①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 ②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 ③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

7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1)
解释“行” “暴虎冯河” “惧” “则谁与” “吾不与也”是怎样的句式? 如果孔子统率三军,他会让子路还是颜渊作他的助手?为什么? 争强好胜有勇无谋 循循善诱 委婉告之

8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1.15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1.15 “奚为于丘之门”  是什么句式? “升堂”和“入室” 分别是怎样的境界? 门人为什么会不敬子路的?孔子说子路已“升堂”的目的是什么? 学而未精 惋惜感叹 客观褒贬     

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5.7
孔子根据什么推测“从我者”是子路? 孔子为什么又说子路“无所取材”? 得意忘形 喜形于色 压其威风  

10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8 解释“矢”“否”“厌”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为什么会很不高兴的? 孔子为什么要对子路发誓? 附:《孔子见南子》   南子,卫灵公的宠妾,貌美却轻浮,名声很差,孔子曾想通过南子达到从仕的目的,于是去拜访了南子。 懂礼知礼 尊重     

11 颜渊之死 悲伤欲绝催人泪下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0 解释“丧” 翻译“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孔子对颜渊的死为什么表现得那么悲伤? 附: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在匡被人围困,当时颜渊走失了,隔了几天才赶上来。孔子看到他,心中很宽慰,高兴地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回答说:“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先死呢?”(《论语·先进》) 颜渊之死 悲伤欲绝催人泪下

12 伯牛之疾 痛苦无奈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6.10 解释“牖”“亡”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6.10 解释“牖”“亡” 孔子为什么“自牖执其手”? 伯牛之疾 痛苦无奈

13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为什么在武城听到弦歌之声,就“莞尔而笑”? “割鸡焉用牛刀?”是什么意思?孔子在这里为什么要这么说?后来孔子又为什么说他这句话只是一句“戏言”? 子游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的潜在含义是什么?   子游并未因所治理的地方小而松懈,认真实施孔子的教诲,孔子内心表示赞许;又惜子游之才,不能让他治国安邦。孔子知其未明白自己的意思,便开玩笑自解,正面对子游的行为表示肯定。

14 孔子眼中的学生 小结: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爱学生? 刚强自信 争强好胜有勇无谋 子路 学而未精 得意忘形喜形于色 压其威风 5.7
学生 志向高远 斐然成章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5.22) 刚强自信               担心忧虑牵挂 11.13 争强好胜有勇无谋  循循善诱 委婉告之 7.11 子路    学而未精      惋惜感叹 客观褒贬 11.15 得意忘形喜形于色  压其威风 5.7 懂礼知礼      尊重 6.28 

15 亦师亦友 尊重学生 引导学生 忧学生所忧 乐学生所乐 颜渊之死 伯牛之疾 悲伤欲绝催人泪下 11.9 11.10 痛苦无奈 6.10
悲伤欲绝催人泪下 伯牛之疾 痛苦无奈 6.10 子游礼治武城 由衷赞美 17.4 尊重学生 引导学生  忧学生所忧 乐学生所乐 亦师亦友

16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
解释“弥” “末由”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怎样的句式? 颜渊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比喻什么? 学问渊博,高深难测,无所不在

17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比喻孔子学说的高深, 宫墙之喻 说明自己不如老师(孔子)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9.23 解释“语”“于朝”“及肩”“或” 子贡为什么说“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比喻孔子学说的高深, 说明自己不如老师(孔子) 宫墙之喻

18    叔孙武孙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9.24
解释“以”“逾”“自绝”“多”“见” 翻译“其何伤于日月乎” 其他贤人与仲尼相比(丘陵之于日月) 说明毁谤仲尼只不过是自不量力

19 学生心目中的老师 颜渊 如何看出学生敬重孔子?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循循善诱,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卓尔 9.11 学生心目中的老师 学问渊博

20 学生心目中的老师 至尊至敬 子贡 学识渊博,品行高深 宫墙之喻19.23 其他贤人与仲尼相比(丘陵之于日月)19.24
比喻孔子学说的高深, 说明自己不如老师(孔子) 宫墙之喻19.23 学生心目中的老师 其他贤人与仲尼相比(丘陵之于日月)19.24 说明毁谤仲尼只不过是自不量力 学识渊博,品行高深 至尊至敬

21 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与学生的关系如何?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和谐融洽

22 练一练:(一)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9·11)    ——《高山仰止》 (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 (1)反复 (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一点一分,简要分析一分)

23 练一练:(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7.4)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割鸡:                                 用牛刀:                               2.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治理武城县 运用礼乐之道 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受使唤,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 3.廷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四书评本》)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作简要分析。 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但一切都落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孔子“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

24 探究学习 1、你心目中的子路(颜渊、子贡)? ——结合读过的关于子路(颜渊、子贡)的语录分析 下面以子路为例

25 为子路画像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从本文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参考专题:  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

26 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
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 子路的形象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

27 拓展延伸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   译文:周朝春秋时的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早年家里很穷,一家人曾经把野菜当作主食来糊口度日。为了奉养双亲,他还经常赶到百里之外,买了粮米来亲自背着走回来。后来,双亲相继去世,他南游到了楚国,做了大官,平时随从的车骑就有一百辆,还囤积了上万钟的粟米,居室内坐的地方垫着舒服的厚褥子,吃饭的时候可以摆出许多大鼎,里面装满煮好的精美的食物。尽管生活优裕了,子路却经常叹息道:“现在虽然想把野菜当作主食,想为双亲去背米,却再也办不到了。”

28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于从政乎?”子曰:“由也果 ,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它管理政事吗?” 孔子说:“仲由果断,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氏又问:“子贡这个人可以管理政事吗?” 曰:孔子说:“子贡通达事理,在管理政事方面会有什么困难呢?” 季氏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叫他管理政事吗?” 曰:孔子回答:“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

29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译文: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30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31 君子死,冠不免 (前542—前480)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卫国发生了政变,子路闻讯后去见政敌蒯(kuǎi)聩。蒯聩命人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眦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32 子路死,孔子不食肉酱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卫国发生内乱,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官,子路本在外,听说后立即赶回,遇见子羔正在出城,子羔对他说:“出公去矣,而城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害。”而子路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于是入城,在厮杀之中,敌人击断了子路系在脖子上的帽带,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于是被乱兵剁为肉酱。孔子听说后非常悲伤,尽管他曾屡次训斥这个有股野性的弟子。子路死后,孔子把别人送给自己的肉酱倒掉了,说:“吾何忍食此!”不久,孔子也去世了。

33 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违”态度。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即拆毁三卿家臣据以叛乱的三个城堡 ),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 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违”态度。

34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35 一、字与名意义相反或相对, 1、晏殊〔宋〕,名殊,字同叔。殊,不同,《宋书·谢灵运传论》:“一简之内,音韵尽殊。”殊与同反义相应。叔,表行第。 2、朱熹〔宋〕,名熹,字元晦。熹、晦语义相反。《文选·陶潜〈归去来辞〉》:“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李善注:“《声类》曰:‘熹,亦熙字也,熙,光明也。’”《楚辞·九歌·山鬼》:“杳冥冥兮羌昼晦。”王逸注:“晦,暗也。”元,衬字。 3、顾炎武,字宁人。武,泛指干戈之事。宁人,使人们相安无事。

36 二、字与名意义相同,二者互为诠释。 1、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
1、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   2、曹操,名操,字孟德。《正字通·手部》:“操,节操。”《淮南子·主术》有“穷不易操,通不肆志”句,即用此义。《汉语大字典》释“德”为“品行、节操”。孟,表示行第。 3、孟郊〔唐〕,名郊,字东野。《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而《说文·里部》说:“野,郊外也。”东,衬字。 4、归有光〔明〕,名有光,字熙甫。《声类》曰:“熙,光明也。”曹植《七启》中的“熙天曜yào日”句,即用此义。甫,衬字。

37 三、字与名在意义上相互关联,字是名的解释、补充或延伸。
 三、字与名在意义上相互关联,字是名的解释、补充或延伸。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亮、明本可同义互训,而加一“孔”字,则字就成了对名的进一步解释。孔,是“甚”的意思,如《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岳飞,名飞,字鹏举。举,起飞,《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鹏举”是对“飞”的补充,表明了自我的远大志向。 辛弃疾,名弃疾,字幼安。弃疾,就是不得病,正因为不得病,所以自然会从小安康,名与字是因果关系 。 苏轼,名轼,字子瞻。轼,为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人站在车上向前观望,手往往扶在轼上,故《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上说:“君冯轼而观之。”又“登轼而望之。”瞻,就是观望之义,如《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子,衬字。 柳宗元,字子厚。元,始,与厚义有关。


Download ppt "高山仰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