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成才之路 · 语文 人教版 · 必修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
第二单元 第四课 蜀道难
3
经典晨读 1 高考导航 2 课堂互动 5 学习目标 3 课后强化作业 6 课前预习 4 语林精品 7
4
经 典 晨 读
5
霜 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①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②。 【赏析】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应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6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我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7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缩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8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女;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我们不能说,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薑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9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10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绝俗离尘的意念。正是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魂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马茂元)
11
【注】①青女: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素娥:即月里的嫦娥。②婵娟:美好的容态。
12
高 考 导 航
13
(2014年高考重庆卷)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蚕丛及鱼凫,________!________,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2)城上高楼接大荒,________。________,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3)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14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题分别选取了三篇古诗文中的各四句话,都是要求填写空缺出来的中间两句,前后都能形成提示,整体难度不大。(1)句中“茫”“尔”易错。这两句出自李白的《蜀道难》,这是一首古体诗,背诵起来有一定难度。(2)句中的“飐”属于生僻字,有的考生可能写不出来。(3)句中“羡”“挟”“遨”易写错。 【答案】 (1)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 (2)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3)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15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名句名篇的背诵就是要求准确,因此,我们在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含义,结合具体语境来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16
学 习 目 标
17
1.了解诗人李白生平和创作;了解唐代诗歌发展的历史;正确理解诗意,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3.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了解李白的旷达风格;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特色;通过感知、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18
课 前 预 习
27
6.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筠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28
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宝应元年,李白六十二岁,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那里,在穷困和漂泊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29
李白的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对安史叛乱势力予以斥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自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著有《李太白集》。
30
7.了解背景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不朽杰作。《蜀道难》本为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李白此诗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诗歌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诗歌末尾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的隐忧。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富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相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赞者数四,号为‘谪仙’”。
31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乐府是汉武帝刘彻时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乐府诗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乐府诗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蜀道难》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32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的,又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3
8.开阔视野 浪漫主义 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思潮。在文学艺术史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大主题思潮。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基本创作方法,按照希望的样子来反映生活,富有主观色彩,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各国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文学中,屈原、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34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其代表作家有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雪莱和拜伦等,表现了18、19世纪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在文艺上与古典主义对立,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德国古典哲学奠定了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夸大主观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主体力量。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使一些浪漫主义作家在揭露私有制罪恶的同时,带上乌托邦的色彩。
35
课 堂 互 动
36
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第一段) (一)整体把握 第一段写蜀道山势的高危、道路的难行。
37
(二)自主思悟 1.开篇的惊叹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以“噫吁嚱,危乎高哉!”开篇,令人震撼,摄人心魄,奠定了情感基调,点出了蜀道高的特点,继而引出了全诗的主旨。
38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用典。一方面,从时间的久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激发了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让人们从蜀地历史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9
3.如何理解“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一句的含意?这样说是否有迷信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五丁开山”为秦蜀两地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 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0
4.诗人写山高水险运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诗人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
41
5.写黄鹤与猿猱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42
6.第1自然段展现了蜀道的什么面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43
(三)深入探究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意?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①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44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勾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45
2.诗的开篇是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的? 诗一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开国的事,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由来,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开拓者的勇力。
46
3.作者写山高沟深地险,为什么还要写猿、鸟、人的反应?
借只有鸟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以及人仰胁息、以手抚膺、坐而长叹、听之色变、望而咨嗟等情景,侧面烘托渲染山之高峻、路之险阻、旅途可畏、凄凉万状,营造出一种既凄清惊险又豪壮神奇的意境。
47
4.本文的题目是“蜀道难”,那么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难”字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艰险。 虚实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动作、神情: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48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诗人的旅愁和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夸张手法:“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表达了深层的社会内涵。
49
【答案】 D(“塞”读“sài”)
50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答案】 B(“冲波逆折”“倚绝壁”)
52
A.①⑦ B.②⑤ C.③⑦ D.④⑥ 【答案】 D(④去:距离。⑥或:倘若)
53
【答案】 AC(A何:多么;B尔:①那,②你;C把着;D愁:①为……发愁,②对着……发愁。)
55
【答案】 B(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介词,表比较/介词表被动;C项,介词,用/介词,因为;D项,代词,代指蜀道/语气副词,表期望。)
56
【答案】 C(例句与C中的“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B项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的“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57
7.对下列句子的有关知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地崩山摧壮士死”一句化用了古代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 B.“百步九折萦岩峦”句中的“百”、“九”都是实数,“百步九折”言在极短的路程里,就要转许多弯。 C.“扪参历井仰胁息”句中的“参”、“井”都是星宿名,与《滕王阁序》里的“星分翼轸”句中的“翼”、“轸”一样,都代表古人对星空的分野。
58
D.“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句中的“锦城”与杜甫的诗句“花重锦官城”中的“锦官城”一样,都是成都的别称。
【答案】 B(“百”、“九”是虚数。)
59
8.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写蜀道的雄奇险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点”,“青泥”四句写的“面”。 B.想象。如“六龙回日”“扪参历井”。 C.夸张。“上有……,下有……”两句是夸张的写法。 D.虚写反衬。“黄鹤”“猿猱”两句是虚写反衬的手法。 【答案】 A(“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60
9.对下列诗句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诗人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诗人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于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答案】 D(“目的在于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不对。)
61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当时李白初到长安。诗人想象丰富,着力描绘了秦蜀路上绮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并从中透露出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B.诗人完全运用写实手法,描绘了山势崔嵬、行路极难和环境的险恶,让人心惊胆战。
62
C.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一,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本诗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旧作一韵到底的样式,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三换韵脚,使诗句富有节奏美、韵律美。
D.诗中融贯了浪漫主义激情,将想象、夸张、神话融进写景抒情之中,创造了博大雄壮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 B(“完全写实手法”不对。)
63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段) (一)整体把握 第二段:通过环境气氛烘托蜀道之难。 第三段:写蜀中战祸之烈。
64
(二)自主思悟 1.“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这两句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人愁思和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5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诗人先夸饰山峰之高,衬托绝壁之险,再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势的高危让人望而生畏,山川的险要令人惊悚,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蜀道之难的情状。
66
3.最后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暗示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即指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的意图在于劝人们引以为戒,要严防野心家发难,警惕战乱的发生。
67
4.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请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诗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为此,诗人运用了以下手法,使文章气象宏伟
68
手法 诗句 表达效果 引用神话传说 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写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的险阻 虚写映衬 黄鹤不得飞越/猿猱愁于攀援 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 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凸现危困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渲染了羁旅之愁和蜀道悲凉 运用夸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极言山高壁险
69
(三)深入探究 1.如何理解诗中的“西去”与“西望”? 巴蜀在秦陕的南面,本诗为何说“问君西游何时还”?为何说“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当时的习惯说法。从长安入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古人宏观的地理观念比较淡薄,故而形成了这样的表达习惯。唐诗中写由长安入蜀而称“西去”的比比皆是,而称唐玄宗逃亡到蜀地也称为“西巡”“西幸”或“西迁”。
70
2.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几句的诗意?
这几句诗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不是实指。诗歌的语言本来就有不惊人不足以为美的特点,杜甫就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有些记山野景物的诗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如“前有毒蛇后猛虎”(《发阆中》),“空荒咆熊罴,乳兽待人肉”(《课伐木》),“人虎相半居,相伤终两存”(《客居》)等。
71
3.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弗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73
4.为什么说这是一首最能体现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代表作品?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74
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峰,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75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李白借助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生动地描绘了蜀道的艰险和沿途风光的奇丽,抒发了自己对于蜀道之奇险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深切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入蜀(为官的)友人的关切。在这首诗中,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超群的艺术才能也有相当充分的表现;因而,这是一首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的代表作品。
76
(四)概括主旨 《蜀道难》一诗,作者借写送友人入蜀,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有野心者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因而诗中寄寓着作者的隐忧,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这首诗想像奇特、丰富,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77
(五)鉴赏艺术 1.大胆的夸张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的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
78
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了山水形象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吗?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吗?蜀道之难果真是“难于上青天”吗?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这种情形的。这就是艺术的夸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
79
2.奇特的想象 想象,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本方法。本诗作者的想象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艺术想象,而是纵横变幻、层出不穷、出人意外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多么惊人的想象!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象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连峰去天不盈尺。”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80
他的想象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昼。他想象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正是借助这种丰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艺术想象,诗人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六龙回日、黄鹤之飞等生活现象,并且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产生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81
3.强烈的感情 《蜀道难》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赞叹惊异的情绪。一开始,“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一声惊叹便强烈地震撼着人心。全诗在每一段具体描绘之后,都有一些单独抒发主观感受和情绪的句子。这些表示惊叹的句子,因为它们都是紧接着具体描绘之后的诗人的具体感受,所以能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加强了读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感受。
82
另外,即使是那些具体描绘也是在强烈的情绪之下进行的,我们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这些诗句时,会感到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冲击和震荡着我们。这种感情是产生于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来的。因此,自然景物就被涂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而诗人的主观情绪也就获得了鲜明的形象性。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83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等。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体裁的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不齐,这是为内容服务的。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奔放畅达,蜀道的高山险川被夸张地表现出来。
84
后半部分写到剑阁的险恶环境时,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惊恐的情绪在这种语言节奏中得以表现。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绪服务的。诗人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必须用这种纵横崛崎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平平仄仄千篇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在情绪。
86
【答案】 C(C前者表并列关系,后者表修饰关系。A连词,虽然;B介词,比;D介词,用。)
88
【答案】 C(C项都是“从那时以来”的意思。A项“及”分别是“和”“到”的意思。B项“而”分别表示并列和转折。D项“于”分别表示比较和被动。)
89
【答案】 A(例句和A项中的“绝”都是“越过、通过”的意思。B项“绝”意为“与世隔绝的”。C项“绝”意为“停止”。D项“绝”意为“陡峭的”。)
90
4.对下面诗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B.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青泥岭上的道路,为什么是这样的盘旋曲折?百步之内多次围绕山峦折来转去。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松倒挂在悬崖峭壁上边。
91
D.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急流和瀑布争相喧嚣,冲击震撼着山崖,推着巨石旋转,好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
【答案】 B(B项“何”理解错误,这里不表示疑问而表示感叹,翻译为“多么”。)
92
课后强化作业 (点此链接)
93
语 林 精 品
94
穷则变,变则通 【原文展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系辞下》
95
【名句背景】 秦朝实行苛政,百姓痛不欲生,但又无法可想。有一个叫陈胜的农民,被政府征召去渔阳服役。正巧碰上连日大雨,路途泥泞,不能按期赶到。按照秦朝法令,误期就要砍头;即使侥幸不杀,服劳役也是十有九死,真是进退两难,走投无路。聪明的陈胜想:“反正都是死,不如起义反秦,也许有条活路。”于是与吴广一起举旗反秦,打出来一片新天地。真是“穷则变,变则通”。
96
【名句译释】 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就会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能使事物的发展通畅无碍,通畅无碍就能长久。
97
【名句评析】 《周易》(即《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有人认为“易”就是上日下月的象形,《易经》说的是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规律。在本句之前,作者先说了神农帝死了以后,黄帝、尧、舜相继登位,不断改变典章制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使百姓不致死板厌倦,过上安定生活。然后用顶针句式加以归纳提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表达了穷极就要变化,变化就会通达,通达才能长久的社会原则。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