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3节 理解并翻译句子 哲理故事·飞翔的石头 一块石头在深山里寂寞地躺了很久, 它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像雄鹰一样飞上 天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3节 理解并翻译句子 哲理故事·飞翔的石头 一块石头在深山里寂寞地躺了很久, 它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像雄鹰一样飞上 天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3节 理解并翻译句子 哲理故事·飞翔的石头 一块石头在深山里寂寞地躺了很久, 它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像雄鹰一样飞上 天空。
第3节 理解并翻译句子 哲理故事·飞翔的石头 一块石头在深山里寂寞地躺了很久, 它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像雄鹰一样飞上 天空。 一天,有着非凡的智慧的庄子路过这里,石头就把 自己的理想对庄子说了,庄子说:“我可以帮你实现理 想,但你必须先长成一座大山,这要吃很多的苦头。” 石头说:“我不怕吃苦。”于是石头拼命地吸取天地灵 气、自然精华,承接雨露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 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

2 庄子招来大鹏以翅膀击山,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
后,山炸开了,无数石头飞向天空,在飞的一刹那,石 头会心地笑了,它终于体会到飞翔的快乐。但是不久它 就从空中摔下来,仍变成当初的模样,落在原来的地方。 庄子问:“你后悔吗?”“不,我不后悔,长成过一座 山,而且我飞翔过!”石头说。 泰戈尔《飞鸟集》中有句名言“天空中没有 留下我的痕迹,但是我已飞过”。人生不必留恋过去的 辉煌;只要人生道路上曾经拼搏过、奋斗过,就应该感 到幸福与满足。 温馨提示

3 第二章 一、古代诗文阅读 第三节 句式和翻译

4 考纲解读

5 高考总复习·语文 考纲点击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B级。要求掌握以下五类: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和用法,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6 高考总复习·语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B级。题型一般为主观表述题。“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7 高考总复习·语文 命题趋势 从近年的高考试题看,借助文言翻译题考查文言句式的主流命题方式不会改变,而高考的文言文翻译题又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文言特殊句式,出现最多的是倒装句与判断句,词类活用更是普遍涉及,对文言句式和用法的复习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8 高考总复习·语文 文言文翻译考查的是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高考试题中的保留项目。目前广东高考把断句和翻译一起考查,设两题,分值一般为9~10分。翻译的句子一般为Ⅰ卷中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也有Ⅱ卷另出一文言片断划出句子翻译的。文言文翻译试题的设置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一般要翻译的句子都有若干个关键点,须抓住这些关键点才能得高分。试题的分值比较大,但是难度不是很大,而且也有回归课本的倾向。

9 高考总复习·语文 考点整合

10 真题探究 1.考点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 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解读考点 翻译是把对语言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 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要翻译句子,必须先理解句子。“理解文中的句 子”,要求能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文句的具体含 意,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作出相关分析。正 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 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 的特殊含意。

11 在此基础上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句子,要求将文
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 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翻译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 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 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 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 助手段。 该考点为文言文阅读中最重要的考点,地位越来越 重要。

12 3.命题规律 全采用主观题形式,要求翻译二或三个句子。这几 个句子一般为:⑴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考生须通 读全文才能理解该句。⑵含有关键词(重点实词、虚词) 的句子,考生须熟悉关键词,特别是多义词,才能确定 其义,准确译出,这是得分点。⑶句式较特殊的句子。 从表达方式上看,多为叙事性句子,少有议论性句子。 近几年,翻译考查越来越趋于全面,实词、虚词、 特殊句式皆涉及,而且重点也尤为突出,特别是古今同 形异义实词的翻译。 另外,每年的翻译中,总有一两个字词为“拦路 虎”,需要临场推断。这一新特点要引起关注。

13 文言文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把主语、谓语直接相连。翻译时必须补充出判断词“是”。常见形式是:
高考总复习·语文 知识链接 一、常见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把主语、谓语直接相连。翻译时必须补充出判断词“是”。常见形式是: 1.“者……也”表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也”表判断,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3.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14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高考总复习·语文 (二)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例如:“而身死国灭,为天 下笑”(《伶官传序》)。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助词“见”表示被动。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六国论》)。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 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5)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如:“其印为予群从 所得”(《活板》)。 (6)用“见……于……”的格式表示被动。例如:“吾常见笑于大 方之家”(《秋水》)。

15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高考总复习·语文 (三)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16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高考总复习·语文 (四)成分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在特定情况下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 谓语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这句话就省略了“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17 高考总复习·语文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句中省略了介词“以”。 (五)词类活用 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还按其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例如:(1)“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亡:使……亡。《过秦论》)。(2)“安能屈豪杰之

18 畚:用箕畚。表示凭借的工具)。(4)“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内:在国内,表处所)。 二、文言断句技巧
高考总复习·语文 畚:用箕畚。表示凭借的工具)。(4)“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内:在国内,表处所)。 二、文言断句技巧 读文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

19 高考总复习·语文 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20 例1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高考总复习·语文 例2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1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例2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21 高考总复习·语文 据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例1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例2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例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22 高考总复习·语文 反复:例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23 高考总复习·语文 例3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4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24 高考总复习·语文 三、文言翻译的标准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一般说来就是三个字: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所谓“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没有语病;所谓“雅”就是要求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充分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从高考考查的翻译题看,重在“信”,即重点在字、词、句的落实上,也就是要对句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都能做作出准确翻译,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如2002年高考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句中的“其”,是表示推测的副词,可译为“大概、也许”等,与后文的“之谓也”构成表揣度语气的句式。这些是我们理解落实的关键,如此才能准确地翻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如果不能落实“其”的意思,又不明白表语气句式的特点,就很难达到翻译的要求。

25 高考总复习·语文 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留、换、补、删、调、贯”六种。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器具等专有名词,保留不动,照录不译;换——把古义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语(即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准确地补出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如发语词、语助词等);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主谓宾的顺序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用典、修辞等,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出来。 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

26 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
高考总复习·语文 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 文言翻译要突出实词的准确翻译;要弄清虚词的作用和语气,即所谓“用法”;要注意固定结构,译出固定结构的特定含义;要注意句式,译出原句的句式特点。翻译的注意点是: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27 现场批阅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 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 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式:轼,车前的横木。这里“式”作动词用, 是“凭着式”(表示敬意)的意思。②壹似:很像。③舅: 公公。注意与现代汉语的“舅”所指不同。 ④小子: 对后辈的一种称呼。

28 (1)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3分) (2)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3分) (3)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4分) 【现场答案】 (1)有个妇人哭倒在坟墓前,很悲伤。 (2)我的丈夫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 (3)你们要知道这件事:苛刻的暴政猛于老虎啊!

29 【评分分析】 (1)本题得1分。文言文翻译直译固然重要,但也 要注意到文言句式的特点。“于墓”“哀”都是“哭” 的状语,属于状语后置句。翻译时没有用“调”的方法 调整语序,扣2分。句意大体对,得1分。 (2)本题得1分。虚词“焉”是这句的关键词,属 于“焉”的兼词用法,是“于之”的合意,应按照“于 (在)+之(老虎口里)”的方式翻译。译错扣2分,句 意得1分。

30 (3)本题得2分。关键词“识”“之”“苛政”
(各1分)和状语后置句式(1分)。“识”译为“知道” 扣1分,依据上下文意推知应为“记住”;“苛政猛于 虎”没有按状语后置“苛政于虎猛”翻译,扣1分, “于”译为“比”。 【正确答案】 (1)有个妇人在坟墓前悲伤地哭着。 (2)我的丈夫又死在老虎口里,现在我的儿子还是 死在老虎口里! (3)你们要记住这事:苛刻的暴政比老虎更凶恶啊!

31 【增分提示】 文言文翻译题得分点有:(1)关键实词、虚词的翻 译,如“识”“苛政”“于”“焉”等,翻译时要注意 这些词语的意义及用法,特别是一词多义的词语,更要 细心甄别。 (2)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如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等,译时要遵照现代 汉语的语序原则,运用留、删、补、调、换等方法,灵 活处理。

32 参考译文 孔子经过泰山旁,有个妇人在墓前悲伤地哭着。孔 子扶着车上的横木听那哭声,叫学生子路问她说:“你 这样哭,很像有深深愁苦的样子。”她就回答说:“是 的,从前我的公公死在老虎口里,我的丈夫又死在老虎 口里,现在我的儿子还是死在老虎口里!”孔子听了问 道:“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那妇人回答说:“这 里没有暴政的统治。”孔子教育他的学生道:“你们要 记住这事:苛刻的暴政比老虎更凶恶啊!”

33 高考总复习·语文 技巧点拨

34 1.整体把握文章,准确传达句意。增强“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忌一叶障目,断章取义。
高考总复习·语文 复习方法 一、文言句式 复习掌握文言句式要把对实词词义的理解与辨析特殊句式联系起来,要把翻译理解文言语句与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联系起来,要把课外材料与课本联系起来,要把文言中的辨析句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的句法分析联系起来,要把对文言实词与对词类活用的分析联系起来。 二、文言翻译 1.整体把握文章,准确传达句意。增强“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忌一叶障目,断章取义。 2.坚持翻译原则,掌握翻译方法,力求字词落实。采用直译的方式,在翻译时不能孤立机械地死抠词义,直译讲究字字句句有落实,但也不是“对号入座”,不多不少,否则就变成了“死译”,势必造成译文的诘屈拗口,甚至出现谬误。

35 3.由易而难,逐步提高。一是将学过的课文中有特殊现象的句子找出来练习翻译;二是将学过的典型句子与历年高考典型翻译句子穿插练习,形成迁移。
高考总复习·语文 3.由易而难,逐步提高。一是将学过的课文中有特殊现象的句子找出来练习翻译;二是将学过的典型句子与历年高考典型翻译句子穿插练习,形成迁移。 4.注意分辨文言辞格,力求翻译见义传神。古文中经常出现一些修辞格,如比喻、借代、委婉、用典、铺陈、排比、互文等,在翻译时也要力争传达出这种技巧。“见义”就是把原文的意义表现出来,做到不走样;“传神”就是把原文人物的神情气态、事情的细节性状反映出来,做到形象生动,以加强感染力。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句中的“青云”并非指青天上漂浮的云彩,而是比喻高;“处涸辙”原指鲋鱼处在水干涸的车辙里,比喻人陷入危急之中。全句可翻译为:“年老了应当更加豪壮,哪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处境艰难应当更加坚强,不能失去远大崇高的志向。(即使)喝下贪泉的水,仍觉得心境清爽,(即使)处在奄奄待毙的时候,仍然乐观开朗。”

36 3.标志判断法。常见的文言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宾语前置句,都有明显的标志,应分类整理,熟读牢记。
高考总复习·语文 应试技巧 一、文言句式 解答文言句式题目应注意运用以下方法: 1.合理补充法。文言省略句中被省略的主语、宾语成分,往往需要结合文意,理解推敲,合理补充。如“问解则录”(2008年浙江卷试题)一句,主语和宾语是谁,联系上下文句就知道是“白居易每次向老婆婆请教,凡是老婆婆能理解的,他才抄录下来”。因此原句可补充为“(公)问(妪)解则录”,意思就非常清楚了。 2.结构对举法。有些文言省略句,从表面上难以找出被省略的成分,但是从结构上,就能找到答案。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人用语多讲究匀称整齐,句中应该都是四字结构,即“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因此,它是谓语省略句。 3.标志判断法。常见的文言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宾语前置句,都有明显的标志,应分类整理,熟读牢记。

37 要确保文言文句翻译的准确,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做到如下五步骤: 1.读。通过读,明确其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大意。
高考总复习·语文 二、文言翻译 要确保文言文句翻译的准确,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做到如下五步骤: 1.读。通过读,明确其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大意。 2.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圈注出来,以激起自己的有意注意。 3.切。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使用文言翻译的八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4.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5.誊。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语法现象全部到位以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38 高考总复习·语文 写作导航(十三)

39 高考总复习·语文 点题技巧 技巧例说 考场作文,善点题和从不点题的,会有很大的得分差距。学会点题,首先要审题,主要是对题目、文体、字数的规定要看清,并严格按要求去做;思考文章的立意、取材乃至布局安排,审题的时候要注意限定性词语和关键词,只有在审好题的前提下才能写出或立意严谨或情感真挚的文章,高考作文应尽量写得醒目、明朗。而点题是使作文醒目、明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从性质上分,点题有明点和暗点两种。 所谓“明点”,即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譬如2007广东题“传递”。考生的《薪尽火传》一文,开始那几句:“人的骨肉最终必会化为尘土,但是人类伟大的精神却可以万世地传递下去,这便是薪尽火传的意思。传递,是生命最热烈的燃烧。”这里直接点明“薪尽火传”四字的深刻含义。

40 从形式上分,点题有标题、篇首、篇中、篇末和通篇点题五种方式。
高考总复习·语文 所谓“暗点”,则指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地点出题意。譬如2007福建题“季节”有考生在作文中审视中日的历史与现实,提出对国家之间和平共处,殷殷期待,彰显脱俗大气。文中说:“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日本也深受战争之害,只有面对历史,相互尊重,两国才会走上花繁香溢的春天,让亚洲人民沐浴和煦春风。”揭示出文题的含义,说明了作者扣紧“季节”的意旨。 从形式上分,点题有标题、篇首、篇中、篇末和通篇点题五种方式。 标题扣题。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题目”,我们可将话题的核心限制语扩展成短语或一句话,然后以此作为作文题目,就可将写作内容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如以“感恩”为话题作文,“感恩”就是核心限制语,我们将其扩展成类似“生活需要感恩”之类的题目,然后围绕着这个题目作文,就能扣题。

41 甚至连战争也要为之停止的盛大节日……”点出了材料(奥运)与文题(传递、发展)之间的联系。
高考总复习·语文 篇首点题。亦即开门见山点题法。如2007广东题“传递”,有考生写《爱在家中传》一文,就是在文首点明了 “我有一个幸福的小家,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至于他们两个之间的爱,直到那一次,我才幸福地发现,原来爱在我家中默默地传递着”。开宗明义,点明 “家”、“爱”、“传递”引出下文,为整篇文章定下基调。 篇中点题。也是一种作文常用的点题方法。就是在文章叙述或论说的过程中,以简洁精炼的语句,恰如其分地点出文题所蕴含的深意,加强文章内容与标题之间的联系。如广东一考生在《传递中发展》一文中写奥运精神时这样写:“奥运精神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和平、环保、竞技、理想等方面的现代科学体系。在一站一站的传递中,从一个岛国的国民运动会发展成了一个普天同庆、全世界同乐、 甚至连战争也要为之停止的盛大节日……”点出了材料(奥运)与文题(传递、发展)之间的联系。

42 篇末点题。此法也比较常见。就是在文章的主题已经得到充分
高考总复习·语文 篇末点题。此法也比较常见。就是在文章的主题已经得到充分 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点题之笔,不但可以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而且也可以在结构上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如《爱在家中传》,以“醒来发现梦中很美好,真的希望那样一份爱能在每一个小家中传,更在一个祖国的大家中传。”作结,鲜明地揭示了作文的题意。 通篇点题。如《面对挫折》,有一考生开篇便点题 “面对挫折,应无所畏惧,愈挫愈勇” 中间、结尾又多次点题,直抒胸臆。再举鲁迅、司马迁的例子时,这样议论:“若不是司马迁面对挫折愈挫愈勇,怎会有惊世的 《史记》?若不是鲁迅面对挫折愈挫愈勇,又怎么会有《呐喊》《彷徨》?”结尾又写道:不要害怕,面对挫折,愈挫愈勇,走向成功。通篇反复点题,深化主题,而且几次点题,前后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浑然天成。 例文 :第二章 一 第三节例文.doc


Download ppt "第3节 理解并翻译句子 哲理故事·飞翔的石头 一块石头在深山里寂寞地躺了很久, 它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像雄鹰一样飞上 天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