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囿拾 乌雅 Modified 7年之前
1
梁雅雯老師 aaeeffe@yahoo.com.tw
公1+社4 社會化與人格發展 自我的形成 梁雅雯老師
2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 作者╱瑪格麗特‧米德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 作者╱瑪格麗特‧米德 →探討薩摩亞群島的三個原始部落: 阿拉佩什:不管男女大多溫柔與敏感 蒙杜古馬:無論男女則多暴烈與攻擊性的 德昌布利:女人果斷作主、男人被動依賴 →米德認為,所謂的男女性氣質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社會化的結果。 1.阿拉佩什是個「陰性」社會,理想的人恰恰符合西方社會對於理想女性的想像,「阿拉佩什男子並沒有養成對女子頤指氣使的習慣,也沒有要求女子對他們唯命是從。在他們的觀念中,男女之間不存在天賦的差異。理想中的男子應該具有和藹可親、慈愛友善的秉性。」 2.而蒙杜古馬人卻走向另一極端……無論男女,文化強調他們都應具備一種勇猛剛強的性格特徵(宛如我們所說的男子氣),以至完全摒棄了那種溫柔的特徵(即我們通常認為女子天賦的秉性)。 3.德昌布利有點類似傳說中的「女人國」,完全由女子當家。男人呢,成了取悅女性的「藝術家」。「男人吃的糧食要依靠女人捕魚來換取。於是,捕魚成了女人的專利。女人對男人的態度可以用善意的容忍與感激來概括。她們喜歡看男人們的遊戲,特別是專為她們演的節目。在這裡,男人名義上是家室的所有者,但實際上女人才是權柄的真正掌握者。
3
男女大不同 男生(女生)應該有什麼樣的外貌、特質、行為模式? →為什麼? →聽到的、看到的、書中寫的、父母說的 →這就是社會化的結果!
女:外貌應該長髮飄逸→∵很美→∵漫畫裡的女生都是長髮的。 男:要會打籃球→∵同學都會打(男生的社交方式)
4
社會化的意義 個別成員學習自身所處社會文化的過程,就是一種「社會化的歷程」。(公p.6)
*社會對個人傳授其文化或生活模式與團體價值的過程。 *將新生嬰兒模塑成為一個社會分子的過程。
5
社會化的歷程 是漫長的。(公p.7) 由出生到死亡的連續過程。(社p.49) *活到老學到老。
6
社會化的內容 社會化的內容是複雜的。(公p.7) 1.語言 2.技能 3.紀律 4.抱負 5.角色 1.語言:溝通用。
2.技能:謀生用、與人相處用。 3.紀律:倫理、婚姻制度、交通規則…。 4.抱負:幫助個人實現自我。 5.角色:扮演屬於自己的社會地位。
7
社會化的目的 得到團體的接納與認同。(公p.6) 穩定的發展自我。(公p.6) 由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社p.47) →社會永續、文化傳承。
8
誰在幫助你社會化? 家庭:最早接受社會化的單位。(公p.8) 學校:第一個接觸的社會機構。
同儕團體:在青少年時期,社會化的影響 力相當可觀。 傳播媒體:在現代人的社會化歷程中,具 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家庭:父母是影響兒童早期社會化最重要的角色。 學校:提供知識學習、幫助一個人組織生活、服從紀律、統一價值,使兒童邁向成人社會的生活模式。 同儕團體:因為年齡、性別、身分、生活經驗都比較接近,所以相互影響大。 傳播媒體:廣播、電視、各種平面媒體、網際網路。
9
你要經歷哪些社會化? (1) 嬰兒社會化:依賴父母、生物人。 兒童社會化:自我概念開始、規範內化、 學習角色。
兒童社會化:自我概念開始、規範內化、 學習角色。 1.如果每次哭叫,就不分青紅皂白的被塞進母親的乳頭或奶瓶、奶嘴,小嬰兒就在懷疑中學到,所有的負面情緒都可以『吃』來回應。雖然求得片刻安寧而塞住他嘴巴,但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2.孩子成長到兩歲,自我漸漸成形,開始挑戰成人的權威。透過不斷問問題、主動密集的衝撞既訂的規則及體驗其後果、挑釁大人的反應,孩子才能找出那個年齡典型的行為空間。
10
你要經歷哪些社會化? (2) 青年社會化:學著做大人、依附同儕團體 成人社會化:職業社會化、婚姻社會化。
老年社會化:生理機能退化、身份上改 變 喪偶、再婚、與成年子女間 的互動關係改變。 青年社會化: 1.學著做大人:在兒童及成人兩階段之間擺盪,對自己看法相當不穩定,時而學著做大人,認為自己已長成, 可獨立;時而覺得需要被關懷,所以容易受挫。 2.依附同儕團體:因為成人不了解自己,轉向同儕間尋求支持、安慰與認同。 職業社會化: 1.學習工作所需知識、技術。 2.職業倫理、職業道德→轉化為個人所認同的規範,並實踐。 婚姻社會化: 1.如何跟另一半相處。 2.如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11
社會化不良 意義:(公p.13) 一些特立獨行的人,對多數人所認定的價值,採取另類(顛覆)的看法、態度或行動。 對整體社會而言:
社會化不良可能是社會進步的一個契機。 在既有規範中,尋求突破與創新的可能性。
12
再社會化(補充資料) 意義: 學習一套與先前不同的價值、規範、信仰、態度和行為的社會系統。 時機:
通常發生在個人轉變社會地位、地區環境、社會團體,或是進入下一個成長階段時。
13
再社會化—分三種型態 洗腦:採取強制迅速的灌輸方式,徹底改變或放棄原來的角色價值。 例如:軍隊之於軍人、監獄之於囚犯。
新社會化:指個人到一個新的環境,必須接受新的社會化,學習新的文化。 繼續社會化:指成年到死亡,不斷學習新的角色和價值的發展過程。
14
人格的意義 一個人行為特質的綜合表現。(心理學) 人格=先天遺傳+社會化過程。(公p.15)
1.人格:常用來表達一個人的道德、情操、信譽等概念,但這裡採用心理學中personality的意思,是指一個人行為特質的綜合表現。 2.社會化過程:是指經由生活環境+成熟程度+學習經驗+這些因素間的相互作用。
15
人格的特性 獨特性 複雜性 統整性 持久性 2.統整性:樂觀的人→較不會用自殺方式解決困擾。 貪小便宜之人→較不易有成就大事的雄心壯志。
1.複雜性:有些特質可從外顯現象觀察,有些特質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 2.統整性:樂觀的人→較不會用自殺方式解決困擾。 貪小便宜之人→較不易有成就大事的雄心壯志。 3.持久性:人格是經長時間逐漸構成的,會顯得持久而穩定,其變化也會以緩慢方式形成,除非經歷重大衝擊,否則 難有急遽的變化。。
16
人格形成的理論 心理分析論:幼年環境的塑造。(Freud) 人本論:與生俱來的潛能+自己的經驗。 學習論:環境。(ex.孟母三遷)
認知論:依據個人的信念系統,選擇面對 環境的方式與行動。 1.心理分析論:人一生的行為,大體上都是受到早年經驗、本能和潛意識等因素影響所致。 2.人本論:人有與生俱來的潛能,可以自我維護、自我擴展、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一方面則按照自己的經驗來感受 並認知這個世界。 4.認知論:在同樣的環境下,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與解釋,這些感受與解釋的來源,是源自於心中所依循的一套信 念系統,人們會依據個人的信念系統,選擇面對環境的方式與行動。—「與學習論持不同見解」 *結論:沒有一個理論能夠解答人格形成的所有問題。
17
自我發展理論 1 (自我概念形成) 顧理 (Cooley) — 「鏡中自我」的理論 自我是透過個人與社會交互作用而形成。 (社p.49)
‧次級團體 (二級團體) 1.自我觀念的形成是透過與他人接觸,意識到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站在別人的角度反觀自己的結果。個人逐漸脫離以 「自己」為中心的狀態,而能以他人的地位和客觀的立場來衡量自己的行為。 2.每一個人對他人都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他人所表現的一切。 ☆一個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在生活中,經由人與人間不斷的互動而來。 Ex.為什麼知道自己很聰明?為什麼知道自己很漂亮?……因為很多人都這樣說。 (1)想像自己的容貌或行為如何出現在別人腦海中。 (2)想像別人對於自己容貌或行為的一種評價。 (3)藉由別人的評價,衡量自己的行為。 ‧基本團體(初級團體):具親密的、自然的,以及面對面關係性質的團體。如家庭、同儕、鄰里組織等。 ‧次級團體(二級團體):沒有面對面關係,只有間接的社會接觸的大團體。如教育團體、宗教團體、傳播媒體。
18
自我發展理論 2 (自我概念形成) 米德 (Mead) — 「社會自我」的理論 自我觀念起於社會經驗。 (社p.50)
自我發展理論 2 (自我概念形成) 米德 (Mead) — 「社會自我」的理論 自我觀念起於社會經驗。 (社p.50) ‧兒童期是發展自我的關鍵期。 ‧自我概念的形成深受個人獨特 的本能、重要他人及社會團體 (概括化他人)態度的影響。 1.認為自我發展是社會經驗的累積,強調環境塑造人類行為的重要性。
19
兒童社會化過程三階段 模仿階段 2-3歲 深受「重要他人」影響。 會模仿「重要他人」的行為舉止。 Ex.手提公事包要上班。 遊戲階段
imitative stage 2-3歲 深受「重要他人」影響。 會模仿「重要他人」的行為舉止。 Ex.手提公事包要上班。 遊戲階段 play stage 4-8歲 會扮演好幾種身邊熟悉的大人角色。 Ex.同時扮演父母親、小孩 團體遊戲階段 game stage 8歲以後 受到「概括化他人」影響。 注意他人的角色和看法,學習由他人角度看自己。 Ex.球賽。 *球賽:球員不但要善盡自己的職責,球員間也必須相互協調配合,遵守球隊的規範。 兒童在遊戲的過程中,逐漸由模仿他人,注意自己角色的扮演,進而由他人角色看待自己,並學習社會認可的行為,由「主我」(自然我)發展→「客我」(社會我)的概念。
20
名詞解釋 1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1)一群對個人行為有相當深度影響力的人。 (2)是孩童所羨慕、模仿的對象。
(3)如:父母、師長、兄弟姊妹、同儕。 (4)這些人也將成為個人的「參考團體」。 重要他人:兒童時期(父母);青少年時期(同儕);成年期(父母+同儕)。
21
名詞解釋 2 概括化他人/普通他人(generalized others) (1)社會大眾對個人具有某種程度的次要影響力。
(2)會影響社會所有成員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 (3)舉例: ①錄影帶出租店挑 A 片。 ②售票口買三級片的票。 ③公車上:阿婆 vs. 性感女星。 1.概括化他人:將他人對本身的行為看法,綜合成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後根據這種印象,就他人的角度衡量本身的行為,也就是社會大眾對個人的自我期待和評估。 舉例: ①【站在成人影片區挑選A片】:會認為自己好像做錯事情一樣,不應該出現在此,一股來自社會規範力量在制裁自 己,似乎周遭的人都在對自己指指點點。 ②【前往戲院看三級片】:正在售票口前排隊,有股莫名又矛盾又緊張的心情,好像整排隊伍的人或是社會大眾都在偷偷的恥笑我,這種假借著社會大眾對自己期待的心理反應,就是概括化他人的效果。 ③【當整台公車都坐滿】:只剩兩個空位,一個空位的旁邊坐著阿婆,另一個空位旁邊坐著性感美艷的女星,如果你是男生,你會選擇坐在誰旁邊? → 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坐在阿婆旁邊。其實,這就是概括化他人的效果。
22
自我發展理論 2—米德「兩個我」 還未 社會化的 容易衝動 具有創造力的我 已經 遵守規範 受過薰陶的我
主我 I 主觀的 主動的 還未 社會化的 容易衝動 具有創造力的我 客我 Me 客觀的 採取他人態度而來 已經 遵守規範 受過薰陶的我 社會規範比較嚴格時:客我會支配主我。 社會規範比較鬆散時:主我會超越客我。 在『主我』與『客我』相互激盪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會以「重要他人」的所作所為,做為自我抉擇的參考。
23
自我發展理論 3 (自我概念形成) 佛洛伊德 (Freud) —「精神分析理論」 人格發展的過程是潛意識與社會約束力之間的心理鬥爭。
自我發展理論 3 (自我概念形成) 佛洛伊德 (Freud) —「精神分析理論」 人格發展的過程是潛意識與社會約束力之間的心理鬥爭。 ‧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 三者交互影響發展而成。 1.認為自我發展是社會經驗的累積,強調環境塑造人類行為的重要性。
24
自我發展理論 3—佛洛伊德「三個我」 概念 運作 本我 Id 自我 ego 超我 人格結構 生物的我 快樂原則
遵循享樂原則,是一種原始的衝動,一種內在的驅力,促使個人追求食、性與刺激等立即性的滿足。 自我 ego 真實的我 現實原則 在現實環境中,從事實際又合乎邏輯的思考,並擬定計劃滿足需求。 超我 superego 道德的我 完美原則 抑制本我的衝動,說服自我合乎道德的標準,以滿足社會的期待與要求。 本我: Ex.狗無由的追人→狗是快樂的。 超我: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是個人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屬於「社會的我」。 超我有兩個重要內容:「自我理想」和「良心」。 *「本我」和「超我」是衝突對立的,而理性的「自我」具有居中緩衝協調的作用。三者交互作用下,「本我」通常會被壓抑,隱藏起來變成潛意識。
25
佛洛伊德—人格發展五階段 階段 年齡 重要發展 固著作用 口腔期 0-1 口腔吸允等需求 口腔性格 肛門期 1-3 排泄需求 肛門性格
性器期 3-6 認同作用化解 戀父戀母情結 對兩性關係 焦慮、困惑 潛伏期 7-青春期 重視同性友誼 退縮或個人主義 兩性期 青春期後 兩性差異明顯 對異性感興趣 無法適應婚姻生活或為人父母 佛洛伊德認為,兒童階段的發展經驗,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特質。 如果個人在某一階段的行為,受到過份限制或放縱,為獲得適度滿足,就可能產生發展遲滯的現象。 稱為「固著作用」。
26
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八階段 階段 心理社會危機 重要他人或社會環境 嬰兒期( 0– 1) 信任他人 v.s.不信任他人 母親
幼兒期( 1– 3) 活潑自動 v.s. 羞愧懷疑 父母 嬉戲期( 3– 6) 自動自發 v.s.退縮內疚 家庭 學齡期( 6–12) 勤奮努力 v.s.自貶自卑 鄰居、學校 青春期(12–20) 自我認同 v.s. 自我混淆 同儕團體 青年期(20–45) 友愛親密 v.s.孤獨疏離 伙伴(同性或異性密友) 成年期(45–65) 精力充沛 v.s.頹廢遲滯 分工和享受家的溫暖 老年期(65以後) 自我統整無憾 v.s.悲觀絕望 氣味相投者
27
課後作業 請論述佛洛伊德主張之自我發展理論。 請舉一個生活中的實例,並以佛洛伊德的自我發展理論說明,本我、自我、超我各會有什麼樣的作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