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教學錦囊 一、回想旅遊經驗 二、認識柳宗元 三、超越逆境的勇氣 圖片出處:ShutterStock
2
授課大綱 題解 作者 課文與注釋 主要修辭手法 形音義比較 賞析 問題與討論 測驗與練習 圖片集錦 本課結束
3
寫作背景 遊記類散文 永州八記內容說明 始得西山宴遊記的章法 題解 補充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文章,作於唐憲宗元和四年(西元八○九年),當時柳宗元被貶為永州(故治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馬。全文記敘與友人發現西山,並攀登上山,觀覽周遭風景的過程和感受。柳宗元表明自己攀登西山之前,由於無法擺脫心中的憂懼,雖然也曾四處遊逛,但都只是聊以解憂而已;必得等到登上西山之後,才從西山的高聳特立,體會到崇高寧靜的自信,感受到忘懷得失的舒坦。宴遊,安閒遊賞。 授課大綱
4
題解 補充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文章,作於唐憲宗元和四年(西元八○九年),當時柳宗元被貶為永州(故治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馬。全文記敘與友人發現西山,並攀登上山,觀覽周遭風景的過程和感受。柳宗元表明自己攀登西山之前,由於無法擺脫心中的憂懼,雖然也曾四處遊逛,但都只是聊以解憂而已;必得等到登上西山之後,才從西山的高聳特立,體會到崇高寧靜的自信,感受到忘懷得失的舒坦。宴遊,安閒遊賞。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五十三:「『始得』有驚喜意,得而宴遊,且有快足意,此扼題眼法也。」全文即扣緊「始」字,敘述喜得西山而遊的快樂滿足。 關閉
5
題解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文章,作於唐憲宗元和四年(西元八○九年),當時柳宗元被貶為永州(故治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馬。全文記敘與友人發現西山,並攀登上山,觀覽周遭風景的過程和感受。柳宗元表明自己攀登西山之前,由於無法擺脫心中的憂懼,雖然也曾四處遊逛,但都只是聊以解憂而已;必得等到登上西山之後,才從西山的高聳特立,體會到崇高寧靜的自信,感受到忘懷得失的舒坦。宴遊,安閒遊賞。 包括〈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ㄍㄨˇㄇㄨˇ)潭記〉、 〈鈷鉧潭西小丘記〉、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袁家渴(ㄏㄜˊ)記〉、 〈石渠記〉、 〈石澗記〉與〈小石城山記〉。因係作者貶永州司馬時所作,且彼此關聯,似一完整文章,故後人合稱為〈永州八記〉。 關閉
6
題解 唐代每州置司馬一人,為刺史的屬官,只有虛銜而無實際職掌,多以被貶的官員擔任。 關閉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文章,作於唐憲宗元和四年(西元八○九年),當時柳宗元被貶為永州(故治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馬。全文記敘與友人發現西山,並攀登上山,觀覽周遭風景的過程和感受。柳宗元表明自己攀登西山之前,由於無法擺脫心中的憂懼,雖然也曾四處遊逛,但都只是聊以解憂而已;必得等到登上西山之後,才從西山的高聳特立,體會到崇高寧靜的自信,感受到忘懷得失的舒坦。宴遊,安閒遊賞。 唐代每州置司馬一人,為刺史的屬官,只有虛銜而無實際職掌,多以被貶的官員擔任。 關閉
7
題解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文章,作於唐憲宗元和四年(西元八○九年),當時柳宗元被貶為永州(故治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馬。全文記敘與友人發現西山,並攀登上山,觀覽周遭風景的過程和感受。柳宗元表明自己攀登西山之前,由於無法擺脫心中的憂懼,雖然也曾四處遊逛,但都只是聊以解憂而已;必得等到登上西山之後,才從西山的高聳特立,體會到崇高寧靜的自信,感受到忘懷得失的舒坦。宴遊,安閒遊賞。 柳宗元仁民愛物,對政治懷有遠大抱負,才會加入政治改革的行列。然而卻因此被貶至永州,無法施展長才,令他悲憤難抑。直到登上西山後,才忘卻得失之心,得到心靈的舒坦。 關閉
8
作者 柳宗元小傳 柳宗元軼聞故事 吟詠柳宗元的作品 王叔文與永貞革新 柳宗元,字子厚,唐河東解(ㄒㄧㄝˋ)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世稱柳河東。生於代宗大曆八年(西元七七三年),卒於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八一九年),年四十七。 柳宗元聰敏勤學,德宗貞元九年(西元七九三年)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順宗永貞元年(西元八○五年),受王叔文拔擢任禮部員外郎,參與政治改革。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改任柳州(故治在今廣西省柳州市)刺史,政績卓著,卒於任上。世稱柳柳州。
9
作者 「宗元」意為法天,取字「子厚」以相呼應,有「天高地厚」之意。關閉
柳宗元,字子厚,唐河東解(ㄒㄧㄝˋ)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世稱柳河東。生於代宗大曆八年(西元七七三年),卒於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八一九年),年四十七。 柳宗元聰敏勤學,德宗貞元九年(西元七九三年)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順宗永貞元年(西元八○五年),受王叔文拔擢任禮部員外郎,參與政治改革。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改任柳州(故治在今廣西省柳州市)刺史,政績卓著,卒於任上。世稱柳柳州。 「宗元」意為法天,取字「子厚」以相呼應,有「天高地厚」之意。關閉
10
作者 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縣)人。順宗即位後受到重用,推動政治革新失敗後,先遭貶,後被誅。關閉
柳宗元,字子厚,唐河東解(ㄒㄧㄝˋ)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世稱柳河東。生於代宗大曆八年(西元七七三年),卒於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八一九年),年四十七。 柳宗元聰敏勤學,德宗貞元九年(西元七九三年)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順宗永貞元年(西元八○五年),受王叔文拔擢任禮部員外郎,參與政治改革。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改任柳州(故治在今廣西省柳州市)刺史,政績卓著,卒於任上。世稱柳柳州。 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縣)人。順宗即位後受到重用,推動政治革新失敗後,先遭貶,後被誅。關閉
11
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河東解(ㄒㄧㄝˋ)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世稱柳河東。生於代宗大曆八年(西元七七三年),卒於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八一九年),年四十七。 柳宗元聰敏勤學,德宗貞元九年(西元七九三年)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順宗永貞元年(西元八○五年),受王叔文拔擢任禮部員外郎,參與政治改革。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改任柳州(故治在今廣西省柳州市)刺史,政績卓著,卒於任上。世稱柳柳州。 ㄓㄨㄛˊ 關閉
12
作者 相當於今日的教育部副司長,但地位較高,能參與朝廷決策。禮部,主掌典禮、學校、科舉、外交等政事。關閉
柳宗元,字子厚,唐河東解(ㄒㄧㄝˋ)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世稱柳河東。生於代宗大曆八年(西元七七三年),卒於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八一九年),年四十七。 柳宗元聰敏勤學,德宗貞元九年(西元七九三年)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順宗永貞元年(西元八○五年),受王叔文拔擢任禮部員外郎,參與政治改革。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改任柳州(故治在今廣西省柳州市)刺史,政績卓著,卒於任上。世稱柳柳州。 相當於今日的教育部副司長,但地位較高,能參與朝廷決策。禮部,主掌典禮、學校、科舉、外交等政事。關閉
13
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河東解(ㄒㄧㄝˋ)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世稱柳河東。生於代宗大曆八年(西元七七三年),卒於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八一九年),年四十七。 柳宗元聰敏勤學,德宗貞元九年(西元七九三年)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順宗永貞元年(西元八○五年),受王叔文拔擢任禮部員外郎,參與政治改革。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改任柳州(故治在今廣西省柳州市)刺史,政績卓著,卒於任上。世稱柳柳州。 史家稱之為「永貞革新」。關閉
14
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河東解(ㄒㄧㄝˋ)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世稱柳河東。生於代宗大曆八年(西元七七三年),卒於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八一九年),年四十七。 柳宗元聰敏勤學,德宗貞元九年(西元七九三年)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順宗永貞元年(西元八○五年),受王叔文拔擢任禮部員外郎,參與政治改革。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改任柳州(故治在今廣西省柳州市)刺史,政績卓著,卒於任上。世稱柳柳州。 職官名。唐代為一州之長。關閉
15
作者 柳宗元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世稱「韓、柳」。所作論說文結構嚴密,思想深刻;山水遊記文筆清麗,情景交融;寓言作品短小警策,含意深遠;人物傳記刻劃精細,形象鮮明。後人輯有《柳河東集》。 柳宗元的散文藝術 柳宗元和西山冥合的原因 韓愈、柳宗元比較 授課大綱
16
作者 柳宗元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世稱「韓、柳」。所作論說文結構嚴密,思想深刻;山水遊記文筆清麗,情景交融;寓言作品短小警策,含意深遠;人物傳記刻劃精細,形象鮮明。後人輯有《柳河東集》。 藉虛構的故事以寄託思想的一種文章。柳宗元寓言作品以〈三戒〉、〈羆(ㄆㄧˊ)說〉、〈蝜蝂(ㄈㄨˋㄅㄢˇ)傳〉最為出色。關閉
17
作者 柳宗元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世稱「韓、柳」。所作論說文結構嚴密,思想深刻;山水遊記文筆清麗,情景交融;寓言作品短小警策,含意深遠;人物傳記刻劃精細,形象鮮明。後人輯有《柳河東集》。 令人警惕策勉的語言文字。關閉
18
作者 柳宗元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世稱「韓、柳」。所作論說文結構嚴密,思想深刻;山水遊記文筆清麗,情景交融;寓言作品短小警策,含意深遠;人物傳記刻劃精細,形象鮮明。後人輯有《柳河東集》。 柳宗元的短篇傳記非常優秀,多是描寫一些市井小民。〈捕蛇者說〉、〈種樹郭橐(ㄊㄨㄛˊ)駝傳〉、〈宋清傳〉、〈童區(ㄡ)寄傳〉是其代表作。關閉
19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段意 段析 語譯 第一段 文意、修辭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20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僇(ㄌㄨˋ)人 有罪受辱的人。僇,羞辱。 關閉
21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此。關閉
22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經常。關閉
23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惴(ㄓㄨㄟˋ)慄(ㄌㄧˋ) 憂心恐懼。 關閉
24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於。關閉
25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隟(ㄒㄧˋ) 同「隙」。閒暇。關閉
26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4.施(ㄕ)施(ㄕ) 腳步緩慢的樣子。 補充
27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一字多音審訂表》中,「施」字審訂音僅有ㄕ、ㄧˋ。「施施」的讀音於工具書中標示不一,此處依《漢語大詞典》、《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注為ㄕ ㄕ。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4.施(ㄕ)施(ㄕ) 腳步緩慢的樣子。 補充 (1)腳步緩慢的樣子。 (2)喜悅自得的樣子。如《孟子•離婁》下:「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關閉
28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5.漫漫 漫無目標的樣子。關閉
29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自己的同伴。「其」在此是第一人稱。關閉
30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7.徒 同伴;友人。關閉
31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7.窮迴谿(ㄒㄧ) 深入曲折的溪流。窮,極盡。迴,曲折。谿,山間水流。關閉
32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7.窮迴谿(ㄒㄧ) 深入曲折的溪流。窮,極盡。迴,曲折。谿,山間水流。關閉 通「溪」。關閉
33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8.披 撥開。關閉
34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把壺中的酒全倒出來。意即「暢飲」。傾,音ㄑㄧㄥ。 關閉
35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9.更(ㄍㄥ)相枕(ㄓㄣˋ)以臥 相互枕靠在對方身上而躺臥。更相,相互。枕,作動詞用。以頭枕物。 關閉
36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10.意有所極,夢亦同趣(ㄑㄩˋ) 想到什麼就夢到什麼。極,至。趣,向;往。關閉
37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1.覺 醒。 關閉
38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1.覺 醒。 關閉 ㄐㄩㄝˊ 關閉
39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獨特的景觀。關閉
40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指我曾遊覽過的。關閉
41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2.未始 未曾。關閉
42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染溪 段意 段析 語譯 第二段 文意、修辭 *法華西亭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
43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13.法華西亭 法華寺的西亭。法華寺在今零陵縣東山上。關閉
44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指著西山驚異起來。異之,即「以之為異」,感到奇特。關閉
45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命令僕人。這裡是帶著僕人以便在旅途時驅使的意思。 關閉
46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14.湘江 湖南境內的主要河流。源自廣西,流經零陵,注入洞庭湖。 關閉
47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15.緣染溪 沿著染溪。染溪,又名冉溪,柳宗元稱之為愚溪。在零陵附近注入瀟水。 關閉
48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16.斫(ㄓㄨㄛˊ)榛(ㄓㄣ)莽 砍掉雜樹野草。斫,砍伐。榛,叢生的雜樹。莽,叢生的野草。 關閉
49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意即「披荊斬棘」。表示西山人跡罕至,須自行開路。 關閉
50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17.焚茅茷(ㄈㄚˊ) 焚燒茂密的野草。茷,草葉茂密的樣子。 關閉
51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17.焚茅茷(ㄈㄚˊ) 焚燒茂密的野草。茷,草葉茂密的樣子。 關閉 在這裡作名詞,指茂密的草。 關閉
52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18.箕(ㄐㄧ)踞(ㄐㄩˋ)而遨 平伸兩腿而坐,同時遊目四望。箕踞,兩腿平伸,身形如簸(ㄅㄛˋ)箕似地席地而坐。遨,遊。此指遊目四望。 關閉
53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可理解作「這才發現」,表示以前不知道,現在才知道。這是「則」的特殊用法。關閉
54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19.袵(ㄖㄣˋ)席 這裡指所坐的位子。袵,臥席。席,坐臥兩用的席子。 關閉
55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高低起伏的地勢。關閉
56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20.岈(ㄒㄧㄚ)然 隆起的樣子。關閉
57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21.洼(ㄨㄚ)然 凹下的樣子。洼,低凹。 關閉
58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22.垤(ㄉㄧㄝˊ) 蟻穴外的小土堆。關閉
59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23.尺寸千里 千里之廣的景物,如收縮在眼前尺寸之地。 關閉
60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24.攢(ㄘㄨㄢˊ)蹙(ㄘㄨˋ)累積 緊密聚集、積累成堆。攢,聚集。蹙,收縮。 關閉
61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25.遯(ㄉㄨㄣˋ)隱 隱匿。遯,同「遁」。隱匿。 關閉
62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26.縈(ㄧㄥˊ)青繚白 青山白雲繚繞在四周。縈,纏繞。青,指青山。繚,纏繞。白,指白雲。 關閉
63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26.縈(ㄧㄥˊ)青繚白 青山白雲繚繞在四周。縈,纏繞。青,指青山。繚,纏繞。白,指白雲。 關閉 一說指河流。關閉
64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27.外與天際 在遠方跟天相接合。際,接合。 關閉
65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向四面望去,所有景物都達到天邊。形容視野開闊。關閉
66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28.培(ㄆㄡˇ)塿(ㄌㄡˇ) 小土堆。關閉
67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29.悠悠乎與灝(ㄏㄠˋ)氣俱,而莫得其涯 西山歷時久遠,和天地同時生成,而不知其始於何時。悠悠,久遠的樣子。灝氣,即「浩氣」。指天地。涯,邊際。 關閉
68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同生;同在。關閉 29.悠悠乎與灝(ㄏㄠˋ)氣俱,而莫得其涯 西山歷時久遠,和天地同時生成,而不知其始於何時。悠悠,久遠的樣子。灝氣,即「浩氣」。指天地。涯,邊際。 關閉
69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30.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在西山所見廣闊無際,和大自然同在,而看不到盡頭。洋洋,廣闊無際的樣子。造物者,指大自然。 關閉
70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段意 段析 語譯 第三段 文意、修辭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授課大綱
71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31.引觴滿酌 拿起酒杯倒滿酒。觴,酒杯。 關閉
72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31.引觴滿酌 拿起酒杯倒滿酒。觴,酒杯。 關閉 取。關閉
73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ㄕㄤ 關閉 31.引觴滿酌 拿起酒杯倒滿酒。觴,酒杯。 關閉
74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乏力欲倒的樣子。關閉
75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達到;到了。關閉
76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沉沒。關閉
77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來到。關閉
78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直到。關閉
79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32.心凝形釋 心神專注而形體解脫。凝,凝聚而專一。釋,解脫。 補充
80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32.心凝形釋 心神專注而形體解脫。凝,凝聚而專一。釋,解脫。 補充 (相似:渾然忘我、用志不分) (相反:神不守舍、心不在焉) 關閉
81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33.與萬化冥合 跟大自然融合為一。萬化,自然萬物。冥合,暗合;融合。 關閉
82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34.嚮 通「向」。以前。補充
83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34.嚮 通「向」。以前。補充 「嚮」、「向」解作「以前」,都可以視為「曏」的通假字。《說文》:「曏,不久也。」 關閉
84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從此。「乎」是調整音節用的助詞,無義。關閉
85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35.志 通「誌」。記錄。關閉
86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段意:敘述被貶至永州後,「未始得」西山之前,遊覽州境各山的情境。關閉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87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段析:從「題前意」著筆,寫貶謫的憂懼之情,再以短句寫遍覽永州景物的情況。寫遊之筆簡潔明快,呈現作者率性而遊的姿態,但卻未能真正解憂。此段描寫正好可以襯托下文得西山後的快意自在。末句點出「西山」,作為過渡句承上啟下。 關閉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88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語譯: 自從我遭罪被貶,謫居永州之後,心中時常憂懼不安;閒暇的時候,就腳步緩慢地到處走走,漫無目標地四下逛逛。每天跟朋友登上高山,走進密林,深入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美泉水、奇特巖石的地方,不論多遠,沒有不到的。到了之後,就撥開野草席地坐下,倒出壺裡的酒,盡情地喝;喝醉了,大家就相互枕靠在對方身上而躺臥,睡著了就做起夢來。想到什麼就夢到什麼。醒了就起來,起來就回去。以為所有永州的奇山異水,我都遊覽過了,卻未曾認識到西山的奇特。關閉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89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段意:敘述發現西山的過程,以及登臨西山時所見的奇景和感受。 關閉
段意:敘述發現西山的過程,以及登臨西山時所見的奇景和感受。 關閉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90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段析:入題寫「題中意」。開頭先簡單交代「始得」西山的時間、地點和經過,再敘登上西山後,俯瞰四望如一的遼闊美景。不著筆描寫山上景物,而寫四周景色,此寬廣的意象同時進入作者的內心之中,帶出作者與萬物融合,感受到自由逍遙的至高境界。 關閉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91
語譯: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為坐在法華寺的西亭,遠遠看到了西山,我才指著它驚異起來。就叫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掉野草雜樹,焚燒茂密的雜草,直到登上山頂為止。大家攀援著向上爬,到了山上,平伸兩腿而坐,同時遊目四望,附近幾州的土地,彷彿都在我們的位子之下。四周高低不一的地勢,隆起的像土堆,低窪的像地穴,居高俯瞰,千里之廣的景物,如收縮在眼前尺寸之地,緊密聚集、積累成堆,無法隱藏;青山白雲繚繞在四周,在遠方跟天相接合,不論從哪個方向看去,景色都是一樣的。這時候我才知道西山的特出,和那些小土丘截然不同。西山歷時久遠,和天地同時生成,而不知其始於何時。在西山所見廣闊無際,和大自然同在,而看不到盡頭。 關閉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段意 段析 語譯 第二段 文意、修辭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92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段意:敘述「始得」西山後心境的轉折及感受的深刻。 關閉
段意:敘述「始得」西山後心境的轉折及感受的深刻。 關閉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93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段析:描寫宴遊西山的情況,照應第一段。對比出作者得西山前後的不同態度,從中可感知其心境的轉變和提升。最後點明題旨和作記的時間。 關閉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94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語譯:我們拿起酒杯倒滿了酒,喝到大醉而倒下,連太陽下山了也不知道。昏暗的暮色從遠處漸漸來到眼前,直到暗得看不見東西,還是不想回去。只覺得自己的心神專注而形體解脫,跟大自然融合為一。這時候,我才知道以前的遊山玩水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遊覽,真正的遊覽是從這次開始,所以我用文字記錄這一次的經驗。這一年是元和四年。 關閉
95
主要修辭手法 ‧類疊 ‧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96
主要修辭手法 ‧排比 1.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 2.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97
主要修辭手法 ‧對偶 1.幽泉怪石。 2.縈青繚白。 3.心凝形釋。
98
主要修辭手法 ‧頂針 1.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 2.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 3.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4.覺而起,起而歸。
5.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99
主要修辭手法 ‧轉品 1.醉則更相枕以臥。 (「枕」名詞作動詞用)
100
主要修辭手法 ‧明喻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
101
主要修辭手法 ‧錯綜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
102
主要修辭手法 ‧映襯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
103
主要修辭手法 ‧誇飾 ‧尺寸千里。
104
主要修辭手法 ‧借代 ‧縈青繚白。 (「青」借代青山。「白」借代白雲。) 授課大綱
105
形音義比較:一字多義比較 攢 ㄘㄨㄢˊ (動)聚集 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 ㄗㄢˇ (動)積蓄;累積 攢錢、積攢。
106
形音義比較:一字多義比較 嚮 (副)以前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 (動)歸向 嚮往、嚮慕。 (動)引領 嚮導。 (動)接近
嚮明(天剛亮的時候)。
107
形音義比較:一字多義比較 始 (名)起點;開端 周而復始、自始至終。 (副)開始;最初 〈始得西山宴遊記〉。 (副)才;方才
1.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2.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李白〈長干行〉) 3.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副)曾;嘗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08
形音義比較:一字多義比較 悠悠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形)深思、憂思的樣子 1.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 (形)久遠的樣子
(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形)久遠的樣子 1.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 2.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形)閒靜的樣子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
109
形音義比較:形近字比較 僇(ㄌㄨˋ) 謬(ㄇㄧㄡˋ) 繆(ㄇㄡˊ) 戮(ㄌㄨˋ) 勠(ㄌㄨˋ) 戳(ㄔㄨㄛ) 羞辱 錯誤 荒謬、謬誤。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 謬(ㄇㄧㄡˋ) 錯誤 荒謬、謬誤。 繆(ㄇㄡˊ) 纏束;糾結 未雨綢繆 (比喻事先做好防備的工作)。 戮(ㄌㄨˋ) 殺 殺戮、刑戮。 勠(ㄌㄨˋ) 合力 勠力同心。 戳(ㄔㄨㄛ) 印章 郵戳、章戳。 以尖銳物刺入 戳破、戳穿。
110
形音義比較:形近字比較 垤 堞 蛭 (ㄉㄧㄝˊ) 蟻穴外的小土堆 若垤若穴。 城上的齒狀矮牆。有孔洞,可用來窺視或射箭 城堞。 (ㄓˋ)
一種環節動物,形似蚯蚓 水蛭。
111
形音義比較:形近字比較 縈 熒 瑩 塋 煢 (ㄧㄥˊ) 纏繞 縈青繚白、魂牽夢縈(形容十分思念)。 光線微弱的樣子 燈火熒熒。 明亮光潔
瑩潔、晶瑩剔透。 塋 墓地 墳塋。 煢 (ㄑㄩㄥˊ) 孤單的樣子 煢煢獨立。 授課大綱
112
賞析 課文結構表 本文是一篇寓情於景、深刻動人的山水遊記。首段一開始以「恆惴慄」三字,點出自貶謫以來心裡始終無法擺脫恐懼之感,只有藉遊山玩水來排憂解悶,段末以「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三句,總結以往遊玩的心得,帶入西山宴遊的主題。
113
賞析 本文是一篇寓情於景、深刻動人的山水遊記。首段一開始以「恆惴慄」三字,點出自貶謫以來心裡始終無法擺脫恐懼之感,只有藉遊山玩水來排憂解悶,段末以「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三句,總結以往遊玩的心得,帶入西山宴遊的主題。 ㄇㄣˋ 關閉
114
賞析 第二段一開始就詳細記錄了發現西山的日期和經過,「始指異之」四字,呼應上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既強調「始」字,也強調西山之特異。於是立即命僕人準備渡江上山,「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排比四個短句,節奏快速,表現出作者積極尋訪美景的高昂情緒,與前段消極的心態大異其趣。接著就進一步描寫登臨西山所見的遼闊場景。西山的高聳特立,正象徵著一種高尚的人格。於是,柳宗元從西山的景色中得到撫慰,心情一下子開朗起來,彷彿覺得自己也與天地自然結合為一,筆下寫的不只是西山,也是自己的心情。
115
賞析 第二段一開始就詳細記錄了發現西山的日期和經過,「始指異之」四字,呼應上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既強調「始」字,也強調西山之特異。於是立即命僕人準備渡江上山,「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排比四個短句,節奏快速,表現出作者積極尋訪美景的高昂情緒,與前段消極的心態大異其趣。接著就進一步描寫登臨西山所見的遼闊場景。西山的高聳特立,正象徵著一種高尚的人格。於是,柳宗元從西山的景色中得到撫慰,心情一下子開朗起來,彷彿覺得自己也與天地自然結合為一,筆下寫的不只是西山,也是自己的心情。 ㄈㄨˇ 關閉
116
賞析 第三段,欣喜的作者「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一樣是飲酒,這次卻開懷多了,乃至於天色漸暗也渾然不覺,甚至「猶不欲歸」,這是貶謫後從未有過的舒暢感。經由西山美景的洗禮,長期以來精神上的困頓憂懼終於一掃而空,這才使他體認到以往的遊玩經驗根本不算是遊玩,這一次西山之行才是真正的遊賞山水,於是以「遊於是乎始」點出題目「始得西山宴遊」之意,歸結全文。 授課大綱
117
賞析 第三段,欣喜的作者「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一樣是飲酒,這次卻開懷多了,乃至於天色漸暗也渾然不覺,甚至「猶不欲歸」,這是貶謫後從未有過的舒暢感。經由西山美景的洗禮,長期以來精神上的困頓憂懼終於一掃而空,這才使他體認到以往的遊玩經驗根本不算是遊玩,這一次西山之行才是真正的遊賞山水,於是以「遊於是乎始」點出題目「始得西山宴遊」之意,歸結全文。 完全沒有感覺。渾,音ㄏㄨㄣˊ。關閉
118
問題與討論 一、作者為什麼刻意強調「始得」兩字,而將本文題作「始得西山宴遊記」? 答:
課文引導問題設計 一、作者為什麼刻意強調「始得」兩字,而將本文題作「始得西山宴遊記」? 答: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後,始終抑鬱苦悶,雖然常常到處遊山玩水,心中仍不免有所疑懼。直到這一次遊西山,才從西山特異的山勢景致得到啟發,對自己的遭遇感到釋懷。因此,「始得」二字不但指出發現西山的驚喜,也代表作者真正遊賞山水名勝是從這裡開始的。這對柳宗元而言,既是心境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119
問題與討論 二、柳宗元從西山之遊中得到什麼感悟?這種感悟帶給他什麼轉變? 答:
柳宗元筆下的西山,高聳「特立」,儼然就是他心中的崇高理想與偉人的具體形象;柳宗元從西山「不與培塿為類」的體認中,鼓舞自己應該特立於群臣,不與奸小為類。這種體會,這種認同,讓他相信自己的情操也可以和西山一樣,與天地共生,與自然並存,所以對自己因「特立」而招致的困厄,便感到釋然了。 授課大綱
120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1.下列各組「 」中文字的音、義,何者完全正確? (A)焚茅「茷」:音ㄈㄚ,草葉茂密的樣子 (B)斫「榛」莽:音ㄓㄣ,新生的樹枝 (C)若「垤」若穴:音ㄉㄧㄝˊ,蟻穴外的小土堆 (D)不與「培塿」為類:音ㄆㄡˇ ㄌㄡˊ,小土堆 C ㄈㄚˊ (C)叢生的雜樹。 ㄌㄡˇ
121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2.下列各組「 」中的文字,何者兩兩讀音相同? D (A)「僇」人/未雨綢「繆」 (B)「攢」蹙累積/編「纂」
( )2.下列各組「 」中的文字,何者兩兩讀音相同? (A)「僇」人/未雨綢「繆」 (B)「攢」蹙累積/編「纂」 (C)恆惴「慄」/滄海一「粟」 (D)縈青「繚」白/同「僚」 D ㄌㄨˋ ㄇㄡˊ ㄘㄨㄢˊ ㄗㄨㄢˇ ㄌㄧˋ ㄙㄨˋ ㄌㄧㄠˊ ㄌㄧㄠˊ
122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3.下列各組釋義,何者正確? (A)「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謂物我兩忘,與萬物合一 (B)「漫漫而遊」:「漫漫」即「慢慢」 (C)「箕踞」:兩腿平伸,身形如簸箕似地蹲踞 (D)「其隟也」:意謂遭受批評的時候 A (B)漫無目標的樣子,不同於「慢慢」。 (C)兩腿平伸而坐,非「蹲踞」。這種坐姿在本課是輕鬆自在的表現。 (D)公事之閒暇。
123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4.下列各組「 」中字詞的通假說明,何者正確? (A)為之文以「志」:通「誌」 (B)莫得「遯」隱:通「頓」 (C)其「隟」也:通「戲」 (D)吾「嚮」之未始遊:通「響」 A (同「遁」) (同「隙」) (通「向」)
124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5.「醉則更相枕以臥」中使用了下列哪一種修辭法? (A)借代 (B)轉化 (C)轉品 (D)譬喻 C
「枕」(名)→(動)
125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6.下列有關〈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文的敘述,何者錯誤? B
( )6.下列有關〈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文的敘述,何者錯誤? (A)以「始得」標題,乃暗示西山之遊,是心境上一個轉折,一個新的開始 (B)「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是以寫實筆法形容西山之高峻廣大 (C)作者以西山之怪特自況,寄託心跡 (D)作者在此次的登臨中,得到與天地自然結合為一的感動 B (B)非寫實筆法,是寓情於景,抒發渾然忘我的心境。
126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7.下列有關〈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文的敘述,何者正確? D
( )7.下列有關〈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文的敘述,何者正確? (A)本篇為作者山水遊記的代表作品,是作者貶柳州刺史時期的作品 (B)「攢蹙累積,莫得遯隱」意謂政務纏身,無法隱退,也無法不受讒言影響 (C)登臨西山,使柳宗元有成為人上人的優越感,因此一掃先前的消極心態 (D)柳宗元第一次登臨西山,特地在題目標出「始得」兩字,以記錄自己的感動 D (A)貶永州司馬時期的作品。(B)形容由西山望見的景色遼闊無際。(C)使柳宗元擺脫心中的憂懼,從西山的高聳特立,體會到崇高寧靜的自信,感受到忘懷得失的舒坦。
127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8.下列關於柳宗元所擅長的文體敘述,何者有誤? D
( )8.下列關於柳宗元所擅長的文體敘述,何者有誤? (A)山水遊記不僅止於描繪景物,而是融己身遭遇和情感於其中,文筆清麗,寄託深遠 (B)寓言作品主題突出,敘事生動,篇幅雖短卻犀利動人 (C)論說文思想深刻,結構嚴謹、條理清晰,筆鋒銳利而氣勢強勁 (D)社會寫實詩成就極高,文字清新平易,老婦能解,內容多反映人生、時事 D (D)柳宗元詩多作於貶謫之後,以山水詩最出色,內容多寓憤世傷時之意。
128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9.下列有關永州八記的敘述,何者有誤? C (A)八記各自成篇,但又互相連貫,好像一幅山水畫長卷
( )9.下列有關永州八記的敘述,何者有誤? (A)八記各自成篇,但又互相連貫,好像一幅山水畫長卷 (B)文筆清麗,有強烈的感染力,為後世遊記的楷模 (C)〈始得西山宴遊記〉為〈永州八記〉的末篇,在「八記」中具有結尾收束的作用 (D)為柳宗元貶謫永州司馬時所作 C (C)為〈永州八記〉的開端;具有統攝全局的作用。
129
測驗與練習:基礎測驗 ( )10.下列有關韓愈與柳宗元的比較,何者有誤? C
( )10.下列有關韓愈與柳宗元的比較,何者有誤? (A)韓愈字退之,因昌黎是韓氏郡望,撰文常自稱「韓昌黎」;柳宗元字子厚,世稱柳河東 (B)兩人皆曾被貶官,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至潮州;柳宗元參與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至永州 (C)並稱「韓、柳」,皆為古文大家,柳宗元更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D)韓愈諡為「文」,人稱「韓文公」;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人稱「柳柳州」 C (韓愈)
130
測驗與練習:進階練習 一、本課運用了十五個「而」字,主要可分為下列三種用法: (一)表示順承關係。用來連接有先後順序的動作或行為。可譯為「因而」、「然後」。 (二)表示轉折關係。用來表示前後的語意產生改變。可譯為「卻」、「但是」。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方式或時間。 請判斷下表內的「而」字屬於何種用法,並填入表格中。 文句 類型 1 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2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3 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4 覺「而」起,起「而」歸。 (三) (ㄧ) (ㄧ) (ㄧ)
131
測驗與練習:進階練習 (一)表示順承關係。用來連接有先後順序的動作或行為。可譯為「因而」、「然後」。 (二)表示轉折關係。用來表示前後的語意產生改變。可譯為「卻」、「但是」。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方式或時間。 請判斷下表內的「而」字屬於何種用法,並填入表格中。 文句 類型 5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6 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7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8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 (二) (ㄧ) (二) (三)
132
測驗與練習:進階練習 二、柳宗元在貶官永州時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永州八記〉,在這八篇遊記中,不僅有對山水的狀寫,更有對人生的體會。同學們在出遊之際,是否也曾有過「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體會呢?在親近大自然時,又有過什麼樣的感受呢?請以「□□□□記」為題,書寫遊記一則。 引導寫作
133
測驗與練習:進階練習 引導寫作 1.請同學回溯自己的出遊經驗,就其中的景致、事由做描寫。 2.這次的出遊的體悟為何?和平日的生活又有什麼不同呢? 3.內容須兼涵記事、寫景、抒情三部分。 歷屆試題 授課大綱
134
圖片集錦:西山 圖片出處:陳達鎮攝
135
圖片集錦:廣西柳州柳侯祠 圖片來源:陳達鎮攝
136
圖片集錦:西山位置圖
137
圖片集錦 永州八記中八景位置圖
138
圖片集錦:柳子廟 圖片來源
139
圖片集錦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圖片來源
140
圖片集錦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授課大綱 圖片來源
授課大綱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