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观总义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圆道法师 辅导.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观总义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圆道法师 辅导."—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观总义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圆道法师 辅导

2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顶礼 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 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 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为利益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的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来共同学习《中观总义》。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利益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的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来共同学习《中观总义》。 (二)应成派和自续派共同的五大因:1.总说五大因;2.别说五大因 1.别说五大因:(1)金刚屑因;(2)破有无生因;(3)破四句生因;(4)离一多因;(5)大缘起因。 1-48

4 (4)离一多因 观察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 一、观察无分微尘:一、破斥;二、安立;三、辩驳 。 二、观察无分刹那 名言中需要承认时间最细的边际。如果“凡是刹那,决定有分”周遍成立,则必须承认一个无分刹那可以分成无穷无尽的刹那,由此,对一个无分刹那和一个大劫,将无法安立时间长短的差别。 “名言中需要承认时间最细的边际”,这是我们的立宗,自宗的承许。应成自宗对无分刹那到底有没有一个承认?时间到底有没有一个边际?我们说,“名言中需要承认时间最细的边际”,在名言当中我们承认有一个无分刹那。 如果按照他宗所说的观点,就好像我们前面破无分微尘的时候一样,他们说,只要是微尘绝对有分,可以一直地分下去。在这里破无分刹那的时候也是如此,他们认为无分刹那这个极短的时间可以一直分下去,可以一直再分、分、分、分,一直可以小下去。 这样我们就给他发一个过失,如果像你这样可以无穷尽地分下去,没有一个最小的、没办法分的无分刹那的话,就应该成为对一个无分刹那和一个大劫没办法安立时间长短。具体后面我们会讲到,在安立时间的时候,比如说一年有十二个月,由每分钟叠加组成一个月,由十二个月组成一年,乃至于说一个世纪等等。 2-48

5 因为有一个时间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够安立时间的长短,如果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没有,就没有安立时间长短的根据,时间就会错乱。
时间的长短唯一是按所含刹那的多少来安立的,刹那的数量多,则安立为长时间;刹那的数量少,则安立为短时间,此外也没有其它安立的方法。 在名言当中我们安立时间的长短,说我现在十岁了,三十岁了,六十岁了,岁数的大小,就是因为有时间单位。有最小的时间单位的叠加,才会有组成一年、两年、十年、五十年等等,它才会有一个量。基础没有,所谓的长时间、短时间的安立根据就没有。 这里,无分刹那和一大劫同样具有无量无边的刹那,无法安立多和少, 就像我们前面观察无分刹那一样,如果按照敌宗的观点,一分钟的时间可以无穷尽地分下去,变成无量个很小很小的时间单位。这是对一分钟来分。 同样我们对一大劫来分,一大劫的时间很长,了解过佛教的都知道,大劫的时间我们用分别心没法算得过来。那么长的时间当中,我们也把它分,分、分、分,分到最后,也分成无量份,结果会怎么样? 无量乘以大劫所分成的数量,和无量乘以一分钟分成的无量份时间的数量,是同等的时间。结果会变成,一分钟和一大劫没有差别,会有这样一个过失,所以就没办法安立时间的长和短。按照他的观点就会推出这样的过失。 3-48

6 由此,任何长短时间,小到刹那、须臾等,都无法到达究竟,最终会导致破坏观待时间所安立的一切。
所有的时间,乃至于“刹那”、“须臾”,须臾是很短的时间,有时候须臾就是指刹那的意思。《俱舍论》卷十二载:“牟呼栗多代表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四十八分钟。”一日夜当中有三十个须臾。一个须臾差不多四十八分钟,有这样的说法。 如果像他们这样安立,最终就会导致破坏依靠时间、观待时间而安立的一切法。比如说一年了,孩子五岁了,小伙子二十岁了,或者说汽车用了十年,快过期了。因为他们这样承认的缘故,所有这些时间的安立的规则全部会被破坏掉。 以上抉择了色法和心法远离一体、多体。 前面从无分微尘的角度来讲,是观察色法。也就是先从粗大的色法来分析,分析到最后,观察到无分微尘,这是对色法进行观察。 这一段是对时间在心法上面的安立来观察,或者说我们从心法上面来观察时间的长短。通过时间的长短对心法来作分析,分到最后,如果一直分下去,到无分刹那的时候还分下去,时间就会变成虚无,就无从安立。 所以,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它可以一直分下去,但是从名言的角度来讲,无分刹那这个“分”,是指它再没有它的支分,没办法再分下去。如果再分下去就变成虚无,所以叫无分刹那或者是无分微尘。 4-48

7 以上从色法和心法,观察它的一体不存在,就可以了知,一体不存在,由一体组成的多体,同样也不存在。
诸法当中,还剩下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 除了色法和心法之外,还有观待于色法和心法所安立的不相应行法,以及观待有事所安立的无事法,或者说观待有为法所安立的无为法,有这两种。 其中,不相应行法,只是观待色法和心法的阶段而安立的,既然色心二法远离一、多,观待其阶段安立的不相应行法,更不会有一体、多体; “不相应行法”,是说这类法是和色法、心法都不相应的法,叫做不相应行法。比如方向、树木、名字。方向是怎么安立?它是观待某某一个色法,比如说山,我们在它这边,观待山这个色法的那边叫做东方,四方叫东南西北,观待这个山而安立山的东边,山的南边。或者说江南、江北,都是观待江的色法来安立南北。这是方位。 名字也是不相应行法,名字只是在某某一个色法上面给它冠以名称,但是名称事实上是一种不相应行法,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名称。数目、数量,也是观待色法的多少来安立数目的名称。这些都是观待色法或者心法来安立。 前面已经通过观察,色法和心法都无从安立,我们观察一体不存在,多体不存在,由此可以了知,色法和心法都是无自性的。在这个前提下,观待这些色法和心法而安立的不相应行法,同样也是不存在它的一体和多体,也是无自性的。这是不相应行法。 5-48

8 无为法只是排除有为法的反体而已,此外也没有一个自性。
有生、住、灭这些相叫有为法。最初一个事物有产生的过程,产生之后,有安住的过程。在安住的过程当中,刚开始很新,后面逐渐变成陈旧,有一个变异的过程。到最后这个法它完全灭掉,有这四种相叫有为法。 排除有为法的反体之后而安立的,比如说无生、无住、无灭,就是远离了因缘造作的这些法叫无为法,我们有的时候也叫它无事法。 无为法本身并没有一种自性,它只是观待有为法,在排除有为法的反体而安立的。比如说虚空,可能平常我们有这么一个概念,说虚空怎么会没有呢?我们眼前一看,那蓝蓝的天空,这个就是虚空。所以应该是一个有为法,应该是有法。 但是我们经论当中所说的虚空是指什么意思呢?虚与空这两个概念,就是无的别称。虚就是没有,空也就是没有。这个叫虚空。虚无形质,空无障碍,叫虚空。事实上它也就是有法的一个反体,这个东西有叫杯子,这个没有叫虚或者叫空。所以虚空是一种无为法,不是造作的,它是一种无事法。 所以,无为法只是排除有为法的反体而已,此外也没有一个它自已的自性。 6-48

9 由此,有为法和无为法都不成立实有一体,自然多体也不成立。如果诸法有自性,决定只有一体和多体这两种存在方式,以诸法远离一体、多体的缘故,人和诸法无有自体,自性本空。
这一段比较简单,也就不再作解释。 《如意宝藏论自释》中云:“此显现(有法)有事无事何者也不成立,远离一体多体故,犹如水月。” 通过前面观察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最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通过三相的方式来安立: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 《如意宝藏论自释》当中说,“此显现法”是有法,在因明里面叫前陈宗,是总的一个前提。就是指这个显现法。 显现法显现的“有事无事”,就是有事法或者无事法,像瓶子柱子之类的有事法,像虚空或者没有瓶子、没有石女儿之类的无事法,这些有事无事法“何者也不成立”,这个是所立。就是我们提出的观点,所立,所要成立的观点。 “远离一体多体故”,这个是能立的根据。为什么有事法,或者说有为法无为法都不成立呢?都是无自性呢?因为它远离了多体,远离了一体。前面我们已经通过观察分析,它远离了一体,所以多体也不成立。后面是比喻。 前陈宗,后陈法,能立的因,能立因的比喻,宗因喻这三相,或者说所立、能立、比喻这几个侧面来安立,犹如水月一般,它是没有自性的。 7-48

10 不论分析与否,诸法本来远离一体、多体,在圣者的各别自证智前,一体、多体如石女儿一样,在二谛中都不存在,但在不观察时,可以假立一体、多体的名言,
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这种显现法,不论是在圣者面前还是在实相当中,它是不是有一个自性?不存在。 或者是在名言或者是在胜义,不论是在哪个侧面来观察,它都是远离一体和多体这样实有的自性,好像石女儿一样,在二谛当中,本来就不存在一个实有自性的法。 仅仅是在名言当中不观察的时候,可以假立有一个一体,有一个多体这样的名言,假立有这么一个名称,有这个言说,安立这么一种法。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对多体法,按照同类的根据安立为一体。比如说一个军队很多人,我们叫它一个连,或者叫一个师,或者叫一个团,这个叫一,这是按照它同类的根据假立的一。对一体的法,因为它的差别有很多分,所以假立一个多。比如说我们一个身体有头有手有脚,有很多假立的差别分,所以说有很多的部分。 8-48

11 譬如对头、手等支分的积聚假立为一体。因此,“一”是观待“多”而假立的,“多”也是由“一”而形成。
认识胜义中“一”、“多”平等为大空性,才好理解圣者不可思议的境界。圣者无障无碍的境界,如果以观现世量来衡量,往往会觉得矛盾。比如“一尘中有尘数刹”, 我们现在是通过胜义理论来观察抉择。 我们在名言当中,一般说这里人很少,这里人很多;喝水的杯子很小,水缸很大;房子很小,足球场很大。所以在名言当中有一、多,大、小,时间有长、有短等种种分类。 但是以胜义理论来抉择,或者说在胜义实相境界当中,所谓的“一”,所谓的“多”,本来就是平等的。“一”和“多”只是分别心的概念,在实相当中,本来就没有这些概念。所以在实相当中本来平等地存在,没有一个像我们凡夫所执著的这种“一”和“多”。 圣者的境界面前是无障无碍的,一多大小都是平等的,没有障碍。为什么说没有障碍呢?比如我们现在在世俗当中所执著的,碗比杯子要大,所以我把这个杯子可以放在碗里面。但是杯子很小,在名言当中我们把它执著为实有的,有实执,所以这个大碗没办法放到这个杯子里面去。是有障碍的,是不平等的状态。 9-48

12 圣者境界里没有障碍,所以在他的境界里,就可以把很大的碗放到很小的杯子里面,很小的丈室可以容纳很多的人。这就是圣者的境界,无障无碍的境界。 在我们观现世量的凡夫心前来观察的时候,往往觉得那是矛盾的,那怎么可能?比如我们看《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的丈室,能够安立这么多圣者菩萨的大法座,容纳那么多人。但是他的房间只有一丈见方,只有这么一点点大。所以“一尘中有尘数刹”这是佛菩萨净见量的境界。他证悟了胜义的实相,在他的后得位当中所显现出来的力用。 后面也会讲到,米勒日巴尊者钻到牛角里面去,用我们的话来说是钻,因为牛角比较小,所以我们觉得他是钻进去的。但事实上在圣者的境界当中,牛角的小跟米勒日巴尊者本身的大这本来就没有一个差别,所以不需要像我们想像的,他是怎么钻进去的,不是这么一个状态。这些在我们看来往往是矛盾的。 以常识来看,微尘极小,佛刹极大;一极少,佛刹极微尘数极多;小不容大,一不含多,但是在佛的境界当中,凡夫认为对的,往往错误;认为有矛盾的,实际不矛盾;执为正量的,实际是非量。 这就是因为我们凡夫有实执,在观世量的境界当中,执著一和多,大和小都是不平等的。执著大是实有的大,执著小是实有的小,所以在我们的面前,在我们的境界当中,观现世量的境界当中,大的东西不能放在小的东西里面。所以才会这样。 10-48

13 圣者已经证悟了这一切都是平等的,所以大小多少在他的概念里完全没有我们这样的实执,在他的境界当中,能够把须弥纳在芥子当中;可以在一个微尘当中,把佛刹容纳进去;可以在一念当中,囊括一大劫的时间长短。这是我们凡夫观现世量境界和圣者净见量境界的一种差别。 下面大概介绍一下小能容大,或者说一能含多的原理。 凡夫执著诸法实有自性,自然一不是多,小不是大,长不是短,彼此矛盾, 这些法都是二元对立的,比如东西是对立的;大小是对立的;长短是对立的。而且在我们的凡夫概念当中,都是把这些执著为实有的,是一种实执的状态。 诸佛安住无分别智中,万法平等一味,现前事事无碍的法界,一多无碍、延促平等、大小圆融。 而在诸佛圣者菩萨的境界当中,因为已经证悟了万法空性和万法大平等的境界,在空性的境界当中,彻底远离了一多大小方圆美丑这些概念。 所以证悟这样的境界的时候,在后得位或者说在圣者的净见量面前,他就能够实现一多无碍、大小圆融、延促平等,这些境界就可以现前。他们就不会像我们凡夫一样有实执。如果有实执,大就不能放到小里面,一多就没办法无碍。这是凡夫和已经证悟了平等境界的圣者的差别。 11-48

14 以大成就者不可思议的显现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阿底峡尊者把身体融入擦擦的模子中,米拉日巴曾经融入牛角,牛角没有变大,尊者的身体也没有缩小。
通过成就者的示现给我们说明大小无碍。擦擦的模子,来过藏地的道友都知道,在藏地,会看到路边有泥巴佛像。是用一个模子,比如用铜雕成佛像的模子,把泥巴按到模子里面,倒出来就一个小的佛像,这个叫擦擦的模子。模子有的是做佛像的,有的是做佛塔的,有很多类型。 擦擦模子很小,里面的容量、深度差不多就我们手掌一半大,有的还要小,有的稍微大一点点。但是阿底峡尊者那么大的身体就融入到这个擦擦的模子当中。 米勒日巴尊者为了调伏他的弟子,在下大冰雹的时候,他自已就钻到牛角里头去了。牛角没有放大,他也没有缩小。 这就是因为圣者已经证悟了一种平等的境界,大和小是平等的,没有质碍的虚空和墙壁等有质碍的法是平等的,所以圣者们可以穿墙越壁。对他们来说,在他们的境界当中,所谓的质碍和不质碍,大和小,多和少,完全都是戏论,完全都是平等的,所以他们可以这么自在,无障无碍的境界就会现前。 12-48

15 这些都是证悟空性的表现。须知实相中本来没有一、多、大、小的自性,在一法不成的大空性中可以无碍地显现一切。
证悟空性圣者的境界当中,多少、大小这些我们凡夫分别心前的实执、戏论,在证悟空性的时候,都彻底地断尽,彻底地脱离。在他们的概念当中,所谓的大小、多少只是一个说法,事实上都是平等的。所以在他的证悟的境界当中,可以无碍地示现一切。 《中观庄严论释》中云:“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见。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 《中观庄严论释》当中说,如果有一个法是成实的,有一个自性的存在,就变成一切所知永远都显现不了。因为这个法是成实的缘故,它就没办法变化,也就不能够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这些全部都见不到。 “万法无一成实故”,万法无一成实的缘故,就可以显现万法,乃至于说大小无碍,延促平等,完全不会像我们凡夫心前的实有一多的状态存在,因此这样种种境界都可以显现,所以说“无边所知了分明”。 这以上就介绍我们安住的环境等种种境界都是平等的,只要我们破除了实执,证悟了空性,这一切显现法都是空性的,都是平等的。当这种证悟境界现前的时候,也就可以像这些大成就者一样,任运地示现不可思议的境界。 13-48

16 因此,一年以十二个月分,一个月以三十天分,一天以二十四小时分,一小时以六十分钟分,这样分析下去,最终会到达不可再分的最短刹那,称之为无分刹那,这是时间的边际,构成时间的基础。
构成时间的组成部分——无分刹那,它要有一个边际。 对于无分刹那,不分析,仅仅安住时间的最短边际;再分析,就成为虚空,得不到任何有事。 后面这一段是对时间或者说是对无分刹那作一个补充,作一个旁述。 “有事”就是指刹那的本体,如果我们对刹那一直分下去,就会分到最后的无分刹那。所谓无分刹那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就是说它再也没有支分。这样的一个无分刹那再分下去的时候,它就会变成虚空,变成没有,变成虚无。所以在胜义谛当中,根本没有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的本体,仅仅是在名言当中,有无分刹那或者无分微尘的假名安立。 因此,凡是承认时间方面的安立,到无分刹那为止,就不能继续再分,一经分析,就像盗贼步入米拉日巴的山洞一样,除了失望之外,不会有丝毫获得。 从时间方面我们来分析的时候,有一个最小的组成部分:无分刹那。到了无分刹那的时候,不能再分析下去,一旦分析下去,就什么都得不到,变成虚无。 “就像盗贼步入米拉日巴的山洞一样”,米拉日巴尊者在闭关修行的时候,吃的用的这些受用啥都没有,就在那苦行。 14-48

17 在白天他的山洞当中吃的东西、用的东西都找不到。结果有一个盗贼,他以为修行人应该有供养资具。所以夜里过来到山洞里偷偷摸摸地去找、去摸。米拉日巴尊者在打座就发现了在那笑,告诉他说我白天都找不到有什么吃的用的,你这大夜晚的还在那摸,你能摸到什么呢? 就像这个样子,如果说这个无分微尘分析下去,到了最后,就像这个盗贼一样,什么东西都得不到,空荡荡的,除了失望不会有丝毫获得。 如果想进一步探求,这无分刹那一分析,就到了自性本来空寂之中,这时便触到了诸法本源的究竟处。 “诸法本源的究竟处”,我们了知,我们只是从见解上知道,而不是实修上证得诸法本源的究竟处。我们通过这样的分析、探求,最后可以了知这些法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性的。 所以,经中“万法如芭蕉”,是针对“逐步推究最终成为空性”而宣说的。 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的,可能很多道友会理解成,我们对无分微尘来作分析也好,对无分刹那来作分析也好,比如说分析微尘,它由一个当中分六个,这样分分分,到最后什么都不会剩下,到了最后我们会成虚空。这个虚空不是我们中观所说的空性,这个概念要了知。 “逐步推究最终成为空性”,不是说我们对无分刹那推推推,分分分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得出这个空性,不是指这个。什么都没有不是空性,什么都没有是在名言当中的安立方式。 15-48

18 因为有个最小的基础组成部分,在分下去的时候它变成没有,是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实有的自体。不是虚无、什么都没有是空性。而是通过分析来了知,它没有实有的自性,这个叫空性。这两个概念有所不同。
这样在胜义理论的观察下,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都不成立,然而需知,中观宗在名言中也承认有这两者, 以胜义理论来作观察,不论是无分微尘也好,无分刹那也好,都是不成立的,没有一法可得,都是找不到的。即使我们中观宗应成派,在名言当中也承许有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的假名安立,名言中我们认可有这样的存在。在应成派来说,是随他方承许,只是说法有所不同,但在名言当中还是以随他称的方式有所承认。 也就是说在名言当中,了知这是名言,假立有无分刹那,无分微尘,这不会对我们证悟究竟的实相有障碍。所以这个时候,也随顺而承许名言当中有一个无分刹那,有一个无分微尘,这不会对我们真正进入究竟的实相义有障碍,所以随顺他方的时候也会承许。 不能认为:中观宗观察了声闻宗所承许的无分刹那和微尘是否成立,所以名言中也根本没有无分微尘和刹那。依此类推,对自证分也要这样来认识。 我们不能够认为,因为中观宗破无分微尘,破无分刹那,所以在名言中也没有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 16-48

19 “依此类推,对自证分也要这样来认识”,自证分是唯识宗的理论体系当中所不共的一个观点。有的中观论师就说,自证分在名言当中也是没有的。但是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很明显,在胜义谛当中,以胜义理论来抉择的时候,自证分没有,都是所破的对境。在名言当中安立自证分,是没有妨碍的,是可以建立的。在胜义理论观察下,包括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寂天菩萨的《智慧品》都会破自证分。所以在胜义的角度会破自证分,但在名言当中安立的时候不会破。 有人又会想到,月称菩萨有没有建立一个自证分呢?对。因为在名言当中,我们应成派自宗所主要抉择的就是胜义实相,主要抉择的就是大空性的正见。所以,在名言当中暂时假名安立的时候,只要随顺于缘起,只要没有对进入甚深究竟大空性造成障碍,就可以安立,你没必要去破他。所以,虽然月称论师说,在名言当中依靠缘起生来建立,或者说依靠无患根识的方式来建立名言,安立名言当中的业果,以及基道果。但是,他并没有破名言当中的自证分,只是安立方式有所不同。 就是说不论是随经部的中观也好,随唯识的中观也好,乃至于月称论师自己,依靠无患根识所建立世俗的显现,安立名言。在名言当中,只要不违背因果,只要能够建立名言,这就可以。反正究竟来说,应成派这些到最后都是要破的,都是要远离的。暂时在名言来说,没有什么不可以承认的。所以,自宗月称论师在名言当中,他没有破自证,也没有建立自证,他并没有说自证分在名言当中也是错的,名言当中并没有破。所以这一点要了知,在名言当中会承许,是可以安立的。 17-48

20 此处还需要通过观察来了知这一点:在一些教典中说:一弹指、一位青年脉搏的一次跳动,以及用针穿过上下层叠的六十片薄蘑菇瓣,这三者经历的时间相等;而且把后者穿过一瓣的时间,安立为一刹那的量。
无分刹那的量到底是多少?这里所说的“了知这一点”,就是指无分刹那,安立它的量的多少,就是这一点内容。 有一些教典,或者说有一些经论当中,说一弹指,一位青壮年脉博跳动一次,或者是很薄的蘑菇内衣一样的,把它叠成六十层,用针一下子扎过去。有的地方把薄蘑菇内叶说成是莲花瓣,莲花瓣也很嫩、很薄,把这六十层叠在一起,用针扎过去的时间,首先说这三个时间是相等的。穿过六十瓣每一瓣的时间,立为一刹那。所以也有的说一弹指六十刹那。不同的教典,不同的翻译,有时候说六十五刹那,有的说六十三刹那,各有不同。这个我们不必细究。 其实,这只是针对某些所化宣说的, 事实上这个量是不确定的,佛陀当时针对某一些众生这么讲就够了,依靠这么讲的方式去修证,把这个破掉,他就可以证得小乘的罗汉果圣果。 有些人提问的说,既然佛陀是全知,为什么不发明一个飞机,不发明一个大轮船?因为那些也是世俗缘起生的一部分,但是那跟解脱无关。佛陀所要宣说的这些理,只要能够让我们解脱,所谓的飞机,一位成就的圣者,比坐飞机自在多了,根本就不需要这些。所以他只是针对某些所化宣说,这样就已经够了。 18-48

21 因为:对一片蘑菇瓣,还可以从纵向分成许多微尘,针穿过一瓣时经过多少微尘,就可以把一刹那再分解成那么多份。
现在有很多高倍的放大镜,或者显微镜,我们拿这一瓣的薄的蘑菇片,在放大镜下就变成很厚。如果再细的话,薄蘑菇片切片的切面,用显微镜观察的时候,会有很多的细胞。用针扎的时候,经过每一个细胞,因为前后扎的时间不同,所以又可以把每一瓣里头,经过每一个部分的时间段,分出来多少份。 通过这样的例子就可以显示,上面所说的六十刹那,仅仅只是对有一些所化众生来安立的,而不是一个确定的量。 全知麦彭仁波切和上师如意宝的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全知麦彭仁波切和法王如意宝在抉择刹那的量的时候,也讲过这样相似的观点。怎么说的呢? 比如日影一刹那间,经过了一万个微尘,经过一个微尘的时间,应等于一刹那的万分之一; 太阳光的照射速度很快,在很短的一刹那时间当中,光射过去,在我们环境当中,到处充满了微尘。在这么短的时间当中,光到底照射过多少个微尘,每一个微尘它前后照射到的时间段是不同的。所以又可以分成,每照一个微尘的时间是一个刹那的万分之一。 19-48

22 射出的飞箭一刹那越过一亿个微尘,经过一个微尘的时间,应等于一刹那的亿分之一。这样速度越快,时间分得越细。
当然,这里说射出的飞箭比光速还要快,可能不大现实。但是我们只要把它当成一种说法,从道理上了知就可以。 假设说有一个速度即使比光速还要快,它在这么一刹那当中射过的微尘量,肯定会比前面更多。按照这样来分的时候,时间应该会分得更细。具体分到多细呢?经论当中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有一个总的时间组成部分的这样一个无分刹那,这个概念是有的,无分刹那这个基决定是有的,这个概念可以定下来。但是这个基到底有多细,经论当中没有明确的结论。 以上就抉择了离一多因,接下来看第五个,大缘起因。 (5)大缘起因 是对诸法的因、体、果都作抉择的理论。 世间种种法的显现,每一个法的存在都有它生起的因,显现的果,显现法的本体,都会这样不同的侧面。 每一个果法的产生,都是由很多的因缘集聚才现起,而果法的因缘或者它的因,比如水、土、阳光,就像一个水,它也是由很多的因缘集聚的。土也是如此。所以对于一个法的生起,从它的因上去观察,从它的果上去观察,都是由因缘聚合而显现的。 20-48

23 因缘如此,从它的本体来观察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缘起。我们在观察的时候,都要了知,这些显现法,因缘聚合就会生起。所以,大缘起因是对一个法的因、体、果全面来作抉择的胜义理论。
出处:《龙王请问经》、《无热恼请问经》、《中论》、《六十正理论》、《入中论》等。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 《龙王请问经》云:“何法仗因,彼者仗缘;何法仗缘,彼者不生;何者不生,彼者空性;何者空性,彼者无相;何者无相,彼者无愿;何者无愿,彼者寂灭。” 《龙王请问经》说万法全都是依仗因缘而显现,依仗因缘而生起的,依仗因缘的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无生的法,是不生的法,事实上就是空性、无相、无愿、寂灭的本体。缘起法就是空性的本体,无相的本体,无愿的本体,寂灭的本体。所以,通过缘起性就可以推理出万法不生、万法大空性的本体。 “何法仗因,彼者仗缘”,任何一个法,如果它是依靠因而产生的,就说明它要依赖因缘才能生起,所以是依缘而产生。 “何法仗缘,彼者不生”,任何一个法,如果它是仗缘而生的,决定就没有自性,也就是自性不生,所以“彼者不生”。 “何者不生,彼者空性”,如果法没有一个自性的生,就可以知道这个法是空性的,是无自性的。 21-48

24 “何者空性,彼者无相”,一个法如果我们了知它是无自性的,这个法因为是空性的缘故,它就无相。我们现在看苹果、电脑,它们会有种种的相状。比如说苹果,我们一看皮是红色的,就很新鲜。它有种种心里所显现的相,这所谓的相都是我们分别心的一个显现,一个概念的执著而已。这个法如果是空性的,远离我们的执著之后,就没有我们分别心前的种种的相状,这些相状也就泯灭了。只要它是空性的,决对没有这些相状,所以它就无相。 “何者无相,彼者无愿”,如果对这样的显现法,你没有执著它是漂亮的,是坚固的,是很香的。这些自己分别的相状没有了之后,我们对这些显现法,还会不会有一个希愿?我想得到这个,我想希求这个,这种希愿心也就无从生起,所以说“何者无相,彼者无愿”。 “何者无愿,彼者寂灭”,对这么一种法,你对它没有希愿,没有执著,没有希求,就可以安住在寂灭的自性当中。 《无热恼请问经》云:“若从缘生即无生,于彼非有生自性,若法仗缘说彼空,若了知空不放逸。” “无热恼”是指无热恼龙王,有的时候翻译成《龙王请问经》。这部经说,万法都是依仗因缘的,观待因缘而安立的,观待因缘而显现,或者说观待因缘而生起的。这样的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无生的法。它没有一个自性而产生,是这么一个状态。有自性的法都是不观待因缘的法,只要是有自性,它就不需要因缘。 22-48

25 反过来说,只要是依因缘的法,决定是无自性的。名言中所有的诸法,都是依靠因缘而生,所以,这些诸法本来就是空性的。如果了知这些显现法都是空性的,也就安住在不放逸的境界当中。反过来说,如果不通达显现法是空性,是无自性的,这一类补特伽罗就安住在放逸散乱当中。 我们来看一下放逸是什么概念。《瑜伽师地论》中给放逸下定义说:“于诸善品,不乐勤修,于诸恶法,心无防护,故名放逸”。 《瑜伽师地论》说对种种善品,比如五戒十善,或者我们说修习出离心,修习菩提心,修习空正见,这些都是属于善法。对于这些增上功德的善品,“不乐勤修”,心里没有好乐,也没有精勤地修这些善法。 我们可以看到,在同参道友当中,有些道友在时时刻刻,一有空坐下来,嘴巴就开始念叨,手里开始掐念珠,或者掏出一本课诵开始念功课。有的道友一有空就会坐下来,静下来观修,不一定非盘腿坐,直接坐在椅子上就思维法义。 所以,我们处在身边这些道友当中,很多的道友会让你生起很大的信心,他真的很精进,对这些善法,对这些善品勇猛精进,很好乐,都在这个上面用心。这是于诸善品,他好乐,精勤去修。放逸的状态,不好乐这些善品,也不精进去做。 反过来,“于诸恶法心无防护”。对世间的散乱,对名闻利养,对增上自己的贪心、嗔心、自我的状态,对这些恶法,十不善业,十种黑业,“心无防护”。心里从来就没有说这个是不好的,我不能做,心里从来没有一个底线。或者护持自己,这个我不能做,不让心落于这样的恶法当中。 23-48

26 心里从来都没有遮止,从来都没有一个概念。要喝酒就喝酒;聚在一起聊天,就大家一起聊天,天南地北,一聊到说日本地震,心里乐的不得了,说这小日本死得好。种种恶法就开始现前,心里没有一个防护,自己落到恶法当中还不知道,还觉得有道理,这就是“于诸恶法心无防护”。如果是世间人他们怎么想我们不管,但是作为一个修行人,就要看自己内心的一个状态,是不是相应于业果,是不是相应于出离心,是不是相应于菩提心。这都是心无防护才会产生的一个结果。所以这都叫放逸。 正面要欢喜、要精勤,反面要防护。如果这两面没做到就叫做放逸,做到了就叫做不放逸。 我们内心当中对空性法如果不了知,,即使你做五戒十善,但是如果你是以实执的方式来做,以实有的方式来做。而某某补特伽罗,他心中已经有空正见,有这样的正见,同样做这样事情,后者成为不放逸,前者成为放逸,反而成为一种恶法。 所以,从究竟来说,不通达空性,不安住空性,执著为实有,是一种放逸散乱的状态。当然我们现在初学,暂时来说我们也达不到这种境界。虽然有实执,以实执的方式也先做,这里的放逸有一个究竟的跟暂时的不同次第,有这样的差别。 这里可以说是非常深细的,是从究竟的来讲的。如果通达空性,安住在空性当中,就不是散乱度日,不是放逸的状态。 24-48

27 《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前二句:一切从因缘所生的法,都是空性的法、无自性的法。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只要是观待因缘而产生的法,就是无自性的;如果这个法是有自性的,就不需要观待因缘。为什么呢?有自性的概念我们首先要了知。有自性,它就是自在的,是独立自主的,不需要观待他缘的,这样的一个状态叫有自性。 现在明明这个法的生起需要观待很多因缘,因为观待因缘它决定不自在。因为因缘没有,这个法就没办法现起,所以它不自在。因为观待很多的因缘,所以它不是独立。所以所谓的独立自在,这些法相是自性的定义,但因为是众缘生法,所以像自在、独立这样的概念全部都远离,所以决定不是有自性的,因此“我说即是空”。 第三句:这样的法虽然有现相,也只是假立的名字, 没有一个真实自性存在,没有一个自主的法,它仅仅是一个假名而已。 是虚假的现象,并非真正的现象。 所谓的现象也就是一种假名,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实有存在,所以说是虚假现象,不是真实的。 第四句:这一见解既没有堕入常见、也没有堕入断见,这是远离常、断、有、无等边的中道妙义。) 如果一个法有自性,是实有,有自主或者说是自在的法,如果是这样一个有自性的法,实有的法,它决定会落入到或者粗的或者是细的常边或者断边当中,或者说落入常见或断见当中。 25-48

28 如果法是有自性的,我们说因生果,因为它有自性,后面灭掉了,没有安住,就断掉了,叫落入断边。如果是一个有自性的法,首先是安住的,后来没有了、断掉了,这个叫断;如果前面是安住的,后来不灭而安住,这个叫常。只要是有自性的法,它会有这样常断两边,常和断,是在有自性的前提下建立的。 现在我们已经了知,所谓的缘起法都是无自性的,所以它远离了常断有无这些实有的边,全部都远离,所以说“亦是中道义”,自然就安住在中道当中。 又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没有一个法不是因缘所生的,所以可以决定地说,一切法都是空性的。我们这样抉择了之后,因为所知的法都抉择为空性,因为所知是空,可以通达我们有境的状态,能知的境界也是无自性的。 所以我们先抉择所境,了知是空,然后再反观能知的心,事实上也是空无自性的,这样自己的妄心也就寂灭下来。这是在观的时候,为什么先抉择外境,外境抉择空的时候,所境抉择为空,也会抉择出内心也是这么一种空无自性的本体,就可以安住在空性的殊胜境界当中。 26-48

29 《六十正理论》云:“缘生即无生,胜见真实说。”
大缘起因出处《六十正理论》当中说:“缘生即无生,胜见真实说。”缘起生就是无生,很明确地告诉你。谁告诉你的?“胜见”。胜是指圣者佛陀,因为圣者佛陀是一切的菩萨当中,一切四圣当中最超胜的,是一切圣者当中最为尊胜的,所以叫胜。这是佛陀在证悟的时候,真实现见的。真实现见之后来宣说的法,说缘起生就是无生的。 该论释“若见缘起诸法自性,皆不可得,以依缘生者皆如影像,无性生故。 只要是缘起的诸法,它的自性决定不可得。因为依缘生的,缘起的显现法都如同影像一般,没有一个自性生的缘故。 若谓:既依缘生岂非是生,云何说彼无生,若云无生则不应说‘是依缘生’,故此非理互相违故。 我们现在没有通达中观真义,对大缘起因,对缘起的道理不通达的时候,这就是别人替我们问的,就是我们心里的状态。 既然你说依缘生,依靠因缘所生的,不就是生吗?为什么还说它无生呢?如果缘起生是无生,就不应该说它是依缘生,你自己讲的相互矛盾,是相违的。这是有实宗,或者是我们内心当中还没有通达缘起理的实执众生,提出的一个疑惑。 27-48

30 噫唏呜呼!无心无耳,亦相攻难,此实令我极为难处。
这一句话是以带着讽刺意味的方式来作回答。首先是感叹,“噫唏呜呼”。“无心无耳”是什么状态?就是对我所说的缘起法的甚深道理,你即没有专心去听,又没有用心去思维、去观察,这就是无心无耳的状态。 然后就开始发问难,根本不知道我所说的缘起生是无生的内在的含义,甚深的道理没有去观察,没有去思维,就说缘起生有一个生,为什么还说无生?就开始问难。 “此实令我极为难处”,为什么说极为难处呢?倒不是说这个问题回答不了说极为难处,那是什么呢?像其他的论典当中也说过,有些大德或者有些智者,他宣说的是正理,是对的,说的是正确的道理。讲业果也好,讲空性也好,讲菩提心也好,这个道理完全是正确的。但是听众不具弟子相,一个是没有智慧,一个是内心秉性不质直。所以别人讲的道理虽然是对的,因为他自己向来有主见,向来有他自己的观念,虽然别人是对的,他接受不了,不接受。有这样一种状态,有这样一种人。 所以我们说在学法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有智慧,要有质直这种秉性。就是内心很公正,你说的只要是在理的,是合理的,我就能够接受。通过智慧观察能够理解,能够通达。 这里也是如此,“无心无耳,亦相攻难”。为什么让我为难呢?你根本就没去观察、没去思维就发起问难。事实上是我这种道理你没有接受,也没有去观察,然后就问难。等于就是说,给这些人讲道理、讲正理的时候,没办法沟通,他老是拿他自己的主见驳斥你。 28-48

31 他也不去思维也不去观察,不具足智慧,别人说的又听不进去。对这一类人,这些大德就说,没办法跟他们沟通,也没办法跟他们辩论。所以说“此实令我极为难处”,没办法跟你讲,有点这个味道。
下面是真实对上面的问难作回答: 若时我说依缘生法,即如影像自性无生,尔时岂有可攻难处。” 如果说一个显现法,它是依靠缘起生,就如同影像,没有一个自性的生。这里所说的无生,不是说我们名言当中没有,在名言当中,有如同幻化一样的显现,所以这里说“即如影像自性无生”。 在名言当中有这样的显现,这种显现用胜义理论去观察的时候,它是无自性的。所以,这里我们可以了知,在名言当中无生就是缘起生,缘起生即是无生。 如果通达这个道理,就不会再对缘起生即无生的甚深内涵发起攻难,或者说再有这样的问难。缘起生即是无生的道理,根本没有像对方所说的,有相互违背的过失。所谓的有缘起的显现,在名言当中,我们承许这样的安立。 这样显现的同时,它是无自性的,这是从空性的侧面,或者说从实相的侧面来宣说的。因为名言当中它是依缘而起的,所以它不会有自性。在名言当中都不会有一个自性,在胜义当中肯定更不会有。依靠缘起生,就了知它是一种无自性的,是一种空性的。 所以,这样回答了他们这个问题,也遣除了我们相续当中的疑惑。 29-48

32 《入中论》云:“诸法非是无因生,非由自在等因生,非自他生非共生,故知唯是依缘生。
所以这些显现诸法都远离了四生,唯有成立依缘起生。 “诸法非是无因生”,前面也解释过四种生,无因生,非自在等因生,“自在等”包括上帝、时间、微尘等等这些因生。非自、非他、非共,这里的自生、共生、无因生,像上帝、时间,可以概括到他生里面,所以总的来说还是这四种生。这四种实有的生都是成立不了,所有的诸法都不是实有的生生出来的,唯一是依靠缘起生而显现的。 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 佛经和论典当中说到,所有的诸法都是依靠缘起而产生的,依靠缘起而显现的缘起生的道理,“非诸分别能观察”,不是凡夫的分别心,凡夫的境界能够观察的,能够了知的。 前面我们也说到,“缘生即无生,胜见真实说。”这是真实的圣者证悟了之后,给我们所开显的。 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 所有的修行者,只要对缘起生的道理能够通达,就可以抉择出一切显现法都是无自性的。就可以破除原先我们对一切显现法,认为是实有的,是常的、断的,种种有无是非,种种的边见都可以彻底地遮破,所以说“能破一切恶见网。” 30-48

33 上面讲了出处,下面是讲释词。 释词:何为缘起?《入中论》云:“所有缘起法,以和合为相。”缘起的自相为因缘和合。 种种的法,每一个法都有它的自相。缘起是以什么为相呢?缘起就是以和合为相。因缘和合就能够生出起种种显现法,所以是以因缘和合为相。 因缘和合才能够成立,能够生出果法,显现果法,所以缘起的法相就是因缘和合。缘起是依靠因缘而起,因缘和合果法就会显现,就会生起。如果因缘不具足,因缘没有和合,果法就没办法现前。所以就可以了知,缘起法,或者说这所有的显现法,它是依靠因缘而起的,所以这些显现法都是以因缘和合为相。这是缘起法的一个特点。 譬如种子为因,水、土等为缘,因缘和合时,就产生果实。果实是缘起法,不是非因缘和合的孤立法。 以种子生果这个比喻来说明。种子是因,比如种西瓜、黄豆,种子是能够生起果的一个近取因,水、土、阳光、养分等等,是它的俱有缘。因缘聚合,通过时节的变更,就会有它的果实出现。 这就是缘起的一种显现,缘起的一种现象。所以果实是一种缘起法,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不是非因缘和合的孤立法。要产生一种果法,必须要依靠因缘,它不是没有因缘单独蹦出来的,是一个有自性的、独立的、自在的,不观待因缘的,果法不是这样的一种法。 31-48

34 我们观察缘起法的相,当因缘和合果也就生起。如果我们用胜义理论来观察,来了知的时候,所有的因上面,比如说要种一个西瓜。瓜种是近取因,通过肥料、水土阳光等等俱有缘,在它的因缘上面,每一个别别去观察。西瓜种里面有西瓜吗?没有。水里面有没有呢?土里面有没有呢?阳光、养分当中有没有西瓜呢?在每一个因,每一个缘里面去观察,所谓的西瓜一个都是找不到的。但是在名言当中,这样因缘一聚合,因缘和合了,西瓜就能够成熟,这个果就能够显现。 果是缘起生的法,是一种无自性的法。在因缘别别上面去找,找不到一个自性。当这些因缘和合的时候找,也找不到一个自性。但是在名言当中,因缘和合的时候,它就有一个无自性的果法生起。所以这一切果法是因缘和合生起的,它不是远离了因,远离了这些缘,非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一个孤立法,不是这样的一种孤立法。 一切轮回当中的显现法,轮回所摄的这些法,或者出世间所摄的这些法都是缘起法。因缘聚合了,果就现前,因缘不具足,果就没办法成办。 像世间的财富受用,种种收成,这些都是因缘聚合才能够现前的。过去要有这个福德的因,现在还要付出,比如去勤作才能够现前,这是一种因缘和合,就现前豪车、豪宅这些果,这是一种因缘。 32-48

35 出世间的比如出离心、菩提心,或者要成办智慧资粮、福德资粮,这也是缘起法。因缘聚合了自然成办,因缘不具足,这些法它不会突然蹦出来的,不会天下掉下来砸到我头上,突然出来一个出离心,不会的。所以这些法不是一个孤立法。 我们现在在学中观,很枯燥、很难懂,还要花很长时间,再加上有些对实修比较感兴趣的道友在旁边说:哎呀,你们在学一些理论呢,这个现在也用不上,浪费时间,这不是往心上走,这都是在学知识,你已经走错路了。再加上旁边有人这么鼓动推敲,心里就想,我怎么办呢?中观又很难懂,又在学知识,心里又生不起一种出离的觉受,或者说空性的觉受,就很郁闷,就在这上面徘徊。 事实上,我们想要成就,它是一种缘起法。我们内心当中想现前一种出离心,想生起空性见,也要因缘聚合才行的。首先我们要了知正见的重要,如果正见没有,去盲修瞎练的话很危险。 我们现在学的是应成派的空正见,见解很高。但是我们在修空性见的时候,却又从下下开始修习。比如说从自续派,从下下的单空见开始修起。那么能不能说因为我们要从自续派开始修,所以就不需要学中观应成派了,反正我们是从自续派开始修的。 从这上面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我们先要掌握那么高的见解,这个见解我们一下子还做不到。就是因为我们通过学甚深的中观,以殊胜大空性的见解来摄持我们的所作所为,乃至于你在通达、了知应成派的见解之后,再去修。即使修的是自续派的单空见,这样所修的单空见,跟他原来只有自续派的见解而修应成派的见解,这样的眼界,所修的结果完全不同。 33-48

36 因为被应成派高的见解所摄持,再去走下下路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种殊胜的功德,我们现在学中观的时候也是如此。过去就有很多这样的比喻,说同样的一块地上面,你可以在这块地上种一些豆类,也可以在这块地上种一些瓜藤。同一块地你可以种几样植物,在收成的时候,可以同样来收,但是所种的地方是一个。 现在也是如此,我们学中观,内心当中生起了这样的甚深见,以这样的甚深见摄持,有了这样的见解之后,以这样的见解摄持,可以同样去修五加行,可以同样去修下下入道的暇满、无常、业果。 我们在修业果这些前行的时候,以自己已经有的空性见来摄持再去做,功德更大,更容易相应。因为心里没有实执。所以,有这样殊胜的见解摄持之后,我们在走整个菩提道路的时候,障碍会减少。眼光很远很广大,不会局隘在很狭小的范围里。 如果仅仅狭隘地针对目前的来做,后面的都不学,那后面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到时候会磕磕碰碰的。就好像我现在要去北京,从来没了解过路怎么走,只是说走一步算一步,反正我现在走的只是当下的这一步,前途从来不管,到时候掉河里都不知道。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况。 还有,我们心相续当中要生起出离心,生起空正见。这里我们正在学的缘起生,讲缘起法,生起出离心这种果,也是依靠缘起,因缘集聚才生起的。 34-48

37 大家有没有观察过我们自己的内心,生起出离心它的因,它的缘是什么?这些因和缘,我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去做了没有?有没有观察我们的身、口、意,有没有相应于这样的条件?如果说没有相应,这个果我们去希求有什么意义?因为根本就没有去做。 就好像说现在考大学,都有它的分数线,它的标准都已经定在这里。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如何跳过那个分数线,而是目前我们自己每一个学科,怎么样分数要上去,只要达到标准,自然就已经上去了。 我们现在时时都要观照内心,都是要找自己,首先要了知,要生起出离心的因缘是什么?想获得空正见的内在证悟,它的因缘是什么?因缘知道了之后,自己去成办它,去具足它。 仅仅具足一部分也不够。就好像说水在火上烧,你仅仅烧一会,水不会开,因缘具足的时候,质有了,量还需要够。还需要不停地烧,因缘具足了,如果不圆满,果也没办法现前。 我们现在很多的情况,都是希求自己内心当中获得出离心,希望能够生起菩提心,希望能够生起空正见,但是因具足了没有?即使是最简单的,我们不说很多的理论,像印光大师说的,要想从经论当中获得一分成就,要从恭敬当中求,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 大家有没有观察过,我们在看佛经的时候,在跟道友们讨论、辩论的时候,在听经闻法的时候,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把中观当成一种知识来学,就是来掌握一种知识呢?还是把它当作能够让我们成就解脱的一种猛药来掌握? 35-48

38 自己的心态没有改变,自己的行为不注意,拿着经书的时候,翘着二郎腿,躺在床上,各种行为都会有。或者说语言上面,就像我们刚才说放逸和不放逸的关系的时候,说到不放逸,正面我们对善的生起好乐,去精勤,恶的方面要防要护。我看到下面就突然蹦出来一个笑哈哈的脑袋图标,那个脑袋一蹦出来的时候,这位110道友,你知道有多少个道友会因为你这个图标蹦出来而散心吗? 所以我们要随时观察自己的身口意的行为,我们无意当中的一个行为,会导致别人听法的散乱,导致别人思维的散乱。这就是没有防护自己的身语意三门的行为,这就是一种放逸。 所以我们在听法的过程当中也好,日常生活当中跟道友辩论的时候也好,因为我们学中观的,报名的前提都是基础比较好,都是很有智慧、很聪明,学识又高,都是这一类的精英人士。有一些道友学的好,跟别人辩论的时候,如果没有观照自己的内心,你的发心如果不是为了帮助别人遣除疑惑,那么你打很多字,宣说很多的时候,就很容易落到:你看我学的这么好。当然,不会像我说出来这么明显,但自己的内心当中就是这个状态。你如果随心观照的话,很容易落到这个状态当中,这个时候就叫做放逸,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没有防护自己的心,就叫做放逸。在这样的状态当中,还说要现前一个果,有可能吗? 36-48

39 我们在研讨也好,在辩论也好,在听法也好,在看书也好,在做功课也好,都要随时观照自己的身语意三门,有没有相应于我们要成办这个果的因?有没有因缘具足?要观照自己。如果自己这些条件都做到了,也到量了,这个果决定现前,因为它是缘起法。 大仁波切在讲实修引导的时候,好几次都讲过相同的语言,说这个法很简单,问题就是你去不去做,去不去修。这当然都是我们上师的语言。 我们现在也要知道,像名言的出离心,菩提心,这些都是造作的,只要我们去做,因缘聚合了就可以现前,都是一种缘起法。可能会有一些道友在学中观的过程当中,内心没有相应,心里就起烦恼,所以现在讲到缘起生的时候顺便就插几句。 我们在学空性,在观察缘起生的时候,内外一切诸法,都是这样缘起显现的,只要因缘具备了,果法决定就现前。 《广论》当中学皈依的时候说:“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苦。”我们现在皈依三宝了,我们看一下皈依三宝的功德那么大。但是我们皈依这么多年,为什么所说的这些功德利益在我相续当中没有现前?为什么我没有获得像经论当中说的皈依之后的功德? 37-48

40 《赞应赞》当中就说,“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苦”,“一切外支力”,佛陀已经做得很圆满了,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得到?“由内力未全”。因为我们自己应该做的因和缘,自己没有成办,所以我们一再在感受痛苦,没有得到佛陀经书当中,菩萨论典当中所现前的功德。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具足这个因缘,所以才会这个样子。当我们因缘具足了,果决定现前。因为在名言当中,它本来就是一种缘起的自性。 《显句论》云:“是故,一切法之生,观待因缘者,为缘起生义。”内有情都是由从无明到老死的十二缘起而产生的,比如今生的识、名色、六入、触、受,是以前世的无明、行产生的,后世的生和老死完全观待今生的爱、取、有三支。因此,有情流转,都是缘起,离开缘起,没有一法存在。 《显句论》当中的“一切法”,包括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种种法。器世界比如说外在的山河大地、动植物这种种法,内的有情世界这些法,内外所有的法都是观待因缘的。因缘聚合了,它就能够生起,所以说缘起义缘起生摄尽了所有的一切法。 从有情的角度来讲,我们学过十二有支或者说十二缘起的道友都会知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支可以分成三类,或者是三世。 无明和行,是前世,就是过去世。中间的识、名色,识有时候分类,一半一半,有一半识是前面投胎的识,有一半识是这一世当中受生的第一刹那的识,有这样的分类。 38-48

41 今生当中有识、名色、触、受、爱、取、有,是我们即生当中的。三世当中这个是现在世。
后面的生、老死,是下一世的。所以十二有支当中,可以把它分成三世。 我们这一世的投生,我们现在人身是怎么来的呢?前面有无明和行。无明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种子作为因。 行就是业,有了烦恼再加上造业, 会有结果,然后就投生。投生后就有识,识从最初投入到母胎当中。名色,名是四名蕴,就是五蕴当中包括心识当中的四个,色指色蕴。因为在刚投胎的时候,有色法,有心法,但是没有六根,所以总的来说叫做名和色,这个时候叫名色位。 六入就是在母胎当中,六根已经生出来了,叫六入位。触,刚出胎的时候,接触外境的空气、卧具,父母来抱就会有触受的痛苦,有触的产生。一有触就会有苦受,因为刚出生的小孩子皮很嫩,父母亲的手一抓就像荆棘一样,所以就哇哇大哭。 这是即生当中有了受,有了受之后,后面会怎么样?爱取有。有了受就会产生后面的爱,爱是指烦恼,或者说它包括了一切贪嗔痴等等,是以总相方式来讲烦恼。 如果是乐受,很舒服的受,产生一种贪心,叫做不离爱。很痛苦的接触,比如说皮肤被铁钉扎到了的恶触,生起苦受,会生起一种乖离爱,就是排斥。 我们这个时候,在烦恼里用这个爱,很耐人回味的。为什么?我们一般说爱都是相互吸引的,很好的我们叫爱。这里把不喜欢的东西也叫爱,我们去深入观察、去思维的时候,这内涵很精彩。 39-48

42 排斥的时候叫乖离爱,很不喜欢,但是又把它放到爱里面。以前有大德就举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不像现在有很多的光碟,要看一个剧目可以一直看下去。以前这些设备都没有,只有看电视,看几分钟跳出来一个广告打半天,我们正看一个很精彩的电视剧的时候,中间突然跳出来一个广告,对广告很排斥,然后拍桌子:又打广告了!心里对这个广告产生一种排斥一种乖离,这种烦恼叫做乖离爱。 我们反过来就看到它的一个作用,每次都排斥它反对它,越排斥事实上记得越坚固,当有一天走在街上看到这个商品的时候,哦,那就是电视上打广告的东西。所以虽然对这就是烦恼的一种侧面,我们的心就是这个样子的。你排斥它事实上就是在接近它它,对它排斥,事实上在你的心里牢牢记住它,一直在跟你接触。 智参法师讲了这么一个比喻,以前我们学自行车的时候,因为刚开始学自行车很担心,怕撞到人。但是因为刚学,所以看到前面来一个人的时候,心里就想着不要撞到他,不要撞到他。因为心就专注在前面这个人身上,我是想着不要撞上他,但越是执著,车就一直冲他撞过去。这就是乖离的一个状态,你想离开他,但是事实上你的心专注于他。你的心就一直缘着他,这就是爱反面的一个体现。 40-48

43 我们在名言就当中有这样的受,苦受、乐受或者无记的状态,都落在烦恼的爱的状态当中。只要有了爱,就开始取。因为有了这个很好,这个很不好,就有了我把它取过来,或者是排斥它,就会有后面的造作。
有了取之后,又会有后后的生起,爱取有,就会有后面的轮回显现。乃至于到了后世,有后世的生、老死。 所以,十二有支是我们轮回的一个怪圈,我们要怎么样去断轮回,就是从爱上面下手。受是肯定有的,所以在观四念处的时候,或者我们日常在观心的时候,当看到一个美好的境,很悦意的一个境,这个时候观照自己的内心,是不是缘着这个境或者说这种受,已经对它产生了贪爱,被它所转了?或者遇到一个不好的状态,内心是不是又起了一个排斥或者嗔心的状态,有没有被这个受所转了? 所以观心的时候,爱是十二有支当中的一个分水岭,是怎么样让我们出离这个状态而回归的重要一环。 我们内的有情世间都是通过十二有支而现前的。因为现在有了爱有了取,就会产生后后的轮回。所以众生再再轮回,就是观待我们现在因缘具不具足。有了爱有了取,就会再继续一直轮回下去。这就是“有情轮转,都是缘起”,离不开缘起。 41-48

44 外界的无情法,也是依缘而生,譬如植物以七因、六缘而生长,七因是种、芽、叶、茎、精华、花、果,前前相续产生后后,是后后的近取因;六缘是地、水、火、风、空、时,地大任持,水大摄收,火大成熟,风大增上,空大无碍,时节迁变,都是俱有缘。 外的无情法中以植物为例来宣说。只要因缘具足,果法就会现前。 七因:最初有植物的种子,种子发芽长出嫩叶,再长出植物的茎,长出茎会产生植物的精华,有这个精华,长大之后就会开花结果等等。前前产生后后,前前是后后的近取因,这是从因上面来讲。 缘,是地、水、火、风等等外在的助缘,因缘聚合就会有果法的显现,比如苹果、梨子这样的果法就会现现前。 特定的因缘聚合,产生特定的果法。因缘转变,果也随之而转变。内外诸法都是以如是因、如是缘而显现如是果的。 内的有情和外的无情法都是因缘所成。以我们有情来说,我们内在的状态,比如说我们对某位众生产生了贪爱,这样的烦恼它会延续后后,产生爱,产生取。 如果目前我们对佛法,对善法产生好乐、希求,去执取,这样的因缘改变、加入的时候,后面的果也会转变。为什么在轮回当中有的众生富贵,有的众生贫穷?因为他加入的缘不同,缘改变了这些显现的果。 42-48

45 理解了缘起的涵义之后,再来看大缘起因的释词:
前面是讲缘起的释词,这里是讲大缘起因。 诸法由缘起生,能成立无自性,缘起是抉择诸法自性空的理论,称为缘起因。 我们已经知道缘起的概念,缘起的涵义。缘起的因,就是因为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就能够成立这些所显现的法无自性的。缘起是抉择诸法自性空的一种理论,通过缘起的方式而显现诸法,就可以了知这个法是自性空。 所以,通过它是缘起,就推理出这些法是无自性的,所以叫“缘起因”。 “大”是怎么理解的呢? 她同时对诸法的因、体、果抉择,摄尽了金刚屑因等的胜义理论,成为正理之王,故赞为大。 “大”是赞叹词。也就是说,前面讲的金刚屑因、有无生因、四句生因等等,这些因,有的偏重于因来观察,有的偏重于果作观察,有的偏重于本体来作观察,都是有所偏重。而缘起因不偏重于一边,它对所有的因体果都可以作抉择,所以它摄尽了一切胜义理论,成为一切正理之王,所以赞它为大。 大缘起因:《如意宝藏论》自释中说:“显现分(有法)无实有,是缘起故,犹如影像。” 《如意宝藏论》自释中以立三相的方式说,“显现分无实有”,这是所立;“是缘起故”是能立;“犹如影像”是比喻。以三相来成立只要是缘起显现的法、缘起生的法,决定无自性,如同影像一样。 43-48

46 下面这一段,以世间我们容易理解的比喻来显示影像,通过影像来理解缘起生这样一种内涵。
譬如水月是缘起故,无实有。 我们观察水中的月亮,通过这个比喻就可以明显的了知,水月当下正在显,显的当下又是无实有。所以空性和显现这两个侧面,在水月的影像法上面可以清晰地了知。 这也是祖师大德为什么在作抉择的时候,经常会举水月,幻化这些比喻。因为通过这些比喻就可以让我们很直观地了知,这些法是显而空的,是显而无自性的,水月也是因缘显现的,是一种缘起法,它有显和空两面。 再看水月的因和缘分别是什么,它是如何显现的呢? 天月和河水因缘聚合的时候,水面上显现月影,以缘起的缘故,正显现的水月,没有一微尘许的实质,上、下、左、右何处也找不到水月的自体,不得生处、住处、去处,非一非多,非常非断,无生无灭。 水月的显现是一种果,就好像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看到的外在的显现法。这种果,需要因缘和合才会显现。那么它的因缘是什么呢?首先要有天月,就是天上的月亮。其次要有河水、湖水,或者说一脸盆的水,要有水。而且还要静态水,不能是很湍急的动态的水,这个水看不到月亮,所以需要静止的河面、湖面等等。 这样因缘具备的时候,就能够显现水月。河水是静止的就能够显现水月,但是河水一旦动了,水月就隐没了。或者说天空中来了一片云,月被挡住了,水月也就隐没了。 44-48

47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因缘一具足,水月就显现,因缘有一点点欠缺,果法就隐没,水月就隐没。所以因缘和合生果的相就很明显,缘起的相就很容易观察到。
正因为水月是缘起的缘故,正显现的时候,水月没有实质,没有实有。在水面上没有水月,在水底下也没有这样的一个月亮,在水中间也找不到这样的一个月亮。 就像我们小时候读的《猴子捞月》一样,看到井里头有一个月亮,但是你真正去找的时候,一点都找不着。水的上下左右,水的面上,水的中间,水的底下,一点月亮都找不到。它有显现,但是却没有一个实质。只要因缘聚合了它就显现,所以它没有一个来处。 这些因缘散了,比如云一来,月亮被挡住了,水月就不现。它没有一个去处。因缘散了,它就尽了,它就不显现。所以它没有一个单独的去处。不是说水月跑到天上去了,也不是跑到水里头去了。只是因缘不具足了,它就没有了。 正在显现的当下,我们去观察,去找的时候,在水上找不到水月的自体,住处,也是如此的。正在显现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住处,找不到一个住处。 所以,水月不是实有的一体,也不是实有的多体。它不是常有的,因为这种显现法,,因缘集聚的时候就显现了,因缘散了的时候,水月也就隐没了。所以它没有常、断,不是常法也不是断法。它远离了实有的自性,所以它就是因缘显现的,无自性的一种缘起法。通过观察水月就可以清晰地了知什么是缘起生。 45-48

48 所有观待因缘而产生的法,都像月影一般,依仗众缘和合,无而忽尔显现;因缘灭尽,又像幻化的象马,无踪无影地消失;
所有观待因缘而产生的法,名言当中的有实法,或者说我们内心当中生起的出离心、菩提心这些心法,都和月影一样,因缘和合就能现前,因缘具足就能现前。 因缘具足的时候,“无而忽尔显现”,本来是没有的,因缘一具足,它突然就现起,无而忽尔现起。因缘一尽,就像幻化的象马无影无踪地消失,它不是跑掉了。 先前没有、后面没有,中间短暂的一段,以因缘力显现,正显现时,找不到极微尘许的实有自体。 正在显现的水月,也是如此的,我们去找的时候,找不到一个实有的自体,也是无自性的。 如果仔细观察而思惟,一切缘起法都无实有,和幻化没有一点差别,只是凡夫以无明耽著为实有而已。 水月、幻象,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在名言当中也知道水月是假的,所以不会把它执著为实有。事实上,名言当中山河大地的种种显现跟水月的显现没有差别,也是因缘和合就现前,因缘散尽,它就自动隐没。 但是,为什么我们把水月执著是假的,而把显现法山河大地执著是真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就是因为凡夫以无明而耽著为实有,就是我们的实执,我们把这些执著为实有。执著为实有的桌椅板凳,执著为实有的贪心、嗔心,然后就落到迷幻网当中,再再轮回,就是这么一个状态。 46-48

49 《入智者门》中说:“观察一切所知法的大缘起因,即是抉择诸法自性不生,是由因缘集聚之后假立而产生的,无因必定不产生。而这显现的万法也是当体空、毫无自性,因缘生法本来如影像,远离常断、来去、生灭、一异自性的诸边戏论之故。” 观察一切所知法的大缘起因,就是抉择诸法自性不生。所谓缘起生,就是因缘聚合有一个假立的显现,而显现的当下是无自性的。因为它是缘起的缘故,它是当体本空的,自体本空的。 因缘生法本来就如影像,远离常断、来去、生灭、一异自性等等的戏论。因为它远离了一切边,就自然安住在无自性当中,只是一种缘起的显现,单纯的一种显现。 而我们所认为的好、不好,美、丑都只是戏论。不是在实相上面还有一个美的、丑的,有一个好的、坏的这样的东西存在,只是在名言当中,有实执的状态当中假立的、执著的一个戏论的,不是真实的,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学中观,就是让我们远离内心中的这些戏论,远离这些执著。为什么我们观察这些显现法,说它是无自性的?就像前面所说的,当你了知它是空性的,了知它是无相的。我们对这种法自然就远离希求,内心自然就能够寂静,能够寂灭。 47-48

50 我们通过观察之后,回归内心,对外的攀缘、执著、戏论,就可以放下。所谓的常断、来去、一异,这些戏论都可以破尽。了知这仅仅是凡夫的一种增益戏论,一种执著而已。
当这种戏论的外衣彻底去掉了之后,剩下的就是自心的自我本性,我们禅宗经常说的本来面目,这些戏论远离了之后所剩下的就是这个。为什么我们在最初学自空中观要一概破,因为我们完全落在戏论当中,只有把戏论彻底地放下之后,剩下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东西,这个才是实相。但是在我们戏论没破尽之前,这一分不提。所以为什么说学他空三转,讲如来藏讲功德分,先要通达自性本空的自空的法门,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是《智者入门论》当中所宣说的缘起生的道理。 今天先学到这儿。 本课圆满 48-48

51


Download ppt "中观总义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圆道法师 辅导."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